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飲食寶典:全方位植物性蛋白質料理終極指南 | 拾書所

豆類飲食寶典:全方位植物性蛋白質料理終極指南

$ 473 元 原價 599
本書由美食界奧斯卡「詹姆斯·比爾德獎」飲食編輯喬·尤南利用豆類品種多元、方便取得、易保存和層次豐富等特性,結合壓力鍋、慢燉鍋、爐火等不同工具的應用,與各式食材做搭配,設計出125道結合異國傳統與現代的創新食譜,探索豆類美味的無限可能,徹底改變社會對植物性蛋白質的認知。
★由「詹姆斯·比爾德獎」飲食編輯著作,《富比士》雜誌評選年度最佳烹飪書之一
★ 來⾃世界各地美食作家、主廚及知名飲食雜誌Bon Appétit推薦必備的⾖類聖經
★ ⾖類營養豐富且富含抗氧化劑和有益⼼臟健康的纖維,經實驗證明可改善腸道健康和穩定⾎糖
★ 將世界各地豆類飲食傳統融合為125道多元且符合現代⼈飲食的簡單食譜,徹底解析⾖類的無限可能
★ 以植物蛋白質取代肉類攝取,達到降低⾁類消耗的環保意識,提供讀者另⼀種美味且深思熟慮的選擇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性蛋白質之一,豆類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無論是貧困時期人類用於維持生計的廉價糧食來源,或是因宗教因素而受到最高種姓階級親睞的飲食代表,豆類的足跡遍及了世界各地。隨著當代飲食習慣的改變,豆類的需求也相對提升,其熱門的程度甚至遠超越過去。

豆類是美國農業部唯一認定可以被歸類為蛋白質和蔬菜的食物。其生長所需的水和其他環境成本較低,被視為可應對地球人口迅速成長的關鍵。相較於培養動物性蛋白質所必須付出的成本,種植豆類不但不會因過度佔用土地造成經濟損失,反而透過固氮作用來幫助穩固和改善土壤品質。如同穀物一般,豆類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且最好的儲藏作物之一,不僅易於攜帶並且非常實用。

豆類不僅營養豐富且經研究證實富含抗氧化劑和有益心臟健康的纖維,更能改善腸道健康和穩定血糖。美國國家地理所提出的藍區計畫研究結果顯示,世界上有五個國家其人口平均壽命較其他地區顯著長壽許多。經由分析得知其共同生活習慣包含每日運動、維持穩固社交關係、擁有家庭歸屬感、適量飲酒和「每日攝取約1杯豆類」的飲食基礎。

豆類的種類與料理做法多元,由乾燥狀態開始烹調,亦能做出媲美雞高湯的豐富層次。豆類易於保存的特性,適合用於事前備料與快速完成的料理。「詹姆斯·比爾德獎」飲食編輯喬·尤南透過本書引導讀者重新認識豆類的無限可能。藉由部落客、食物作家、廚師或家庭廚師所引領竄起的當代新飲食趨勢,將豆類與各種食材搭配並結合創意而發展出沾醬、點心、沙拉、湯、主菜、配菜或甜點等變化,徹底改變以往大眾對豆類料理的認知。

—— 本書特色 ——
〇以精美的攝影風格呈現125道融合中東、地中海、非洲、亞洲和美洲南部的傳統豆類食譜,透過料理重新認識兼具天然、美味、多功能和環保意識的植物蛋⽩質。
〇探討如何判別豆類新鮮度、製備方式與添加物、烹調手法與器具的結合、調味與變化、食用豆類產生的排氣問題,一網打盡所有豆類相關知識。
〇將各地豆類飲食融合成125道充滿創意且符合日常生活的特色料理,做出令廣大族群⼼動的晚餐、午餐、早餐和甜點。


【內文試閱】
獨一無二的豆類是美國農業部(USDA)唯一歸類同時為蛋白質和蔬菜的食物。不僅如此,根據2016年在《食品與營養研究》(Food & Nutrition Research)發表的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飲食,帶來的滿足感高於動物性蛋白質。豆類之於健康的優點非常多,包括富含營養素、抵抗癌症的抗氧化物、益於心臟的纖維。研究也顯示,豆類能夠改善腸胃道健康,穩定血糖,或許還能夠降低膽固醇。

若以一句話總結豆類健康上好處,就是:吃豆益壽。

這個想法不僅聽起來有趣,還替過去幾十年間,最活躍的長壽研究奠下基礎。我指的是「藍區計畫」,由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和研究團隊,找出並探討全球五個壽命顯著較長的人類族群其生活習慣。他們有許多共通的習慣,像是天天運動、社交連結緊密、重視家庭、適量飲酒等。但當我第一次閱讀計畫內容時,馬上發現這些族群的飲食基礎都是豆類,大約每人每天攝取一杯的量。布特納於廣播節目「輝煌的餐桌」(The Splendid Table)被問及,如何以一句話描述此計劃建議的飲食,他的回覆是「吃多豆類」。
__________
好在多吃豆類不會變成必要卻乏味的事情,絕對不會。全世界有數百種豆類,要找到非常美味的不困難,而且豆類能變的花樣也多。喜歡豆類的人已經見識其魔力。由乾燥開始,加一些其他食材,便能煮出風味濃郁的高湯,與雞高湯匹敵;也適合先準備起來冷凍,日後用於快速烹調的料理。

豆類罐頭也很好吃,大概是除了番茄罐頭之外最好吃的植物性罐頭食材。能加入各種菜餚,做出各式餐點,像是沾醬、小食、沙拉、湯品到主菜、配菜,甚至是甜點。老實說,任何肉類能夠做的,豆類能做更好──甚至開始搶攻蛋的市場。

打開我的冰箱,你會看到一兩個梅森罐(Mason jar),將鷹嘴豆、黑龜豆、蔓越莓豆∕博羅特豆(borlotti,Lalo 餐廳用的花生豆別名)泡在水中,散發金黃色光芒,等著我隨意使用。冷凍庫裡可能有密封袋裝著煮熟(或現採)的鱒魚豆、眉豆,和我做的各式燉豆、豆湯和豆泥。瓦斯爐上可能是一鍋正在微滾的原生腰豆、紅腰豆或綠扁豆──流理台上可能有一批名副其實的乾燥大白豆正泡水待煮。我的食物櫃有一堆罐子,裝滿形形色色的乾燥豆類或扁豆,應有盡有。我也必定會準備不同的豆類罐頭,在沒有自煮豆的時候後派上用場。豆類也出現在我為數不多的常備點心中,特別是香料/烤鷹嘴豆,和醃羽扇豆,都是我餐間解饞的零食。

我從小就喜歡豆類,每當和朋友聽到豆類的兒歌,就會笑出來。大學時期,我過著半工半讀極度貧窮的日子,只能吃罐裝/袋裝黑斑豆與腰豆(搭配泡麵)。過了幾十年吃得起肉的日子後,八年前我成為一名素食者(自更早以前便開始以素食為主),不停尋找或研發豆類食品以增加豆類攝取量。我一直在追求烹調豆類的嶄新方法。__________
不論名稱是什麼,豆類都有點神祕,或許甚至是嚇人,因此其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遠不如我所預期。事實上,許多問題都圍繞在購買與烹調豆類的最佳方式。如何知道超市大桶子裡的豆子放了多久?該不該泡水?要在剛開始、烹調中或後加鹽,還是依照新式建議,在泡水時加鹽?酸性食材後加,還是沒關係?用爐火、烤箱、壓力鍋還是慢燉鍋?如何減緩吃豆子產生的脹氣不良作用?
我寫這本書,目的是尋找新的豆類烹調方式,同時向好用又深受青睞的老派煮法致意,並替豆類招募信徒。言下之意是希望鼓勵大家走入廚房,在打開豆類罐頭、於一鍋乾燥豆子中加入水或站在爐台前猶豫該煮多久時所遇到的各式問題,都能得到解答。

若豆類尚未贏得你的歡心也無妨,很快地你就會被吸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