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人物的應對方法 | 拾書所

麻煩人物的應對方法

$ 210 元 原價 280
由日本知名心理學教授澀谷昌三所著,把生活中會遇到的各式麻煩人物歸類,並一一剖析他們造成別人麻煩的原因,同時告訴我們該如何應對。 

生活中難免會碰上麻煩的人、麻煩的事,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你的周遭是不是也有讓人受不了的人呢?
總是讓你無言、無奈、翻白眼,或是怒火中燒,而對方卻依然若無其事呢?
日本研究現代心理學的知名教授澀谷昌三,針對現代社會常見的6種「麻煩人物」一一剖析,告訴你為何他們會惹人討厭卻不自知,同時也要告訴你,當你不可避免要與這些人來往時,該怎麼與他們相處而不會把自己氣到內傷的方法。



內文試閱:
總是在背後說人壞話、喜歡謠言的人
一開口就是負面的謠言,沒有別的話題可以說嗎?

「喂喂!營業部的C先生好像跟他太太分居了耶!」
「喂喂!聽說人事部的D小姐跟X部長搞外遇耶!」
「Q小姐的老公好像被裁員了,房貸還有15年要繳的樣子,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辦……。」
喜歡說人閒話,而且一開始講就停不下來,你身邊有這種人嗎?一說到職場的人際關係、鄰居的私事、名人結婚或離婚等等的話題,就眼睛發亮停不來的人。
為什麼別人的不幸跟醜聞會這麼吸引人呢?那是因為談論的人心裡空虛的緣故。因為自己的心裡有不平、不滿或空虛感,所以才以忌妒的心態來對待那些活得幸福快樂的人。
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用安定的心情過生活的人,跟那些活得同樣幸福的人相處時也會一樣感到快樂。
但是,心裡有不平或不滿的人,就會有「跟這個人比起來,我……」這種再次確認自己悲慘現況的想法,於是心情就越發痛苦,因此一看到活得幸福安穩的人就想要找碴。所以非常喜歡聽到幸福之人的「負面資訊」,像是家庭圓滿的人卻發生夫妻吵架、獲得周遭信賴的同事卻好像在搞外遇……。
事實上,自己也抱有「想要一個幸福的家庭」、「想要被大家認同」的這類願望,但因為壓力而無法直接表現出來,只好藉由貶低那些看起來幸福的人來緩解自己的不安跟不滿。
他們不會接近沒反應的人
根據女性語言學家黛伯拉.泰南(Deborah Tannen)的說法,談話對男性來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但對女性來說卻是感情與語意的溝通手段。因此,有一種說法是,由情緒性談話衍生出來的謠言是女性特有的特色。
不過,最近男性談論謠言的人也有增加的趨勢。所謂的謠言,對想聽的人才會有種站在優越位置的優越感,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有趣話題」是當自己得意時才能說的事吧!所以對有些抱有自卑感的人來說,是相當好的解憂忘愁方式。
這樣的人事實上非常可憐,但不能因此就同情他們,因為一旦配合對方的水準談話,自己也會被捲入那種負面的情緒當中。適度的搭話,但盡量不要被對方不幸的螺旋給牽扯進去,與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吧!
可是雖說要對方離自己遠一點,但如果直接跟對方說「別再說這種話了」、「我會看不起你」等等,你自己接下來可能就會變成毫無憑據的謠言犧牲者,所以要注意這樣的危險。
最好的方法是,盡量不要為對方得意的那些「祕辛」做出什麼反應。對於那些想藉由看到聽者驚訝的表情以及對自己話題有興趣的樣子來獲得滿足的人來說,沒有比毫無反應的聽眾更讓他們感到無趣。這些人遲早會因為覺得「跟他們說這些一點也不有趣」而自行漸漸離去吧!

面對負面的謠言就不要回應吧!
他們遲早會覺得無趣而自行離去。


認為「這是為了你好」而強迫別人接受的人
那是你的想法吧!不要強加在我身上!

像「我是為你著想」或「這是為了你好」這種話,本來指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行動,是體貼對方的話語。
可是,一旦實際去回想有誰說過這種話的場景,就會浮現令人不悅和討厭的感覺。這恐怕是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都是說話者為了自我主張而採用的說詞吧!
「我是為你著想才跟你說的,不要這麼做比較好。」
「這是為了你好,才建議你使用我的方法,你還是照著做比較好。」
像這樣以看似親切的說法來傳達,然後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這種人大多對自己很有自信,是能夠自我肯定自己的想法或人生的類型,如果只是這樣也還好,但是他們卻不允許有不同於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存在,所以為了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就認定那些擁有不同想法的人是「錯誤的」而加以否定,想著「要把他們導回正確的方向」。
但是他們真的是為了對方著想而這麼說嗎?這是個很大的疑問。如果不聽從建議的人真的失敗了,他們會一臉得意地說:「看吧!」
這類型的人,就算不拜託他們,他們也會跑到你身邊,多管閒事地說教或碎唸,這時候最好不要無事生波,假裝聽話然後回應:「沒錯!你說的對。」但不一定要去實行他們說的話,因為光聽他們說話就足以滿足他們的自尊心,所以攻勢也會減弱吧!



說「我是為你好」的人,只是想主張自己是對的。只要說「你說的對」
讓他們看到你假裝的樣子就好!
抖腳嚴重的人
跟你相處我們才覺得坐立不安吧!
身邊如果有人一直在抖腳的話,自己也會變得坐立難安。不僅看起來很難看,還會被認為是急性子的人,一點好處也沒有,不過當事者卻好像不太在意的樣子。
抖腳通常是心裡感到緊張或沮喪時會表現出來的症狀,大多是想要抑制心裡的感覺而開始不自覺地抖腳。這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壓抑行為的一種,與之類似的還有像是用手指敲桌子、抖晃全身等等。
一直等不到電車或公車時、工作或執行的進度不如預期時……,越感到焦躁就越想要抖腳;又或者被問到不想回答的話題、被不想靠近的人接近自己身邊,也都會這樣。如果身旁的人開始抖腳,又不想被影響的話,最好還是趕快離開比較好。
不過,會不停抖腳、敲桌子的這種人是很容易感到不滿的人。大多是會對各種小事發脾氣的幼稚類型,有時雖然憤恨不平,卻又不擅長跟別人抱怨、商量,做這種吐苦水的舉動,於是無法言喻的焦躁在經過累積之後就化為行動表現出來了!
對待這種愛抖腳的人,如果是家人或朋友這種比較親近的人,可以試著問問看他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討厭的事?」
他們也許就會開始說:「其實……。」然後馬上停止抖腳,而找回平靜沉著。
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要讓當事人學會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與消除壓力的方法。




無法言說的焦躁感才是抖腳的原因。多少試著幫他們吐吐苦水吧!
明明不敢對上司說什麼,卻對部下發洩的人
總是對部下發脾氣,是在紓壓嗎!?

「那個主任,不管部長對他說了多麼不講理的事,他都笑嘻嘻的,可是換成我們這些一般職員,馬上就擺架子破口大罵,是有雙重人格嗎?」
像這樣在背地裡被批評的好像往往都是中間管理職的人。
這種人有時是在轉嫁自己的憤怒跟不滿。即使對不講道理的部長感到生氣,被罵了不好聽的話而感到怨恨,卻不能頂撞部長,只好將憤怒發洩到地位比自己還要低的部下身上,來宣洩自己的怒氣。用心裡學的用語來說就稱作「挫折的轉移行為」,而簡單來說,就是亂發脾氣。
換句話說,本來只要將這些不滿跟憤怒發洩到始作俑者身上,就是最能消解怒氣的方式,可是一旦辦不到的時候,就會轉而將怒氣發洩到跟攻擊目標相似的人身上。例如,因為被女人甩了,為了洩憤,就鎖定差不多年紀的女性為目標,做出令她們討厭或色狼般的行為。
但是地位比自己低的部下,在這樣的補償行為中,所帶來的滿足感很低,所以也無法一掃怨氣,於是就經常處於情緒焦躁之中,而陷入亂發脾氣的惡性循環。
這類型的人大多是威權主義者,通常無法側耳傾聽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所說的話。最好的迴避方法就是盡量別跟這種人接觸,一旦表現出害怕膽小的樣子,很容易就會觸動到他們欺負弱小的雷達,所以用平常堂堂正正的態度是最好的吧。

為了不被當成弱小欺負,表現出堂堂正正的態度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