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又怎樣:你的正常才不是我的正常 | 拾書所

不一樣又怎樣:你的正常才不是我的正常

$ 210 元 原價 350

什麼是「正常」?
自然界才沒有「規格」和「直線」,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美麗的存在。
而你的「不一樣」正是你獨特的標記!

  正常未必正確,多數也未必有理。
  翻轉認知,讓人重新思考何謂「正常」的動人之作。
  若是你因為不一樣而正懷疑自己,若是你曾經因為不一樣而受過傷害、隱藏真我,本書為你找到前進的勇氣,你將喜愛自己的「不一樣」,也接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

  「聰明的笨小孩?」 一個閱讀障礙者的親身故事
  穆尼的閱讀障礙及過動狀況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成了旁人眼裡「異常」的小孩,因為教育體制和外在環境把像他這樣具「神經多樣性」的人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籤。但什麼是「正常」? 原本想藉偽裝當個「正常人」的穆尼發現,所謂的正常不過是被人「發明」出來的概念,這才理解自己不是「問題」,從而肯定了自己的價值――因為每個「不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美麗存在。

  真摯幽默,笑中帶淚,感染力十足的經歷陳述
  在《不一樣又怎樣》書中,穆尼以寫給自己兒子的私信口吻,坦露個人成長經歷和內心轉折,以真摯態度導引每個孩子、甚至是受過傷的成人找到在這世界的生存方式,我們又應如何改變舊有思維,尊重他人的獨特性,讓各種「原廠設定」的身體和頭腦順勢發展,無須以一條劃分正常∕不正常的界線定義自我和人生,進而了解自己,接受原本的自己。因為,我們的「不一樣」正是你我獨特的標記。
摘文
節自 第二章 正常並非一直都正常

當十歲的我和我媽走出那個心理醫生的辦公室時,我知道,無論正常是什麼,我都想變正常。渴望正常的不只我。對於我自己,或是其他發現自己處在那條界線錯誤的那邊而想回頭的人,我都不做評斷。我也不評斷那些位在界線正確那一邊的人:那些認為自己正常,而想維持現狀的人。因為如今的我知道,正常就像一種自成一格的園遊會攤位遊戲,沒有贏家。

日常對話中,我們常不加思索就用「正常」一詞來評斷他人的行為舉止;自己畫出界線,分出誰在線內,誰又在線外,強調我們的個人性,與「他者」保持距離。即使正常的定義曖昧又模糊,我們還是嚮往不已――原因正是因為它模糊不清。伊恩.哈金總結表示,「正常」這個字眼伴隨著許多意義,「它在你耳邊輕語,說正常也是你該遵循的規範。」它是一股力量,就像地心引力,將你我固定住,把世上的零散事物分成固定、可知的類別,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逃脫自我。它無所不在的特性正是它力量的來源之一。它給這世界貼上標籤、形塑這個世界,接著事不關己似地為自己辯解說:「嘿,本來就是這樣啊。」

不過,與我不同的那東西是什麼?如果沒有一個「正常」來區隔,就沒有人可被診斷、歸類為腦機能障礙,或是任何其他的異常。我小時候還真的相信一定有某些聰明絕頂的科學家找到了正常的腦,還把這腦子泡在實驗室的罐子裡。在此特別聲明:他們還沒發現,而且根本沒有那樣的腦。

你們要知道,正常有一段歷史。也許你們會假定那是一段「發現」的歷史—有人在個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發現了對人類來說什麼才算正常。正常和正常人常表現得像是這世上的事實。但其實不然,那是謊言。這個謊言讓正常得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施展它龐大的威力。正常雖然有其歷史,但那不是發現的歷史,而是「發明」的歷史。正常並非一直都正常。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