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快時代拋在腦後
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
在2017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我有幸與MIT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就「人工智慧」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那是一場非常有意義且有趣的對談,我們在很多觀點上不謀而合,他富有遠見的獨特視角同時也讓我思路更加開闊。
如今,伊藤穰一和郝傑夫的新書就要付梓面世了。為了完成這本書,他們花了四年的時間,採訪了大量與媒體實驗室有關的人士,包括學生、工作人員和老師。從書中大量詳實的案例和資料中,能夠看出兩位作者的扎實功底、勤勉和努力。在此,向他們表示祝賀。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極富遠見的思考者。他們敏銳的看到,隨著科技革命和資訊革命的發生,世界已經進入數位時代,變革快速出現,而人類的思維卻總是處於脫節狀態。面對這個充滿不對稱性、複雜性、不確定性的嶄新系統,人類的思維需要更新迭代。本書基於此提出了現代世界生存的九大法則,以幫助個體和組織應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未來。
這九個法則分別是:群起勝過權威、拉力勝過推力、羅盤勝過地圖、冒險勝過避險、違逆勝過服從、實行勝過理論、通才勝過專才、柔韌勝過剛強、系統勝過個體。
這些法則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伊藤帶領下的媒體實驗室每天都在實行的工作方式,極大的激發了研究人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媒體實驗室始終保持獨特性、新穎性和神奇性。
在書中,我驚喜的看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奧斯曼(Neri Oxman)所創作,用六千多隻蠶吐絲包裹成的複雜圓頂結構「蠶絲篷」(Silk Pavilion);合成生物學家奈特(Tom Knight)組織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與贏得2013年大獎的貝當古小組(Team Bettencourt),後者致力於研究肺結核的根治辦法;神經科學家博伊登(Edward Boyden)主導了雄心勃勃的大腦揭祕計畫,他們透過基因改造神經元成功治癒了老鼠的失明,未來這項技術將可以用於治療人類從帕金森氏症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許多大腦紊亂病症。
本書作者之一的伊藤成長經歷頗為傳奇。他曾兩次從大學退學,做過夜店DJ,經營過一家書店,並參與創建了多家公司。他還是一位風險投資人,投資了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並擔任索尼、紐約時報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創業和投資的經歷讓伊藤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有諸多體會。書中提到的美國線上(AOL)案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2000年,我在美國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旁觀了美國線上對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收購。這在當時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收購。那時正值美國的網路泡沫,股價飛漲,美國線上意氣風發。可是隨著那斯達克股市崩盤和網路泡沫的破滅,網路產業瞬時進入寒冬。合併後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陷入長期虧損,最終在2009年正式分離。現在,美國線上已經沒落。
這件事帶給我思考,在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建構的、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企業該如何保持創造力?作者在研究維基百科、Twitter的案例後發現,成功的經營策略是透過網絡將需要的資源吸附過來,而不是將材料和資訊集中儲存起來。這也是我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的理念之一,鼓勵中國的年輕創業者以開放的心態,用「拉力」而非「推力」法則,將優秀的人才和資源組織起來,同時透過持續的迭代和調整,實現低成本的創新。
2011年,伊藤被享譽世界的MIT媒體實驗室聘為總監。不少人好奇甚至懷疑,沒有學士學位的伊藤如何能實現如此成就?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祕訣就是自我驅動式學習。
伊藤認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模式,是接受別人教授知識的過程。而一個人只有將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個人關係以及可能追求的機會聯繫起來時,才會學得最好。人們必須培養興趣驅動式、自主式和終身式學習能力,否則將永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處於劣勢。
這和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後的未來,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現在社會中50%以上的工作會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逐步發生的事實。例如,《紐約時報》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寫稿,摩根大通即將啟用機器人來進行全球股票演算法交易;機器視覺的進化不可避免的會給保全業造成衝擊;2016年我嘗試採用的智慧投資演算法,獲得了比我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等等。
在與強大人工智慧的競爭中,無論是理工科學的發明,還是人文藝術的創意,人類必須變成創新型學習者,否則將會被「沒有人性」的機器無情取代。
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主張了多樣性的價值,認為身處在這個極端複雜的時代,多樣性是一種好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對雇主還是員工、管理人員還是工作人員,通才將帶來全面的好處,擁有不同背景員工的機構在解決問題時更有優勢。
通才的重要性不僅僅局限於商業領域,而是維繫了共同的價值。接納多樣性是每個人都需要持續增強的能力,也是一種隨時讓自己增強「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學習新事物的絕佳習慣。回到我和伊藤關於人類未來工作的那場對話,人工智慧會帶給人們比工業革命更為巨大、猛烈的變化,此時,學習和適應能力最強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準備,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
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
在2017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我有幸與MIT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就「人工智慧」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那是一場非常有意義且有趣的對談,我們在很多觀點上不謀而合,他富有遠見的獨特視角同時也讓我思路更加開闊。
如今,伊藤穰一和郝傑夫的新書就要付梓面世了。為了完成這本書,他們花了四年的時間,採訪了大量與媒體實驗室有關的人士,包括學生、工作人員和老師。從書中大量詳實的案例和資料中,能夠看出兩位作者的扎實功底、勤勉和努力。在此,向他們表示祝賀。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極富遠見的思考者。他們敏銳的看到,隨著科技革命和資訊革命的發生,世界已經進入數位時代,變革快速出現,而人類的思維卻總是處於脫節狀態。面對這個充滿不對稱性、複雜性、不確定性的嶄新系統,人類的思維需要更新迭代。本書基於此提出了現代世界生存的九大法則,以幫助個體和組織應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未來。
這九個法則分別是:群起勝過權威、拉力勝過推力、羅盤勝過地圖、冒險勝過避險、違逆勝過服從、實行勝過理論、通才勝過專才、柔韌勝過剛強、系統勝過個體。
這些法則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伊藤帶領下的媒體實驗室每天都在實行的工作方式,極大的激發了研究人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媒體實驗室始終保持獨特性、新穎性和神奇性。
在書中,我驚喜的看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奧斯曼(Neri Oxman)所創作,用六千多隻蠶吐絲包裹成的複雜圓頂結構「蠶絲篷」(Silk Pavilion);合成生物學家奈特(Tom Knight)組織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與贏得2013年大獎的貝當古小組(Team Bettencourt),後者致力於研究肺結核的根治辦法;神經科學家博伊登(Edward Boyden)主導了雄心勃勃的大腦揭祕計畫,他們透過基因改造神經元成功治癒了老鼠的失明,未來這項技術將可以用於治療人類從帕金森氏症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許多大腦紊亂病症。
本書作者之一的伊藤成長經歷頗為傳奇。他曾兩次從大學退學,做過夜店DJ,經營過一家書店,並參與創建了多家公司。他還是一位風險投資人,投資了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並擔任索尼、紐約時報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創業和投資的經歷讓伊藤對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有諸多體會。書中提到的美國線上(AOL)案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2000年,我在美國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旁觀了美國線上對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收購。這在當時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收購。那時正值美國的網路泡沫,股價飛漲,美國線上意氣風發。可是隨著那斯達克股市崩盤和網路泡沫的破滅,網路產業瞬時進入寒冬。合併後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陷入長期虧損,最終在2009年正式分離。現在,美國線上已經沒落。
這件事帶給我思考,在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建構的、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企業該如何保持創造力?作者在研究維基百科、Twitter的案例後發現,成功的經營策略是透過網絡將需要的資源吸附過來,而不是將材料和資訊集中儲存起來。這也是我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的理念之一,鼓勵中國的年輕創業者以開放的心態,用「拉力」而非「推力」法則,將優秀的人才和資源組織起來,同時透過持續的迭代和調整,實現低成本的創新。
2011年,伊藤被享譽世界的MIT媒體實驗室聘為總監。不少人好奇甚至懷疑,沒有學士學位的伊藤如何能實現如此成就?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祕訣就是自我驅動式學習。
伊藤認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模式,是接受別人教授知識的過程。而一個人只有將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個人關係以及可能追求的機會聯繫起來時,才會學得最好。人們必須培養興趣驅動式、自主式和終身式學習能力,否則將永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處於劣勢。
這和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後的未來,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現在社會中50%以上的工作會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逐步發生的事實。例如,《紐約時報》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寫稿,摩根大通即將啟用機器人來進行全球股票演算法交易;機器視覺的進化不可避免的會給保全業造成衝擊;2016年我嘗試採用的智慧投資演算法,獲得了比我私人理財顧問高八倍的收益等等。
在與強大人工智慧的競爭中,無論是理工科學的發明,還是人文藝術的創意,人類必須變成創新型學習者,否則將會被「沒有人性」的機器無情取代。
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主張了多樣性的價值,認為身處在這個極端複雜的時代,多樣性是一種好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對雇主還是員工、管理人員還是工作人員,通才將帶來全面的好處,擁有不同背景員工的機構在解決問題時更有優勢。
通才的重要性不僅僅局限於商業領域,而是維繫了共同的價值。接納多樣性是每個人都需要持續增強的能力,也是一種隨時讓自己增強「拉力」、每天保持理解和學習新事物的絕佳習慣。回到我和伊藤關於人類未來工作的那場對話,人工智慧會帶給人們比工業革命更為巨大、猛烈的變化,此時,學習和適應能力最強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準備,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