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病人 我人生的醫生 | 拾書所

那個病人 我人生的醫生

$ 330 元 原價 330
★荷蘭《人民報》最受歡迎、評價最高的專欄,每篇故事背後都是一段令人揪心的真實經歷。
★每位病人都是一份禮物,教我懂得生命與珍惜!我是一個醫生,而那位病人,是我人生的醫生……
★醫護人員不是永遠扮演拯救病人的角色,更多時候,是病人給了他們繼續生活的勇氣。
八十六位不同科別的醫護人員,各自訴說曾為他們人生上了寶貴一課的病人,在生離死別面前,我們都只是平凡的人。
★村子裡的凱莉哥|親子部落客

【內容簡介】
每位醫生與護士心裡都有位終生難忘的病人,
用生命教會他們勇敢,也醫治了脆弱……

「我現在終於明白,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心臟科醫生
「是這個女孩幫我們上了為期一週的速成課,教會我們如何活著。」──實習內科醫生
「他身上意想不到的轉折,不只改變了我行醫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對生命的看法。」──麻醉醫生
「是她教會了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血液科醫生
「我終於明白,每位病人周圍都是一整個人生的羈絆,因為這樣,我變成了更好的醫生。」──實習婦科醫生

八十六位橫跨科別領域的醫護人員,闡述從醫以來,心中始終無法抹滅的那位病人。這些病人與故事打破了醫病之間的刻板界線,帶著他們重新檢視專業、領會人生,也學會面對內心的脆弱與恐懼。醫護人員看似理性冷靜的外表下,同樣有著炙熱的心與豐沛的感性,面對死亡,他們也同樣恐懼無助。這些故事,不僅為他們帶來勇氣,也將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感動與慰藉。
前言
我妹夫的喪禮在二月某個晴朗的下午舉行,那是他原本會直接切到十倍速工作的日子,在那個擁擠的房間裡,躺著一個接受哀悼的腫瘤科醫生。他告訴過我,那天下午他會休假,去跟某個已經成為他朋友的病人道別,從這個病人身上他學到很多。他說的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顯然病人會從他們的醫生身上學到東西,因為醫生會不斷向他們解釋疾病的起源,以及可以如何治療他們的病。
但要是反過來呢?或許也會有其他醫生腦中滿是跟某個特定病人有關的回憶,或是某個他們絕不會忘記的故事。
這個想法給了我們靈感,二○一七年的夏天,在荷蘭的報紙《人民報》上開設了一系列的專欄:醫生們談論在他們人生中留下特殊記號、為他們上了寶貴一課的病人們。一開始的設想是要當作「補白」(紙媒通常會用的方法,好度過較為平靜的夏季月分),最初我們其實只規畫刊登六篇專欄。找到六位自願站出來說自己個人故事的醫生應該會是很困難的事—至少我們是這樣以為的。
事實證明完全相反。
醫生們熱切地參與,而且大多數的受訪者都立刻就知道自己想談論的是哪個病人。我們的短期實驗發展成了定期的每週專欄,而且過了一段時間後,醫生們甚至化被動為主動,開始自己跑來找我們。很快地,我們就把網撒得更廣,說故事的人不只醫生,還包括護士、諮商心理師甚至還有助產士和醫療社工。
在每次訪談之前,我都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
我記得在四月某個灰濛濛的星期一早晨,一位法醫病理學家畫了一張素描給我,太陽緩緩地從一片就在路旁的麥田上升起,那是她剛剛證實一位年輕的機車騎士死亡的地點。才回到外頭不久,我還覺得頭昏跟略為驚嚇時,獨自走在阿姆斯特丹喧囂的車潮中,卻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過。
醫生和護士在專業上很需要具備一種獨特的同理心:在照顧病人的同時,他們必須讓自己的心情保持穩定,這樣的狀態能夠做為一種屏障,保護他們免受自己工作的情緒負荷影響。但還是會有病人能夠突破這層屏障,試圖以某種方式接觸及感動他們的醫生,最終塑造了他們的想法與行動。而這正是醫療專業人員們想要分享的:坦承某種脆弱的故事,一週接著一週,每一個故事都持續讓我感到震驚。
早在很久以前,在醫療的世界裡,情緒就已經不再是脆弱的象徵。在《醫生的內心世界:情緒如何影響行醫》這本書當中,美籍醫生丹妮爾.歐芙莉說明了醫療照護的品質有極大的成分會受到醫生的情緒所影響。醫療專業人員不只能從工作中的行醫策略及技術層面,也可以透過自身的人文經驗中學習。
套句某位醫生說過的話:「我們和病人的接觸如此密集,在他們的人生中是一段相當獨特的時期,而且往往充滿情緒,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樣的接觸都會給予我們思想上的糧食。」
對我們荷蘭的讀者來說,每過一週,感覺這些穿著白袍的超然、疏離的生物,就變得越加可親。他們寫信來表達他們多麼深受感動,因為醫生們的敞開分享、他們所描述的寶貴教訓,以及他們開始會期待每一個新的專欄。
有一次有位詩人為某位心理醫生發表了一首原創詩;有位老太太寫信來表達她對某位還在實習的年輕醫生的支持,後者在判斷病情時犯了嚴重的錯誤。有一位男士坦承,某個星期六早晨讀完一位腫瘤科醫生的故事之後,他忍不住對著自己的早餐放聲大哭。
臨床倫理學家艾文.孔巴尼說完那位二十多年前在他的醫院裡過世的女士艾瑪的故事後,過沒幾天,病人當時的男友就來跟我聯絡。他寄給我一張她的照片,我終於知道我筆下病人的長相。
我還有幸能知道更多類似這樣的幕後軼事:躺在安寧病房裡度過臨終前的日子時,腸胃專科醫生喬斯特.德倫斯的病人讀了他自己被刊登在報紙上的故事。他很感謝醫生的勇氣,對他說:「喬斯特,你真是個勇敢的人。你從不讓你的病人空手而回。」本書裡提到的故事,關乎著那些給他們的照顧者機會學習與成長的人們—學習自己的專業、學習人生,還有了解自己。
在英文版中,我也加入一些英國和美國醫生提供的故事。我想再強調一次,受訪者熱切的反應與熱忱,實在讓我感到震驚且震撼。
我對創傷外科醫生卡利姆.布羅西提起這件事時,他回答我:「世上的每個醫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能夠在這一版最後的頁面裡訴說更多這樣的故事,實在是我的榮幸。
──二○一九年二月於阿姆斯特丹

註:
本書有好幾位醫生的故事都有提到安樂死。跟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不太一樣,在荷蘭,安樂死是合法的。遵照病人所表達的請求,荷蘭的醫生可以協助病人結束生命,提供協助、終止他們的生命是合法的,細節隨特定盡職調查的規定而異。其中包含評估病人受苦的程度,必須被認定為無法承受、沒有希望復原,還需要經過第二位不受前述決定影響的醫生確認。假設這些條件都有被滿足,醫生就不需要擔心被起訴。在荷蘭有百分之四的死亡是透過安樂死達成,當中絕大多數的病人都處於癌症末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