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煉:陳立恆與華人文創力對話 | 拾書所

淬煉:陳立恆與華人文創力對話

$ 224 元 原價 320
第一屆總統創新獎得主──陳立恆先生,
深耕文創數十年,
成功將中華文化融入法藍瓷耀眼國際。
法藍瓷創辦人最新文創趨勢觀察訪談實錄盡在本書!

時值2014年,華人各產業品牌爭相露出,企業新兵與科技大老都在談創新,文創力儼然成為產業興亡勝敗的終極力量。法藍瓷創辦人陳立恆先生以宏觀視野觀察華人創意經濟,剖析文創力之於產業──產品如何以文化美學出發?企業如何以文化創新再出發?產業如何以文創力升級?華人文創產業如何連結全球?本書均詳加鋪陳、精闢解析,期許能為台灣產業找到一條文創的出路。

《專文推薦》
台灣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白崇亮
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
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
中華民國三三企業交流會副理事長╱林蒼生
名電視製作人.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
英國學者.創意經濟之父╱John H增kins
法國精品協會理事長╱Michel Bernardaud

寫在本書之前 陳立恆

淬煉──往世界而行的華人文創力

三十多年文創經驗裡,無論是從事代理、代工還是品牌,我年復一年地感受著「全球化」的浪潮,逐漸改變著上至士農工商、下至食衣住行的人類生活面貌。然而,也是隨著「全球化」,我更體悟到知名政治學家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關於「文明衝突」理論絕非空穴來風。原來,文化創意最得「上善若水」的形意,它無所不在又「天下莫柔弱於此,卻攻堅強莫能勝之」。這些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無刃之利,蝕刻出一國與一地之間,若有似無卻逕渭分明的文化疆界,而正是因為這些疆界的存在,人類文明得以保存了鳶飛魚躍的多元化與獨特性。

因此,當我不再為外國品牌代工,轉而發展自有文創品牌時,旋即設定了一個品牌的主旋律:「我從台灣來,我有中華心,我往世界去」。如同一直以來我所堅信的,我們不應該從「無限」的中華文化資本裡,生硬分出屬於台灣、大陸、香港或是海外華僑的「有限」,任何一個帶著中華元素的文創概念或產品,如果不能感動整個華人圈,又何以奢言海納天下?

我一直相信「經典無須改變,只求更上層樓。」(Never change a classic, just refine it.)而這所謂更上層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趟又一趟水裡來、火裡去的反覆淬煉。「淬煉」雖然前後幅跨不過十年,卻是我從業幾十年來的感悟、見聞、成功與挫折。我冀望以引玉之姿,拋出一個台灣文創人多年積累的淬礪修煉,成為關注華人文創的第一塊磚石。繼而動員起所有華人文創力的瓦礫棟樑,實現出一條乘載著華人文創經濟的新絲路,一路通往世界的地平遐陬。


【內文試閱】

訪談實錄【陳立恆觀點】

Q: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何在?為何近年來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

A:自一九九○年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出了軟實力(Soft P增er)一詞開始,軟實力已然成為一門現代顯學,如此不費兵卒、不興干戈、不竭地力,只需要挖掘文化資本與善用創意頭腦的文化創意產業於焉崛起,躍昇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產業。特別是美國娛樂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主控優勢,讓世界各國都瞭解到「以文化之」的力量可以無遠弗屆,在實體資源日漸受限的今時今日,文創產業毫無懸念地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

我們身處於一個「商,天下之大業也,文化,民之大用也。」的時代,但是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文化產品市場上,美國占43%,歐盟占37%,日本約10%,韓國約5%,不難想像台灣文創的份額,是一個小數點後多少位的淒涼渺小。所以,我在推動文創產業的過程中,一直強調華文文創的概念。我認為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沒有得到正常發揮,是因為我們的文創產業,常常犯了一個「從無限裡劃出有限」的格局錯誤。忘了應該要先征服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華人文化圈,才能建立足夠的規模腹地進軍世界。

再者,上下五千年歷史浩瀚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軟實力的先導者,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本。它的藝術、思想及創新發明都深刻影響周邊的民族與國家,甚至數度改寫整個世界文明的演進。只是鴉片戰爭以降,習慣了「四海來歸」的文化傳播型態的我們,迎上了西方積極經營、科學民主的「文化殖民」,我們開始自廢武功,成為一個外來文化的輸入國。但其實中華文化並沒有被時代超越,全球市場對於中華文化的需求與敬仰一直都存在。可惜的是,例如《臥虎藏龍》、《花木蘭》、《功夫熊貓》的成功,再再證明了中國元素經過詮釋與深化,依然可以震古鑠今,感動不同種族與語言的觀眾;可嘆的是,如今它們都成就了別人的軟實力,而不是華人自己的,這才是當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文化軟實力時,最值得台灣、乃至於兩岸三地的華人文創工作者痛定思痛的問題癥結。

Q:如何把好的創意變成好的生意?如何創造美學經濟或創意經濟?

A:首先,我想先分享一下個人對於「美學經濟」(Aesthetic Economy)與「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的認知。無論學術上如何定義它們,我認為前者較著重於形而上的工藝性,例如:迪奧(Dior)的高級訂製服;後者則較著重於形而下的功能性,例如: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購物模式。但我覺得這兩者之間的疆界日漸模糊,好比Nespresso咖啡機事業,我覺得它既美學又創意。

美學也好,創意也罷,能夠抬升到經濟的角度,必定牽涉到商業化。至於如何將好創意變成好生意?我覺得這個大哉問的邏輯有待商榷,應該是能夠變成好生意的創意,才有資格被稱之為好創意。一般人乍聽之下,可能覺得這兩種說法大同小異,其實不然,歸結我在文創產業多年的經驗下來,我常常覺得創意人才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主觀傾向」,他們很容易忽略了的商業世界裡永遠行之不悖的「市場導向」。

創意不等於創價,它的本質沒有優劣,但只有能夠創造價值的創意才值得延伸為一個商品。也就是說,如何判斷一個創意能不能變成好生意,才是經營文創產業真正的大哉問。以我的企業為例,當某個設計師交出一張的草圖時,我拍案叫絕之餘,絕不可能立刻拍板生產。因為尚有許多實際面向的問題需要推敲考量,諸如:它是否可以被大量生產?是否便於運送?規格是否合乎市場預期?價格是否合理?行銷策略如何配合?……等,我和我的團隊們堅持過濾每一個問題,反覆檢驗與修正該設計的所有細節,才能將這個設計放行到下一個生產籌備階段。

每一個行業決定好創意的標準不盡相同,但原則卻是放諸四海皆準。簡言之,在講究美學的創意經濟時代,文創工作者必須懂得在美感追求與市場需求的軟硬之間取得平衡,否則做出來的產品美則美矣,走不進千家萬戶的生活裡,又怎麼談得上產業與經濟呢?

Q:提升華人文創力,產官學界該如何因應?

A:無論城市還是國家,發展文創產業都必須具備「文化硬實力」:包含其基礎、財政、文創實際產出的總和;以及「文化軟實力」:即是文化內涵度、文化支持度、文化融合度、文化創造力、文化發展力和文化影響力等六個面相。

產官學界如何聯手精進並積蓄整個華人圈的文化軟硬實力,茲因各地水土民情迥異,是一篇浩瀚文章。純以台灣的文創產業現況為例,目前最突顯的「文化硬實力」難題在於文化建設不足、財源政策不穩、執行組織不力,以及不諳國際操作等四大區塊,以至於「文化軟實力」的三度三力無法完全施展。

整體而言,台灣文創發展至今未能生根茁壯,肇因於孕育文創產業的文化建設還是一片風沙走石的荒涼。雖然坐擁豐厚千年的文化資本,我們的人文教育與全民美學的修為格局一直缺乏著墨,這正是學術界應當大塊施展之處。

而文化部在內的相關政府單位始終走不出唯恐圖利廠商的自保心態,文化與產業各部門之間又權責模糊,無法提供穩定有效的預算資源。所以文創產業政策一直停留在「雨露均霑、乾涸遍野」的鄉愿模式,結果就是一直重蹈草木不生的覆轍。

再者,台灣外貿機制偏於代工導向,其實應該要轉型成為通路導向,幫助國內企業行銷品牌。為此,台灣貿協及駐外單位都應被賦以權責,加入替Made In Ta增an的品牌開拓通路的工作行列,在國際市場一級戰區,讓全世界的人一起體驗台灣文化精品。

至於文創產業工作者則是需要不斷積累本身的錢脈、人脈與創意脈,學習利用一條龍式「價值鍊」的加值步驟,掌握產品設計、生產開發、行銷販售、後勤運輸、支援服務等每一個創意成形的過程。更要能夠改變過去用「減法」或是「除法」來設限文化的陋習,開始學習用「加法」與「乘法」的正面思考,將個人創意加上中華文化元素,再乘以包容多元的國際視野,極大化文化創意裡有形與無形的價值,才有機會在世界舞台上獲取我們的文化發聲權,迅速提升台灣的文創力。

雖說以上是台灣文創的根源問題,但我認為其他華人地區也面臨著如出一轍的窒礙,值得整個華人文化圈相互攻玉砥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