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悲慟,向生命深處行去】
失去親人的哀傷,每天不斷的在我們之間發生;只是,如何在綿長的往後歲月裡,跟心裡這頭哀傷的野獸共處?本書是作者鄧美玲在丈夫空難驟逝後,悲慟難抑,從死悟生的心路歷程。不僅赤裸道出了經歷重大失落的人會面臨的各種處境,更以「身體之道」對悲傷提供了獨到的療癒之法。最終,她說:「不論經過三年或三十年,從失去摯愛的傷痛中死去活來,我們就真的不一樣了。我們的不同,不是不再疼痛,而是無懼於疼痛。」
許多哀傷治療理論往往根據邏輯推論,認為應該做「認知治療」,讓那紛亂的心念慢慢整理出思緒,以促成傷後的成長。美玲卻走身體路線,「以體療傷」。這是個很新奇的身心論。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衷心期待,任何有機會讀到美玲這本「生命記事」的朋友,與本書的關係,不是工具的關係,而是生死的關係。──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遭遇就是修行,閱讀《遠離悲傷》這本書,你會看到一位勇敢而孤單的生命鬥士,一位悲慘世界的天使。我目睹,一個充滿沮喪與絕望的生命徹底的扭轉乾坤,從悲傷中獲得了反作用力,成為擁有苦難卻不再痛苦的人。──張良維 (氣機導引創辦人)
時間給了美玲美好的禮物,而美玲把它轉為文字,轉送給大家。我相信,美玲還是愛流淚的,但是,她的淚已不再有任何雜質,那是她攀過高山後的寬心之淚;對我來說,她的心與體的確是「高大」的傳奇。──蔡穎卿 (作家)
失去親人的哀傷,每天不斷的在我們之間發生;只是,如何在綿長的往後歲月裡,跟心裡這頭哀傷的野獸共處?本書是作者鄧美玲在丈夫空難驟逝後,悲慟難抑,從死悟生的心路歷程。不僅赤裸道出了經歷重大失落的人會面臨的各種處境,更以「身體之道」對悲傷提供了獨到的療癒之法。最終,她說:「不論經過三年或三十年,從失去摯愛的傷痛中死去活來,我們就真的不一樣了。我們的不同,不是不再疼痛,而是無懼於疼痛。」
許多哀傷治療理論往往根據邏輯推論,認為應該做「認知治療」,讓那紛亂的心念慢慢整理出思緒,以促成傷後的成長。美玲卻走身體路線,「以體療傷」。這是個很新奇的身心論。
──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衷心期待,任何有機會讀到美玲這本「生命記事」的朋友,與本書的關係,不是工具的關係,而是生死的關係。──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遭遇就是修行,閱讀《遠離悲傷》這本書,你會看到一位勇敢而孤單的生命鬥士,一位悲慘世界的天使。我目睹,一個充滿沮喪與絕望的生命徹底的扭轉乾坤,從悲傷中獲得了反作用力,成為擁有苦難卻不再痛苦的人。──張良維 (氣機導引創辦人)
時間給了美玲美好的禮物,而美玲把它轉為文字,轉送給大家。我相信,美玲還是愛流淚的,但是,她的淚已不再有任何雜質,那是她攀過高山後的寬心之淚;對我來說,她的心與體的確是「高大」的傳奇。──蔡穎卿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