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 | 拾書所

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

$ 276 元 原價 350
這本涵蓋近現代華語地區視覺文化不同領域的文集,乃是國內第一本在地學者關於這個研究主題,集結出版的第一本學術專書,希望引起國內學者對於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視。

  全書收錄十一篇關於視覺文化不同藝術形式、媒介與議題的論文,分為藝術篇與電影篇兩大部分。藝術篇單元前三篇論文,主要探討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步入現代的關鍵時期,另兩篇研究比較是向視覺文化靠攏的藝術史研究。

  電影篇共收錄五篇論文,研究面向包括敘事與國家寓言、表演與性別認同、文學改編、都市空間以及音樂與憂鬱主題,充分反映電影在視覺文化研究領域裡的議題的多元性。

  事實上,藝術的作用,來自於觀看。

  蔡明亮已然發展出一套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電影風格。他的電影極度重複,缺乏角色發展,大多時候是無聲的,過程中僅有極少的語言互動,僅仰賴身體、性愛、尿液排泄、飲水、眼淚、吃飯這幾項元素,敘述一則又一則往往哪兒都去不了的故事。《你那邊幾點?》是蔡明亮電影中最直接向楚浮致意的作品,那讓蔡明亮極簡主義式的電影成了一個回音,響亮地呼應著楚浮無邊無際的憂鬱。 ~ 白大維(David Barton)《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香港電影人皮亞以張國榮在《阿飛正傳》裡的角色旭仔的自述「沒腳鳥」為題,指出「張國榮的電影世界最與別人不同之處,是他在演戲的同時,也在演自己。很少演員會在不同類型的戲劇中,滲透出如此濃烈的自傳色彩。」《家有囍事》(1992)、《霸王別姬》(1993)、《金枝玉葉I》(1994)、《春光乍泄》(1997),這四部影片僅是張主演的五十六部電影中的一小部份,但卻讓張成為現身華語電影演繹同性戀戲劇角色比例最高的明星;這四部電影見證了張對九○年代華語電影性別越界的貢獻與影響。 ~ 周慧玲《不只是表演:明星過程、性別越界與身體表演──從張國榮談起》

  《紅玫瑰.白玫瑰》和《色.戒》原著小說橫跨了張愛玲從繁盛期轉向沈寂期的三十餘年,蘊藏其從熱戀到幻滅的感情世界。於此間,張的華麗文筆趨於平淡,評述則轉為含蓄內斂,唯不變的是理性與感性之辯證。張愛玲改編電影多在原著外混融作者其他文本,可謂華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特殊現象:《黛綠年華》添入〈傾城之戀〉中范柳原稱白流蘇好低頭的對白;《傾城之戀》淺水灣酒店社交情境,取自〈第一爐香〉的派對描寫;《怨女》也插入〈金鎖記〉中七巧對媳婦的譏嘲。《紅玫瑰.白玫瑰》大量挪用張愛玲其他散文、電影、小說;《色.戒》在王佳芝的故事骨架滲入張愛玲的經歷和眼光,作者生平成為另一重要參照的原文本,並兼融胡蘭成與張愛玲其他著作,兩部電影透過大量挪用原文本,編導關注的不僅是原著題材,更著迷於「張看」的眼光。

  張愛玲的悲愴感嘆在於「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 ~ 莊宜文《文學留白,影像召喚: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