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 | 拾書所

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

$ 355 元 原價 450
「相處好累、好難,到底我該怎麼做?」

情場糾葛、親子疏離、婆媳紛爭、職場霸凌,

充斥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困境」,看似複雜難解,

實際上,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來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不是缺陷,只是與眾不同。



★ 法國AMAZON心理學暢銷書5顆星推薦!

★ 歐洲最權威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共同撰寫!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感受和行為;如:害羞、活潑、熱情、多疑等特質。人格特質會隨著其身處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以順利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什麼是人格障礙?

所謂的人格障礙,是指無法根據環境和周遭的人事物,做出適時的改變,因此經常會對自己,或身邊的人造成相處上的困難和誤解的特殊人格。

例如,一位焦慮型人格者,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想要掌握對方的一切行蹤,好讓自己安心;但是這種無論事情大小、輕重都要涉入「關心」的結果,會令對方有種被「監控」的不舒服之感,進而造成雙方的關係不睦。



▌「理解」人格障礙不是缺陷,只是與眾不同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人格障礙,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他們不了解我們,我們也不了解他們。為此,「理解」和「接受」是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的兩大重點:

★「理解」人格障礙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行為、說出這樣的話;而不是認定對方是刻意刁難、找麻煩或想要引起爭端。

★「接受」人格障礙者的待人處事方式,只是與眾不同,而非某種缺陷或不正常;不要一昧地要求對方改變,而是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進行溝通。



▌不要強迫改變,而是拿捏好「可以做」和「不該做」的界線

欲改善與人格障礙者的相處關係,採取「強迫改變」的方式,是無效的,此舉甚至會讓原本就已經存在的關係困境,越陷越深。應該做的,是徹底瞭解他們的世界觀,並用他們的「語言」與其溝通。例如:



● 焦慮型人格:「你到哪裡一定要打電話給我報平安,不然我會很擔心。」

【世界觀】►世界充滿危險,唯有預先掌握一切,才能防止變故。

【不該做】►故意不打電話、鬧失蹤,只會讓對方更想嚴密的「掌控」你。

【可以做】►主動打電話,而不是等對方的電話來;表現出可靠形象,率先建立信任感。



● 強迫型人格:「你看!這個碗的邊邊沒有洗乾淨,有洗等於沒洗!」

【世界觀】►如果事情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那就是徹底的失敗。

【不該做】►硬碰硬頂嘴,說出「小地方而已,沒關係、無所謂」的話。

【可以做】►重新分配家務,將需要細心處理的家事交由對方。



● 依賴型人格:「你覺得我應該穿紅色?還是藍色好?還是這兩件的顏色都不好看?」

【世界觀】►我很弱小、能力也比別人差,遇到問題我只能求助於他人。

【不該做】►為了強迫他獨立,而丟出「你自己決定」的話,只會讓他覺得被拋棄了。

【可以做】►不要直接給答案,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對方自己決定答案。



本書從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的角度出發,說明11種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以淺顯易懂的口吻和大量臨床案例說明的方式,期盼幫助更多人走進人格障礙者的內心世界。

只要瞭解人格障礙者看待自身與世界的方式,便能理解他們某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為,究竟為何。如此,即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情緒勒索和關係困境發生,讓人與人的相處,回歸到最單純的快樂與信任。



!!本書特色!!

(1)收錄超過80則的臨床案例分析,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

(2)特別設計11種人格測驗表,花1分鐘認清自己,也讀懂他人。

(3)每個章節末皆有「相處重點」整理,快速掌握關鍵要點,讓關係不再卡卡。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林靜如|律師娘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