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社會,首先你要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你就要動起來!」──小熊英二
福澤諭吉之後,日本重量級社會思想家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改變社會是要改變什麼?又要如何改變?
許多人想改變社會,但卻又不覺得社會真的可以改變。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不曉得到底該做哪些事才能改變社會。
投下神聖的一票,或者自己參政成為政治人物,就能帶來改變嗎?對此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在少數。我們要怎麼理解這樣的狀況?社會可能改變嗎?要改變社會,應該怎麼做才好?這就是本書最核心的主題。
本書是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在實際參與社會運動、與人相遇而有所感觸,以及與此同時進行的研究,再加上過去所學與研究成果,種種心得融合下執筆完成。
本書從歷史、社會結構、思想層面導入,第一章綜覽日本現狀,探討核電在日本社會所處的位置,第二章討論社會運動的變遷,第三章描繪日本戰後的社會運動史,第四到第六章則探討民主與選出民意代表的意義,並思索代議民主制度為何出現瓶頸,第七章將簡介有助於實踐社會運動的理論。
六○年代日本的社會運動曾經氣勢浩大,後又沉靜多年,近年從反核運動到反安保法運動,日本示威抗議又再次群聚街頭,但鮮少台灣人了解這些運動的來龍去脈,透過本書不僅能清楚這些前因後果,更能與台灣的社會運動作比較,並賦予自己力量與信心,思考如何透過公民運動實現理想社會。
獲獎記錄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名人推薦
李惠仁 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沈清楷 哲學星期五創辦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柯一正 導演
范 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崔愫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趙天麟 立法委員
──推薦
名人、媒體推薦語
二○一一年的福島核災激發了全球新一波的反核運動風潮,德國決定在二○二二年終止所有核電廠運動,正式邁向非核家園。台灣晚近的反核抗爭,也迫使政府在二○一四年停工封存爭議已久的核四廠。日本的反核運動最早始於一九五○年代的反核武運動,可以算是開創了世界潮流,不過在政府官僚與核電工業的強力推動下,反核的聲音一直被掩蓋。福島事件促發了新一波抗爭怒潮,然而在安倍政權的積極護航下,重新啟動核子反應爐已經看似無法抵抗趨勢。要理解日本反核運動的曲折歷程,就必需回到日本戰後的歷史。小熊英二這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了日本社會的變遷歷程,從工業社會轉變至後工業社會、長期泡沫經濟衰退、大學生菁英意識的退卻、左翼運動的失敗等,都深刻地形塑了反核運動之樣貌。理解日本社會所承受過的種種挑戰,以及反對者所經歷過的軌跡,將會有助於台灣讀者更清楚認識到自己所身處的歷史情境,這或可以幫助我們這個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抉擇。──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小熊英二曾表示台灣的反核運動比日本還要積極。 ──柯一正 導演
想像社會有另一種更好的可能,然後付諸行動,就是改變的開始。小熊英二從歷史與現實思考日本應該改變什麼,如何改變,閱讀這本書,就是開啟想像力的過程。讓我們一起,想像台灣社會的另一種可能,然後,起身行動!──范 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綜觀戰後東亞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台灣、日本、韓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三個可供交互參照的劇本。如果國家前途是一本不能偷翻下一頁的書,觀察日本經驗可以讓我們對下個章節有更充分的準備。
讓我們一起理解日本社會,一起為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打好青年世代的基本功。──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今年(二○一五)初,我受邀前往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擔任訪問研究員,探討日本的亞太及中國政策。行前針對日本的歷史、人文與政治制度做了不少功課。
拜讀了小熊英二教授的大作《如何改變社會》,深感振奮,因本書為我拼上了一塊了解日本的重要拼圖──日本戰後公民與社會運動梗概。
特別有價值的是,此梗概的爬梳,係從西方政治思潮的各家門派與發展史,與近代在歐美與亞洲國家的驗證為堅實基底,輔以日本特有民族性及國情而出。讓讀者對日本戰後政體與公民社會對其之挑戰,具有理論、立法例,又不失日本主體性的參考價值。
台灣曾受日本統治半個世紀,彼此當前在國際關係與政經情勢息息相關。書中特別關切的反核議題,更是兩國社會運動的重要課題。作者說得對,莫把本書當成教科書或正確答案;但我推薦,它絕對是對公民與社會運動有熱血,但又不甘僅為沒有思想的從眾的你(妳),值得閱讀的「參考」好書!──趙天麟 立法委員
福澤諭吉之後,日本重量級社會思想家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改變社會是要改變什麼?又要如何改變?
許多人想改變社會,但卻又不覺得社會真的可以改變。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不曉得到底該做哪些事才能改變社會。
投下神聖的一票,或者自己參政成為政治人物,就能帶來改變嗎?對此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在少數。我們要怎麼理解這樣的狀況?社會可能改變嗎?要改變社會,應該怎麼做才好?這就是本書最核心的主題。
本書是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在實際參與社會運動、與人相遇而有所感觸,以及與此同時進行的研究,再加上過去所學與研究成果,種種心得融合下執筆完成。
本書從歷史、社會結構、思想層面導入,第一章綜覽日本現狀,探討核電在日本社會所處的位置,第二章討論社會運動的變遷,第三章描繪日本戰後的社會運動史,第四到第六章則探討民主與選出民意代表的意義,並思索代議民主制度為何出現瓶頸,第七章將簡介有助於實踐社會運動的理論。
六○年代日本的社會運動曾經氣勢浩大,後又沉靜多年,近年從反核運動到反安保法運動,日本示威抗議又再次群聚街頭,但鮮少台灣人了解這些運動的來龍去脈,透過本書不僅能清楚這些前因後果,更能與台灣的社會運動作比較,並賦予自己力量與信心,思考如何透過公民運動實現理想社會。
獲獎記錄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名人推薦
李惠仁 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沈清楷 哲學星期五創辦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柯一正 導演
范 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崔愫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趙天麟 立法委員
──推薦
名人、媒體推薦語
二○一一年的福島核災激發了全球新一波的反核運動風潮,德國決定在二○二二年終止所有核電廠運動,正式邁向非核家園。台灣晚近的反核抗爭,也迫使政府在二○一四年停工封存爭議已久的核四廠。日本的反核運動最早始於一九五○年代的反核武運動,可以算是開創了世界潮流,不過在政府官僚與核電工業的強力推動下,反核的聲音一直被掩蓋。福島事件促發了新一波抗爭怒潮,然而在安倍政權的積極護航下,重新啟動核子反應爐已經看似無法抵抗趨勢。要理解日本反核運動的曲折歷程,就必需回到日本戰後的歷史。小熊英二這本書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了日本社會的變遷歷程,從工業社會轉變至後工業社會、長期泡沫經濟衰退、大學生菁英意識的退卻、左翼運動的失敗等,都深刻地形塑了反核運動之樣貌。理解日本社會所承受過的種種挑戰,以及反對者所經歷過的軌跡,將會有助於台灣讀者更清楚認識到自己所身處的歷史情境,這或可以幫助我們這個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抉擇。──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小熊英二曾表示台灣的反核運動比日本還要積極。 ──柯一正 導演
想像社會有另一種更好的可能,然後付諸行動,就是改變的開始。小熊英二從歷史與現實思考日本應該改變什麼,如何改變,閱讀這本書,就是開啟想像力的過程。讓我們一起,想像台灣社會的另一種可能,然後,起身行動!──范 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綜觀戰後東亞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台灣、日本、韓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三個可供交互參照的劇本。如果國家前途是一本不能偷翻下一頁的書,觀察日本經驗可以讓我們對下個章節有更充分的準備。
讓我們一起理解日本社會,一起為台灣面臨的嚴峻挑戰打好青年世代的基本功。──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今年(二○一五)初,我受邀前往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擔任訪問研究員,探討日本的亞太及中國政策。行前針對日本的歷史、人文與政治制度做了不少功課。
拜讀了小熊英二教授的大作《如何改變社會》,深感振奮,因本書為我拼上了一塊了解日本的重要拼圖──日本戰後公民與社會運動梗概。
特別有價值的是,此梗概的爬梳,係從西方政治思潮的各家門派與發展史,與近代在歐美與亞洲國家的驗證為堅實基底,輔以日本特有民族性及國情而出。讓讀者對日本戰後政體與公民社會對其之挑戰,具有理論、立法例,又不失日本主體性的參考價值。
台灣曾受日本統治半個世紀,彼此當前在國際關係與政經情勢息息相關。書中特別關切的反核議題,更是兩國社會運動的重要課題。作者說得對,莫把本書當成教科書或正確答案;但我推薦,它絕對是對公民與社會運動有熱血,但又不甘僅為沒有思想的從眾的你(妳),值得閱讀的「參考」好書!──趙天麟 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