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1.一位華語教育家何景賢博士的口述歷史。
2.台灣文化大使的環球交流實錄,一部台灣近代文化史。
3.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兩岸秘密交流實錄「長流計畫」內幕秘辛、第一手揭露。
內容介紹:
一部口述歷史,能夠起佐證史事之用;毋庸置疑地,一位重要時代人物的口述歷史,足以勘誤史實,如:親訪張學良少帥,經歷二二八事變歷史的一天……,其價值可見一班。這一部自傳圖書記述了1935年至今的中華民國歷史,更是究讀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看一代教育家──何景賢博士(TLI國際中華語言研習所創辦人)的成長背景,了解他思想的養成,而這一份堅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與落實,並且發揚光大。
何博士生於憂患年代,也發光於斯,成就如斯,其言其行,足以為青年學子典範。
看一代漢語教育家──何景賢博士的成長背景,了解他思想的養成,而這一份堅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與落實,並且發揚光大。何博士生於憂患年代,也發光於斯,其言其行,足以為青年學子典範。
他以華語教育為經緯,刻劃出中華民國逾半世紀的文化發展軌跡。交流對象遍及北美、南美、歐、亞、非、大洋等五大洲;並推廣京劇、崑曲、歌仔戲等國粹藝術。
本書涵蓋TLI(中華語言研習所)辦學特色、教材、教法專論,TLI語言課程更將中華文化融入其中。
除了對大中華圈以外的國家推廣固有藝術文化,也在中港台兩岸三地間致力於華語暢通無阻,何博士提出「以繁釋簡,以簡釋繁,異中求同,互濟共存」的觀念,創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同時,對於台灣本土語言的研究亦不遺餘力,歷時十餘年編成《台英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頒贈「1995 到1996 年國際風雲人物獎」,以表揚何博士對中國語言學及整合兩岸官方語言的歷史性貢獻成就。
何博士曾說道:「我也有一個夢,我的夢就是TLI 的每一位校友都是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的天使。」他在書中毫不藏私的將TLI辦學理念、方法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提供後進辦學者參勉。
目 次
前 言、漢語教育的拓荒者
自 序、TLI創辦人的話 / 中華語文研習所 何景賢院長
推薦序、
〈嘉義鄉親的驕傲〉 / 中華民國監察院長 張博雅序
〈盡心盡責的教育家〉 / 陳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履安序
〈不知老之將至〉 /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孫震
〈漢語教育的超級教父〉 / 實踐大學董事長 謝孟雄序
〈神聖的道路與事業〉 / 中國全國政協常委 陳雲林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北京語言大學黨書記 李宇明序
卷一、1935 - 1947年
童年憶事
記憶中的北京城
我的父親
北京的童年生活
北京十年回顧
卷二、1947 - 1958年
返鄉之途——臺灣
二二八驚魂
回顧二二八
歷史的那一天
寶島的求學生活
農校生活
白色恐怖三十七日
大學——開啟人生的轉捩點
華語教學的啟蒙業師
「基督教語文學院」成立
華語學校的發展
卷三、1958 - 1966年
入伍服役
退役後的華教生涯
更名「臺北語文學院」(TLI)
美國布朗大學進修緣起
布朗大學求學路
布朗大學——室友情深
布朗大學——國際學生會
布朗大學——難忘的求學經驗
卷四、1966 - 1967年
學成歸國
接掌臺北語文學院
中國語文文化培訓團陸續成立
海外青少年暑期返國研習團
印度德里大學成立中國研究系
印度德里大學
TLI的傑出教師
卷五、1967 - 1977年
赴印前的籌備
第一部中國語文教材
TLI與政府的合作方案
香港語文學院成立
TLI的鄉土語言教學
國際友人中國話演講比賽
越南及其他中文研習營隊
國家建設委員會
TLI臺北語文學院改組
卷六、1978 - 1979年
中華民俗才藝大賽
國民黨青工會時期
中山文化學院
中美斷交的預兆
臺美關係二步曲
智庫
「思與言」的緣起與發展
中美文經協會
《美洲版中國語文》新編
卷七、1979 - 1991年
中美破冰之旅 日本後發先至
國際情勢對中文學習的影響
外國友人中華民俗才藝大賽
國際友誼日水上活動大賽及金鷗獎
文化外交起航
作育英才 洋桃洋李
一次關鍵性的會議——香山論劍
※〈憶「香山論劍」何景賢登上大陸〉 / 山明
傑出校友紀思道Nicholas Christof
親愛的家人
訪問張學良
兩岸之窗
北戴河之約
卷八、1992 - 1998年
布威斯達大學及TLI三十七週年校慶
陸媒採訪少帥張學良
香港立法局議員參訪
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緣起
兩岸漢語文合作研究學術討論會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
教育部公函
國際管理研究院
TLI四十週年校慶酒會
TLI立足臺灣 前進中國的里程碑
TLI揚帆日本 / 成立中華語文教育基金會
第六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終審研討會
卷九、1999 - 2005年
國際政教名流分訪TLI
臺灣九二一大地震
國事、家事、天下事
「長流計劃」
榮譽董事長謝求公仙逝
加州「中山文化學院」復校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大陸版面世
TLI蘇州校、深圳漢語中心成立
兩岸大專院校——中華文化研習營
卷十、2006 - 2012年
TLI-Live China上線 / 多倫多分校
TLI五十週年校慶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臺灣版面世
舊金山無線臺專訪 / 廣州校成立
TLI漢網學院成立
TLI——中國HSK授權臺灣唯一考點
兩岸長沙經貿論壇
北京TLI建校五十五週年回顧展
十大傑出青年
廣州第六屆兩岸經貿論壇
天津TLI五十五週年校慶 /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
TLI-IUP兩岸對外漢教心得論壇發表會
TLI大學成立
加拿大僑校訪問團
廈門兩岸高校交流
TLI國際校友會董事會成立
TLI校友會暨傑出校友頒獎餐會
創辦人Dr. Marvin Ho:我有一個夢
師大華語教學系所參訪TLI
卷十一、忘年之交——四海之內皆兄弟
謝孟雄 / 實踐大學董事長
卜少夫 / 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社長
劉紹唐 / 傳記文學出版社創辦人
范止安 / 新亞洲出版社、新亞洲文化基金會創辦人
蔣彥士 / 歷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總統府資政
卷十二、審時圖變,敢為天下先——TLI的辦學特色
TLI的辦學特色
TLI教材的魅力
TLI師資培訓
TLI教學法
語言課上的中華文化
TLI大事記
圖錄一、中國名人會
圖錄二、家族輯錄
妻子的話、〈TLI王國的永恆太陽——漢教之父何景賢〉
後記、〈從王道到經營之道——何景賢的人生哲學〉
名人推薦序
嘉義鄉親的驕傲——監察院長 張博雅序
中華語文研習所(Taipei Language Institute,TLI)何董事長景賢邀請個人為其自傳《TLI六十史話 漢教之父——何景賢口述歷史》寫序,主要原因係何董事長尊翁何建民博士為嘉義新港人,後來居住於嘉義市。何董事長六十年來致力於華文教學,享譽國際及海峽兩岸,為嘉義的傑出子弟。個人曾任嘉義市市長,又為其嘉義同鄉,所以欣然同意為其著作寫序。
嘉義人開拓激勵 北平人文化啟蒙
何董事長於書中提到,臺灣嘉義早期居民多為渡臺墾荒者,披荊斬棘不畏艱難,開拓新天地,嘉義縣誌也特別記載何父勵學有成的事蹟,何董事長自述他自己的拓荒精神也源於此。之後他創辦中華語文研習所,將華語教學開拓至海外及海峽兩岸,面對再大難題越挫越勇,應該也是嘉義人的開拓精神所致吧!
由於其父親在北京大學任教,所以何董事長幼時居住於北平,悠遊於傳統文化(如國學、京劇)及北平民間技藝表演,而立下個人畢生最大心願「以教授中文為方法,宏揚文化為目的。」應該也是北平文化的啟蒙。
初遇再遇二二八 體認語言力量大
何董事長給人的印象是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但從這本自傳中才知道他曾經多次被捲入政治危難。他十二歲回臺灣後遇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騷動,年幼的他雖然不懂當時本省籍與外省籍衝突的導因,但是在那緊張的時刻,因為會講閩南語而逃過一劫,讓他感受到溝通與語言的重要性。至一九九一年,由於臺灣政治情勢轉變,政府為還原二二八事件真相成立「行政院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景賢董事長則以社會公正人士身份擔任七人小組委員之一,並同時為「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委員。最後,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完成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客觀呈現二二八事件的起因與結果。
一九四七年十二歲的他初遇二二八事件,而在四十四年後的一九九一年,五十六歲的何董事長再遇二二八,時空不同,角色轉變,倒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觀照。
書中更提及他唸高中時期白色恐怖的經歷,幸好最後化險為夷,這也是他與政治保持距離,全心投入華語教學的原因之一吧!
由臺北語文學院 帶動世界華語潮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歲的何董事長和安篤思牧師創立了基督教語文學院,是臺灣第一所民間華語學校,專門教導在臺的外籍傳教士華語。一九五八年更名為臺北語文學院,一九七六年改成財團法人私立中華語文研習所,以華語教學為工具,行國民外交之實,教導外籍人士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內涵。
何董事長特別到美國布朗大學取得語言學碩士學位,並獨創專業的華語教學法。現今電子科技進步及語言學習方式多元,但在當年連一般的教學法都未上軌道,他卻能以結合語法翻譯、直接教學、聽說及視聽四種教學法,針對華語語言特性,創新了華語教學法。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情境學習華語,更是不同於傳統之單向教師中心教學法。迄今已有六十多個國家二十多萬學生到TLI學華語,其中許多人成為各國政府領導要員、國會議員、企業界、媒體、宗教界或國際組織領袖、駐臺灣或駐中國大陸使節;甚而世界一千大企業派駐到中國大陸或臺灣的負責人多半為TLI學生。
何董事長夫人朱婉清女士,才情兼具,為出色的記者和女作家,擅長於京劇和崑曲藝術。她擔任行政院組長時曾搶救及保護中國傳統藝術,促成臺灣國光劇團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成立,後亦擔任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她於離開公職後也投入TLI的海外拓展,積極幫助外國大學成立中文教學機構,與海外學校合辦教學課程,到世界各地設立TLI分校,她目前為TLI集團總裁。
TLI迄今在全球五十多個城市設立六十多個分校與教學點(含大學中文合作院系),已培養出五萬多名華語優秀教師。據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四千萬人正在學習華語,尤其美國等西方國家更興起了華語學習熱潮,TLI應該也是一關鍵推手。何董事長在許多場合常提到「教華語是以宣揚中華語言文字精髓,推展國際交流為基礎,終極目的在傳播中華文化,使華語成為國際上的強勢語言。」的理念,我個人對於他的華語教學理念與使命感頗為感動。
編撰兩岸漢語詞典 致力雙方破冰交流
TLI自一九九六年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先後在北京、天津、蘇州、上海、大連、廣州建立分校,並且透過兩岸的研討會探討兩岸語言文字差異問題。何董事長特別致力於編撰大型詞典,為華語奠立基礎工程。他與北京語言學院簽署合作編撰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二○○三年由北京語言大學先行出版(共一千五百四十六頁),TLI於二○○六年九月正式出版《新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新版詞典全書二千零九十三頁,共二百六十萬字,涵蓋八千個漢字、四萬五千詞彙,其特點反映兩岸華語在字形和語彙上的異同。新版的詞語包括「四不一沒有」、「不沾鍋」等現代常用的詞語,除了讓兩岸民眾了解到兩岸用語的差異,也幫助外籍人士研習中文的方便及語言文化交流。
更值得一提為,何董事長曾於一九六三年起動員TLI臺語教師及臺灣南北兩地臺語專家數十人,和該校語言學顧問主編的《臺英詞典》,耗時七年於一九七○年終於完稿出版,並定名為《臺英詞典》(A Dictionary of Southern Min)問世。因為該詞典的出版,讓語言學習者和外籍傳教士等,得以有效率地學習臺語,在當時學習資訊貧乏的年代,確實是一個新創舉。
一代宗師漢教創辦人 展現華語文化軟實力
二○一○年九月一日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以何董事長為封面代表人物,其專訪主題為「何景賢和TLI在國際華語教學和文化交流的貢獻」,該週刊稱譽何董事長創造了無數「漢教第一」的歷史紀錄, 堪稱臺灣華語文歷史上的頂尖標竿。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提出的軟實力觀念,不同於軍事與經濟的硬實力力量,透過語言這項文化軟實力,同樣可以創造出活躍的競爭力,何董事長做到了!
本書由作者之祖籍、家族、出生、初回臺灣、成長、創立TLI、帶領TLI走向世界、和平使者及比翼雙飛等十二章,描述他從出生於大陸,十二歲後舉家回故鄉臺灣,參與並見證了臺灣政治威權到轉型,經濟由貧瘠到發展,兩岸由敵對、解凍到相互交流,整部自傳宛如一部臺灣變遷發展史。何董事長書生報國赤子之心,躍然於字裡行間,章章精彩,讓我拜讀時欲罷不能,真是一本頗值得閱讀的鉅著,特為之序。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註、張博雅女士曾任嘉義市長、衛生署長、內政部長兼臺灣省主席、中央選舉委員會
主任委員,現任監察院長。
推薦序、
盡心盡責的教育家——陳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履安序
景賢兄是一位盡心盡責的教育家。
一九六六年景賢兄自美返國接任「臺北語文學院」院長迄今,他淡泊名利,數十年來,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他想做的事。
在那個時代,學習中文是屬較冷門的教育事業,直到十多年前中國開始崛起,有意學中國語文的外國人大增,學習中文變成了熱門事業。他以累積的豐富經驗,默默的、陸續在中國各大都巿成立了分院,並奔波各分院督導院務的發展。
他關心每位來學習的人,針對學生的需要,設計課程,我和我內人都曾經在學院上過臺語的課程。在他的學生中,有很多外國政府官員、大使、公使、企業家等等,因為景賢兄謙和有禮,拿捏分寸的待人之道,使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並且在結業後和他維持很好的朋友關係。
我認識景賢兄四十多年,每次相聚都能感受到他的親切和關懷的心。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
註、陳履安先生首任教育部次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
國防部長、監察院長。
推薦序、
漢教神聖的道路與事業——中國全國政協常委 陳雲林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勤勞智慧的先人創造了璀璨瑰麗的漢語言文化。遠自人文始祖倉頡造字初啟鴻蒙,
1.一位華語教育家何景賢博士的口述歷史。
2.台灣文化大使的環球交流實錄,一部台灣近代文化史。
3.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兩岸秘密交流實錄「長流計畫」內幕秘辛、第一手揭露。
內容介紹:
一部口述歷史,能夠起佐證史事之用;毋庸置疑地,一位重要時代人物的口述歷史,足以勘誤史實,如:親訪張學良少帥,經歷二二八事變歷史的一天……,其價值可見一班。這一部自傳圖書記述了1935年至今的中華民國歷史,更是究讀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看一代教育家──何景賢博士(TLI國際中華語言研習所創辦人)的成長背景,了解他思想的養成,而這一份堅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與落實,並且發揚光大。
何博士生於憂患年代,也發光於斯,成就如斯,其言其行,足以為青年學子典範。
看一代漢語教育家──何景賢博士的成長背景,了解他思想的養成,而這一份堅若磐石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其中成形與落實,並且發揚光大。何博士生於憂患年代,也發光於斯,其言其行,足以為青年學子典範。
他以華語教育為經緯,刻劃出中華民國逾半世紀的文化發展軌跡。交流對象遍及北美、南美、歐、亞、非、大洋等五大洲;並推廣京劇、崑曲、歌仔戲等國粹藝術。
本書涵蓋TLI(中華語言研習所)辦學特色、教材、教法專論,TLI語言課程更將中華文化融入其中。
除了對大中華圈以外的國家推廣固有藝術文化,也在中港台兩岸三地間致力於華語暢通無阻,何博士提出「以繁釋簡,以簡釋繁,異中求同,互濟共存」的觀念,創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同時,對於台灣本土語言的研究亦不遺餘力,歷時十餘年編成《台英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頒贈「1995 到1996 年國際風雲人物獎」,以表揚何博士對中國語言學及整合兩岸官方語言的歷史性貢獻成就。
何博士曾說道:「我也有一個夢,我的夢就是TLI 的每一位校友都是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的天使。」他在書中毫不藏私的將TLI辦學理念、方法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提供後進辦學者參勉。
目 次
前 言、漢語教育的拓荒者
自 序、TLI創辦人的話 / 中華語文研習所 何景賢院長
推薦序、
〈嘉義鄉親的驕傲〉 / 中華民國監察院長 張博雅序
〈盡心盡責的教育家〉 / 陳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履安序
〈不知老之將至〉 /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孫震
〈漢語教育的超級教父〉 / 實踐大學董事長 謝孟雄序
〈神聖的道路與事業〉 / 中國全國政協常委 陳雲林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北京語言大學黨書記 李宇明序
卷一、1935 - 1947年
童年憶事
記憶中的北京城
我的父親
北京的童年生活
北京十年回顧
卷二、1947 - 1958年
返鄉之途——臺灣
二二八驚魂
回顧二二八
歷史的那一天
寶島的求學生活
農校生活
白色恐怖三十七日
大學——開啟人生的轉捩點
華語教學的啟蒙業師
「基督教語文學院」成立
華語學校的發展
卷三、1958 - 1966年
入伍服役
退役後的華教生涯
更名「臺北語文學院」(TLI)
美國布朗大學進修緣起
布朗大學求學路
布朗大學——室友情深
布朗大學——國際學生會
布朗大學——難忘的求學經驗
卷四、1966 - 1967年
學成歸國
接掌臺北語文學院
中國語文文化培訓團陸續成立
海外青少年暑期返國研習團
印度德里大學成立中國研究系
印度德里大學
TLI的傑出教師
卷五、1967 - 1977年
赴印前的籌備
第一部中國語文教材
TLI與政府的合作方案
香港語文學院成立
TLI的鄉土語言教學
國際友人中國話演講比賽
越南及其他中文研習營隊
國家建設委員會
TLI臺北語文學院改組
卷六、1978 - 1979年
中華民俗才藝大賽
國民黨青工會時期
中山文化學院
中美斷交的預兆
臺美關係二步曲
智庫
「思與言」的緣起與發展
中美文經協會
《美洲版中國語文》新編
卷七、1979 - 1991年
中美破冰之旅 日本後發先至
國際情勢對中文學習的影響
外國友人中華民俗才藝大賽
國際友誼日水上活動大賽及金鷗獎
文化外交起航
作育英才 洋桃洋李
一次關鍵性的會議——香山論劍
※〈憶「香山論劍」何景賢登上大陸〉 / 山明
傑出校友紀思道Nicholas Christof
親愛的家人
訪問張學良
兩岸之窗
北戴河之約
卷八、1992 - 1998年
布威斯達大學及TLI三十七週年校慶
陸媒採訪少帥張學良
香港立法局議員參訪
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緣起
兩岸漢語文合作研究學術討論會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
教育部公函
國際管理研究院
TLI四十週年校慶酒會
TLI立足臺灣 前進中國的里程碑
TLI揚帆日本 / 成立中華語文教育基金會
第六屆——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終審研討會
卷九、1999 - 2005年
國際政教名流分訪TLI
臺灣九二一大地震
國事、家事、天下事
「長流計劃」
榮譽董事長謝求公仙逝
加州「中山文化學院」復校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大陸版面世
TLI蘇州校、深圳漢語中心成立
兩岸大專院校——中華文化研習營
卷十、2006 - 2012年
TLI-Live China上線 / 多倫多分校
TLI五十週年校慶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臺灣版面世
舊金山無線臺專訪 / 廣州校成立
TLI漢網學院成立
TLI——中國HSK授權臺灣唯一考點
兩岸長沙經貿論壇
北京TLI建校五十五週年回顧展
十大傑出青年
廣州第六屆兩岸經貿論壇
天津TLI五十五週年校慶 /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
TLI-IUP兩岸對外漢教心得論壇發表會
TLI大學成立
加拿大僑校訪問團
廈門兩岸高校交流
TLI國際校友會董事會成立
TLI校友會暨傑出校友頒獎餐會
創辦人Dr. Marvin Ho:我有一個夢
師大華語教學系所參訪TLI
卷十一、忘年之交——四海之內皆兄弟
謝孟雄 / 實踐大學董事長
卜少夫 / 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社長
劉紹唐 / 傳記文學出版社創辦人
范止安 / 新亞洲出版社、新亞洲文化基金會創辦人
蔣彥士 / 歷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總統府資政
卷十二、審時圖變,敢為天下先——TLI的辦學特色
TLI的辦學特色
TLI教材的魅力
TLI師資培訓
TLI教學法
語言課上的中華文化
TLI大事記
圖錄一、中國名人會
圖錄二、家族輯錄
妻子的話、〈TLI王國的永恆太陽——漢教之父何景賢〉
後記、〈從王道到經營之道——何景賢的人生哲學〉
名人推薦序
嘉義鄉親的驕傲——監察院長 張博雅序
中華語文研習所(Taipei Language Institute,TLI)何董事長景賢邀請個人為其自傳《TLI六十史話 漢教之父——何景賢口述歷史》寫序,主要原因係何董事長尊翁何建民博士為嘉義新港人,後來居住於嘉義市。何董事長六十年來致力於華文教學,享譽國際及海峽兩岸,為嘉義的傑出子弟。個人曾任嘉義市市長,又為其嘉義同鄉,所以欣然同意為其著作寫序。
嘉義人開拓激勵 北平人文化啟蒙
何董事長於書中提到,臺灣嘉義早期居民多為渡臺墾荒者,披荊斬棘不畏艱難,開拓新天地,嘉義縣誌也特別記載何父勵學有成的事蹟,何董事長自述他自己的拓荒精神也源於此。之後他創辦中華語文研習所,將華語教學開拓至海外及海峽兩岸,面對再大難題越挫越勇,應該也是嘉義人的開拓精神所致吧!
由於其父親在北京大學任教,所以何董事長幼時居住於北平,悠遊於傳統文化(如國學、京劇)及北平民間技藝表演,而立下個人畢生最大心願「以教授中文為方法,宏揚文化為目的。」應該也是北平文化的啟蒙。
初遇再遇二二八 體認語言力量大
何董事長給人的印象是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但從這本自傳中才知道他曾經多次被捲入政治危難。他十二歲回臺灣後遇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騷動,年幼的他雖然不懂當時本省籍與外省籍衝突的導因,但是在那緊張的時刻,因為會講閩南語而逃過一劫,讓他感受到溝通與語言的重要性。至一九九一年,由於臺灣政治情勢轉變,政府為還原二二八事件真相成立「行政院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景賢董事長則以社會公正人士身份擔任七人小組委員之一,並同時為「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委員。最後,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完成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客觀呈現二二八事件的起因與結果。
一九四七年十二歲的他初遇二二八事件,而在四十四年後的一九九一年,五十六歲的何董事長再遇二二八,時空不同,角色轉變,倒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觀照。
書中更提及他唸高中時期白色恐怖的經歷,幸好最後化險為夷,這也是他與政治保持距離,全心投入華語教學的原因之一吧!
由臺北語文學院 帶動世界華語潮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歲的何董事長和安篤思牧師創立了基督教語文學院,是臺灣第一所民間華語學校,專門教導在臺的外籍傳教士華語。一九五八年更名為臺北語文學院,一九七六年改成財團法人私立中華語文研習所,以華語教學為工具,行國民外交之實,教導外籍人士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內涵。
何董事長特別到美國布朗大學取得語言學碩士學位,並獨創專業的華語教學法。現今電子科技進步及語言學習方式多元,但在當年連一般的教學法都未上軌道,他卻能以結合語法翻譯、直接教學、聽說及視聽四種教學法,針對華語語言特性,創新了華語教學法。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情境學習華語,更是不同於傳統之單向教師中心教學法。迄今已有六十多個國家二十多萬學生到TLI學華語,其中許多人成為各國政府領導要員、國會議員、企業界、媒體、宗教界或國際組織領袖、駐臺灣或駐中國大陸使節;甚而世界一千大企業派駐到中國大陸或臺灣的負責人多半為TLI學生。
何董事長夫人朱婉清女士,才情兼具,為出色的記者和女作家,擅長於京劇和崑曲藝術。她擔任行政院組長時曾搶救及保護中國傳統藝術,促成臺灣國光劇團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成立,後亦擔任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她於離開公職後也投入TLI的海外拓展,積極幫助外國大學成立中文教學機構,與海外學校合辦教學課程,到世界各地設立TLI分校,她目前為TLI集團總裁。
TLI迄今在全球五十多個城市設立六十多個分校與教學點(含大學中文合作院系),已培養出五萬多名華語優秀教師。據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四千萬人正在學習華語,尤其美國等西方國家更興起了華語學習熱潮,TLI應該也是一關鍵推手。何董事長在許多場合常提到「教華語是以宣揚中華語言文字精髓,推展國際交流為基礎,終極目的在傳播中華文化,使華語成為國際上的強勢語言。」的理念,我個人對於他的華語教學理念與使命感頗為感動。
編撰兩岸漢語詞典 致力雙方破冰交流
TLI自一九九六年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先後在北京、天津、蘇州、上海、大連、廣州建立分校,並且透過兩岸的研討會探討兩岸語言文字差異問題。何董事長特別致力於編撰大型詞典,為華語奠立基礎工程。他與北京語言學院簽署合作編撰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二○○三年由北京語言大學先行出版(共一千五百四十六頁),TLI於二○○六年九月正式出版《新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新版詞典全書二千零九十三頁,共二百六十萬字,涵蓋八千個漢字、四萬五千詞彙,其特點反映兩岸華語在字形和語彙上的異同。新版的詞語包括「四不一沒有」、「不沾鍋」等現代常用的詞語,除了讓兩岸民眾了解到兩岸用語的差異,也幫助外籍人士研習中文的方便及語言文化交流。
更值得一提為,何董事長曾於一九六三年起動員TLI臺語教師及臺灣南北兩地臺語專家數十人,和該校語言學顧問主編的《臺英詞典》,耗時七年於一九七○年終於完稿出版,並定名為《臺英詞典》(A Dictionary of Southern Min)問世。因為該詞典的出版,讓語言學習者和外籍傳教士等,得以有效率地學習臺語,在當時學習資訊貧乏的年代,確實是一個新創舉。
一代宗師漢教創辦人 展現華語文化軟實力
二○一○年九月一日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以何董事長為封面代表人物,其專訪主題為「何景賢和TLI在國際華語教學和文化交流的貢獻」,該週刊稱譽何董事長創造了無數「漢教第一」的歷史紀錄, 堪稱臺灣華語文歷史上的頂尖標竿。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提出的軟實力觀念,不同於軍事與經濟的硬實力力量,透過語言這項文化軟實力,同樣可以創造出活躍的競爭力,何董事長做到了!
本書由作者之祖籍、家族、出生、初回臺灣、成長、創立TLI、帶領TLI走向世界、和平使者及比翼雙飛等十二章,描述他從出生於大陸,十二歲後舉家回故鄉臺灣,參與並見證了臺灣政治威權到轉型,經濟由貧瘠到發展,兩岸由敵對、解凍到相互交流,整部自傳宛如一部臺灣變遷發展史。何董事長書生報國赤子之心,躍然於字裡行間,章章精彩,讓我拜讀時欲罷不能,真是一本頗值得閱讀的鉅著,特為之序。
二○一四年一○月一○日
註、張博雅女士曾任嘉義市長、衛生署長、內政部長兼臺灣省主席、中央選舉委員會
主任委員,現任監察院長。
推薦序、
盡心盡責的教育家——陳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履安序
景賢兄是一位盡心盡責的教育家。
一九六六年景賢兄自美返國接任「臺北語文學院」院長迄今,他淡泊名利,數十年來,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他想做的事。
在那個時代,學習中文是屬較冷門的教育事業,直到十多年前中國開始崛起,有意學中國語文的外國人大增,學習中文變成了熱門事業。他以累積的豐富經驗,默默的、陸續在中國各大都巿成立了分院,並奔波各分院督導院務的發展。
他關心每位來學習的人,針對學生的需要,設計課程,我和我內人都曾經在學院上過臺語的課程。在他的學生中,有很多外國政府官員、大使、公使、企業家等等,因為景賢兄謙和有禮,拿捏分寸的待人之道,使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並且在結業後和他維持很好的朋友關係。
我認識景賢兄四十多年,每次相聚都能感受到他的親切和關懷的心。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
註、陳履安先生首任教育部次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
國防部長、監察院長。
推薦序、
漢教神聖的道路與事業——中國全國政協常委 陳雲林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勤勞智慧的先人創造了璀璨瑰麗的漢語言文化。遠自人文始祖倉頡造字初啟鴻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