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去人家的國家,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
當然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回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了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志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表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了,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出志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回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了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了志工文化〉志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志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了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里。連議員也穿上志工背心,和志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了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了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在志工文化從小扎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回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家轉變成為慈善家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回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志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板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家加拿大,是如何「把志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志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內文試閱
05〉如何回饋?
做中學,學中覺。當志工是做本分,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所以我們在加拿大的服務,主要關懷對象便是老人、學生、病人、災民、遊民、原住民、地球。
我們回饋的第一個原則是「與人為善」,跟當地的機構合作。比如養老院、大學、醫院、食物銀行、救世軍、教育局等。我們想幫助老人,但不是非得要自己開設養老院;我們想幫助遊民,不需要自己去組織食物銀行;我們要幫助病人,就直接幫醫院更新設備,用類似這樣的方式來與人合作,服務最需要幫助的人,以人為本。這些年來,慈濟跟很多單位合作,真正的融入當地。
第二個原則就是「慈悲要智慧,多用心」,而且要「知己知彼」。我們跟機構合作的時候,會主動前往拜訪,了解對方的需要,也邀請他們來分會了解慈濟,透過雙方的交流產生共識,我們就能找到他們真正的需求,就能有智慧的幫助。這也是上人說的人文精神,要互相尊重。
第三個原則是上人說的「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也就是不忘初衷。假如接下了一份工作,我們就會一直努力的堅持做下去。比如食物銀行,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服務,直到現在;再說到養老院,也是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未曾停歇。我們後來成為這些合作機構的忠實夥伴。
原則確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得找出哪裡需要幫忙。雖然也有人主動來找我們協助,但那只是多一個選擇。我們得要時時思考怎麼把善款捐出去、捐給誰?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回饋社會?同樣也要找出可以提供志工服務的地方。
(未完)
當然要回饋才能贏得人家的尊敬。
──── 證嚴法師
1992年,一群來自臺灣移民,成立慈濟加拿大分會。
這群華人移民,逾百萬人次的志工,
「用回饋贏得尊重」、「付出還要感恩」的理念,
在人間天堂的一角,寫下52則改變的故事。
從東方到西方,作者何國慶和慈濟加拿大的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從細微處著手,努力實踐證嚴法師的叮囑,以回饋贏得尊重,為華人移民形象改寫了全新的篇章,並且創造加拿大新志工文化,甚至獲得加拿大總理親自頒發獎章表揚。他們將感恩的種子,深埋加拿大土地。
原本以為是花園般美麗的國度,竟然也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
還有更多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遇上了,就一一解決。
自涓滴小事動手做起。從教育、醫療、文化、賑災,足跡遍及地方到中央,從加拿大到世界各地,從街頭到部落,接觸的對象從貧民到總理,至今開展出志業,帶來近三十年的深刻影響.。這不只是一本慈濟加拿大分會30年來的發展故事,更是一群有愛的移民們,在移民社會、國際間,以回饋贏得尊重的動人篇章。
他們改變了自己〉因為無所求,就沒有求不到的事,當你覺得自己所做的有意義,那就會持續做下去,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甘願。
他們改變了志工文化〉志工是歡喜「做本分」,不是「我來幫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偉大,志工也要學習專業。
他們改變了社會觀感〉目前由全加拿大慈濟認養定期清掃的街道,串聯起來綿延六十多公里。連議員也穿上志工背心,和志工們「掃地也掃心地」,清潔了環境,也讓自己心靈獲得清淨。
他們改變了醫療視野〉讓中醫在加拿大與西醫相遇。與當地中醫界共同努力推動,如今在加拿大的中醫也可以稱為Doctor。還透過義診幫助原住民健康管理,讓中醫落實在當地醫療與生活中。
不管是投入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慈濟加拿大分會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在志工文化從小扎根的加拿大土地上,這群移民們如何透過服務回饋當地,改變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感動故事。正如證嚴上人所說:慈濟就像地下的一股清流,這個清流在地球地底下流,地底下沒有界線,也沒有國界,把慈濟的愛帶過去,愛是沒有國界的……。
1. 有故事。看作者如何從一位有成的企業家轉變成為慈善家的心路歷程;移民後,又如何融入當地,以感恩回饋獲得尊重。
2. 有感動。志工們在服務過程中,不分種族、宗教,感受東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用自己的雙手、以無所求的理念,改寫移民、華人刻板形象。
3. 有觀點。在一個志工文化成熟發展的西方國家加拿大,是如何「把志工做到專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慈濟遇上西方志工文化,如何找到新定位。
內文試閱
05〉如何回饋?
做中學,學中覺。當志工是做本分,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所以我們在加拿大的服務,主要關懷對象便是老人、學生、病人、災民、遊民、原住民、地球。
我們回饋的第一個原則是「與人為善」,跟當地的機構合作。比如養老院、大學、醫院、食物銀行、救世軍、教育局等。我們想幫助老人,但不是非得要自己開設養老院;我們想幫助遊民,不需要自己去組織食物銀行;我們要幫助病人,就直接幫醫院更新設備,用類似這樣的方式來與人合作,服務最需要幫助的人,以人為本。這些年來,慈濟跟很多單位合作,真正的融入當地。
第二個原則就是「慈悲要智慧,多用心」,而且要「知己知彼」。我們跟機構合作的時候,會主動前往拜訪,了解對方的需要,也邀請他們來分會了解慈濟,透過雙方的交流產生共識,我們就能找到他們真正的需求,就能有智慧的幫助。這也是上人說的人文精神,要互相尊重。
第三個原則是上人說的「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也就是不忘初衷。假如接下了一份工作,我們就會一直努力的堅持做下去。比如食物銀行,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服務,直到現在;再說到養老院,也是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未曾停歇。我們後來成為這些合作機構的忠實夥伴。
原則確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得找出哪裡需要幫忙。雖然也有人主動來找我們協助,但那只是多一個選擇。我們得要時時思考怎麼把善款捐出去、捐給誰?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回饋社會?同樣也要找出可以提供志工服務的地方。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