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家裡事兒 | 拾書所

大明王朝家裡事兒

$ 300 元 原價 380
以詼諧、逗趣的口吻講述大明朱家的大小事,這個古代第一家庭很有事!吸毒、內訌、明宮鬧鬼……讓人不禁想問還有沒有朱家的八卦?

北大歷史學博士帶你穿越650年,一探鬼氣森森的朱家禁苑!
明太祖朱元璋真可怕!嚇死了兩個兒媳和一個兒子?
馬皇后為救朱元璋,懷中送燒餅而燙熟乳房,你相信?
明興宗朱標得了憂鬱症,有自殺傾向,動不動就往河裡跳?
建文帝朱允炆火燒明宮,屍體不是他?
明成祖朱棣是個相術愛好者,迷信鬍鬚長到肚臍就能登基坐殿了?
明仁宗朱高熾肥到他爹爹開罵,為此還殺了大廚?
朱高熾命案疑點重重,死因有5種說法?
明世宗朱厚熜遭宮女群起勒殺未遂的「壬寅宮變」,幕後真兇到底是誰?
明代宮廷是個大毒窟?朱家吸毒是家傳?
明宮鬧鬼頻繁,還找道士來驅魔,是陰魂不散還是人搞的鬼?



內文試閱
第五十四章 《1000種死法》,仁宗一人占了四種
上文講到,朱棣因為多欲,而本人的精子與精力都有限,只好借道家仙藥來催發潛能,結果性燥之藥反而延燒成一把烈火,把他提前送回老家。從史記來看,他是在出師途中暴亡的。在死之前,他只是感到身子不爽利,急忙旋師,但他絕未料到會死在半路上。夏日行軍,天氣炎熱,他的屍骸沒有條件好好保存,想必當龍輿回京,在內廷入殮時,已經臭不可聞了。
說起來,朱棣祖孫三代都是暴崩的,這與他們都喜歡「吸毒」有關。
仁宗朱高熾是怎麼死的,至今仍是一個謎。楊士奇在《東里文集.聖諭錄》裡,回憶了仁宗在「宮車晏駕」前一月裡的一次召見。
楊士奇說,仁宗從小受太祖皇帝的影響,對星象之學頗有研究,經常夜觀天象,默察人事。他常常對東宮輔臣說:「宋、元儒者多曉習(星術),不可忽也。」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的一天,尚書蹇義、夏原吉、楊榮、楊士奇等人在奉天門奏事畢,和皇上聊起閒話,仁宗問他們:「夜來星變,可曾見否?」四人都搖頭:「未見。」仁宗拿眼望楊士奇,道:「他們三個雖見不能知,你應知之。」大概楊先生家藏天文望遠鏡,也常看流星雨的。不想楊士奇也道:「臣愚,亦不能知。」
仁宗嘆息一聲,說道:「這是天命啊!」也不把話說明,就起身回宮了。幾位重臣面面相覷,不知何意。
第二天早朝罷,仁宗又把蹇義和楊士奇召上奉天門,和他們嘮些私話。
「我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構,心之艱危,我三人共之。」仁宗開口說起舊事,感喟不已。「幸賴皇考仁明,才得以保全。」言訖已泫然泣下。
蹇、楊二人也陪著流淚,楊士奇勸慰道:「今已脫險即夷,皆先帝所賜,亦陛下至誠之效。」仁宗嘆道:「然則我去世後,誰復知我三人同心一誠?」遂取出兩件敕書與銀印,賜與二人。
連著兩日的奏對,仁宗輾轉反側,繾綣用情,楊士奇初不覺其可怪,只當皇上顧念舊誼,與舊臣嘮幾句嗑,共同緬懷當年的艱難。但後來回想起來,或許當時仁宗已透過星變,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僅僅過了一個月,果然「宮車晏駕矣」!
我們作為現代人,已經知道,天上不管哪一顆星,變與不變,與地上之人都沒有半根寒毛的關係。古人相信星變,純屬自作多情。
仁宗是個高明的預言家,但他能預見自己將不久即世,恐怕是感到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忽又看到一顆星星閃爍不定,便胡思亂想,而不幸言中了。這時仁宗的身體一定糟糕透了,只是他不肯與臣下說說罷了。
這裡花開兩朵,另表一枝,先說一位名醫。此人姓盛名寅,字啟東。前文講到,此人曾將朱棣的痿痺之症斷為風濕,大獲帝心,得以擢入太醫院,做了一名御醫。
仁宗在東宮時,太子妃張氏(即宣德、正統朝的張太后)有一次連著十個月不來月事,御醫會診,都說是喜脈。女人有沒有懷孕,當然自己最清楚,張妃不認為自己懷孕了,但腹脹如鼓,又十月不見紅,若說無孕,也難以啟齒。所以張妃耳聽眾醫稱賀,心中只是不悅,卻不便直言道破。
過一會兒,盛啟東來了,把脈一把,就說不是懷孕,並且準確說出張妃的病症,歷歷如指。張妃大喜道:「有這樣的好醫生,為何不早讓他來看我!」太子也很高興,就讓盛啟東開方。
這位盛御醫似乎是治「病脹」的國手。曾經有個宦官,得了脹病,被他治好了,就推薦他去治另一位正「苦脹」的太監。這位太監正脹得一塌糊塗,天天捧腹而不樂,要死而未死,盛啟東一劑藥投下去,立刻藥到病除,立馬跑去見皇上。朱棣見之大奇:「還以為你死了,你如何復活過來的?」太監便「一吐塊壘」,把救命恩人盛啟東神誇了一番,朱棣見有神醫如此,也請來給自己看病。這是盛啟東發跡之始。
如今太子妃也是肚兒脹得老高,不治便死,其情之急不下於那位太監。盛啟東卻不急不忙,開出一方破血之劑。看官,你可查《準繩.瘍醫》,所謂破血藥,主治「打撲墮馬,從高跌下,皮肉不破,此淤血停積內攻,不能言語,而或譫妄」。盛啟東開出破血的藥,乃是認為太子妃屬於跌傷淤血致病,需要化血以解。
然而皇太子卻是相信張妃有孕的,他對盛啟東的診斷半信半疑,只是將就著用盛啟東的藥。可是過了些天,張妃的病仍無好轉,只好再把盛啟東找來。
盛啟東又寫了個方子,太子接過來一看,還是前日那副破血的藥方。太子生氣,欲不用此方,但張妃堅持要用。太子沒法,就把盛啟東抓起來,威脅他:你的方子要是傷了胎兒,必拿你殉葬!
此後三天都沒有消息,這三天,盛氏合族驚懼,度日如年,都怨盛啟東不該冒死進方,太子妃一旦不諱,「是殆磔死」—那可是凌遲之罪!
然而,滿門的惶怖,終於在一片喧鬧的鑼鼓中消解了。原來張妃堅持服藥,果然「血大下」,鼓脹的肚皮頓時癟了,病也好了。太子大喜,賜以重賞,還把東宮的儀仗隊派出去,敲鑼打鼓,熱熱鬧鬧,把盛啟東送回家。
但盛啟東始終為太子所惡。
太子厭惡盛啟東的原因不詳,但那怨懟一定極深,即便他治好了太子妃的怪病,怒氣猶然不解。盛啟東為此整天惶恐不安,生怕哪一天禍事降臨到自己頭上。恰好他的老鄉,相術界的名人袁忠徹,也是太子討厭的人,他偷偷對盛啟東說:「老兄,你不要過於憂慮,我觀太子之相,非永壽之人,即便登了寶位,也不能長久。」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袁忠徹竟敢與盛啟東說,毫不忌諱,顯然這兩位在御前行走的神相與神醫,他們是利害與共的。
袁忠徹的話後來果然應驗,仁宗只做了一年天子就去世了。
以上記了兩件事,一個是仁宗自觀天象,謂己不久於世;一個是相士相面,知其壽不永。好像天上的星星與仁宗的臉皮合了謀似的,都來與仁宗過不去。
然而性命之夭,必有戕生之利斧,不能說星星如何,面相如何,其人便「死得其所」。老天爺不讓人活,至少也得放個炸雷,劈人一傢伙,總不會莫名其妙就讓人飛仙吧!
那麼,仁宗到底怎麼死的?看官你恐怕想不到,明仁宗朱高熾之死,竟是明朝十六帝死亡證明書中最大的疑案。
由於仁宗死亡太驟,對他的死因,在當時已不能無疑。
成化時人陸釴《病逸漫記》記:「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指出當時社會上對仁宗之死,有二種猜測:被雷震死;被宮人誤殺(本來的目標是張皇后,即那位脹肚子的太子妃)。
明代中期以後流布較廣的《明記略》一書,則指出:仁宗或云死於雷,或云為宮人所毒,或云為內官擊殺。在前書的基礎上,又增一種:為宦官所弑。
儘管清人修《四庫全書》時,對這些記載大加刪減,稱之為「委巷之傳聞」,是「刪除猶有未盡」者謊言奇談,但這些傳聞見諸多種野史筆記,流傳極廣,信者極多。
仁宗是被雷劈死的嗎?民間說「天打五雷轟」,是壞人的專有下場,何以慈悲為懷的仁宗也落得這個下場?嘉靖時人張合揭密說,雷只是個幌子,仁宗其實是被宦官擊殺的。他在《宙載》中說:在一個陰雨天,仁宗上罷朝,退回後宮,突然就報「上崩」了—「或疑內侍(宦官)弑之,適有雷,故內侍云雷震」。
至於為什麼人們會猜疑仁宗是被宦官所弑,張合解釋道:「仁宗即位後,惡宦官,每欲誅戮」,結果被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了。他還繪聲繪色地說:仁宗入斂時,是沒有頭的,此「尤為可疑」!這令我想起清朝的血滴子傳聞,也說雍正皇帝失了腦殼,不禁笑了一下。仁宗爺爺的首級還在不在,無法從文獻中考索,只好等獻陵發掘時再考證了。
仁宗已死於雷,死於弑,又說他死於下毒。
下毒者為不知名的宮人,或某位妃嬪,她投毒的目標本是張皇后,卻不料誤中了仁宗。假如此說成立,也是冤大頭似的枉死,比被雷震死好不了多少,對於仁宗名譽來講,總歸是大損。
仁宗到底是怎麼死的?陸釴曾好奇地向一位雷姓太監求證,這位太監彷彿一位考古學究,搖首道:「皆不然,蓋陰症也。」—這下好了,關於仁宗之死,就有毒殺、弑殺、雷殺、病殺四種死法了,不幸的仁宗,《1000種死法》(1000 Ways to Die,是部美國影劇的名稱)中,他一人竟占了四種!
陸先生與我同好,喜聞宮闈祕事,且頗多獨見,如景帝朱祁鈺被宦官蔣安勒死一說,就僅見於他著的《病逸漫記》一書。景帝之死的異說,不知是否也是他向那位雷公公求教來的?陰症是個什麼症?雷老公沒有詳說,或者他附耳對陸釴細細道過了,陸先生不願賜告。所謂陰症,或許是中醫裡常說的外邪入陰經,或者就是羞不得見人的代名詞。然則此病何以竟致人速死也?我不懂醫,不敢亂解,但我敢大膽揣測:此陰症之陰,應該靠陰事之陰多一些,大概也是不好見公婆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