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閱讀黃金期:管家琪談學前閱讀素養 | 拾書所

掌握閱讀黃金期:管家琪談學前閱讀素養

$ 262 元 原價 350
超前部署!在學齡前的黃金期,奠定關鍵的閱讀素養
這是一本寫給大朋友,主要是針對家長的書。包含新手父母最關心、最應該知道或者最容易產生誤解的四十個常見學前閱讀問題。

在回答家長普遍的疑問時,也提醒家長最應注意的事項,包括:
-閱讀應該從幾歲開始?及早養成閱讀習慣對於學習有多重要?為什麼說「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繪本對於幼兒成長的重要性?欣賞繪本最該注意的是什麼?
-什麼是多元化閱讀?如何因應碎片化閱讀?
-唸故事和講故事的差異在哪裡?為孩子講故事需要經過專業訓練嗎?如何建立自己的故事庫?
-什麼是「主題式的閱讀」?孩子閱讀口味太偏食怎麼辦等等。

有了這本書,您和孩子將能擁有一段最美好的親子閱讀時光,並且在孩子的學前閱讀起步階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礎。
【內文試閱】
1及早養成閱讀習慣對學習有多重要?
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專職寫作已經快要三十年了。除了童話和小說,我也替小朋友寫過不少傳記故事,傳主都是當代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比方說美國的電腦奇才比爾.蓋茨(Bill Gates)、英國作家J.K.羅琳(J.K. Rowling)、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美國籃球巨星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原籍奧地利的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美國昆蟲學家和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英國保育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等等。
傑出人物的共同特質
當有了一定數量的樣本以後,我發現儘管人生的道路是不可能複製的,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盡可能努力去走出自己的人生,可是看看這些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歸納起來在他們身上還真的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第一,他們都擁有一種所謂「成功者的性格」,簡單來說就是天性都比較積極樂觀;第二,他們都屬於比較早慧,以大白話來說就是開竅比較早,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一個人的興趣所在,往往也就是他的能力所在;第三,這些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的好習慣。
分析以上這三個特點,無論是天生具備成功者的性格,或是比較早慧、資質比較好,老實說這兩方面真的是很難複製和學習,有的人真的就是那麼的陽光、那麼的天才,唯獨第三點—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的好習慣—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來學習了。
若再進一步去了解,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物從小所培養的閱讀習慣,有的是屬於先天,彷彿天生就比較喜歡親近文字、熱愛閱讀,但確實也有些是屬於後天靠著家長有意識的培養。
有這麼一句話,本來只是一句廣告詞,可是很不幸,很多家長都當真了,於是乎很多孩子就慘了。這句話就是—「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幸好近一兩年,總算也看到一些反思的文章,比方說「到底哪裡算是人生的起跑線呢」?有的人可能一出生就已經差不多在終點線了呢。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很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這當然是針對家長而言,告訴我們、也提醒我們這些做家長的,不要忘記先天條件我們或許無能為力,但後天的成長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是非常深遠,甚至會關乎一個人日後是否能夠成才。譬如,如果家長能夠及早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那真的會對孩子產生全面性的幫助。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比賽,每個人的起跑線各不相同,每個人的家庭環境、資質天分、還有外表長相等等,各方面都是不公平的,根本沒得比,或者應該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比的。幸好在這麼多的不公平裡頭,至少還有一件事是公平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時間。我們每個人在一天之內所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同一個銀行裡頭擁有一個帳戶,每天淩晨也就是在一天剛剛開始的瞬間,這個帳戶就會自動存進86400,然後呢,隨你怎麼用,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只是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那些沒用完的部分,對不起,不能留下來說我想等到過兩天再用,必須全部銷掉,與此同時,新的一筆86400又存進來了。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銀行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已經猜到,這是「時間銀行」啊,如果以「秒」為單位,一天不就是86400秒嗎?這是我們每天所能使用的時間,每個人都完全一樣,完全公平。而所謂「沒用完的部分」,指的是「我們沒有善用的部分」。所以,我們一定要善用時間,今天沒有善用的時間是不可能保留下來的。
把時間存入閱讀銀行
當然,也許你會說,身而為人總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時候,有些時間註定就是要被浪費的,這話似乎也沒錯,但不可否認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86400秒中,究竟要如何運用,我們畢竟還是擁有相當的自主性。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善用時間,特別是如果能夠把時間多多用在閱讀上,才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進而有機會突破起跑線的限制。
再講一個小故事。在東漢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學問家,同時也是哲學家、思想家,名叫王充(27-約97年),王充的家境非常貧窮,若以起跑線來看,那王充的起跑線是相當糟糕的,可是王充很喜歡讀書,雖然他所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今天至少是兩千多年,那個年代還沒有圖書館的概念,幸好書店裡的書不會包起來不讓人看,王充就經常在洛陽街頭一些書店流連忘返,總是站著看免費書,後來他就這樣靠著不斷地讀書,並且加進自己的思考,寫了很多著作。歷史學家都說,王充對於終結兩漢時期那個非常愚昧迷信的時代,有著相當大的貢獻。總之,雖然不容易,可是長久以來,確實還是有一些人是靠著讀書,衝破了先天起跑線的限制,最終不僅能夠成就自己,還能奉獻社會,活出了生命的價值。
得語文者得天下
只要擁有了閱讀習慣,等於就是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自修的能力,一方面為自己開創一個比較豐富、不受限制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是有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即使是對於那些起跑線比較好的人,同樣也需要加強閱讀,才能夠開創出一個比較高的格局。
此外,我們所說的閱讀,當然不只是為了考試的閱讀,而是指一種全方面的閱讀。有閱讀習慣的人,終身都是受用不盡的。可是,就算是從應考的角度,閱讀的重要性也愈來愈被彰顯和強調。比方說,這一兩年來有一個概念,相信大家都聽到過,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
一個孩子如果天生很有理科方面的細胞,可是不愛閱讀,那他到了中高年級,在應考的時候就不可避免一定會愈來愈吃力,因為開始有應用題了呀,很多題目很可能並不是他不會算,只是不知道、不確定老師到底要他算什麼。這就是因為閱讀量不夠,因而在文字理解方面的能力出了問題。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在小學階段把語文學好、也就是把語文的底子打好,隨著年紀慢慢長大,其他學科才可能學得好。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要怎麼學得好?除了課本上的學習,還是要靠大量閱讀。
就算是比較功利的著眼於應考,閱讀習慣也是一定要及早養成的,特別是孩子在進入小學就讀以前所謂的「學前」,更是一個關鍵期,事實上家長在「學前」這個階段能夠做的事情也比較多,能夠給孩子的幫助自然就比較大。
2學齡前為什麼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期?
學齡前為什麼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期?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習慣,什麼叫做習慣?按詞典上的解釋:「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長期以來所養成的生活方式」就叫做習慣。所以,學齡前是孩子們養成所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一個關鍵期。如果在低幼階段,沒能好好養成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到孩子日後稍微大了一點,再想要來進行所謂的糾正,很可能就是事倍功半;往往花了很大的力氣,卻不見得能收到什麼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個人的價值觀跟生活習慣多半都是來自於長輩。先說價值觀,這跟生活習慣還不同,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從長輩那兒接收過來的價值觀,還有可能—只是有可能—經過後天的學習和思考而有所取捨。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自我建設」的階段,會對父母告訴我們的一些觀念產生質疑,進而思考這些來自上一代的價值觀,到底哪些是我所認同、我打心底願意接受,甚至還想要繼續傳承下去的,這就是所謂的「家風」,哪些又是我所要拒絕、要揚棄的。
曾經聽一位男性友人說過一件事。在他小時候,父親總是對他說:「兒子啊,男子漢、大丈夫,將來要志在四方,不要把心留在家裡。」等到他長大了,在單身時還沒怎麼想過這個問題,一直到後來結了婚,又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對婚姻生活有了一番體悟之後,回憶起過去父親告訴他的這個看法,就愈來愈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其實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心當然要留在家裡。這就是一個價值觀有可能改變的例子。
避免將錯誤事情合理化
以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青春期往往是價值觀最容易發生劇烈鬥爭和變化的時候。在孩子小時候,因為沒有行動力,經濟上也不能獨立,在客觀環境上對父母只能是「言聽計從」,這個時期父母的形象往往都是比較高大的,彷彿無所不能,至少也是權威感十足,可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行動力大大提高,再加上透過求學,思想上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和啟迪,回頭再來看父母,感覺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只是赫然發現「原來父母只不過是普通人」這都還算是好的,有的孩子甚至會對父母產生鄙夷之心。當然,這些負面的情緒不見得都是正確的,有時也是由於孩子的心智不夠成熟、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夠全面、對父母過分嚴苛而造成的誤解,於是乎很多人都要等到自己也進入社會,並且也為人父母了之後,才會迎來一次能夠比較客觀看待父母的機會。
無論是怎樣的價值觀,想要改變來自上一代的影響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會對老婆動粗的男人,往往是成長於有家暴現象家庭的原因。一個小男孩在小時候看到爸爸動手打媽媽,經常會因自己太過弱小無法保護媽媽而自責難過,不曾想許多當年的小男孩在長大以後,竟也重蹈覆轍變成一個會對妻子家暴的男人。一個人在長大以後,居然會變成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大人,這可真是太令人遺憾了!這就是因為我們許多價值觀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接收過來,比方說,會家暴的男人總認為自己也是不得已的,都是被老婆逼的,都是老婆自找的,日後只要我們一旦置身於類似的情境,那些早就聽慣了、習慣了的諸多想法就會自然而然的冒出來,而非常輕易就被拿來作為藉口,把錯誤的事情加以合理化,視為理所當然,成為「理不直而氣壯」的現象。
改變價值觀與生活習慣
想要改變來自上一代的價值觀尚且如此困難,如果是想要改變生活習慣呢?恐怕也不是易事。因為,所謂的生活習慣,我們受到的影響不止是來自長輩,甚至是來自祖祖輩輩,影響是相當深遠的。許多移民西方國家多年的台灣人,始終還是保持著「台灣胃」就是一項明證,這些同胞儘管也能適應甚至可以說喜歡西式食物,但最多也就是做到中西合併,意思就是說他們怎麼樣都不會拒絕中華美食,品嚐中華美食永遠是一大樂事、一大享受。
在我自己身上也有過一個印象深刻的小例子。說來也許大家會覺得誇張,我是直到國一才知道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蔬菜叫做洋蔥。有一天,放學後去同學家玩,同學的媽媽留我下來吃晚飯,稍後我在飯桌上看到一道從來沒見過的菜,就好奇的問:「咦,這是什麼?」結果,大家一聽,馬上都像看外星人似的看著我說:「這是洋蔥呀!你怎麼會不認得?」
見怪不怪
為什麼我會不認得?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媽媽是不吃洋蔥的啊,她非常非常討厭洋蔥,所以我們家的餐桌上從來都見不到洋蔥。
後來,再聽到一些表面上看似難以想像的事(譬如從來沒見過香蕉的人,第一次把香蕉拿在手上會不停翻來覆去的研究,不知道該怎麼吃),我都覺得見怪不怪了,因為那回初識洋蔥的例子,讓我體會到由於生活經驗的不同,確實會讓我們的見識受到局限。
順便一提,正由於個人的生活經驗總是相當有限,所以,如果總是憑著自己的經驗,去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這不僅無禮,也毫無道理。
回到生活習慣。如果跳脫個人而往大一點的方面來說,變化就更明顯了,譬如大家總說湖南人、四川人喜歡吃辣,江南偏好清淡,或者北方人喜歡吃麵條,南方人喜歡吃米食,這些都是顯著的例子。當然,之所以會造成這些差異,首先是和地理環境有關,地理環境確實會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習慣。總之,生活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長大之後往往就不容易改變。
再忙也要讀一本書
閱讀就是一種生活習慣。很多人總說「我呀,其實也不是不愛看書,只是太忙了,沒時間啊」,這真的是一句鬼話,只不過充分說明這個人就是沒有閱讀習慣而已。
大家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凡是有閱讀習慣的人從來就沒有一個是閒人。只要有閱讀習慣,不管再忙生活裡也始終會有書,並且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打開書,都能很快就靜下心進入書本的世界。而閱讀習慣就像其他任何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樣,幾乎都是從小養成的。
講到這裡,我們還是要再次強調一下,孩子在學齡前養成閱讀習慣有多麼的重要。首先,就算是比較功利吧,閱讀確實會對學習產生很大的助益,因為我們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等,往往就是透過閱讀,無形之中所培養起來的,所以,語文學好了,其他學科也才可能學得好。其次,當一個年輕人離開校園開始進入社會大學以後,大家都知道想要在職場上表現出色,一定要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那怎麼樣叫做「不斷學習」呢?其實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靠閱讀。可以這麼說,有閱讀習慣的人才有能力適應時代的變化,因為閱讀不僅會帶給他精神上的愉悅,刺激他思考,促使他做一個有追求的人,同時,透過閱讀還能隨時吸收新知,不斷提升自己(「天天向上」應該不止是對小朋友的要求啊),這麼一來自然就不易遭到時代的淘汰。
還有一點也很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知識面總是比較廣泛,常識也總是比較豐富,這就是所謂的見多識廣,世間有很多事,不見得都非得要親身經歷才能了解,聰明人都能夠透過閱讀來增廣見識,不難想像他的發展機會一定也會比較多。
要增廣見識,靠閱讀
舉一個例子。假設現在單位有一個要到海外去工作或是進修學習的機會,合適人選有兩個,第一個我們就叫他「專業男」吧,專業雖然很不錯,但是對專業以外的事一概沒興趣、不了解,另外一個我們叫做「多才多藝男」,則在一定的專業能力之外,對其他領域也有所涉獵,甚至還會略通一兩個業餘愛好,譬如圍棋、二胡什麼的,那麼,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派哪一個?按常理推測,除非兩個人的專業素養實在是差距很大,「專業男」才有機會勝出,否則老闆應該都還是會選派「多才多藝男」吧,因為「多才多藝男」的知識面比較廣泛,常識比較豐富,不僅與他人的交流不會有問題,不會像「專業男」那樣,對於專業以外的其他一切話題通通都答不上,同時,一個有興趣愛好、對於許多領域都有所接觸的人,就像「多才多藝男」,表示一定是一個樂於吸收新的信息、樂於學習的人,這樣的人代表公司到了海外,一方面會讓老闆臉上增添光彩,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一定比較容易融入當地的環境,不至於適應不良。
在這整個過程中,有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像「專業男」,如果說他缺乏閱讀習慣,他一定不服氣,問題是如果與「多才多藝男」兩相比較,「專業男」在進入社會以後,所閱讀的東西大概幾乎都是與工作、與專業有關,除此之外就一概不接觸,認為沒用。實際上,一個人的氣質、氣度、精神面貌、層次、見識,往往就是來自於那些表面上好像是沒用的書。比方說,如果想要了解西方,就算你不是天主教徒或者基督教徒,可是對於聖經的故事,裡頭有很多典故還是應該要知道。還有就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這也必須接觸,也因為這些都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如果你從不接觸,對於西方人所重視的精神,他們代代看重的價值觀,你就沒法了解。
至於該如何接觸和了解,當然就是要靠閱讀。如果想要僅憑一些去過西方的人來了解西方,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前所述,個人的經驗都相當有限,也很容易產生偏頗,唯有透過自己有意識、有計劃的閱讀,才能獲得比較可信且有深度的信息。
終身閱讀,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在台灣很多小學的校園,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句標語:「終身學習,終身運動,終身省思」,這是一個教育理想,希望培養身心健康、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怎麼樣才能「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主要就是要靠著「終身閱讀」啊!只要把閱讀當成是一種生活習慣,就能永遠保持一種可貴的學習力。我們看看身邊那些可愛的老人家,儘管年紀老大,但依然能夠洋溢著朝氣,就是因為他們都還有學習的能力,反觀那些麻煩的、不好相處、晚輩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老人家,一個個就都是食古不化、冥頑不靈,不是說他們人有什麼不好,無非就只是他們已經沒有學習能力了。畫家吳冠中(1919-2010)曾經說:「所謂代溝,不是指年齡,而是指思想。」就是這個意思。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知道的已經夠了,足以應付生活了,這就表示他已經開始老了。所以有的人明明才二三十歲就暮氣沉沉,已經老了,有的人則明明已經七老八十,給人的感覺卻還是很年輕。這是真正的青春永駐啊。
家長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如果能夠讓孩子在學齡前這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真可說是家長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了。時代變化得太快,再加上個人的局限,哪怕是再天才、再英明的家長,恐怕也很難有絕對的把握,說自己能夠指導孩子一生,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始終保持著學習能力才行。
此外,如果家長本身有閱讀的習慣,那就正好可以運用幼兒普遍具有的兩個特質,來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很喜歡模仿的,大家一定看過這樣的照片或圖片,畫面上是一個大概只有兩三歲的小女孩,穿著媽媽的高跟鞋,戴著媽媽的項鍊,甚至還學著媽媽的姿態化起了妝,把自己的小臉畫成了小花貓,這就是模仿啊,試想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在看書,自然而然也會模仿,應該會更容易親近書本;二,孩子在學齡前的幼兒階段對家長都是比較依戀的,也就是老喜歡黏著爸爸媽媽、喜歡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做一些事,或者進行一些活動,如果家長能夠經常帶著孩子做親子閱讀,當然也能有效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學齡前真的是協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期,我們應該盡可能在這個階段,讓孩子把閱讀當成是一種生活方式,讓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這樣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等各方面,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