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社會的管理 | 拾書所

下一個社會的管理

$ 339 元 原價 430
在人人開始談論新經濟的1990年代中期,作者已注意到社會正在改變,而且在那十年中,愈往後變化愈多。社會是從根基發生改變,不只是已開發國家,新興國家甚至改變得更多。資訊革命只是其中一項因素(甚至可能不是最強大的因素,至少人口結構因素與它一樣重要),尤其是已開發和新興國家的出生率節節下滑,導致年輕人口的數量、比率、成家比率迅速滑落。資訊革命是已發展一百多年趨勢的最高潮,年輕人口的萎縮卻是一項前所未見的大逆轉。另一件完全逆轉的事,是提供財富和工作的製造業逐漸式微,從經濟面來說,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已經成為邊際產業;但矛盾的是,從政治面來說,製造業的力量反而變得更強大。勞動力的轉型和細部分工,也是前所未見。

已經發生的這些改變,加上資訊革命對社會的衝擊,都是本書的主題。下一個社會已經來到,無法回頭。

本書有些章節,談的是傳統的「管理」課題,有些不是。不過,本書沒有任何內容觸及「萬靈丹」,宣稱是「萬無一失」的工具和技巧;而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許多談管理的暢銷書,寫的大部分就是那樣的內容。但本書確實是為高階主管而寫,也的確花了很大心力著墨在談管理。全書以一個論點貫穿所有章節——種種重大的社會變化正在創造下一個社會(可能是未來十幾年或更久),這些變化左右高階主管肩負的任務。對每個組織來說,社會變化既是重大威脅,也是機會;無論組織大小、營利或非營利事業、是在南北美或歐、亞、澳洲,都是如此。這項論點會在每一章中重複出現,旨在強調:和重大經濟事件相比,社會變化對組織和高階主管的成敗,可能更加重要。

這是一本有未來學意味的書。杜拉克於2002 年預測,下一個社會大約會於2030 年出現。這個社會有幾個特色,其實今天導讀 管理根植於社會已多少應驗,包括資訊社會的誕生(第1 章)、人口老化(第2、10 章)、電子商務對實體企業的威脅(第4、5 章)、知識

工作者崛起(第5、6、8 章)、創新以開創商機(第7、9 章)、社會問題更甚於經濟問題(第13 章)。他的觀察大致是正確的,例如:不是資訊科技本身帶給社會變化,而是資訊科技的運用促成變化。在今日,遠距上班、上課、看診已成事實。他預見知識工作者會成為職場主流,並且不同於以往的雇傭關係。他花了許多篇幅談「創新」,其中他談到,最需要創新的是政府。另外,人口老化固然是問題,年輕人口縮減才是更大的問題。第15 章是總結,面對下一個社會的挑戰,他認為需要以創造性破壞因應;至於如何預測未來? 他有一句名言可以回答: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內文試閱】
第1 章
資訊革命之後
本文首度發表於1999 年

我們才剛開始感受到「資訊革命」真正的革命性衝擊。但助長這股衝擊的力量不是「資訊」、不是「人工智慧」,也不是電腦和資料處理對決策、政策制定、策略的影響,而是十
多年前幾乎沒有人預見(甚至沒有人談論)的「電子商務」(E-commerce)。網際網路的爆炸性崛起,不僅成為商品、服務的主要全球性流通通路(distribution channel),還意外成為管理和專業工作的流通通路,最終更可能會發展成唯一的全球性流通通路。這件事深遠地改變了經濟、市場、產業結構。另外,產品、服務、產品與服務的流動,也跟著產生變化;消費者區隔、消費者價值、消費者行為開始受到注目,就業和勞動市場也出現改變。但社會和政治可能受到更大的衝擊,最重要的是,置身其中,我們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在此同時,一些出乎意料的新產業,無疑會迅速崛起。有個新產業已經出現——生物科技;還有另外一個是養殖漁業。未來五十年,養殖漁業可能會把我們從海上的狩獵採集人,轉變為「海洋牧民」,就像大約在一萬年前,類似的創新把我們的祖先從陸上的狩獵採集人,轉變成農民和牧民。
其他的新科技可能會突然出現,並引出重要的新產業。不過,會是什麼樣的新科技,現在甚至無從猜測。但新科技出現的可能性極大,而且會來得相當快速。此外,我們幾乎可以確定,不管是新科技、或是以新科技為基礎的新產業,很少會來自電腦和資訊科技。就像生物科技和養殖漁業,每一種新產業都會從自身獨特且非預期的技術應運而生。
這些當然只是預測,但都基於一項假設,即資訊革命的演進。在1455 年左右,發生了古騰堡(Gutenberg)印刷革命,其後的五百年,幾個以科技為基礎的「革命」,都有自身的演進過程。我假設資訊革命也會演進,特別是和發生在18 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相類似。資訊革命頭五十年的演進恰好正是如此。

鐵路
資訊革命現在所處的階段,就像1820 年代初期的工業革命,在那之前大約四十年,瓦特(James Watt)改良的蒸汽機(1776 年首次安裝),在1785 年第一次用於工業生產,也就是棉紡織。蒸汽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意義,就像電腦之於資訊革命一樣,是革命的引爆器,更是革命的重大象徵。時至今日,幾乎人人都認為,經濟史上找不到任何單一事件,像資訊革命推進得那麼快,或是衝擊更大。但工業革命在相等的時間範圍內,至少和資訊革命推進得一樣快、衝擊一樣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工業革命在短期內,就把絕大部分的製程機械化,開始生產18 世紀和19 世紀初首要的工業產品,也就是紡織品。摩爾定律(Moore's Law)指出,資訊革命的基本元件(即微晶片)的價格,每18 個月下跌50%。第一次工業革命製程機械化之後的產品也是如此。18 世紀的上半葉,棉織品價格下跌90%之多。同一時期,單單在英國,棉織品的產量至少增加150 倍。雖然紡織品是工業革命初期能見度最高的產品,但工業革命也把其他主要產品,像是紙張、玻璃、皮革、磚塊的生產全都機械化了。工業革命造成的衝擊,並不限於消費性商品。鐵製品(例如鐵絲)的生產,開始機械化且靠蒸汽機驅動後,生產速度變得跟紡織品一樣快,這些產品的成本、價格、產量,也出現相同的影響。拿破崙戰爭結束時,歐洲各地的槍砲製造機器也改用蒸汽機驅動。大砲的生產速度,是以前的10 到20 倍,成本下降超過三分之二。
同一時間,在美國的惠特尼(Eli Whitney)已把火槍(muskets)的製造機械化,建立起第一個大量生產的產業。
這四、五十年內,工廠和「勞工階級」(working class)崛起。1820 年代中期,工廠和勞工階級的數量仍然少到不具統計意義,即使是英國也不例外。但在心理上,工廠和勞工階級已開始占據重要地位(在政治上也旋即如此)。美國出現工廠之前,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就在他1791 年的《製造業報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中,預見一個工業化國家的誕生。十多年後的1803 年,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ean-Baptiste Say)看出,工業革命創造了創業家(entrepreneur),進而改變了經濟面貌。
社會受到的影響,遠超過工廠和勞工階級。歷史學家約翰遜(Paul Johnson)在《美國人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1997)中指出,使用蒸汽機的紡織工業呈爆炸性成長,導致蓄奴風氣再度興起。美國開國先賢認為已不復存在的奴隸制度,由於軋棉機需要大量的低成本勞工而死灰復燃;很快地,蒸汽機也步上這條路,蓄奴還因此成為美國獲利最高的行業,長達數十年。
工業革命也對家庭造成重大衝擊。長久以來,核心家庭一直是生產單位,夫妻、子女原本在農場或工匠的作坊中一起工作,工廠可說在美國歷史上首次把勞工和工作帶出家庭,引進工作場所,並把家人留在家裡;那些家人可能是工廠成年勞工的配偶,尤其在早期,可能是工廠童工的父母。
的確,「家庭危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有的,而是隨著工業革命開始出現的;反對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人士長期以來的關切重點,其實是家庭危機〔把工作和家庭分離這種現象及其影響描寫得最好的,當數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1854年的小說《艱難時代》(Hard Times)〕。
但儘管有這一切影響,工業革命在頭五十年,其實只是把既有的商品生產機械化。工業革命使產量大增,成本大減。這場革命創造出消費者和消費性產品;不過,產品本身早就存在。新工廠製造的產品和傳統產品的唯一差別,在於產品的制式化,其瑕疵少於早期頂尖工匠以外的人士製造的產品。在那頭五十年內,只出現一項重大例外──有種新產品問世,就是富爾頓(Robert Fulton)在1807 年製造的第一艘實用型輪船。輪船在後來的三、四十年,幾乎沒造成什麼影響。其實,直到將近19 世紀末,全球的海上運輸仍多仰賴帆船,而不是輪船。接著,在1829 年,鐵路出現了,它的確是前所未見,而且從此改變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面貌。
事後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鐵路的發明竟然花了那麼長的時間。煤礦坑很早就開始使用鐵軌運送推車,為什麼一直沒人想到把蒸汽機裝上推車作為動力,反而一直是用人力去推或是用馬來拉?這不是應該很容易就想到的事嗎?但鐵路不是從礦坑的推車孕育而生,而是從毫無關聯的地方發展出來。而且,興建鐵路的目的不是載運貨物;相反地,有很長一段時間,鐵路只拿來載人。在問世三十年後,美國的鐵路才成為貨運工具(其實,直到1870 年代和1880 年代,英國工程師才受聘為剛剛西化的日本興建鐵路,並把鐵路設計為只載運乘客的工具,直到今日,日本鐵路的設備仍不適合貨運)。但在第一條鐵路真正開始營運之前,幾乎沒有人預料到這個發展。
然而在五年內,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榮景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鐵路熱潮。雖然這股熱潮曾因經濟史上數次最驚人的蕭條而中斷,卻在歐洲持續了三十年,直到1850 年代末期才終結;到那時,今日歐洲的主要鐵路大多已建成。美國的鐵路熱又延續了三十年,而在阿根廷、巴西、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等偏遠地方,熱潮則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鐵路是工業革命真正的革命性要素,因為它不只創造了新的經濟面向,也迅速改變了我所稱的「心智地理」(mental geography)。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能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一般民眾的視野第一次擴大。當時的人立刻了解到,他們的心智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艾略特(George Eliot)在1871 年出版的小說《米德鎮的春天》(Middlemarch)中,將工業革命中的社會變遷描繪得最好,其中便提到這一點〕。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在他最後的巨著《法國的認同》(The Identity of France, 1986)中指出:「鐵路使得法國成為一個國家和一種文化。在此之前,法國全靠政治把一些自給自足的區域維繫在一起。」鐵路在開拓美國西部方面扮演的角色,當然是美國歷史上的老生常談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