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齡的文化史(二版) | 拾書所

青春:年齡的文化史(二版)

$ 350 元 原價 350
  我們這個社會,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年輕的」,同時也是「最古老的」。
  從歷史觀點看人類的年紀——
  為什麼個人與社會雖會繼續老去,卻又變得更年輕?

  你多大年紀?愈是考慮這個問題,它就愈難回答,因為人類有許多不同的老化方式:生物上、心理上、社會上的,此外還有一個文化年紀(culture age)。如果這樣考慮年齡,我們或許比想像中老很多。

  但作者史丹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柏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認為,在年紀變得更老的同時,人類的外觀、行為、心智、生活方式,以及最重要的「欲望」上,卻又變得驚人年輕。就此而言,我們可說是活在一個返老還童的時代。

  你有沒有看過祖父母在青少年時代的相片?他們是不是看起來非常嚴肅,甚至看起來像大人?現在請你回想自己是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或者想想現在街上看到的大學生們,形象是不是差很多?祖父母當年的嚴肅、過早的成熟到哪裡了?

  本書是一套關於「年紀」的哲學思考。透過生物學、演化學、地質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重濾鏡檢視人類文明的進程,為「你多大年紀?」這個簡單的問題,提供了年齡框架以外的思考取徑,也利用了文化以及歷史的研究去探討青春這個話題。

  哈里森旁徵博引,出入於從各種文化和歷史,追溯人們對於青春以及老化的想法。他自科學借來「幼態持續」(neotony)的觀念(指將幼年生理特徵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擴大應用至文化領域,大力論證「青春」是文化的創新動力與天才火花所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戰後席捲西方文化的「返老還童」現象,乃人類文明史前所未有。在歷史、文化方面,我們這個時代遠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成熟,但同時又愈來愈趨於年輕化,如此兩極化反差的劇烈變動可能會打亂歷史連續性,將人類未來帶入不確定的領域——一個與過去全然斷裂的不可知世界。

  今日大大延長的「青春」具有危險性。癡迷於年輕的社會,事實上卻正在對其自以為崇拜的年輕發起戰爭。社會的集體幼兒化(infantilize)欲望破壞了跨世代連續性(intergenerational continuity),也粉碎了世界的相對穩定性,需要「長者」和「機構制度」所體現的智慧加以彌補。哈里森寫道:「『天才』專注於創造屬於未來的新事物,『智慧』專注於繼承過去的遺產,在把它們傳遞下去的過程中予以更新。」

  如果,你時常考慮社會為何對青春如此著迷,這是一本你必讀的書。

  ※本書舊版書名:我們為何膜拜青春?

本書特色

  當今日人文學界最重要、優秀的作者羅伯特.柏格.哈里森,針對「年紀」的哲學探究——為什麼個人與社會雖會繼續老去,卻又變得更年輕?

  透過生物學、演化學、地質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多重濾鏡檢視人類文明的進程,為「你多大年紀?」這個問題,提供年齡框架以外的思考取徑,也利用了文化以及歷史的研究去探討青春這個話題。

內容摘文
耐人尋味的現象:年紀

宇宙之中無一物(從新生兒到宇宙本身)沒有年紀。如果一個現象沒有年紀,它就不是此世間的東西;而如果它不是此世間的東西,它就不是一個現象。

整體而言,我們對年紀之為物的了解少得可憐,而這大概是因為,我們會演化出智力主要是為了處理空間中的物體,不是處理成長、持續和累積這類複雜精微的物事。所以,我們很自然會把時間給空間化(即視之為一些當前剎那的線性相續或前後相續),而不是去探尋「年紀」多維度和互相貫穿的各個幽深處。確實,我們有一種把「年紀」化約為「時間」的頑固傾向。但如果時間不是一種巨大抽象或「空詞」(flatus vocis)的話又能是什麼?只有「年紀」可以給予「時間」一定程度的實質。

歷來哲學家(哪怕是心思最縝密的)都把年紀視為時間的一個函數,但仔細的現象學分析卻顯示,我們其實應該把時間視為年紀的函數。畢竟,任何我們有關時間的可能觀念都是會老去的,會在老去過程的最後死去。「永恆」的觀念也是一樣,受制於現象必有一死的普遍法則。今日我們對「永恆」的看法已迥異於柏拉圖和他那些定睛看著天上的星星的希臘國人同胞,也迥異於但丁和他那些定睛看著天國的基督徒弟兄。確實,「永恆」已經隨著我們宇宙的不斷膨脹而消失泰半(現在我們相信,這宇宙是有起點的,也必然會有一個終點)。因此,大可以說,「永恆」已經從我們的現象學視域(horizon)消失,已經老得讓自己不復存在。

在一九○七年的《創造演化論》(Creative Evolution)一書中,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以有力方式批判了傳統哲學老是以幾何學方式看待時間的傾向,主張應該改為把時間看成一種有機體。然而,不管他對「綿延」(la durée)和有機形式的思考多麼深邃,他都沒提出一套年紀哲學。他提供的只是另一套時間哲學(奠基於生物學範式而非編年史範式的時間哲學)。儘管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矯正和貢獻,但年紀現象並不是生物學完全解釋得了。這是因為,人除了是生物體,還會創造出超生物的機構制度,讓文化元素和歷史元素以一種柏格森和大部分其他哲學家都沒去檢視的方式互動。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