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麒麟榜:那些年的那些謀士們(大元.大明.大清篇) | 拾書所

天下麒麟榜:那些年的那些謀士們(大元.大明.大清篇)

$ 221 元 原價 280
列述元朝至末代皇朝時代,謀臣名將們的生平事蹟,以史實紀錄為根據,按照年代順序,詳述各個謀士的謀略思想、功績,以及其對歷史局勢之影響。

歷朝輩出的麒麟之才,
降於千朝百代之間,
於萬代江山之中,
各顯風華,撼動天下!

智賽張良的劉伯溫,運籌如神助明開國。
功競諸葛的左宗棠,力守山河扶清革新。

蒙人的元朝,漢人的明朝,滿人的清朝,三朝之動盪、昌盛乃至沒落,宛如一場又一場的煙花,綻放出三朝謀士奪目耀眼的救勢奇策。

從亂世到統一,從紛繁戰爭到安邦定國,想要守住攻掠下的版圖,每一場勝利都揭開一個又一個經世濟國的新考驗。

版圖規模超越前朝的遼闊世局,是帝王更加浩瀚的社稷,也是謀士們在改朝換代、日新月異的局勢衝擊中,洗鍊而出的睿智鋒芒。歷代謀士的智慧精華,透過這些江山代出的麒麟才,在元明清的歷史上刻劃不朽的功業。

目錄

前言

助蒙古馬上奪天下 行漢法治國多智謀──耶律楚材傳
居禪寺心懷天下 輔世祖大元一統──劉秉忠傳
素負經世之才 助明定國安邦──劉基傳
助成祖起兵一隅 定天下常居禪寺──姚廣孝傳
輔明初五帝 致天下太平──楊士奇傳
輔清初四帝 以德義安邦──范文程傳
文武兼備叱咤風雲 降清滅明褒貶不一──洪承疇傳
大智大勇守新疆 志在今亮勝古亮──左宗棠傳
讀書求經世致用 救國靠勇謀並施──薛福成傳

前言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盪的百年史》一書中曾說,中華民族「是東方最優秀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優秀,不僅僅在於她勤勞、勇敢,而且在於她的智慧。這種智慧在歷代謀士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
這裡所說的謀士,不是指會耍點小聰明的人,而是指為上司出謀劃策、能謀善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謀略家。本書所選取的都是歷代謀士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書中所述事蹟都有史實根據,沒有無中生有的編造。為了便於廣大讀者閱讀,本書一改學術論文式的寫作形式,力求通俗易懂,行文生動形象,不大段引用艱澀的古文,而在使用時譯為白話。書中儘可能少加注釋或不加注釋,對所據主要文獻在文後一併列出。
每篇都以時間為經,以人物事蹟為緯,既簡要交代出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又儘量突出謀士個人的活動。尤其是對於能影響事件進程的主要謀略多著筆墨,力求寫出其謀略的主要影響和特徵。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謀略比知識顯得更重要。謀略和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是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的瞭解,謀略則是對尚未發生的事件的預測和判斷;講知識是為了求知,講謀略是為了致用。謀略是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但又不完全受知識的制約,而更主要的是謀士個人的敏銳和隨機應變。從書中可以看出,有的謀士並不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但卻往往能料事如神,出奇制勝。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謀略,視謀略為國家興亡、事業成敗的關鍵。《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講謀略的軍事教科書。書中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裡所說的「上兵伐謀」,就是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自然是「善之善者也」。有一句流行的俗語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勢均力敵謀者成。」這都強調了謀略的重要。
謀略與通常的道德觀念是格格不入的。道德觀念溫情脈脈,而謀略則顯得嚴酷和冷峻。這是因為,謀略面對的是敵對營壘,而不是親朋好友,所以總是「策劃於密室」,唯恐讓外人知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陰謀」。洩謀歷來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這裡所說的謀略,要比一般陰險小人的陰謀詭計高明和博大,而且面對的主要是敵對營壘,故能為大家所接受和欣賞,視之為制勝的必要手段。
中國歷史上存在著發達的謀略文化。它是中國大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蘊含十分深厚。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舞台就不難發現,活躍於舞台上的主要就是一些謀士。他們四處遊說,兜售自己富國強兵、克敵制勝的謀略,希求一用。當他們不能被任用時,就顯得悽悽惶惶、就苦惱、就「孤憤」。中國的謀略文化與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強調的是人事,是「治國安邦平天下」,強國富民。正因如此,一些謀略家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謀士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功利性,或稱之為實用性。他們設謀都是以利害為出發點,目標是奪取勝利。為了實現這種目標,他們對天、地、人及各種事物的考察都帶有功利化的色彩。二是競爭性。謀士最活躍的時期就是競爭最激烈的時期。為了進取,為了克敵制勝,謀士的謀略就閃爍起耀眼的光彩。三是靈活性,或稱之為隨機性。對於謀士來說,任何理論和經驗都只具有相對的、有限的意義。他們更主要的是依靠對形勢的瞭解和直覺,在錯綜複雜和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獻計獻策,以出奇制勝。四是保密性。謀士們都是密謀策劃,洩密就意味著失敗。
由於謀士個人接受的教育和信仰不同,其謀略也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儒家以攻心為上,實際上就是將道德功利化。法家則較為嚴苛和冷酷,像吳起為了贏得魯國信任而「殺妻求將」,這在儒家士人中就難以找到。道家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魏晉時期崇尚黃老,王導和謝安都持之以靜,緩和了南北士族和新舊士族之間的矛盾,使東晉政權獲得百餘年的安寧。信奉佛道學說的謀士不貪圖祿位,像李泌、劉秉忠和明代的姚廣孝,他們平時以皇帝的賓友自居,事急則前來獻謀,事成則遊於名山或退居寺觀,官位如同虛授。縱橫家的謀略則主要表現在遊說和辯難上,例如張儀、蘇秦即是其典型代表。
歷代謀士所表現出來的謀略和智慧,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不要說一般讀書人對他們的事蹟知之甚詳,即使目不識丁的鄉間老農,也能神采飛揚地說上幾段出奇制勝的智謀。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聲東擊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俗語,更是婦孺皆知。
今天,全國上下都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市場經濟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了解到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歷代謀士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寶庫,人們至今仍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借鑑。我們同時希望,對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風氣的形成,本書能起到某些積極的推動作用。
謀略可以治國安邦,但為心術不正者所利用也會禍國殃民。就謀士本人來看,也有缺點,也有失算的時候。有的謀士在功成名就之後變得昏昏然,結果自身不保,即是明證。如果一個人過分地倚重計謀,就會變得詭詐和自私,不利於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謀略文化像其他的古代文化一樣,也存在著精華和糟粕。因此,今天我們在吸收其精華的同時,也應剔除其糟粕部分。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書中所選都是對歷史進步或多或少有所貢獻的人物,而對那些雖有計謀但屬於奸邪之徒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本書收錄範圍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現代人物未收。在收錄時既考慮到人物的代表性,又考慮到時代性,即每一個大的朝代都有人入選。細心的讀者或許可以看出,受時代的影響,不同時代的謀士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由於篇幅所限,有些頗為出名的謀士也沒有選入。有的謀士雖然很出名,但因事蹟太少,難以成篇,也未入選。對於書中入選的謀士,書中的分析和評述也難保十分準確和恰當。對此,尚祈讀者指正。
書稿成於多人之手,雖經主編反覆修訂,但行文風格仍不盡一致,請讀者見諒。本書最初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於一九九七年出版,今經修訂,得以在遼寧人民出版社再版,我感到十分高興。其間,梁由之先生極力推薦,話語中充滿著對文化事業的執著和虔誠,令人感動。遼寧人民出版社的艾明秋女士精心籌劃,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謹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晁中辰

內容試閱
助蒙古馬上奪天下 行漢法治國多智謀
耶律楚材傳
晁英起
當人們如數家珍般列舉中國古代謀士的時候,就會發現,所列舉的大都是漢人。其實,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傑出的謀略家。其中,耶律楚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個。他是契丹族人,歷輔成吉思汗、窩闊台兩大汗,在拖雷監國時亦受重用,為蒙元統治者出謀劃策,促使蒙古逐步漢化,建立起多種封建制度,為元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博覽群書,初登仕途
耶律楚材(西元一一九〇年~西元一二四四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與北宋長期對立的遼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耶律楚材是遼東丹王突欲的八世孫。其父名耶律履,因學識和德行出眾而臣事金世宗,官至尚書右丞,極受信任。
在耶律楚材三歲時,其父即死於任上。其母楊氏知書達理,自幼教他讀書識字。耶律楚材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故年齡稍長即博覽群書。他不僅讀儒家經典,而且對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學無不研究,對佛學和道家學說也頗精通。他才思敏捷,下筆為文思如泉湧,一揮而就。因此,親朋好友都知道他是個奇才,日後必有大的作為。
按照金朝的禮制,宰相的兒子可以照例補試為中央機關的屬官。耶律楚材自恃才高,不願以恩蔭入仕,便請求參加進士科考試。但金章宗不許,命他仍循舊例。金章宗知道耶律楚材的才能出眾,每有疑難事就徵求他的意見。當時,和耶律楚材同時應試的共十七人,耶律楚材的成績最優。於是,他便先在禁中做一個普通屬官,不久即升為開州(今河南濮陽)同知。
耶律楚材生長於戰亂年代。當時,金統治著北部中國,南宋偏安江南。金和南宋長期對峙,關係時好時壞。這時,北邊蒙古大草原上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鐵木真逐漸統一了蒙古各部,自稱大汗,即歷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亦即元太祖。隨著成吉思汗力量的增強,便想擺脫金的控制,因而金與蒙古的關係也緊張起來。到金章宗末年,成吉思汗對金已拒不奉命。金章宗自然十分生氣,並一度想害死成吉思汗,但未得逞。成吉思汗得知後,便毅然斷絕了與金的從屬關係。不久金章宗死去,金宣宗繼位。面對成吉思汗咄咄逼人之勢,金宣宗便將公主送給蒙古,企圖以和親換取喘息之機。但是,金宣宗對成吉思汗仍不放心,害怕成吉思汗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率軍南下,會京師不保,於是,金宣宗在和成吉思汗達成和議後,立即將京師由燕京(今北京)遷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此時,金宣宗提升耶律楚材為員外郎,在燕京留守。
成吉思汗在得知金遷都的消息後,十分惱怒,認為金訂和議只是緩兵之計,並不真心與蒙古和好,遷都即是明證。於是,金宣宗貞祐三年(西元一二一五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伐金,很快攻下燕京,耶律楚材被蒙軍俘獲。成吉思汗久聞耶律楚材是個賢才,不僅沒有殺他,而且親自召見。耶律楚材身材高大,聲若洪鐘,長長的鬍鬚在胸前飄動,氣色非凡。成吉思汗暗自稱奇。鑑於契丹人建立的遼被金所滅,而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所以成吉思汗就對耶律楚材說:「遼、金為世仇,朕將為你報仇雪恨。」耶律楚材不僅不感恩,反而說道:「臣的祖父和父親都曾臣事金朝。既然是金的臣,又怎麼敢將金主視為仇人呢?」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的這種回答不僅不生氣,反而覺得此人很重君臣情分,是個恪守信義的人,便要他在自己身邊為官。耶律楚材認為自己乃一降臣,不宜擔此重任,便辭歸故里。此後數年間,耶律楚材隱居不仕,潛心讀書,並對佛學深有研究。
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後,幾年間便平定了燕地。於是,成吉思汗便又徵召耶律楚材入仕。耶律楚材看到,成吉思汗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成大事,對自己又推誠任用,便答應為蒙古效力。成吉思汗往往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為「吾圓撤合裡」,意思是「長髯人」。由此可以看出其親密無間。
在那歷史的轉折關頭,耶律楚材能夠認清大勢,不為愚忠所囿,不去做金的殉葬者,毅然為推誠任用自己的成吉思汗出謀劃策,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傑出謀略家的膽識。
二、輔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是蒙古族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於西元一二〇六年建立蒙古汗國,稱成吉思汗。他為得到耶律楚材而感到十分高興。在耶律楚材的幫助下,他進一步完善了政治、經濟、法律等各種制度,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令世人稱道的是,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的過程中,耶律楚材發揮了一個傑出謀士的作用。
西元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西征,矛頭直指中亞和今俄羅斯南部。成吉思汗於六月的一天誓師,雖值盛夏,卻突然下起雨雪來,居然「積雪三尺」。古人都有迷信心理,成吉思汗看到這種情況大感疑惑,似乎預感到這次出師大不吉利,因而便想停止這次西征。耶律楚材看出了成吉思汗的心思,便鎮靜地對他說:「水神於盛夏降雪,這是克敵制勝的徵兆。」經耶律楚材這麼一說,成吉思汗馬上轉憂為喜,信心大增,立命按時出師。實際上,下雨或下雪都是自然現象,說不上什麼吉兆或凶兆。當君主被這些自然現象所迷惑的時候,謀士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君主樹立信心,不為這些自然現象所惑。同一種自然現象,既可以演繹為吉兆,也可以說成是凶兆,這全看人怎麼樣去理解、去解釋。例如這次夏天降雪,成吉思汗本認為是凶兆。但耶律楚材卻解釋為吉兆,由於耶律楚材滿腹經綸,通陰陽之術,成吉思汗對他的解釋深信不疑,因而信心大增。果然,成吉思汗這次西征連戰皆捷,很快攻滅了花剌子模(阿姆河下游一帶),在喀勒喀河打敗了斡羅思(俄羅斯)和欽察聯軍,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今俄羅斯南部。成吉思汗將這些地區分封給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成吉思汗為這次出征的勝利很高興,從此對耶律楚材更加信任。此後成吉思汗每當要進行軍事征討時,都要事先徵求耶律楚材的意見。
有一個叫常八斤的西夏人,善於造弓,甚受成吉思汗的器重。他看到耶律楚材極受信任,心裡頗為不快,經常在人前說:「現在正是用武的時候,耶律楚材是個文士,有什麼用呢!」面對此種論調,耶律楚材說:「治一張弓尚且需要用弓匠,治天下怎麼能不用治天下匠呢!」成吉思汗聽到以後十分高興,認為說得很有道理,因而對耶律楚材更加信任。成吉思汗曾指著耶律楚材對窩闊台(即後來的元太宗)說:「這個大賢人是上天賜給我家的,你以後凡遇軍政大事,都要悉心徵求他的意見。」因此,後來當窩闊台繼位後仍對耶律楚材格外信任。
西元一二二六年,成吉思汗發大兵征討西夏,耶律楚材隨行參決軍務。蒙軍攻下靈武后,各將領都爭相搶奪金銀財寶和絲綢珍寶等物,只有耶律楚材蒐羅各種文書,又收集了許多大黃藥材。不久,蒙古不少官兵感瘟疫病倒,有些人因此死去。這時,耶律楚材便用大黃為官兵治病,救活了許多官兵,並很快撲滅了這場瘟疫。
成吉思汗控制的版圖越來越大,但未來得及立法定製。各地的長官生殺任情,奪人財貨,役人妻女,隨意將大片農田劃為牧場。在燕京留守的長官石抹鹹得人尤其貪暴,以至「殺人盈市」,屍體堆積得像小山丘一樣。耶律楚材得知這些事後十分難過,淚流滿面,一連幾天吃不下飯去。於是,他毅然入奏,請成吉思汗頒發詔書,各地長官未奉詔命不得擅自征發,處死犯人必須上報,待批准後方能執行,違者處死。成吉思汗准其奏,各地濫殺濫徵之風大為收斂。在耶律楚材的輔佐下,成吉思汗初步建立起了蒙古帝國,一些法制也漸漸確立起來。
三、擁立窩闊台,力行漢法
西元一二二七年,即攻滅西夏的第二年,成吉思汗染疾死去。按照蒙古舊習,諸子自立門戶,幼子繼承父業,以蒙古本部為封地。正因如此,成吉思汗年長的三個兒子都分封在外,四子拖雷在本部留守。由於新大汗尚未推舉出來,暫時就由拖雷監國,史稱元睿宗。當時,燕京的社會治安極壞,有不少大強盜,經常天剛黑便趕著車到富家,公開索取財物。這些富家如不如數付給,就要被殘暴地殺掉,然後將其家產洗劫一空。拖雷聞知後,命耶律楚材和一個大宦官一起去治理。耶律楚材經詳細訪查,將這些大盜的名字報告了拖雷。鑑於這些人罪惡極大,拖雷命嚴加懲治。耶律楚材將這些人全逮系獄中。經訊問,這些人大都是一些官員留在燕京的親屬和一些權勢之家的子弟,實際上就是社會上的惡勢力,仗勢為非作歹。一個犯人的家屬向那個宦官行賄,這個宦官便建議對這個犯人緩一緩。耶律楚材一聽就知道,這個宦官肯定是受了賄賂。耶律楚材便嚴肅地曉以利害,此人罪大惡極,如不懲治,被指有包庇之罪,後果嚴重。這個宦官害怕了,也就不再敢為這個犯人說情,而完全按照耶律楚材的意見處治。於是,這些大小罪犯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懲罰。其中,罪惡較大的十六人於同一天被處死。自此以後,燕京的社會秩序就穩定了下來,經過這一件事,拖雷更增加了對耶律楚材的瞭解,認為他不僅才能出眾,而且對蒙古汗國有一顆難得的忠心。因此,凡遇軍國大事,拖雷都誠心誠意聽取耶律楚材的意見。
西元一二二九年秋天,拖雷和諸宗親集議,推舉大汗的繼承人。一連幾天,此事一直未決,但支持窩闊台的呼聲較高。此事關系到新興蒙古汗國的命運,宗室圍繞此事的鬥爭也很激烈。由於拖雷身為監國,所以他的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耶律楚材私下對拖雷說:「事關宗社大計,應該儘早定下來。」拖雷說:「大家的意見尚不一致,以後再議是不是行呢?」耶律楚材誠懇地說:「事不宜拖,再拖恐怕會生變故,那時就要晚了。」於是,托雷便力主由窩闊台繼承汗位,並擇日登極。此議得到其他宗親人等的贊同。但是,以前蒙古族沒有朝拜禮儀。耶律楚材為了提高君權,便按照漢法制定了一整套朝拜的儀制。按照這種儀制,凡是臣下都應該向窩闊台行君臣之禮。察合台是成吉思汗的二子,長於窩闊台,不願按此禮行事。耶律楚材便誠懇地對察合台說:「王雖是兄長,但位在臣列,按禮當拜。王帶頭朝拜,其他的人就沒人敢不朝拜。」察合台深以為是。在窩闊台即位那天,察合台帶頭行臣下之禮,拖雷等人也都跟著行禮,儀式隆重熱烈。儀式結束後,察合台拍著耶律楚材的背說:「你真是社稷之臣啊!」
蒙古民族長期以遊牧為生,粗獷成習,尤其貴族更是散漫不羈。因此,在窩闊台即位那天,有不少貴族未按時到場行禮。窩闊台為了樹立權威,本想將這些人處死。耶律楚材勸道:「陛下剛即位,宜對這些人暫示寬宥,以示恩典。這樣可以免生內亂。更何況這些人以前不熟悉此禮,情有可原。」窩闊台聽從了耶律楚材的建議,對這些人申諭一通,從輕論處。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恩威並施,蒙元朝廷的禮制便逐漸建立起來。
窩闊台即位時,正是蒙古對南部用兵節節勝利之際。窩闊台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舉攻金,陸續占領了陝西南部、河南北部和淮西一帶。蒙古占領了中原大片區域,但如何治理卻沒有嚴明的法紀。將蒙古本部的一些法律用於中原,既不合於實際情況,又不完備,廣大老百姓無所適從,動不動就觸犯禁網。因此,中原人民一時犯法的人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