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看穿內心的人,這並不是最可怕的地方,恐怖的是他們知道一個人的心機是如何被看穿的,所以他們更懂得隱藏自己的內心。如此一來,別人在他們面前便沒有祕密,也永遠無法知道他們接下來會有怎樣的反應。和這樣的人為敵,便如同自己赤裸裸地站在毫無掩護的荒原中,而你的對手則潛藏在無邊的黑暗裡……本書表達一個觀念: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城府」的人。
察言觀色基本功,更要熟悉藏心術。解讀別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當你審視時,別人也在看你,別忘了你沒設防的心,正一點一滴地出賣你!
之所以要「藏心」,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坦蕩,而是因為在這個明槍暗箭的世代,有必要持著察言觀色的讀心之矛,以及冷靜沉著的藏心之盾,做個有智慧有手段的生活謀略家,才能明哲保身。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須先學會藏心,像《三國演義》裡的劉備一樣「喜怒不形於色」。當你開始閱讀本書時,就已經踏上「用心做人,小心行事」的藏心道路。
內文試閱
逃跑一剎那
本章中,我們要講一種和凍結反應一樣,擁有「悠久歷史」的人類本能──逃離反應。
所謂逃離反應,就是人在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造成這種反應的源頭是,那些對人構成威脅的刺激源足夠強大,人沒有改變局面的信心,所以會造成人的逃避心理。遠古時代,逃離就是簡單的跑,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逃離則多數比較隱晦。
如果你出現了逃離反應,那麼別人就可以判斷出,你對眼前的東西產生了厭惡或是恐懼。和凍結反應一樣,這也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值得人真正逃跑的事情越來越少了。可是我們的逃離反應依然發生著作用,更可怕的是,它隨時都有可能暴露我們的內心。
某次,FBI探員在機場巡查,他們的目標是找出一個潛逃中的連環殺手。FBI探員知道,這個人很可能已經易容變裝,想要抓到他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他們擦亮了眼睛,四處尋找。
可是在找了將近半個小時之後,探員依舊一無所獲。
這時候,從機場外面進來一個人,看起來和其他人並無區別,向著登機口走去。此時,一位機場保安人員從他身邊經過時,不小心撞了他一下。那個保安人員立刻向他道歉,他僅僅是點點頭,並未說話。
這一切都被探員看在眼裡,他們注意到,在保安人員和他身體接觸那一剎那,他的腳立刻擺出了一前一後的姿勢,類似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所採用的起跑動作,這是最典型的逃離反應。探員立刻上前「請」他談一談,果不其然,此人正是FBI要找的那個連環殺手。
探員之所以判斷那個人有問題,是因為對於一般人而言,機場保安並不能對他們形成威脅,所以不會因為保安人員碰他一下就產生逃離反應。而這個人卻表現出了明顯的逃離反應,只能證明他心裡有鬼!
採用這個案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逃離反應確實會暴露我們的內心。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心裡有鬼」,才可能產生逃離反應。
事實上,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即便我們的內心坦蕩,但是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時候,還是會產生逃離,進而暴露我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令狐沖在知道師傅岳不羣是個偽君子之後,對他產生了極度的厭惡感。所以當岳不羣過來想拍一下令狐沖的肩膀時,令狐沖自然而然地閃避了一下。而岳不羣則哼了一聲,走開了。這就是典型的逃離反應出賣一個人真實想法的案例。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當我們內心對一個人非常厭惡或是害怕的時候,這個人若是試圖接近自己,我們也可能會產生逃離反應。由於逃離反應很容易被人看穿,進而讓人意識到:這人是討厭(害怕)我,所以逃離反應經常會暴露我們的內心想法。所以,要藏心,必先控制自己的逃離反應。
事實上,我們的父母很早就在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逃離反應。由於每個人天生對陌生人都有一定的恐懼感,所以小時候,見到了陌生人,父母會教我們:主動和叔叔╱阿姨問好。這其實就是一種克服逃離反應的培訓。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訓練,我們成年時,在面對陌生人時,會較少出現眼神逃離或者身體後退等明顯的逃離反應。我們因此被人視作是有修養的人。
不過我們也應該有意識到,雖然在大部分時候,我們比較好的克服了逃離反應,但是在面對某些情況時,我們還是難以克制自己的這種反應,因而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在接下來的敘述中,我們將闡述逃離反應的「終極控制」。
目光的逃離
眼睛是心靈之窗,我們的情緒很多是從眼睛裡透露出去的。在介紹凍結反應時,我們講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神以達到藏心的目的。而在本篇中,我們將不得不再次提到眼神控制,因為眼神控制也是克服逃離反應的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以下情況:在會場裡,上司在講臺上喋喋不休,而你對這個上司還有他所講的話充滿了厭惡,這時候,你的目光就開始四處飄蕩了,這就是典型的逃離反應。你不能阻止對方講話,又不能轉身離開,所以逃離反應便體現在你的目光上。
當然,會場中那麼多人,你即便產生了逃離反應,也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你獨自面對一個人,在傾聽對方談話的時候,把頭轉向一邊,目光的聚焦也不在對方身上,那麼很可能引起對方的極度反感,因為這是逃離反應的典型動作,代表著厭惡或恐懼。這就不僅僅是一種暴露自己內心想法的行為了,還是一種沒有禮貌的體現。
警方抓到一個在逃多年的逃犯,他手上掌握著關於犯罪集團的重要線索。但是不管警方如何審問,他始終閉口不答。無奈之下,警方只好求助於FBI審訊專家。
審訊專家抵達現場後,看到的是這樣一個人:多年的逃犯生活,讓他顯得有點神經質,似乎總是在悄悄地觀察四周的動靜,神情猥瑣。
審訊專家對警方說:「你們先審問,我在旁邊觀察一下。」
和前幾次一樣,警方的審問依舊一無所獲,警長對專家說:「還是由你出馬吧!」
專家也沒有推辭,搬了把椅子,坐到逃犯的對面,開始審問。警方驚奇地發現,專家的審問方式和自己完全一樣,甚至連每一句話都非常接近。但是,逃犯似乎被施了魔法,老老實實地說出了線索,到最後甚至還流下了懺悔的眼淚。
事後,警長好奇地問專家:「我們的方式完全一樣,為什麼效果截然不同?」
專家笑了一下說:「這個逃犯已經潛逃多年,受盡別人的冷眼與嘲笑,現在他有了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其實他自己也非常想和警方配合。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下屬在審問他的時候,坐在離他非常遠的地方,甚至連正眼都不願意看他一眼;即便是看了,也是鄙視和厭惡的目光。這激起了他心中的反感,所以你們才徒勞無功。而我,雖然對這樣一個曾經犯下滔天罪行的人非常鄙視,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來,反而用柔和的眼光看著他。對於一個極需別人尊重的人來講,還有什麼方式能比這樣更打動他呢?所以我成功了。」
在這個案例中,審訊專家透過眼神,成功的隱藏了自己內心的厭惡和不滿,更杜絕了自己的逃離反應,所以他才能獲得對方的認可。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我們的目光也應該始終聚焦在談話者身上,即便是你對他有些不滿、有些厭惡,你也應該這樣做。因為這不僅能夠讓你藏住自己的厭惡心,更是一種社交中的基本禮儀,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素養。
肢體的逃離
本篇,我們將從肢體語言的角度探討如何克服自己的逃離反應。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逃離反應在肢體動作中的幾種體現。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逃離反應,就是軀幹的轉動。
這種逃離反應比較容易出現在多人對話的場景,和在比較開放的空間環境中對話。當不喜歡眼下正在說話的這個人時,很多人都會將身體轉向另外一個人,儘管臉上可能沒有表現出厭惡之情,但是這種肢體語言已經將此人的內心暴露了。
FBI曾派遣探員M潛伏到某犯罪組織,試圖瓦解這個犯罪組織。探員M發現,這個犯罪組織結構嚴密,犯罪行為隱蔽,要想一舉破壞對方,只有從內部下手。但是,他缺少這樣一個
契機。
某一天,這個犯罪組織辦了場聚會,許多角頭都來參加。在聚會中,M敏銳地察覺到,在他們老大講話的時候,組織中的副手雖然滿臉笑容,但是身體卻轉向了別處。M意識到,副手對老大有所不滿,這也許是從內部瓦解對方的一個好方法。所以自那以後,他開始刻意挑撥二人的關係。
果然,沒過多久,這個犯罪組織就開始了內訌。內訌大大削弱了這個組織的實力,很快他們就鳥獸散了。一個讓警方頭疼很久的組織,就這樣瓦解了。
案例中的探員M,就是敏銳觀察到副手一個小小的肢體動作,從而洞悉了對方的內心想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肢體語言也同樣會被有心人所觀察到,我們的內心所想也可能會因此而暴露。所以,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無論你內心是如何想的,在還沒必要攤牌之前,請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他。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轉開身體。
第二個肢體上的逃離反應就是你的腳。
從科學角度來看,想要控制自己的腳要比控制身體其他部分更難。因為腳是離中樞神經系統最遠的一個器官,所以最難控制。美國有位前FBI探員就曾經在書中總結過:「從頭到腳,可信度逐漸增強。」
如果兩個人是站著說話的,無論身體其他部分是怎樣的狀態,雙腳腳尖一定指向對方。如果是坐著說話,雙腿延伸線形成的扇形區域,會把對方涵蓋在中間。
但是當一個人產生逃離反應之後,腳會立刻改變方向。這是典型「準備逃走」的表現,也是逃離反應最直接的體現。
發生在腳上的逃離反應,雖然很難被人觀察到,但是一旦被人發現,那麼對方就可以確定你此時的心理狀態了。所以,如果你想藏心,就要控制住自己的腳。
第三個逃離反應的肢體表現就是手。
我們之所以把手上的逃離反應放到最後一位,是因為手的反應是最不直接的。因為手部的逃離不是透過動作體現出來的。
在我們有了逃離反應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神經系統已經開始為逃跑做準備了。這時候,身體裡的血液會向腿部集中,而手部則供血不足,所以會冒冷汗,手上發冷。之所以說手部的逃離反應不太明顯,就是因為這些特徵是觀察不到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比如正式場合需要握手,這個特徵就會變得十分明顯。
由於手部的逃離反應完全是生理上的反應,不能用理智加以有效克制,所以,若是你感到自己手心冰涼、冒冷汗的時候,就要避免和他人握手。
這裡介紹幾個禮貌拒絕握手的小竅門:在需要握手時,你可以先把手伸出來,掌心向上,做出「請」的動作,並說:「有失遠迎,這邊請。」或是在握手之前,假意打噴嚏,用手捂一下自己的嘴。這樣的話,你不和對方握手,反倒顯得你彬彬有禮。
總而言之,逃離反應在肢體上有多種表現方式,但是你可以透過一些小方法一一化解,以達到藏心的目的。
你是否為逃避型人格?
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
在古代,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就可能是屬於此類人格。對於現代人而言,想做一個隱居者恐怕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必須面對紅塵俗世的紛紛擾擾,即便你不想,但是你別無選擇。所以,逃避型人格在現代社會中,顯得與世情格格不入。因此,即便你對生活有再多不滿,對現實有再多無奈,依然要藏住自己的逃避心理,積極地面對眼前的社會。
但是在現實中,對於許多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們雖然不能選擇隱居,可是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一位父親,將自己的兩個孩子「囚禁」在自己的家中,不讓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接觸。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孩子被外界的壞東西所影響。可是,他這種古怪的想法斷送了孩子的童年與青春,是一種犯罪行為。
逃避型的人,不敢面對外界社會,也同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心靈。所以,這種逃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因此,逃避型人格如果發展到最後,對於人是有害無益的。只有克制和隱藏自己的逃避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心理學專家霍妮(Karen Horney, 1885.9.16 - 1952.12.4)認為逃避型人格有以下特點:
1.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2.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沒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
3.除非他們確定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否則不願意介入到別人的事情中。
4.對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社交活動盡可能的逃避。
5.在社交場合顯得沉默寡言,尤其害怕別人的評價。
6.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霍妮認為,只要滿足以上特徵中的四項,那麼就可以斷定一個人屬於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點是普遍地疏遠他人,甚至有對自我的疏遠,他們對自己都持旁觀態度,這與他們的生活態度是一致的。他們的內心還有一種「關鍵」的需求─「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感情的距離」。更精確地說,他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作出決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與他人發生關聯,無論是愛情、爭鬥、合作、還是競爭。
當然,逃避型人格也並非沒有好處,擁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是細膩的內心觀察者,顯得獨立而有主見。但是,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與別人共同合作,那麼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且,從藏心術的角度來講,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對於集體和他人的恐懼,所以極容易被他人看穿,對藏心是極為不利的。
拿破崙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當時,他的家族已經窮苦不堪,但是他的父親還是將拿破崙送進了一所貴族學校。拿破崙的同學都是一些富貴子弟,他們經常誇耀自己家庭的富有,嘲笑拿破崙家庭的貧窮。拿破崙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傷了。
終於,拿破崙實在忍不住了,逃離這裡。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始終忍受著別人的嘲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向我炫耀他們的金錢,譏諷我的貧困。父親,難道我在這些富有而高傲的人面前永遠只能謙卑地活下去嗎?」
拿破崙的父親回信寫道:「誠然,我們很貧窮,但是你必須在那裡把書念完。」
無奈之下,拿破崙在那所學校堅持了五年,經歷了長期的折磨。但是那裡的每一次嘲弄、每一次欺侮、每一次輕視的態度,都使他堅定了改變命運的決心。既然無法離開這裡,那麼只有試著改變現狀,他要讓那些嘲笑自己貧窮的人看看,他確實比他們優秀許多。拿破崙沒有任何的空口自誇,只是在心裡暗暗地計劃著,決定把這些沒有頭腦而又傲慢的人作為通往權力、財富和名譽巔峰的橋樑。
到了十六歲,拿破崙成為法軍的一名上尉。也就在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拿破崙不得不從他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來供養他的母親。在軍隊裡,拿破崙發現很多人把空餘的時間都用在追求女人和賭博等事情上。拿破崙身材矮小,不討女人喜歡;經濟拮据,也沒有錢拿來賭博,所以拿破崙顯得很不合群。形單影隻的拿破崙選擇到圖書館打發時間,這使他獲益匪淺。
拿破崙漫無目的地讀一些雜亂無章的書,並不是以讀書作為消遣的方式,而是把讀書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途徑。他決心將自己的才幹與能力展現給世人,並把它當作自己選擇圖書類別的
指引。
在圖書館的時光裡,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總司令,描繪出了科西嘉島的地圖,並在地圖上標明應當布置防範的地方。他用數學方法對所有的一切進行了精確的計算,他的數學才能也由此而得到了發展。
拿破崙的努力使他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昇,他的長官發現拿破崙與眾不同,決定把操場上一些極複雜的計算工作派給他做。他漂亮地完成了這些工作,於是又獲得了別的機會。
就這樣,一切情形都因此而改變了。從前嘲笑過他的人,現在都簇擁到他周圍,想從他的獎金中分得一點;從前輕視他的人,現在也都希望與他成為朋友;以前貶低他矮小、無能、死讀書的人,現在都對他表示尊重。他們都變成了他忠心的擁戴者。
後來,拿破崙回憶這種轉變時,感嘆說:「我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是我沒有逃避。我絕不會失敗,除非我確信自己已經不敢去面對了。」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逃避心理,就需要從自身出發,做出努力。由於具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大多伴隨著認知扭曲現象,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就必須扭轉自己的認知扭曲。
對於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們的認知扭曲經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會認為自己必須出類拔萃。
2.認為無論做任何都必須謹慎小心。
3.認為這世界上沒有誰值得相信,所以認為朋友可有可無。
4.盡量少介入他人事務,以免麻煩。
5.要求自己必須高效率,對於金錢的利用尤其是如此。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扭轉認知扭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向觀念法」,即指與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觀念唱反調。
比如,對於大部分逃避型人格的人來講,他們多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應該逐漸放棄自己的這種心態,學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原來愛走極端,現在則學習從多方位考察問題。原來喜歡嚴守規則,現在則應偶爾放鬆一下,學習無規則地自由行事。
透過反向觀念法,我們應把這些扭曲的認識改變為:
1.我希望出類拔萃,但是我也不能排斥眼前的平庸。
2.我必須做事謹慎,但是也不能完全提心吊膽。
3.雖然獲得知音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我不能拒絕交各種各樣的朋友。
4.不管他人閒事,但他人有難,我應當盡力相助。
5.我希望自己辦事高效率,即使效率不高,做總比不做好。
採用反向觀念法克服缺點,就需要透過自我認識的方法來執行。先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錯誤,然後再提出相反的改正意見,也就是更新自己的關鍵。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照著自己的新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言行。這種自我分析我們要有計畫、有步驟的進行,三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屢遭挫折之時進行。認識上的錯誤往往是無意識的,根據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無意識的東西上升到有意識的自覺層次上,這有助於改進不良心理狀態。
但是,想要矯正逃避型人格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需要你
察言觀色基本功,更要熟悉藏心術。解讀別人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當你審視時,別人也在看你,別忘了你沒設防的心,正一點一滴地出賣你!
之所以要「藏心」,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坦蕩,而是因為在這個明槍暗箭的世代,有必要持著察言觀色的讀心之矛,以及冷靜沉著的藏心之盾,做個有智慧有手段的生活謀略家,才能明哲保身。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須先學會藏心,像《三國演義》裡的劉備一樣「喜怒不形於色」。當你開始閱讀本書時,就已經踏上「用心做人,小心行事」的藏心道路。
內文試閱
逃跑一剎那
本章中,我們要講一種和凍結反應一樣,擁有「悠久歷史」的人類本能──逃離反應。
所謂逃離反應,就是人在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造成這種反應的源頭是,那些對人構成威脅的刺激源足夠強大,人沒有改變局面的信心,所以會造成人的逃避心理。遠古時代,逃離就是簡單的跑,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逃離則多數比較隱晦。
如果你出現了逃離反應,那麼別人就可以判斷出,你對眼前的東西產生了厭惡或是恐懼。和凍結反應一樣,這也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值得人真正逃跑的事情越來越少了。可是我們的逃離反應依然發生著作用,更可怕的是,它隨時都有可能暴露我們的內心。
某次,FBI探員在機場巡查,他們的目標是找出一個潛逃中的連環殺手。FBI探員知道,這個人很可能已經易容變裝,想要抓到他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他們擦亮了眼睛,四處尋找。
可是在找了將近半個小時之後,探員依舊一無所獲。
這時候,從機場外面進來一個人,看起來和其他人並無區別,向著登機口走去。此時,一位機場保安人員從他身邊經過時,不小心撞了他一下。那個保安人員立刻向他道歉,他僅僅是點點頭,並未說話。
這一切都被探員看在眼裡,他們注意到,在保安人員和他身體接觸那一剎那,他的腳立刻擺出了一前一後的姿勢,類似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所採用的起跑動作,這是最典型的逃離反應。探員立刻上前「請」他談一談,果不其然,此人正是FBI要找的那個連環殺手。
探員之所以判斷那個人有問題,是因為對於一般人而言,機場保安並不能對他們形成威脅,所以不會因為保安人員碰他一下就產生逃離反應。而這個人卻表現出了明顯的逃離反應,只能證明他心裡有鬼!
採用這個案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逃離反應確實會暴露我們的內心。
大家不要以為只有「心裡有鬼」,才可能產生逃離反應。
事實上,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即便我們的內心坦蕩,但是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時候,還是會產生逃離,進而暴露我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令狐沖在知道師傅岳不羣是個偽君子之後,對他產生了極度的厭惡感。所以當岳不羣過來想拍一下令狐沖的肩膀時,令狐沖自然而然地閃避了一下。而岳不羣則哼了一聲,走開了。這就是典型的逃離反應出賣一個人真實想法的案例。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當我們內心對一個人非常厭惡或是害怕的時候,這個人若是試圖接近自己,我們也可能會產生逃離反應。由於逃離反應很容易被人看穿,進而讓人意識到:這人是討厭(害怕)我,所以逃離反應經常會暴露我們的內心想法。所以,要藏心,必先控制自己的逃離反應。
事實上,我們的父母很早就在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逃離反應。由於每個人天生對陌生人都有一定的恐懼感,所以小時候,見到了陌生人,父母會教我們:主動和叔叔╱阿姨問好。這其實就是一種克服逃離反應的培訓。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訓練,我們成年時,在面對陌生人時,會較少出現眼神逃離或者身體後退等明顯的逃離反應。我們因此被人視作是有修養的人。
不過我們也應該有意識到,雖然在大部分時候,我們比較好的克服了逃離反應,但是在面對某些情況時,我們還是難以克制自己的這種反應,因而暴露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在接下來的敘述中,我們將闡述逃離反應的「終極控制」。
目光的逃離
眼睛是心靈之窗,我們的情緒很多是從眼睛裡透露出去的。在介紹凍結反應時,我們講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神以達到藏心的目的。而在本篇中,我們將不得不再次提到眼神控制,因為眼神控制也是克服逃離反應的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以下情況:在會場裡,上司在講臺上喋喋不休,而你對這個上司還有他所講的話充滿了厭惡,這時候,你的目光就開始四處飄蕩了,這就是典型的逃離反應。你不能阻止對方講話,又不能轉身離開,所以逃離反應便體現在你的目光上。
當然,會場中那麼多人,你即便產生了逃離反應,也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你獨自面對一個人,在傾聽對方談話的時候,把頭轉向一邊,目光的聚焦也不在對方身上,那麼很可能引起對方的極度反感,因為這是逃離反應的典型動作,代表著厭惡或恐懼。這就不僅僅是一種暴露自己內心想法的行為了,還是一種沒有禮貌的體現。
警方抓到一個在逃多年的逃犯,他手上掌握著關於犯罪集團的重要線索。但是不管警方如何審問,他始終閉口不答。無奈之下,警方只好求助於FBI審訊專家。
審訊專家抵達現場後,看到的是這樣一個人:多年的逃犯生活,讓他顯得有點神經質,似乎總是在悄悄地觀察四周的動靜,神情猥瑣。
審訊專家對警方說:「你們先審問,我在旁邊觀察一下。」
和前幾次一樣,警方的審問依舊一無所獲,警長對專家說:「還是由你出馬吧!」
專家也沒有推辭,搬了把椅子,坐到逃犯的對面,開始審問。警方驚奇地發現,專家的審問方式和自己完全一樣,甚至連每一句話都非常接近。但是,逃犯似乎被施了魔法,老老實實地說出了線索,到最後甚至還流下了懺悔的眼淚。
事後,警長好奇地問專家:「我們的方式完全一樣,為什麼效果截然不同?」
專家笑了一下說:「這個逃犯已經潛逃多年,受盡別人的冷眼與嘲笑,現在他有了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其實他自己也非常想和警方配合。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下屬在審問他的時候,坐在離他非常遠的地方,甚至連正眼都不願意看他一眼;即便是看了,也是鄙視和厭惡的目光。這激起了他心中的反感,所以你們才徒勞無功。而我,雖然對這樣一個曾經犯下滔天罪行的人非常鄙視,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來,反而用柔和的眼光看著他。對於一個極需別人尊重的人來講,還有什麼方式能比這樣更打動他呢?所以我成功了。」
在這個案例中,審訊專家透過眼神,成功的隱藏了自己內心的厭惡和不滿,更杜絕了自己的逃離反應,所以他才能獲得對方的認可。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我們的目光也應該始終聚焦在談話者身上,即便是你對他有些不滿、有些厭惡,你也應該這樣做。因為這不僅能夠讓你藏住自己的厭惡心,更是一種社交中的基本禮儀,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素養。
肢體的逃離
本篇,我們將從肢體語言的角度探討如何克服自己的逃離反應。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逃離反應在肢體動作中的幾種體現。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逃離反應,就是軀幹的轉動。
這種逃離反應比較容易出現在多人對話的場景,和在比較開放的空間環境中對話。當不喜歡眼下正在說話的這個人時,很多人都會將身體轉向另外一個人,儘管臉上可能沒有表現出厭惡之情,但是這種肢體語言已經將此人的內心暴露了。
FBI曾派遣探員M潛伏到某犯罪組織,試圖瓦解這個犯罪組織。探員M發現,這個犯罪組織結構嚴密,犯罪行為隱蔽,要想一舉破壞對方,只有從內部下手。但是,他缺少這樣一個
契機。
某一天,這個犯罪組織辦了場聚會,許多角頭都來參加。在聚會中,M敏銳地察覺到,在他們老大講話的時候,組織中的副手雖然滿臉笑容,但是身體卻轉向了別處。M意識到,副手對老大有所不滿,這也許是從內部瓦解對方的一個好方法。所以自那以後,他開始刻意挑撥二人的關係。
果然,沒過多久,這個犯罪組織就開始了內訌。內訌大大削弱了這個組織的實力,很快他們就鳥獸散了。一個讓警方頭疼很久的組織,就這樣瓦解了。
案例中的探員M,就是敏銳觀察到副手一個小小的肢體動作,從而洞悉了對方的內心想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肢體語言也同樣會被有心人所觀察到,我們的內心所想也可能會因此而暴露。所以,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無論你內心是如何想的,在還沒必要攤牌之前,請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他。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轉開身體。
第二個肢體上的逃離反應就是你的腳。
從科學角度來看,想要控制自己的腳要比控制身體其他部分更難。因為腳是離中樞神經系統最遠的一個器官,所以最難控制。美國有位前FBI探員就曾經在書中總結過:「從頭到腳,可信度逐漸增強。」
如果兩個人是站著說話的,無論身體其他部分是怎樣的狀態,雙腳腳尖一定指向對方。如果是坐著說話,雙腿延伸線形成的扇形區域,會把對方涵蓋在中間。
但是當一個人產生逃離反應之後,腳會立刻改變方向。這是典型「準備逃走」的表現,也是逃離反應最直接的體現。
發生在腳上的逃離反應,雖然很難被人觀察到,但是一旦被人發現,那麼對方就可以確定你此時的心理狀態了。所以,如果你想藏心,就要控制住自己的腳。
第三個逃離反應的肢體表現就是手。
我們之所以把手上的逃離反應放到最後一位,是因為手的反應是最不直接的。因為手部的逃離不是透過動作體現出來的。
在我們有了逃離反應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神經系統已經開始為逃跑做準備了。這時候,身體裡的血液會向腿部集中,而手部則供血不足,所以會冒冷汗,手上發冷。之所以說手部的逃離反應不太明顯,就是因為這些特徵是觀察不到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比如正式場合需要握手,這個特徵就會變得十分明顯。
由於手部的逃離反應完全是生理上的反應,不能用理智加以有效克制,所以,若是你感到自己手心冰涼、冒冷汗的時候,就要避免和他人握手。
這裡介紹幾個禮貌拒絕握手的小竅門:在需要握手時,你可以先把手伸出來,掌心向上,做出「請」的動作,並說:「有失遠迎,這邊請。」或是在握手之前,假意打噴嚏,用手捂一下自己的嘴。這樣的話,你不和對方握手,反倒顯得你彬彬有禮。
總而言之,逃離反應在肢體上有多種表現方式,但是你可以透過一些小方法一一化解,以達到藏心的目的。
你是否為逃避型人格?
現代心理學將習慣性逃避的人群,歸結為逃避型人格。
在古代,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就可能是屬於此類人格。對於現代人而言,想做一個隱居者恐怕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必須面對紅塵俗世的紛紛擾擾,即便你不想,但是你別無選擇。所以,逃避型人格在現代社會中,顯得與世情格格不入。因此,即便你對生活有再多不滿,對現實有再多無奈,依然要藏住自己的逃避心理,積極地面對眼前的社會。
但是在現實中,對於許多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們雖然不能選擇隱居,可是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一位父親,將自己的兩個孩子「囚禁」在自己的家中,不讓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接觸。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孩子被外界的壞東西所影響。可是,他這種古怪的想法斷送了孩子的童年與青春,是一種犯罪行為。
逃避型的人,不敢面對外界社會,也同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心靈。所以,這種逃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因此,逃避型人格如果發展到最後,對於人是有害無益的。只有克制和隱藏自己的逃避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心理學專家霍妮(Karen Horney, 1885.9.16 - 1952.12.4)認為逃避型人格有以下特點:
1.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2.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沒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
3.除非他們確定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否則不願意介入到別人的事情中。
4.對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社交活動盡可能的逃避。
5.在社交場合顯得沉默寡言,尤其害怕別人的評價。
6.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霍妮認為,只要滿足以上特徵中的四項,那麼就可以斷定一個人屬於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點是普遍地疏遠他人,甚至有對自我的疏遠,他們對自己都持旁觀態度,這與他們的生活態度是一致的。他們的內心還有一種「關鍵」的需求─「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保持感情的距離」。更精確地說,他們有意識和無意識地作出決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與他人發生關聯,無論是愛情、爭鬥、合作、還是競爭。
當然,逃避型人格也並非沒有好處,擁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是細膩的內心觀察者,顯得獨立而有主見。但是,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與別人共同合作,那麼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且,從藏心術的角度來講,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對於集體和他人的恐懼,所以極容易被他人看穿,對藏心是極為不利的。
拿破崙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當時,他的家族已經窮苦不堪,但是他的父親還是將拿破崙送進了一所貴族學校。拿破崙的同學都是一些富貴子弟,他們經常誇耀自己家庭的富有,嘲笑拿破崙家庭的貧窮。拿破崙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傷了。
終於,拿破崙實在忍不住了,逃離這裡。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始終忍受著別人的嘲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向我炫耀他們的金錢,譏諷我的貧困。父親,難道我在這些富有而高傲的人面前永遠只能謙卑地活下去嗎?」
拿破崙的父親回信寫道:「誠然,我們很貧窮,但是你必須在那裡把書念完。」
無奈之下,拿破崙在那所學校堅持了五年,經歷了長期的折磨。但是那裡的每一次嘲弄、每一次欺侮、每一次輕視的態度,都使他堅定了改變命運的決心。既然無法離開這裡,那麼只有試著改變現狀,他要讓那些嘲笑自己貧窮的人看看,他確實比他們優秀許多。拿破崙沒有任何的空口自誇,只是在心裡暗暗地計劃著,決定把這些沒有頭腦而又傲慢的人作為通往權力、財富和名譽巔峰的橋樑。
到了十六歲,拿破崙成為法軍的一名上尉。也就在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拿破崙不得不從他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來供養他的母親。在軍隊裡,拿破崙發現很多人把空餘的時間都用在追求女人和賭博等事情上。拿破崙身材矮小,不討女人喜歡;經濟拮据,也沒有錢拿來賭博,所以拿破崙顯得很不合群。形單影隻的拿破崙選擇到圖書館打發時間,這使他獲益匪淺。
拿破崙漫無目的地讀一些雜亂無章的書,並不是以讀書作為消遣的方式,而是把讀書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途徑。他決心將自己的才幹與能力展現給世人,並把它當作自己選擇圖書類別的
指引。
在圖書館的時光裡,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總司令,描繪出了科西嘉島的地圖,並在地圖上標明應當布置防範的地方。他用數學方法對所有的一切進行了精確的計算,他的數學才能也由此而得到了發展。
拿破崙的努力使他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昇,他的長官發現拿破崙與眾不同,決定把操場上一些極複雜的計算工作派給他做。他漂亮地完成了這些工作,於是又獲得了別的機會。
就這樣,一切情形都因此而改變了。從前嘲笑過他的人,現在都簇擁到他周圍,想從他的獎金中分得一點;從前輕視他的人,現在也都希望與他成為朋友;以前貶低他矮小、無能、死讀書的人,現在都對他表示尊重。他們都變成了他忠心的擁戴者。
後來,拿破崙回憶這種轉變時,感嘆說:「我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是我沒有逃避。我絕不會失敗,除非我確信自己已經不敢去面對了。」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逃避心理,就需要從自身出發,做出努力。由於具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大多伴隨著認知扭曲現象,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就必須扭轉自己的認知扭曲。
對於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們的認知扭曲經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會認為自己必須出類拔萃。
2.認為無論做任何都必須謹慎小心。
3.認為這世界上沒有誰值得相信,所以認為朋友可有可無。
4.盡量少介入他人事務,以免麻煩。
5.要求自己必須高效率,對於金錢的利用尤其是如此。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扭轉認知扭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向觀念法」,即指與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觀念唱反調。
比如,對於大部分逃避型人格的人來講,他們多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應該逐漸放棄自己的這種心態,學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原來愛走極端,現在則學習從多方位考察問題。原來喜歡嚴守規則,現在則應偶爾放鬆一下,學習無規則地自由行事。
透過反向觀念法,我們應把這些扭曲的認識改變為:
1.我希望出類拔萃,但是我也不能排斥眼前的平庸。
2.我必須做事謹慎,但是也不能完全提心吊膽。
3.雖然獲得知音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我不能拒絕交各種各樣的朋友。
4.不管他人閒事,但他人有難,我應當盡力相助。
5.我希望自己辦事高效率,即使效率不高,做總比不做好。
採用反向觀念法克服缺點,就需要透過自我認識的方法來執行。先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錯誤,然後再提出相反的改正意見,也就是更新自己的關鍵。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照著自己的新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言行。這種自我分析我們要有計畫、有步驟的進行,三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屢遭挫折之時進行。認識上的錯誤往往是無意識的,根據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無意識的東西上升到有意識的自覺層次上,這有助於改進不良心理狀態。
但是,想要矯正逃避型人格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