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 拾書所

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 237 元 原價 300
  首倡「讀取寸口、水平分尺寸、垂直應五臟」,
  創三焦與命門學說,又重五俞穴、八會穴等;
  上承《內經》,下啟《傷寒論》;
  從問難中突出其價值,
  終成具神祕色彩的四大醫學典籍之一。
內容摘文
常脈的特點在「沖和」

而平脈(常脈)的特點在「沖和」,其意義包括:

一、 有胃氣,其脈象為「不浮不沈,不快不慢,從容緩和而有節律」。

因為胃為水榖之海,乃後天之本,營衛氣血之源,若無胃氣,則陰陽偏盛,脈象堅硬而失柔和,稱為「真臟脈」,沒有胃氣就像沒有飲食、缺少水穀之氣一樣,結果很可能陰陽離絕,難治,有生命危險。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二、有根,即尺部雍容有力。

腎為先天之本,人體活動的原動力,腎氣足則脈有根,故尺部候腎,沉取亦候腎,此即《難經‧十四難》所云:「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三、有神,其脈象為形態柔和,有序不亂,雍容和緩。

《診家正眼‧卷一,脈之名義》中引述:「東垣亦曰:脈貴有神,正指胃氣言也。是知穀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神之昌與否?皆以脈為徵兆。」

本難(八難)開頭即提到「寸口脈平而死」,首先要了解「寸口」位置及「寸口脈平」的意義。

簡單說,「寸口」通指寸、關、尺三個部分,在這裡特指「寸部脈」。一般而言,寸脈與尺脈不同,尺部脈有明顯的病態變化(如無脈),寸脈則無,故云「寸口脈平」或「寸脈如平」;但「寸口脈平」還有寸口水平與寸口垂直的陰陽變化差異,亦即寸口具有「輕取有脈,重按無脈」的特點;也就是說,「浮取(輕按)」時可以感知脈象,但「沉取(重按)」時脈象不明顯,或感覺不到明顯的異常變化。

至於何以「寸口脈平而死」?這就得從「十二經脈根源於生氣之原」說起。所謂「生氣」,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乃由「腎間動氣」所化生;所以說「生氣之源」就是兩腎之間所藏的元氣(又稱原氣,即原陰原陽之氣),又稱為「腎間動氣」。

「腎間動氣」也是三焦之氣的原動力(三焦之原)。三焦繫於兩腎之間,為引導諸氣運行全身的樞紐,主持諸氣(同參三十八難「有元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故稱為「五臟六腑之本」、「呼吸之門(維持最重要的呼吸系統功能)」,還能保護身體、對抗邪氣侵擾,所以又名「守邪之神」。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