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看似出走,卻是一種回歸。
作者透過旅行途中遇見的人事物,介紹敘事治療的視野;同時透過敘事治療的眼光,回頭看看旅程裡的風景,一路上且行且思,讓「旅行故事」與「敘事治療概念」來回對話,交織成一幅深刻動人的生命風景,幫助讀者打開心扉,向內旅行,撐起更大的心靈空間。
在旅行裡,旅者交換了故事,也就交換了生命的某種能量。
當我透過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而碰觸到自己內在的深刻經驗,這種共鳴感受就是所謂的生命感。這些生命的碰觸會影響我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影響我的人生。這就是敘說故事的影響力。因為彼此的生命在故事裡現身,於是更深刻的相互影響就發生了,這也就是為何敘事治療強調聽故事、說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承載活生生的生命,可以更自然地產生影響人的力道。
推薦:
李 泓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林祺堂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周志建 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家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吳銀玉 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得主
查馬克‧法拉屋樂 泰武古謠傳唱指導老師、2012年金曲奬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得主
連廷誥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郭淑美 家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黃士鈞(哈克)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
謝銘祐 南吼音樂季發起、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得主
推薦短文:
讀這本書,很喜歡,它在心裡震盪著我,讀著讀著,在很多地方濕了眼眶,需要停留、呼吸,才能繼續往下看。書裡傳遞對生命、對大地的疼惜與謙卑,還有,對自己的負責。如果要給這本書幾個字的評語,那會是「太好看了吧!」
李泓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錦敦持續在敘事的思維裡用心地創造和大家分享他的心得與體會,是一件很難得的事,謝謝錦敦。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教學即藝術。所有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美感,因為它處理了最複雜的生活世界,也關切著人的經驗存有。帶著敘事去旅行,不只往內走到心的底處,找到新的眼睛和視野;也像人類學家的旅行者,放下自己內在的框架,用眼睛觀察、用心傾聽,看到生命相互學習效力的感動。在這本書裡,錦敦老師用prefer活出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帶著讀者與大地同呼吸、與河流同歌唱,聆聽自己也聆聽他人,將敘事的樣貌變得可親易懂,也讓人的美感心靈充分覺醒,並找到機會把想要的風景放進自己的生命裡。
吳銀玉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錦敦用很慢的腳步,走很遠的路,望見寬廣的脈絡,聽到了內在的聲音。這讓他的溫暖和感染力,久久不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得主
錦敦就像書中的牧師真誠自在,總能輕易摸到人心,家扶中心的大朋友、小朋友只要有緣與他相遇,就像被磁鐵般吸引著。書中透過生活經歷敏銳地看到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不可思議地在故事中將生硬的敘事概念以輕鬆生動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僅令人著迷,也讓理論變得簡單易懂。
郭淑美 家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我想,總也只是我想,沒辦法為任何人發言,只能以我想的角度告訴大家,去遇見更多的渺小──那個你可能不曾探訪的自己!
謝銘祐 2013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最佳台語男歌手」等獎項得主、南吼音樂季發起人
推薦序1
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才會流進心裡面去
林祺堂 (心靈魔法師、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那一年,我十歲,升小四的暑假,聽多了老媽帶領弟妹去外婆家的故事,激發我想要獨自一人去外婆家來個大冒險。那年代要從竹北到達竹東的二重埔,得先從竹北到新竹,再從新竹轉往竹東兩趟車,加上從二重埔到山上的外婆家還有一趟車。對從未單獨搭公車的我,是很大的挑戰。
帶著些許興奮與估計不出有多少的害怕,我踏上人生第一回的探險。從竹北到新竹一路順暢,只要抵達終點站即可;從新竹總站到二重埔,則充滿艱辛;我選擇只停留少少站的和平號,眼睛明明死命盯著窗外的站牌,不知為何,當我定睛一看居然已過了三重埔,然後是四重埔,二重埔跑哪去了?
小小的我,驚恐好大好大……
踱步移動到車頭接近司機處,我忍不住放聲哭了出來。司機被我這毛頭小子嚇了一跳!了解我是要尋找已經過頭的二重埔後,給了我十元,讓我下車往回搭。呆站在四重埔的站牌下,整個世界靜默到只聽見內心的聲音:「沒事幹嘛來冒險!迷路了啦,怎麼辦啦?」焦急的等待讓人不耐,左等右等不見車影,索性從四重埔往回走。轉眼間三重埔到了,啊,方向對了,但走了好久,二重埔怎麼還沒到?未知,讓路變得漫長,當二重埔的站牌終於矗立眼前時,心頓時安了大半。
順利搭到往山上的公車,擔心坐過站的驚恐絲毫未減,直至看見山林間冒著裊裊炊煙的紅磚瓦屋,兒時的溫馨畫面一湧而上,眼前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又讓我濕了眼眶……
一個人的旅行,讓我與自己深刻地相遇—─看見在許多不安與害怕中,慢慢長出自己的勇敢。敘說這段故事,我把自己是個可以勇敢冒險的人,認了回來。帶著可以獨自旅行冒險的認同,也陪著我跨越亞洲與美洲。錦敦說,旅行看似出走,卻是一種回歸。離開與返家,一直是同一件事。旅者一出門就知道他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回家。旅行是一種移動,讓人帶著滋潤的心靈,回到生活中。
敘事治療,給出一個安心說自己的氛圍,讓主角敘說一個個在乎的故事,訪問者則透過貼近、尊敬的好問題,撐開更大的空間,讓說者把故事中偏好的自己認領回來。於是在「說、聽、問、思、行」中,主角活出最想要的生命版本。
錦敦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旅行他方,總能帶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特別是樸實、深刻、著地的生命碰觸故事。在聆聽的當下,內在的心弦總能跟著共振,心也跟著安靜下來,同時走進內心更深的地方。錦敦的故事何以這麼動人?我猜跟他與人連結的特異功能有關,像極了《阿凡達》影片中主角將觸角接地之後,就瞬間人親土親的生命連結力。錦敦用敦厚、善良與珍惜的心,凡事好奇請教並分享,特別能「看見與穿透」人們在斯土斯民文化下的生命印記,回應著「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才能流進心裡面去」的真實感動。
淡中有真味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一本人文旅遊書。若你想從書中獲知哪裡好玩、有什麼必吃的名產,鐵定會很失望。錦敦的旅遊地圖大多去一般人不想去,甚至很難到達的地方,便利性不是他的主要考量。擁有特殊文化、有生命感且有人味的地方,特別能召喚錦敦,那是一種「淡中有真味」的相遇相知。錦敦用生命共振最大的熱情—─旅行,來敘說生命影響生命的深刻,同時用實踐的反思來提醒敘事治療獨特的生命視框與精神。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敘事,真好!
有別於敘事治療創始者麥克‧懷特直接在後現代哲學、人類學的註解,錦敦這一位敘事治療的生命實踐家,透過旅者向內生命經驗反芻的思路中,帶領讀者在行萬里路中引發經驗層次的共感,進而有讀萬卷書的概念領悟,創造了「知行合一」的通透理解。
我是個超幸福的讀者,因著錦敦的器重與邀約,在校閱時,我搶先讀了第一遍。與書中一段段故事相遇的過程,有說不出的驚喜,怎麼可以把那麼難懂的專業術語說得這麼深刻到位又明白易懂!看著錦敦在太太鼓勵下創造新故事,勇敢對媽媽說出要旅行的交代,得到媽媽的善意回應,錦敦說,這是他第一次不用帶著罪惡感出門。這其中的艱難與不易,以及善意的心流讓我熱淚盈眶。
寫這篇序時,我又深刻讀了第二遍。看著用螢光筆重點標記處畫滿一整本,欣喜依舊、感動依舊,且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發現。
深深相信,我會看很多遍,然後繼續感動很多遍,也會持續有新發現與提醒。就像錦敦提醒我們要當一個可以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旅者,而不要當觀光客。讓我們一起來向錦敦練習用敘事生命態度,實踐我們偏好的生命。
推薦序2
旅行與敘事,都把自己的世界撐大
周志建(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家)
我喜歡旅行,也喜歡敘事,剛好錦敦也喜歡這兩件事,於是,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麻吉。
其實錦敦更瘋狂,他是那種不旅行會死的人。旅行,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那是他的life style。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 style是重要的。
我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旅行的故事。每次他出走回來,我都迫不及待想要聽他說旅行的故事。旅行,是創造故事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我喜歡旅行的原因)。錦敦旅行的故事很好聽,每當他說起旅行經歷時,眼睛總是閃閃發亮,那是一種證明,證明我與自己「同在」。
沒錯,旅行讓我們遇見自己,並與自己同在。這也是我與錦敦一天到晚想出走的原因。
有一年,他要去尼泊爾,出發前夕跟我說他有點擔心那裡交通不便與很多不確定會讓他辛苦。我馬上問他:「既然擔心辛苦那幹嘛還要去?」他一時語塞,於是我換了另一種方式問他:「這次旅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敘事的問話)錦敦想了好一會兒,說:「旅行對我的意義,就像修行一樣。」給出這個答案,馬上幫旅行找到「定位」。於是,人,就可以安穩出發了。
沒錯,旅行就像修行一樣。尤其是一個人的旅行。
旅行代表未知與冒險,這兩件事都叫人抗拒,但未知與冒險,卻也為一成不變的生命帶來更新(refresh)的機會。旅行的心情很是複雜,時而擔心焦慮,時而平靜甚至驚喜。如果一個人願意在旅行的每個當下裡,「深深覺知自己」,這不是修行,是什麼。
帶著覺知與敘事實踐出走
錦敦的旅行不僅帶著覺知,更帶著「敘事」觀點,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絕對不是一本單純的旅行書。「啊,旅行竟然可以跟敘事結合喔,好酷。」是的,這就是錦敦的創意,更是錦敦的「敘事實踐」。這幾年我一直強調:敘事不只是「諮商室」裡的東西,它是一種生命觀、哲學觀,可以跟我們的生命、生活做結合,非常好用。這幾年,我與錦敦都在做這件事,這也是很「在地」的台灣敘事實踐經驗。
不管是敘事或旅行,都可以把我們的世界給撐開、撐大,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寬廣。
旅行就是去經驗「差異」。面對文化差異,如果沒有帶著敘事觀點,很容易流於「好壞、喜惡」的二元對立批判,如果這樣去旅行,真的很可惜。
錦敦書裡有一段敘述前往雲南瀘沽湖旅行的故事,十分精采。因為愛上那片寧靜的大湖,我曾連續兩年暑假前往瀘沽湖度假靜心。那裡的風景美,人更美。
瀘沽湖的居民是摩梭族,這是一個母系社會,他們打破了傳統漢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不「結婚」,而是「走婚」。錦敦書上說:「走婚的制度,我曾聽過有人批評是『關係混亂』、『有違倫常』,但這樣的批評,就是拿著自以為是的尺,去度量他們,才會產生如此的偏見。」
錦敦說得好。小心,這個世界充滿了偏見。一旦有了偏見,就產生論斷與壓迫。
這讓我想起最近台灣社會正沸沸揚揚辯論著「多元成家」立法一事,到底什麼才是「健全、正常的家庭」?用敘事觀點,我們會打破血緣、超越制度,我們會看見「人」、看見差異,並尊重差異。家(或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是「愛」,不是「血緣」──我始終這麼認為。
這是一本敘事生活化實踐的書,裡面充滿人性、反思與豐富情感。錦敦本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厚的人,透過旅行與敘事,這本書幫助我們「打開」自己,去經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豐富。
就在交出這篇序的同時,我正準備赴京都旅行。朋友問我:「你不是九月才去過嗎?怎麼十一月又要去?」我笑說:「不一樣啊,九月的楓葉是綠的,現在楓葉變紅了。」哈,我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其實我想說的是:過去,我曾迷失在工作中而錯失了許多美好的事物,但現在,到了中年,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美麗的楓紅了。
旅行與敘事,都讓我覺得,活在這個世界,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聽我這麼說,是否也讓你有一股衝動想出走呢?不急,請看看這本書,讓錦敦帶著你來一趟豐盛的敘事心靈之旅吧。
推薦序3
真的可以這樣活喔!
黃士鈞(哈克)
(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夢境智慧探尋卡、生涯卡愛情卡之創作者)
很高興能夠連續為錦敦的兩本好書寫推薦年,我們幾個好朋友持續一個名叫「先喝杯咖啡吧!」的聚會。我們常說紅塵世間的種種實在忙不完,不如先喝杯咖啡吧。忙碌的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聚在一起,在看似聊天但其實用心說話的分享裡,不斷成全彼此想活出的樣貌。
有幸當錦敦的好友。這些年,他奮力好好活著的樣子,一直讓我敬佩。
這幾年,每當我一不小心得意忘形、感覺快要迷失時,總會記得買張車票、跟太太請個假,搭車去高雄找他,兩個好朋友一見面,常是從早上一直聊到午夜睡前。這本書裡一半的故事,我很幸福地在故事剛發生時聽錦敦親口帶著感覺述說,即使如此,讀這本書時,我的眼眶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好幾回。書裡那個在教室佈告欄寫著大大的「永不放棄」來提醒自己的美珍老師、那個為了完成學業而需要翹課當嚮導的年輕男孩、那個在妻子鼓勵下決定跟母親說真話的中年男子,都讓我再次起雞皮疙瘩,敬佩又感動。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用心想辦法尊敬眼前的人」的人。
我和錦敦長期作諮商輔導訓練,有時一起合作帶領團體,總有些時刻聽著團體成員說話的我,會不小心失了神,甚至有困難續往下聽。幾年來,我重複問錦敦:「你怎麼有辦法這麼有耐心地聽眼前的人說話?」讀著這本書的當下,我更懂了。在書裡、在生活裡,我一次次感受錦敦認真地問自己:
「在如此困難的當下,他們是怎麼努力面對的?」
「雖然依舊困難重重,但他們一直堅持,沒有放棄的是什麼?」。
問自己之外,錦敦也透過真心好奇的問句,帶著敬意陪伴辛苦卻依然奮戰的生命:「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現在遇到了這些困難與考驗,你會跟自己說什麼或做些什麼,好讓你不會迷路」、「接下來的一年裡,你做些什麼,會帶領你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不急著解決問題」的人。
清晰記得兩年前我們一起合作帶領「尋找真名工作坊」,在團體裡第一天就遇到很強的情緒衝擊事件。那天晚上錦敦留宿我家,我們一直努力地討論到午夜,試圖理解團體裡發生了什麼、情緒背後的需要或渴望是什麼……,隔天早上起來,我才知道那天半夜到凌晨,錦敦從床上爬起來又書寫了好幾回,只為了設計出更貼近成員此刻需求的團體新方案。從這本書裡,我也更懂錦敦為什麼不急著解決問題,因為他的視角落在另一個地方,他真的用核心的力氣想著: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可以好好回應這個生命?
書裡,錦敦這樣說:「除了學習障礙的問題描述外,觀看這個孩子,還有什麼可能」、「如果不管主流觀點怎麼說,我看見眼前的這個人,哪些地方是我會佩服的」;在蘇申和小李的故事裡,錦敦寫著:「這兩段故事說下來,發現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生命裡不要什麼,然後願意帶著自己『逃走』,那也是多美好的事啊!」錦敦從年輕生命的奔逃裡,能看見那是迎接人生召喚的啟程,「走在路上,就是活出自己」這樣的視角,真讓我由衷佩服。因為這樣的視角,書裡才有這麼一句撼動人心的話語:「問題,不是敵人……治療一個問題,我們有輸有贏,治療一個人,我保證,我們一定贏,不管結果是如何……」我猜,就是因為錦敦能這樣想著,所以才能這樣不急著解決問題。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真的好好看待自由與冒險的人。
有一回,我去錦敦家借住一晚,剛好遇見颱風掃過南台灣。傍晚時分天色漸暗風雨也不小,在客廳的我們喝著香料奶茶閒聊,錦敦讀小六的兒子采奕穿著便利商店買的二十元輕便雨衣走過來,跟爸爸說:「我想去公園走一走。」錦敦抬頭看看外面的風雨,想了三秒鐘,說:「好。」
一旁的我,震撼可不小。颱風天,穿雨衣去公園走一走?是什麼樣的父親,才能養出這麼自由敢冒險敢嘗試的兒子?錦敦不只一次跟我說,如果可以,他想讓他的孩子保有野性。哎呀!主流文化急著打壓的野性,到了這個家,是這樣被鼓勵支持。而錦敦自己,一次一次的出走旅行奔逃,不都也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才保住了那一口氣,活出想要活出的樣子嗎?書裡,尼泊爾的徒步旅行中有這麼精采的一段:「下午三點多,開始下起冰雹和雨……,我問嚮導:『這山路,在雨中能走嗎?』哇!嚮導臉頓時像花開一般,笑著點點頭示意可行,於是,我們就這樣開始了雨中的健走。」是這樣的爸爸,才能養出想在颱風天穿雨衣散步的兒子吧!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不讓別人「型塑」他的生命樣貌的人。
這裡的不讓,不是把別人推走的意思,而是用心慎選那些環境裡有可能影響自己長成模樣的種種刺激。錦敦一次次地拔起身子,前往試煉心靈的旅行,像是在沁冷的冬天深夜,耐心地等待著雲霧散去,在原始又真實的大地上,安靜仰望大大的天空,因而得以尋見為生命指路的北斗七星。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錦敦用自己的行動跟我們說著: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記得有一回,錦敦眼睛閃著光芒跟我說:「想到接下來的日子,會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背起背包在旅行裡找自己,就覺得好棒!」
錦敦在生命的風雨之中,透過旅行,用肉身護住了原本微弱飄搖的火苗,而今在時光的淬煉之後,小火苗已經成了穩定的火源,在歲月裡熬煮出一大鍋的四神湯,讓力量用盡的人生旅者,有了繼續前行的滋養!
推薦序4
只有故事才能產生動人的療癒力量
連廷誥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旅行與療癒,應該是很多人心裡的渴望吧!
這幾年,錦敦就像我的
作者透過旅行途中遇見的人事物,介紹敘事治療的視野;同時透過敘事治療的眼光,回頭看看旅程裡的風景,一路上且行且思,讓「旅行故事」與「敘事治療概念」來回對話,交織成一幅深刻動人的生命風景,幫助讀者打開心扉,向內旅行,撐起更大的心靈空間。
在旅行裡,旅者交換了故事,也就交換了生命的某種能量。
當我透過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而碰觸到自己內在的深刻經驗,這種共鳴感受就是所謂的生命感。這些生命的碰觸會影響我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影響我的人生。這就是敘說故事的影響力。因為彼此的生命在故事裡現身,於是更深刻的相互影響就發生了,這也就是為何敘事治療強調聽故事、說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承載活生生的生命,可以更自然地產生影響人的力道。
推薦:
李 泓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林祺堂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周志建 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家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吳銀玉 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得主
查馬克‧法拉屋樂 泰武古謠傳唱指導老師、2012年金曲奬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得主
連廷誥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郭淑美 家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黃士鈞(哈克)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
謝銘祐 南吼音樂季發起、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得主
推薦短文:
讀這本書,很喜歡,它在心裡震盪著我,讀著讀著,在很多地方濕了眼眶,需要停留、呼吸,才能繼續往下看。書裡傳遞對生命、對大地的疼惜與謙卑,還有,對自己的負責。如果要給這本書幾個字的評語,那會是「太好看了吧!」
李泓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錦敦持續在敘事的思維裡用心地創造和大家分享他的心得與體會,是一件很難得的事,謝謝錦敦。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教學即藝術。所有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美感,因為它處理了最複雜的生活世界,也關切著人的經驗存有。帶著敘事去旅行,不只往內走到心的底處,找到新的眼睛和視野;也像人類學家的旅行者,放下自己內在的框架,用眼睛觀察、用心傾聽,看到生命相互學習效力的感動。在這本書裡,錦敦老師用prefer活出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帶著讀者與大地同呼吸、與河流同歌唱,聆聽自己也聆聽他人,將敘事的樣貌變得可親易懂,也讓人的美感心靈充分覺醒,並找到機會把想要的風景放進自己的生命裡。
吳銀玉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錦敦用很慢的腳步,走很遠的路,望見寬廣的脈絡,聽到了內在的聲音。這讓他的溫暖和感染力,久久不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獎得主
錦敦就像書中的牧師真誠自在,總能輕易摸到人心,家扶中心的大朋友、小朋友只要有緣與他相遇,就像被磁鐵般吸引著。書中透過生活經歷敏銳地看到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不可思議地在故事中將生硬的敘事概念以輕鬆生動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僅令人著迷,也讓理論變得簡單易懂。
郭淑美 家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我想,總也只是我想,沒辦法為任何人發言,只能以我想的角度告訴大家,去遇見更多的渺小──那個你可能不曾探訪的自己!
謝銘祐 2013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最佳台語男歌手」等獎項得主、南吼音樂季發起人
推薦序1
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才會流進心裡面去
林祺堂 (心靈魔法師、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那一年,我十歲,升小四的暑假,聽多了老媽帶領弟妹去外婆家的故事,激發我想要獨自一人去外婆家來個大冒險。那年代要從竹北到達竹東的二重埔,得先從竹北到新竹,再從新竹轉往竹東兩趟車,加上從二重埔到山上的外婆家還有一趟車。對從未單獨搭公車的我,是很大的挑戰。
帶著些許興奮與估計不出有多少的害怕,我踏上人生第一回的探險。從竹北到新竹一路順暢,只要抵達終點站即可;從新竹總站到二重埔,則充滿艱辛;我選擇只停留少少站的和平號,眼睛明明死命盯著窗外的站牌,不知為何,當我定睛一看居然已過了三重埔,然後是四重埔,二重埔跑哪去了?
小小的我,驚恐好大好大……
踱步移動到車頭接近司機處,我忍不住放聲哭了出來。司機被我這毛頭小子嚇了一跳!了解我是要尋找已經過頭的二重埔後,給了我十元,讓我下車往回搭。呆站在四重埔的站牌下,整個世界靜默到只聽見內心的聲音:「沒事幹嘛來冒險!迷路了啦,怎麼辦啦?」焦急的等待讓人不耐,左等右等不見車影,索性從四重埔往回走。轉眼間三重埔到了,啊,方向對了,但走了好久,二重埔怎麼還沒到?未知,讓路變得漫長,當二重埔的站牌終於矗立眼前時,心頓時安了大半。
順利搭到往山上的公車,擔心坐過站的驚恐絲毫未減,直至看見山林間冒著裊裊炊煙的紅磚瓦屋,兒時的溫馨畫面一湧而上,眼前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又讓我濕了眼眶……
一個人的旅行,讓我與自己深刻地相遇—─看見在許多不安與害怕中,慢慢長出自己的勇敢。敘說這段故事,我把自己是個可以勇敢冒險的人,認了回來。帶著可以獨自旅行冒險的認同,也陪著我跨越亞洲與美洲。錦敦說,旅行看似出走,卻是一種回歸。離開與返家,一直是同一件事。旅者一出門就知道他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回家。旅行是一種移動,讓人帶著滋潤的心靈,回到生活中。
敘事治療,給出一個安心說自己的氛圍,讓主角敘說一個個在乎的故事,訪問者則透過貼近、尊敬的好問題,撐開更大的空間,讓說者把故事中偏好的自己認領回來。於是在「說、聽、問、思、行」中,主角活出最想要的生命版本。
錦敦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旅行他方,總能帶回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特別是樸實、深刻、著地的生命碰觸故事。在聆聽的當下,內在的心弦總能跟著共振,心也跟著安靜下來,同時走進內心更深的地方。錦敦的故事何以這麼動人?我猜跟他與人連結的特異功能有關,像極了《阿凡達》影片中主角將觸角接地之後,就瞬間人親土親的生命連結力。錦敦用敦厚、善良與珍惜的心,凡事好奇請教並分享,特別能「看見與穿透」人們在斯土斯民文化下的生命印記,回應著「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才能流進心裡面去」的真實感動。
淡中有真味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一本人文旅遊書。若你想從書中獲知哪裡好玩、有什麼必吃的名產,鐵定會很失望。錦敦的旅遊地圖大多去一般人不想去,甚至很難到達的地方,便利性不是他的主要考量。擁有特殊文化、有生命感且有人味的地方,特別能召喚錦敦,那是一種「淡中有真味」的相遇相知。錦敦用生命共振最大的熱情—─旅行,來敘說生命影響生命的深刻,同時用實踐的反思來提醒敘事治療獨特的生命視框與精神。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敘事,真好!
有別於敘事治療創始者麥克‧懷特直接在後現代哲學、人類學的註解,錦敦這一位敘事治療的生命實踐家,透過旅者向內生命經驗反芻的思路中,帶領讀者在行萬里路中引發經驗層次的共感,進而有讀萬卷書的概念領悟,創造了「知行合一」的通透理解。
我是個超幸福的讀者,因著錦敦的器重與邀約,在校閱時,我搶先讀了第一遍。與書中一段段故事相遇的過程,有說不出的驚喜,怎麼可以把那麼難懂的專業術語說得這麼深刻到位又明白易懂!看著錦敦在太太鼓勵下創造新故事,勇敢對媽媽說出要旅行的交代,得到媽媽的善意回應,錦敦說,這是他第一次不用帶著罪惡感出門。這其中的艱難與不易,以及善意的心流讓我熱淚盈眶。
寫這篇序時,我又深刻讀了第二遍。看著用螢光筆重點標記處畫滿一整本,欣喜依舊、感動依舊,且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發現。
深深相信,我會看很多遍,然後繼續感動很多遍,也會持續有新發現與提醒。就像錦敦提醒我們要當一個可以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旅者,而不要當觀光客。讓我們一起來向錦敦練習用敘事生命態度,實踐我們偏好的生命。
推薦序2
旅行與敘事,都把自己的世界撐大
周志建(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家)
我喜歡旅行,也喜歡敘事,剛好錦敦也喜歡這兩件事,於是,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麻吉。
其實錦敦更瘋狂,他是那種不旅行會死的人。旅行,幾乎成了他的「代名詞」,那是他的life style。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 style是重要的。
我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旅行的故事。每次他出走回來,我都迫不及待想要聽他說旅行的故事。旅行,是創造故事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我喜歡旅行的原因)。錦敦旅行的故事很好聽,每當他說起旅行經歷時,眼睛總是閃閃發亮,那是一種證明,證明我與自己「同在」。
沒錯,旅行讓我們遇見自己,並與自己同在。這也是我與錦敦一天到晚想出走的原因。
有一年,他要去尼泊爾,出發前夕跟我說他有點擔心那裡交通不便與很多不確定會讓他辛苦。我馬上問他:「既然擔心辛苦那幹嘛還要去?」他一時語塞,於是我換了另一種方式問他:「這次旅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敘事的問話)錦敦想了好一會兒,說:「旅行對我的意義,就像修行一樣。」給出這個答案,馬上幫旅行找到「定位」。於是,人,就可以安穩出發了。
沒錯,旅行就像修行一樣。尤其是一個人的旅行。
旅行代表未知與冒險,這兩件事都叫人抗拒,但未知與冒險,卻也為一成不變的生命帶來更新(refresh)的機會。旅行的心情很是複雜,時而擔心焦慮,時而平靜甚至驚喜。如果一個人願意在旅行的每個當下裡,「深深覺知自己」,這不是修行,是什麼。
帶著覺知與敘事實踐出走
錦敦的旅行不僅帶著覺知,更帶著「敘事」觀點,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絕對不是一本單純的旅行書。「啊,旅行竟然可以跟敘事結合喔,好酷。」是的,這就是錦敦的創意,更是錦敦的「敘事實踐」。這幾年我一直強調:敘事不只是「諮商室」裡的東西,它是一種生命觀、哲學觀,可以跟我們的生命、生活做結合,非常好用。這幾年,我與錦敦都在做這件事,這也是很「在地」的台灣敘事實踐經驗。
不管是敘事或旅行,都可以把我們的世界給撐開、撐大,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寬廣。
旅行就是去經驗「差異」。面對文化差異,如果沒有帶著敘事觀點,很容易流於「好壞、喜惡」的二元對立批判,如果這樣去旅行,真的很可惜。
錦敦書裡有一段敘述前往雲南瀘沽湖旅行的故事,十分精采。因為愛上那片寧靜的大湖,我曾連續兩年暑假前往瀘沽湖度假靜心。那裡的風景美,人更美。
瀘沽湖的居民是摩梭族,這是一個母系社會,他們打破了傳統漢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不「結婚」,而是「走婚」。錦敦書上說:「走婚的制度,我曾聽過有人批評是『關係混亂』、『有違倫常』,但這樣的批評,就是拿著自以為是的尺,去度量他們,才會產生如此的偏見。」
錦敦說得好。小心,這個世界充滿了偏見。一旦有了偏見,就產生論斷與壓迫。
這讓我想起最近台灣社會正沸沸揚揚辯論著「多元成家」立法一事,到底什麼才是「健全、正常的家庭」?用敘事觀點,我們會打破血緣、超越制度,我們會看見「人」、看見差異,並尊重差異。家(或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是「愛」,不是「血緣」──我始終這麼認為。
這是一本敘事生活化實踐的書,裡面充滿人性、反思與豐富情感。錦敦本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厚的人,透過旅行與敘事,這本書幫助我們「打開」自己,去經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豐富。
就在交出這篇序的同時,我正準備赴京都旅行。朋友問我:「你不是九月才去過嗎?怎麼十一月又要去?」我笑說:「不一樣啊,九月的楓葉是綠的,現在楓葉變紅了。」哈,我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其實我想說的是:過去,我曾迷失在工作中而錯失了許多美好的事物,但現在,到了中年,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美麗的楓紅了。
旅行與敘事,都讓我覺得,活在這個世界,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聽我這麼說,是否也讓你有一股衝動想出走呢?不急,請看看這本書,讓錦敦帶著你來一趟豐盛的敘事心靈之旅吧。
推薦序3
真的可以這樣活喔!
黃士鈞(哈克)
(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夢境智慧探尋卡、生涯卡愛情卡之創作者)
很高興能夠連續為錦敦的兩本好書寫推薦年,我們幾個好朋友持續一個名叫「先喝杯咖啡吧!」的聚會。我們常說紅塵世間的種種實在忙不完,不如先喝杯咖啡吧。忙碌的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聚在一起,在看似聊天但其實用心說話的分享裡,不斷成全彼此想活出的樣貌。
有幸當錦敦的好友。這些年,他奮力好好活著的樣子,一直讓我敬佩。
這幾年,每當我一不小心得意忘形、感覺快要迷失時,總會記得買張車票、跟太太請個假,搭車去高雄找他,兩個好朋友一見面,常是從早上一直聊到午夜睡前。這本書裡一半的故事,我很幸福地在故事剛發生時聽錦敦親口帶著感覺述說,即使如此,讀這本書時,我的眼眶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好幾回。書裡那個在教室佈告欄寫著大大的「永不放棄」來提醒自己的美珍老師、那個為了完成學業而需要翹課當嚮導的年輕男孩、那個在妻子鼓勵下決定跟母親說真話的中年男子,都讓我再次起雞皮疙瘩,敬佩又感動。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用心想辦法尊敬眼前的人」的人。
我和錦敦長期作諮商輔導訓練,有時一起合作帶領團體,總有些時刻聽著團體成員說話的我,會不小心失了神,甚至有困難續往下聽。幾年來,我重複問錦敦:「你怎麼有辦法這麼有耐心地聽眼前的人說話?」讀著這本書的當下,我更懂了。在書裡、在生活裡,我一次次感受錦敦認真地問自己:
「在如此困難的當下,他們是怎麼努力面對的?」
「雖然依舊困難重重,但他們一直堅持,沒有放棄的是什麼?」。
問自己之外,錦敦也透過真心好奇的問句,帶著敬意陪伴辛苦卻依然奮戰的生命:「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現在遇到了這些困難與考驗,你會跟自己說什麼或做些什麼,好讓你不會迷路」、「接下來的一年裡,你做些什麼,會帶領你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不急著解決問題」的人。
清晰記得兩年前我們一起合作帶領「尋找真名工作坊」,在團體裡第一天就遇到很強的情緒衝擊事件。那天晚上錦敦留宿我家,我們一直努力地討論到午夜,試圖理解團體裡發生了什麼、情緒背後的需要或渴望是什麼……,隔天早上起來,我才知道那天半夜到凌晨,錦敦從床上爬起來又書寫了好幾回,只為了設計出更貼近成員此刻需求的團體新方案。從這本書裡,我也更懂錦敦為什麼不急著解決問題,因為他的視角落在另一個地方,他真的用核心的力氣想著: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可以好好回應這個生命?
書裡,錦敦這樣說:「除了學習障礙的問題描述外,觀看這個孩子,還有什麼可能」、「如果不管主流觀點怎麼說,我看見眼前的這個人,哪些地方是我會佩服的」;在蘇申和小李的故事裡,錦敦寫著:「這兩段故事說下來,發現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生命裡不要什麼,然後願意帶著自己『逃走』,那也是多美好的事啊!」錦敦從年輕生命的奔逃裡,能看見那是迎接人生召喚的啟程,「走在路上,就是活出自己」這樣的視角,真讓我由衷佩服。因為這樣的視角,書裡才有這麼一句撼動人心的話語:「問題,不是敵人……治療一個問題,我們有輸有贏,治療一個人,我保證,我們一定贏,不管結果是如何……」我猜,就是因為錦敦能這樣想著,所以才能這樣不急著解決問題。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真的好好看待自由與冒險的人。
有一回,我去錦敦家借住一晚,剛好遇見颱風掃過南台灣。傍晚時分天色漸暗風雨也不小,在客廳的我們喝著香料奶茶閒聊,錦敦讀小六的兒子采奕穿著便利商店買的二十元輕便雨衣走過來,跟爸爸說:「我想去公園走一走。」錦敦抬頭看看外面的風雨,想了三秒鐘,說:「好。」
一旁的我,震撼可不小。颱風天,穿雨衣去公園走一走?是什麼樣的父親,才能養出這麼自由敢冒險敢嘗試的兒子?錦敦不只一次跟我說,如果可以,他想讓他的孩子保有野性。哎呀!主流文化急著打壓的野性,到了這個家,是這樣被鼓勵支持。而錦敦自己,一次一次的出走旅行奔逃,不都也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才保住了那一口氣,活出想要活出的樣子嗎?書裡,尼泊爾的徒步旅行中有這麼精采的一段:「下午三點多,開始下起冰雹和雨……,我問嚮導:『這山路,在雨中能走嗎?』哇!嚮導臉頓時像花開一般,笑著點點頭示意可行,於是,我們就這樣開始了雨中的健走。」是這樣的爸爸,才能養出想在颱風天穿雨衣散步的兒子吧!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裡,最不讓別人「型塑」他的生命樣貌的人。
這裡的不讓,不是把別人推走的意思,而是用心慎選那些環境裡有可能影響自己長成模樣的種種刺激。錦敦一次次地拔起身子,前往試煉心靈的旅行,像是在沁冷的冬天深夜,耐心地等待著雲霧散去,在原始又真實的大地上,安靜仰望大大的天空,因而得以尋見為生命指路的北斗七星。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錦敦用自己的行動跟我們說著: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記得有一回,錦敦眼睛閃著光芒跟我說:「想到接下來的日子,會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背起背包在旅行裡找自己,就覺得好棒!」
錦敦在生命的風雨之中,透過旅行,用肉身護住了原本微弱飄搖的火苗,而今在時光的淬煉之後,小火苗已經成了穩定的火源,在歲月裡熬煮出一大鍋的四神湯,讓力量用盡的人生旅者,有了繼續前行的滋養!
推薦序4
只有故事才能產生動人的療癒力量
連廷誥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旅行與療癒,應該是很多人心裡的渴望吧!
這幾年,錦敦就像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