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黎地鐵 | 拾書所

重返巴黎地鐵

$ 173 元 原價 220
地鐵是巴黎的形容詞。少了地鐵,巴黎就失去輪廓、失去面孔。
地鐵也是巴黎的動詞。少了地鐵,巴黎就無法述說、無法聯結。

一九八六年,年輕的馬克‧歐傑剛從非洲完成人類學研究,回到巴黎這個城市。面對這個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故鄉,歐傑帶著人類學家的眼睛,選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鐵當作對象,進行了一場近在身邊的人類學觀察,並將觀察寫成《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他在書中探討,交通工具及其衍伸空間(如車站)的主要功能是將人們帶往不同地點,人們並不在此駐留,這種空間因而具備過渡的特性,類似例子還有機場、旅館等場所。不同於乘載著記憶和認同的地方,歐傑將此類空間稱為「非地方」(Non-lieux)──後來成為理解當代性的重要概念。
二十多年後,人類學家老矣,發覺快要跟不上世界改變的快速腳步。但所謂的改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
歐傑選擇重回地鐵現場去檢視。因為地鐵之於巴黎,不僅僅是一項交通工具,它形塑了巴黎的城市樣貌,也塑造了巴黎人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更有許多關於巴黎地鐵的歌曲、圖像、文字伴隨著巴黎人的生命,宛如巴黎的記憶和歷史中心。而這幾十年來,巴黎地鐵似乎逐漸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占據,巴黎市民反而被這個不斷擴張和加密的網絡推擠、被節奏吸納,貧窮與孤獨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他在地鐵站、列車、乘客之間發現了不同的景觀、不同的秩序、不同的族群組成,無論是聽音樂的年輕人、免費發送的地鐵報、不同的乞討方式或是重新裝修的外觀,歐傑試圖從細節中找出時代的量尺、借以標誌出「當代」的特徵,並同步針對自己二十年前對地鐵和「非地方」的關係的定義提出了修正。
馬克‧歐傑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在涂爾幹、牟斯、李維-史陀等思想大家的影響之下,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概念。其關於當代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的諸多著作已成必讀經典,也被後進大量引用。他的書寫承襲了法國學者的傳統,有著小說家和散文家的優美筆觸,沒有硬梆梆的專有名詞和理論分析,也沒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吊書袋,在這本書中只有地鐵與他所討論面向互為喻體和喻依。
這本書是瞭解馬克‧歐傑這位重要當代學者的理論的最佳路徑。書籍輕薄短小,適合在車廂內展書閱讀,讓你在通勤、移動的時刻細細體會那些習焉不察的變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