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到田間實際觀察啟發各種研究
以結合理論與實際的需求。
賴光隆教授精彩豐富的學術生涯,正是繼承磯永吉教授、陳炯崧教授等農學前輩的精神,在早期極為簡陋的研究環境,承先啟後,開創出新的道路,也同時為臺灣農業界培育許多優秀人才。
賴光隆教授對臺灣的農業教育貢獻良多,參與設立的人工控制氣候室於1969年落成啟用,成為全臺獨一無二的研究設施,協助完成了許多重要的研究。
1972-1978年擔任臺大農藝系暨研究所主任,主導農藝系於1977年順利遷入新館舍(今農藝館),解決四號館長期空間不足的問題,並積極擴充研究設備。同時為臺灣農業界培育許多優秀人才,為日後農藝系奠定良好發展的基礎。
「對臺灣水稻、甘蔗、菸草等重要作物的研究、改良、推廣上提供極寶貴卓見,其學術上之成就,堪為農藝界之表率,特予表揚。」——民國82年,獲中華農藝學會頒獎賀詞
專文推薦
「開卷有益,很適合形容這本自傳,閱讀此書,不但可一窺學者一生的生活點滴;時勢造英雄,在體會先行者如何走過那似曾相識的戰亂時代時,更能珍惜當下。」——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呂紹睿
「民國61年正逢賴老師執掌農藝系主任及所長,每天忙於教學研究和系務。特別是有感於系內教授陣容不夠堅強,賴老師用盡心思到國外網羅聘請卓越系友回國任教或擔任客座教授,大大提升系的研究與教學水準,也奠定日後農藝系更堅強的師資陣容,讓優秀的畢業生願意到農藝研究所繼續深造。自此農藝系在教學與研究上跨出一大步,功不可沒。」——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蔡養正
真誠推薦
「在農藝系新舊教師世代交替之際,賴老師在系主任任內的創舉,除了創設人工氣候室、積極招募新教師之外,還做了重大的遷館決定,替系上開啟新局面,塑造嶄新的師生互動文化。」——彭雲明教授
「我所認識的賴老師,在學術上嚴謹,在教學上認真,在生活上充滿好奇心,能夠欣賞不論大小的美好事物。」——胡凱康教授
「早在三十多年前,賴老師就用這種所謂的飢餓學習理論教導我,讓我在職場上面對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仍能保有堅定的學習熱情,使我無論在生物與科學教育的教學及推廣上,都可以得心應手。」——廖麗貞教授
「賴老師退休之後,仍然相當關心稻米及農業的相關研究與發展,而且運用科技方式了解新知。」——農糧署東區分署前分署長 王長瑩
以結合理論與實際的需求。
賴光隆教授精彩豐富的學術生涯,正是繼承磯永吉教授、陳炯崧教授等農學前輩的精神,在早期極為簡陋的研究環境,承先啟後,開創出新的道路,也同時為臺灣農業界培育許多優秀人才。
賴光隆教授對臺灣的農業教育貢獻良多,參與設立的人工控制氣候室於1969年落成啟用,成為全臺獨一無二的研究設施,協助完成了許多重要的研究。
1972-1978年擔任臺大農藝系暨研究所主任,主導農藝系於1977年順利遷入新館舍(今農藝館),解決四號館長期空間不足的問題,並積極擴充研究設備。同時為臺灣農業界培育許多優秀人才,為日後農藝系奠定良好發展的基礎。
「對臺灣水稻、甘蔗、菸草等重要作物的研究、改良、推廣上提供極寶貴卓見,其學術上之成就,堪為農藝界之表率,特予表揚。」——民國82年,獲中華農藝學會頒獎賀詞
專文推薦
「開卷有益,很適合形容這本自傳,閱讀此書,不但可一窺學者一生的生活點滴;時勢造英雄,在體會先行者如何走過那似曾相識的戰亂時代時,更能珍惜當下。」——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呂紹睿
「民國61年正逢賴老師執掌農藝系主任及所長,每天忙於教學研究和系務。特別是有感於系內教授陣容不夠堅強,賴老師用盡心思到國外網羅聘請卓越系友回國任教或擔任客座教授,大大提升系的研究與教學水準,也奠定日後農藝系更堅強的師資陣容,讓優秀的畢業生願意到農藝研究所繼續深造。自此農藝系在教學與研究上跨出一大步,功不可沒。」——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蔡養正
真誠推薦
「在農藝系新舊教師世代交替之際,賴老師在系主任任內的創舉,除了創設人工氣候室、積極招募新教師之外,還做了重大的遷館決定,替系上開啟新局面,塑造嶄新的師生互動文化。」——彭雲明教授
「我所認識的賴老師,在學術上嚴謹,在教學上認真,在生活上充滿好奇心,能夠欣賞不論大小的美好事物。」——胡凱康教授
「早在三十多年前,賴老師就用這種所謂的飢餓學習理論教導我,讓我在職場上面對截然不同的專業領域,仍能保有堅定的學習熱情,使我無論在生物與科學教育的教學及推廣上,都可以得心應手。」——廖麗貞教授
「賴老師退休之後,仍然相當關心稻米及農業的相關研究與發展,而且運用科技方式了解新知。」——農糧署東區分署前分署長 王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