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大隊人馬翻山越嶺、沿海走溪,深入城鄉社區庄頭,探訪分佈在大高雄各地的百工職人藝師,編輯團隊雖然挖出不少「珍珠」藝師,但內心總還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因為還有許多地區未曾走訪,深怕有遺珠之憾,因此又促成了本書的誕生。走過山線、踏過海線,這次編輯團隊兵分三路沿街敲鑼打鼓尋找藝師蹤跡,「縱貫線」向來是走跳江湖大哥報來歷的代號,我們第一路的平原區,就循著高雄的縱貫線(省道台一線)走訪橋頭 、岡山、 路竹 、湖內,隱身橋頭老街逾一甲子的「橋龍工藝坊」第三代傳人周易良,自嘲外表很街友、個性孤僻,形容自己是「食佛仔米大漢的囡仔」,對於佛像雕刻自有一股縱貫線的氣口。
第二路的山腳區,我們沿著高雄的內陸,走踏觀音山、深水、月世界和大崗山,一路從鳥松 、仁武 、大社、 燕巢、 田寮走跳到阿蓮,年近九十歲的廖坤安阿伯,從三十幾歲就以高雄最常見叢生帶刺的刺竹,製做成竹椅、筊杯、轎槓、枕頭等生活用具,持柴刀劈竹的身影,同樣很有縱貫線的氣勢。
最後來到第三路鳳山區,走訪車水馬龍、看似日常的鳳山、大寮 和大樹街道,每一位藝師堅持傳承即將失傳的手藝故事,同樣令我們感動不已。
下次路過鳳山瑞竹路,不妨順道參訪「竹香坊手工藝品中心」,看看年近古稀的龔一舫老頑童「愛瓠成癡」,四十年來究竟對葫蘆蒐藏、創作能癡狂到甚麼地步!
更多精彩絕倫的高雄百工藝師人生故事,盡在本書的採訪篇章中,等待讀者細細爬梳驚豔。
第二路的山腳區,我們沿著高雄的內陸,走踏觀音山、深水、月世界和大崗山,一路從鳥松 、仁武 、大社、 燕巢、 田寮走跳到阿蓮,年近九十歲的廖坤安阿伯,從三十幾歲就以高雄最常見叢生帶刺的刺竹,製做成竹椅、筊杯、轎槓、枕頭等生活用具,持柴刀劈竹的身影,同樣很有縱貫線的氣勢。
最後來到第三路鳳山區,走訪車水馬龍、看似日常的鳳山、大寮 和大樹街道,每一位藝師堅持傳承即將失傳的手藝故事,同樣令我們感動不已。
下次路過鳳山瑞竹路,不妨順道參訪「竹香坊手工藝品中心」,看看年近古稀的龔一舫老頑童「愛瓠成癡」,四十年來究竟對葫蘆蒐藏、創作能癡狂到甚麼地步!
更多精彩絕倫的高雄百工藝師人生故事,盡在本書的採訪篇章中,等待讀者細細爬梳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