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改變,
是為了能被社會所接受,還是真的想要這樣的人生?
兩位年輕教授卡爾和安德烈,用一年挑戰人類身體及心理上的限制。他們為每個月設定主題:例如改善生產力、修復人際關係、賺得更多收入等…… 並用盡各種方法改善生活,像是戴上電擊手環懲罰自己、吃禁藥提升專注力,甚至在倫敦地鐵裸體以贏得瀏覽量。
為了這一年的實驗,他們反覆驗證專家的說法和研究,為什麼不但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離目標愈來愈遠,還差點毀了各自的人生?
「我們企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嘗試撐起別人的期待,還得假裝知道如何達成完美的人生。」這本書以作者兩人幽默的對話日記體寫成。它不是在教我們如何變得更完美,而是誠實面對改變過程中所帶來的挫敗和矛盾,認清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承認自己的脆弱、驕傲和平凡;擺脫世俗的標準,
別再任由社會眼光打亂我們的人生!
【好評推薦】
改變有三個階段:「自覺需要改變、改變的過程、以及改變後的結果」,我稱為:「自省、糾葛與目標」三層次。坊間的書大多以目標為概念,建立以終為始的思維來談改變,這點其實沒錯,但若以自省、練習改變、接受不完美為題,本書的確是箇中翹楚。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其實都是代表一種力的境界:力的感覺讓我們肯定生命的存在,使我們快樂。你如果企圖把箭射遠,你必須把弓努力往後拉,我們稱為反面的能量。本書作者其實就是在實驗並體會這種反面的力量:以痛苦來追求快樂,以挫折來達到順境,以缺憾來歌頌完美……這些辛苦──就是生存的代價。
──Power錕(李錫錕)|台大政治系最狂教授
「從身體與知識的能力到心靈、創造力、財富和快樂等領域,對於當下的生活進行了幽默的探索。」──《紐約客》
「一個荒誕的傑作。」──《衛報》
兩個瘋狂的傢伙替我嘗試了許多瘋狂的方法,所以我就用不著再去做了。我將此稱之為一個偉大的成果!──知名英國小說家|李‧查德(Lee Child)
序
序
主持人:接下來卡爾.賽德斯特羅姆和安德烈.史派瑟將和我們連線,陪我們度過接下來的一小時。現在歡迎讀者提出問題。
那天是2017年1月的第二天,讀者正準備針對我們在《衛報》1上發表的那篇有關全年實驗的文章提問。
EMMI26:拜託告訴我這是在惡搞。
安德烈在倫敦,坐在家裡的筆電前,剛出生的兒子睡在書桌邊。非也,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研究計畫,他在回覆欄中寫道。身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爾,坐在廚房裡,也正準備送出一樣的回應。
差不多就在一年前,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日,我們開始這個顯然被許多《衛報》讀者視為瘋狂的試驗,花了一年的時間測試所有自我提升產業的商品,打算把這些過程寫成一本書,也就是你手上的這一本。為了維持這個計畫結構的連貫性,我們商定將自我提升分為十二個主題,每一個主題試驗一個月,持續一整年。從一月的主題生產力開始,接下來幾個月則是身體、大腦、關係、靈修;夏季的重點放在性愛、快樂和創造力;秋天之後,強化財富、道德和關注的自我提升。最後一個月則致力於意義的研究上,希望可以了解這個計畫背後較深層的動機。
LITTLE_RED:我的天啊,感覺你們做了不少苦功。
我們這一年投入數千小時,花費數萬美元試驗並評估各種自我提升的方法。我們潛入自己的大腦,吞聰明丸,用情趣用品做實驗,還跑去整形。我們曾諮詢特異功能人士(靈媒等)與人生教練,和一群陌生男子裸舞,參與勵志研討會,參加職業舉重比賽,並且順服地接受治療。
MRFLABBYBUM:我很訝異的是,這一切居然沒有一個基本統一的原則。
說得有道理。不過,除了莫名其妙地宣稱讓自己變得更好之外,自我提升的「基本原則」是什麼?稍微觀察每年源源不絕湧出的建議就會發現,這個價值百億美元的產業毫無統一性可言。硬要說的話,就是令人混淆和矛盾的,而這是我們樂於反映在這本書上的現象。每一個月我們都會設定新目標,有些目標是具體、可以衡量的,例如背誦圓周率到小數點後一千位;也有些目標抽象又難以捉摸,像是有靈修體驗。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嘗試過千奇百怪的方法,從訓練正念的應用程式到檸檬楓糖斷食法等。選擇這些方法是因為它們很受歡迎,而不是因為有科學上的公信力。
二千多年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首開先例提出「對事件的觀點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的主張。此後,有關該如何生活的建議便有如洪流一般滔滔不絕。有何不可呢?誰不想要過更好的生活?自我提升在某些方面就像喝酒一樣,既是逆境時最佳的心靈慰藉,同時也是處在順境時的好伙伴。
以一九三〇年代爆發的自我提升商業熱潮為例,這股熱潮尾隨美國大蕭條時期而來並非偶然。拿破崙.希爾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思考致富》2中提出一個安撫人心的觀點,認為大蕭條僅僅是造成平民百姓的恐懼心理。戴爾.卡內基在前一年出版的書《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3中提出一個同樣充滿希望的建議:微笑。看來在經濟和社會蕭條的時代,當人們除了自己,無法依賴任何外界力量的時候,自我提升就是一個最具吸引力的主張。
不過自我提升的熱潮在較富裕的七〇年代絲毫不見消退。經過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大部分的美國人擺脫貧窮,得到如此多財富和自由的人前所未有的多。不過,如同湯姆.沃爾夫在一九七六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所述,人們沒有將這分財力用於改善社會,而是投資在自我提升,直接「墮入名為唯我的煉金術夢想」。不計其數的民眾一窩蜂地去參加自我提升研討會。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四年之間,有七十萬人參加過三天的艾哈德研討訓練班,學習如何以自己為第一優先、認識到要為自己的命運負全責、理解這個世上沒有受害者,並意識到身處的現況都是自己造成的。
自我提升現今已和社會融為一體,難以看清始末。許多小學設有瑜伽課程;正念療法被用於監獄;人生教練被大肆推廣為打擊窮困的方法。自我幫助的概念現在已搬進白宮:為川普和第一任妻子主持婚禮的人,正是正向思考之父諾曼.皮爾。
時代在改變,而自我提升的風潮也隨著時代一起轉變。老一輩的大師們被新出的東尼.羅賓斯和提姆.費里斯等人取代。有氧體操和演久成真的舊趨勢被混合健身和生活日誌取代,唯一不變的是你可以改變自己對人生的承諾。我們要做的只是停止擔心和開始相信自己,而不要太顧慮謙虛的問題。無論是從前或現在,人生大改造的故事都不需要細節。在希爾大肆宣揚思想的力量如何神奇地治癒他兒子的啞病之際,現今主張自助的大師們也在誇耀自己的成就,不論是學習新語言、泡冰水浴預防疾病、精通新的武術技巧,或是投資矽谷的新創企業大賺一筆。
在此同時,《衛報》讀者的留言如潮水般湧入。
LORDBADGER:就我的理解,你們嘗試了一堆東西,每種東西最長只嘗試一個月,但那些都是人們要花一輩子才能精通的。
我們不只一次收到這樣的回應。有些人窮盡一生精通一件事情,像是提高生產力或者打造好身材,但是大多數的人在人生中學習一個又一個的技巧,卻樣樣稀鬆。自我提升產業可以年復一年成長,唯一合理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們不斷嘗試新建議,不管之前的嘗試是否奏效。只要瀏覽一下書店裡的自助書籍專區,就會發現這類指南包羅萬象,從改善人際關係、性生活到提高智商、鍛鍊肌肉等,而且通常保證可以在兩星期或二十四小時內速成。
消費主義社會,人們不太會只買一條牛仔褲就心滿意足。自我提升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不會只期望改善生活的某一個部分,而是被鼓勵該讓生活的所有部分升級,而且是同時。人人都應該擁有更好的身材、生活更開心、更健康、更富有、更聰明、更冷靜、生產力更高──這些全部要立即達成,就在今天。而且,我們也都承受壓力,必須表現出一副知道如何創造完美人生的樣子。
這本書沒有提出自己一套,可以讓人變得更好的理論,而是反映出絕望與挫折、戲劇性及幽默感、和追尋自我提升的本能──和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做的一樣。
至於我們的影響呢?有一位讀者說書中的內容聽起來就像早期伍迪.艾倫電影中的旁白。這個說法讓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從來沒想過要把這本書寫成兩個男人戰勝自我的英雄故事。不論是在學習舉重或是搭訕的技巧,每當遇到新的挑戰,我們看起來可能更像伍迪.艾倫電影中迷惘的自戀者,而不是充滿自信的自我提升專家。
另一位讀者說這本書讓他想到澳洲電視喜劇Review with Myles Barlow。這不是巧合,雖然只看過一集原劇,不過我們看了美國翻拍的《五星評論人生》4。佛列斯特.麥可尼爾在這部仿紀錄片裡主持一個劇中劇,在節目中評論的不是書籍或電影,而是生活本身。他代表觀眾嘗試從活埋到和陌生人結婚等每一件事,也評論了自我提升這個經典主題,例如快樂(三顆星),擁有好身材(半顆星),領導一個教派(兩顆星),快速致富(四顆星)。儘管麥可尼爾是個虛構的人物,但他專業的判斷和盲目的追求似乎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但是這本書與《五星評論人生》不同的是,書中沒有虛構的成分。這是一個社會科學實驗,我們將身心靈投入極端的情境,之後再提出這些經驗和大家分享。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安全的學術距離之外研究自我提升產業,但是從未參加過自我提升研討會,也不常上健身房,更沒有使用過穿戴式科技產品或提高生產力的應用程式。法國民族誌學家洛伊克.華康特抱怨過研究員的身心通常與研究主題脫節,他說的這種研究員有可能就是在研究寫這本書之前的我們吧。華康特實踐自己的主張,花了三年訓練拳擊手。對他而言,這對捕捉「動作的感受與疼痛」是必要的。
雖然我們兩人在開始時都對這個計畫持懷疑的態度,但卻沒有什麼明確的假設要證明,在研究的背後也沒有隱藏什麼道德勸說,就像你可能在紀錄片《麥胖報告》5中看到的那種。導演摩根.史柏路克竭力傳達速食業有害健康,他在大吃麥當勞一個月後,毫不意外地感覺很不舒服,連醫師也開始擔心他的健康。
與我們的計畫比較相關的是喬治.普林普頓的實驗。他在其中一本著作中提到自己向世界次重量職業拳擊冠軍阿奇.摩爾挑戰進行三回合對打,目的是想了解當業餘選手在拳擊台上與專業選手對打會是什麼情形。賽後被問到有什麼斬獲時,他回答道:「目前為止,只有一鼻子的血。」
我們也聽到一些對於普林普頓的指控。在踏上拳擊台前,有人對阿奇.摩爾說這場比賽只是一場表演,一場怪誕的表演。普林普頓反駁道:
「不對,不對,不對」他說:「這是非常認真的比賽。」
UKREFUGEE: 你們希望要回這一整年的時間嗎?
卡爾:已經來不及了吧,我想。
是為了能被社會所接受,還是真的想要這樣的人生?
兩位年輕教授卡爾和安德烈,用一年挑戰人類身體及心理上的限制。他們為每個月設定主題:例如改善生產力、修復人際關係、賺得更多收入等…… 並用盡各種方法改善生活,像是戴上電擊手環懲罰自己、吃禁藥提升專注力,甚至在倫敦地鐵裸體以贏得瀏覽量。
為了這一年的實驗,他們反覆驗證專家的說法和研究,為什麼不但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離目標愈來愈遠,還差點毀了各自的人生?
「我們企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嘗試撐起別人的期待,還得假裝知道如何達成完美的人生。」這本書以作者兩人幽默的對話日記體寫成。它不是在教我們如何變得更完美,而是誠實面對改變過程中所帶來的挫敗和矛盾,認清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承認自己的脆弱、驕傲和平凡;擺脫世俗的標準,
別再任由社會眼光打亂我們的人生!
【好評推薦】
改變有三個階段:「自覺需要改變、改變的過程、以及改變後的結果」,我稱為:「自省、糾葛與目標」三層次。坊間的書大多以目標為概念,建立以終為始的思維來談改變,這點其實沒錯,但若以自省、練習改變、接受不完美為題,本書的確是箇中翹楚。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其實都是代表一種力的境界:力的感覺讓我們肯定生命的存在,使我們快樂。你如果企圖把箭射遠,你必須把弓努力往後拉,我們稱為反面的能量。本書作者其實就是在實驗並體會這種反面的力量:以痛苦來追求快樂,以挫折來達到順境,以缺憾來歌頌完美……這些辛苦──就是生存的代價。
──Power錕(李錫錕)|台大政治系最狂教授
「從身體與知識的能力到心靈、創造力、財富和快樂等領域,對於當下的生活進行了幽默的探索。」──《紐約客》
「一個荒誕的傑作。」──《衛報》
兩個瘋狂的傢伙替我嘗試了許多瘋狂的方法,所以我就用不著再去做了。我將此稱之為一個偉大的成果!──知名英國小說家|李‧查德(Lee Child)
序
序
主持人:接下來卡爾.賽德斯特羅姆和安德烈.史派瑟將和我們連線,陪我們度過接下來的一小時。現在歡迎讀者提出問題。
那天是2017年1月的第二天,讀者正準備針對我們在《衛報》1上發表的那篇有關全年實驗的文章提問。
EMMI26:拜託告訴我這是在惡搞。
安德烈在倫敦,坐在家裡的筆電前,剛出生的兒子睡在書桌邊。非也,這是一個非常認真的研究計畫,他在回覆欄中寫道。身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爾,坐在廚房裡,也正準備送出一樣的回應。
差不多就在一年前,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日,我們開始這個顯然被許多《衛報》讀者視為瘋狂的試驗,花了一年的時間測試所有自我提升產業的商品,打算把這些過程寫成一本書,也就是你手上的這一本。為了維持這個計畫結構的連貫性,我們商定將自我提升分為十二個主題,每一個主題試驗一個月,持續一整年。從一月的主題生產力開始,接下來幾個月則是身體、大腦、關係、靈修;夏季的重點放在性愛、快樂和創造力;秋天之後,強化財富、道德和關注的自我提升。最後一個月則致力於意義的研究上,希望可以了解這個計畫背後較深層的動機。
LITTLE_RED:我的天啊,感覺你們做了不少苦功。
我們這一年投入數千小時,花費數萬美元試驗並評估各種自我提升的方法。我們潛入自己的大腦,吞聰明丸,用情趣用品做實驗,還跑去整形。我們曾諮詢特異功能人士(靈媒等)與人生教練,和一群陌生男子裸舞,參與勵志研討會,參加職業舉重比賽,並且順服地接受治療。
MRFLABBYBUM:我很訝異的是,這一切居然沒有一個基本統一的原則。
說得有道理。不過,除了莫名其妙地宣稱讓自己變得更好之外,自我提升的「基本原則」是什麼?稍微觀察每年源源不絕湧出的建議就會發現,這個價值百億美元的產業毫無統一性可言。硬要說的話,就是令人混淆和矛盾的,而這是我們樂於反映在這本書上的現象。每一個月我們都會設定新目標,有些目標是具體、可以衡量的,例如背誦圓周率到小數點後一千位;也有些目標抽象又難以捉摸,像是有靈修體驗。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嘗試過千奇百怪的方法,從訓練正念的應用程式到檸檬楓糖斷食法等。選擇這些方法是因為它們很受歡迎,而不是因為有科學上的公信力。
二千多年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首開先例提出「對事件的觀點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的主張。此後,有關該如何生活的建議便有如洪流一般滔滔不絕。有何不可呢?誰不想要過更好的生活?自我提升在某些方面就像喝酒一樣,既是逆境時最佳的心靈慰藉,同時也是處在順境時的好伙伴。
以一九三〇年代爆發的自我提升商業熱潮為例,這股熱潮尾隨美國大蕭條時期而來並非偶然。拿破崙.希爾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思考致富》2中提出一個安撫人心的觀點,認為大蕭條僅僅是造成平民百姓的恐懼心理。戴爾.卡內基在前一年出版的書《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3中提出一個同樣充滿希望的建議:微笑。看來在經濟和社會蕭條的時代,當人們除了自己,無法依賴任何外界力量的時候,自我提升就是一個最具吸引力的主張。
不過自我提升的熱潮在較富裕的七〇年代絲毫不見消退。經過三十年的經濟成長,大部分的美國人擺脫貧窮,得到如此多財富和自由的人前所未有的多。不過,如同湯姆.沃爾夫在一九七六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所述,人們沒有將這分財力用於改善社會,而是投資在自我提升,直接「墮入名為唯我的煉金術夢想」。不計其數的民眾一窩蜂地去參加自我提升研討會。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四年之間,有七十萬人參加過三天的艾哈德研討訓練班,學習如何以自己為第一優先、認識到要為自己的命運負全責、理解這個世上沒有受害者,並意識到身處的現況都是自己造成的。
自我提升現今已和社會融為一體,難以看清始末。許多小學設有瑜伽課程;正念療法被用於監獄;人生教練被大肆推廣為打擊窮困的方法。自我幫助的概念現在已搬進白宮:為川普和第一任妻子主持婚禮的人,正是正向思考之父諾曼.皮爾。
時代在改變,而自我提升的風潮也隨著時代一起轉變。老一輩的大師們被新出的東尼.羅賓斯和提姆.費里斯等人取代。有氧體操和演久成真的舊趨勢被混合健身和生活日誌取代,唯一不變的是你可以改變自己對人生的承諾。我們要做的只是停止擔心和開始相信自己,而不要太顧慮謙虛的問題。無論是從前或現在,人生大改造的故事都不需要細節。在希爾大肆宣揚思想的力量如何神奇地治癒他兒子的啞病之際,現今主張自助的大師們也在誇耀自己的成就,不論是學習新語言、泡冰水浴預防疾病、精通新的武術技巧,或是投資矽谷的新創企業大賺一筆。
在此同時,《衛報》讀者的留言如潮水般湧入。
LORDBADGER:就我的理解,你們嘗試了一堆東西,每種東西最長只嘗試一個月,但那些都是人們要花一輩子才能精通的。
我們不只一次收到這樣的回應。有些人窮盡一生精通一件事情,像是提高生產力或者打造好身材,但是大多數的人在人生中學習一個又一個的技巧,卻樣樣稀鬆。自我提升產業可以年復一年成長,唯一合理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們不斷嘗試新建議,不管之前的嘗試是否奏效。只要瀏覽一下書店裡的自助書籍專區,就會發現這類指南包羅萬象,從改善人際關係、性生活到提高智商、鍛鍊肌肉等,而且通常保證可以在兩星期或二十四小時內速成。
消費主義社會,人們不太會只買一條牛仔褲就心滿意足。自我提升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不會只期望改善生活的某一個部分,而是被鼓勵該讓生活的所有部分升級,而且是同時。人人都應該擁有更好的身材、生活更開心、更健康、更富有、更聰明、更冷靜、生產力更高──這些全部要立即達成,就在今天。而且,我們也都承受壓力,必須表現出一副知道如何創造完美人生的樣子。
這本書沒有提出自己一套,可以讓人變得更好的理論,而是反映出絕望與挫折、戲劇性及幽默感、和追尋自我提升的本能──和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做的一樣。
至於我們的影響呢?有一位讀者說書中的內容聽起來就像早期伍迪.艾倫電影中的旁白。這個說法讓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從來沒想過要把這本書寫成兩個男人戰勝自我的英雄故事。不論是在學習舉重或是搭訕的技巧,每當遇到新的挑戰,我們看起來可能更像伍迪.艾倫電影中迷惘的自戀者,而不是充滿自信的自我提升專家。
另一位讀者說這本書讓他想到澳洲電視喜劇Review with Myles Barlow。這不是巧合,雖然只看過一集原劇,不過我們看了美國翻拍的《五星評論人生》4。佛列斯特.麥可尼爾在這部仿紀錄片裡主持一個劇中劇,在節目中評論的不是書籍或電影,而是生活本身。他代表觀眾嘗試從活埋到和陌生人結婚等每一件事,也評論了自我提升這個經典主題,例如快樂(三顆星),擁有好身材(半顆星),領導一個教派(兩顆星),快速致富(四顆星)。儘管麥可尼爾是個虛構的人物,但他專業的判斷和盲目的追求似乎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但是這本書與《五星評論人生》不同的是,書中沒有虛構的成分。這是一個社會科學實驗,我們將身心靈投入極端的情境,之後再提出這些經驗和大家分享。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安全的學術距離之外研究自我提升產業,但是從未參加過自我提升研討會,也不常上健身房,更沒有使用過穿戴式科技產品或提高生產力的應用程式。法國民族誌學家洛伊克.華康特抱怨過研究員的身心通常與研究主題脫節,他說的這種研究員有可能就是在研究寫這本書之前的我們吧。華康特實踐自己的主張,花了三年訓練拳擊手。對他而言,這對捕捉「動作的感受與疼痛」是必要的。
雖然我們兩人在開始時都對這個計畫持懷疑的態度,但卻沒有什麼明確的假設要證明,在研究的背後也沒有隱藏什麼道德勸說,就像你可能在紀錄片《麥胖報告》5中看到的那種。導演摩根.史柏路克竭力傳達速食業有害健康,他在大吃麥當勞一個月後,毫不意外地感覺很不舒服,連醫師也開始擔心他的健康。
與我們的計畫比較相關的是喬治.普林普頓的實驗。他在其中一本著作中提到自己向世界次重量職業拳擊冠軍阿奇.摩爾挑戰進行三回合對打,目的是想了解當業餘選手在拳擊台上與專業選手對打會是什麼情形。賽後被問到有什麼斬獲時,他回答道:「目前為止,只有一鼻子的血。」
我們也聽到一些對於普林普頓的指控。在踏上拳擊台前,有人對阿奇.摩爾說這場比賽只是一場表演,一場怪誕的表演。普林普頓反駁道:
「不對,不對,不對」他說:「這是非常認真的比賽。」
UKREFUGEE: 你們希望要回這一整年的時間嗎?
卡爾:已經來不及了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