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葉嘉瑩第一本口述自傳。
撰寫者張候萍學的是歷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期旁聽葉嘉瑩的課,自此跟隨學習,在葉先生的身上見證古典詩詞的魅力和興發感動的力量。雖然不是葉先生的入室弟子,張候萍以其專業提出為先生作紀錄。訪談中,沒有時間、話題的限制,按照先生的思路暢所欲言,並常以詩詞作品作為線索,回溯童年往事、學思歷程、漂泊海外,以及師生故舊之間的往來情誼,書中還談及葉先生鮮少提到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那種人世間的隨流自重與堅毅持守,讓人為之動容。
葉嘉瑩自幼啟蒙、承襲家學,後在顧隨先生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雖然歷經大時代的憂患和生活上的磨難,卻在古典詩詞中汲取養分,孜孜不倦地勤奮耕耘。她更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東西方和兩岸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樑;不但擁抱傳統,更借西方的邏輯思辨,將詩詞以簡馭繁的深隱高潔,回歸最古典、最地道的詩教,將詩詞的美學涵詠具體而微地呈現。許多人問她「古典詩詞對於現代人有甚麼意義?」葉嘉瑩體悟到詩歌中自有一種生命,透過講解詩人的作品,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浸潤了後人的心田,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更心繫現在的年輕人,希望承先啟後,為他們打開一扇門,也能體會詩詞的美好與價值。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傳承不遺餘力,教學近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近年客座於海峽兩岸、港澳、北美等地講學。書中收錄知名學者、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詩詞唱和,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本書生色不少。
撰寫者張候萍學的是歷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期旁聽葉嘉瑩的課,自此跟隨學習,在葉先生的身上見證古典詩詞的魅力和興發感動的力量。雖然不是葉先生的入室弟子,張候萍以其專業提出為先生作紀錄。訪談中,沒有時間、話題的限制,按照先生的思路暢所欲言,並常以詩詞作品作為線索,回溯童年往事、學思歷程、漂泊海外,以及師生故舊之間的往來情誼,書中還談及葉先生鮮少提到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那種人世間的隨流自重與堅毅持守,讓人為之動容。
葉嘉瑩自幼啟蒙、承襲家學,後在顧隨先生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雖然歷經大時代的憂患和生活上的磨難,卻在古典詩詞中汲取養分,孜孜不倦地勤奮耕耘。她更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東西方和兩岸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樑;不但擁抱傳統,更借西方的邏輯思辨,將詩詞以簡馭繁的深隱高潔,回歸最古典、最地道的詩教,將詩詞的美學涵詠具體而微地呈現。許多人問她「古典詩詞對於現代人有甚麼意義?」葉嘉瑩體悟到詩歌中自有一種生命,透過講解詩人的作品,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浸潤了後人的心田,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更心繫現在的年輕人,希望承先啟後,為他們打開一扇門,也能體會詩詞的美好與價值。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傳承不遺餘力,教學近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近年客座於海峽兩岸、港澳、北美等地講學。書中收錄知名學者、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詩詞唱和,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本書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