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當激進變成主流,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反全球化抗爭 | 拾書所

反抗:當激進變成主流,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反全球化抗爭

$ 379 元 原價 480
  ◎挑戰歐美主流觀點,唯一走出學術象牙塔,親歷動盪最前線的全球化主題分析!
  ◎最受領導階層關注的書籍,以色列元首親贈本書給德國總統
  ◎中英文版同步上市,獨家收錄作者台灣版序言

  為什麼美國大選澆不熄民怨,引起更多歧見?
  領導階層無法令大眾信服,中產階級深受其苦,解方在哪裡?
  反全球化何以成為抵制理性、進步、科學觀念的潮流?
  流行病、區域衝突、貿易戰、氣候危機、族群衝突的破壞性越來越高,
  無可避免的動盪正朝著我們步步進逼,如何應對?

  ※從非歐美的視角,挑戰主流看法
  聲譽卓著的以色列記者,以不同於歐美主流觀點的角度,採訪涵蓋美國賓州生活困難的礦工、雅典城郊的無政府主義者、德國的新納粹份子、法國的極右派領導人、歐亞洲恐怖攻擊的現場,以及一路從希臘跟隨敘利亞難民家庭至德國,並且回顧歷史教訓,從鴉片戰爭到殖民時代的剝削計畫,以及其引起的衝突和抗爭。

  全球反抗的根源既深遠又強固,並非暫時的現象,而是新常態,對立的雙方其實也有共通點。本書不僅有助於界定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與文化革命,也幫助我們了解被邊緣化和剝削者所發起的反抗。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民會反抗?
  ◎憤怒的中產階級:薪資未明顯提昇,資產下跌,重新審視自身對主流政治的服膺,想拿回主導權,極左和極右派都獲得更多支持。

  ◎全球化是美國化?美式消費主義和好萊塢影像無孔不入,是否成為惡性擴張?

  ◎「裝久就成功」的經濟幻影:誇大的政治口號變成政策,決策者提供更多借款給人民,信用無限擴張,政府和人民卻都不想負責任。

  ◎人類將死於氣候變遷?剝削中心與資本、生產和勞工的移動一樣靈活流動,人類牟利的過程對地球的生態系造成了永久破壞。

  獨家收錄台灣版作者序:現在就埋葬民粹主義,還言之過早
  如果新冠病毒沒有橫掃美國,拜登也許不會當選總統。時局艱難時,群眾可能轉向激進者;當時局艱難且激進者當政時,群眾可能又會轉向主流。川普的孤立主義和反科學言論並不適合我們的時代,然而他依然獲得了比2016年還多的選票。現在就埋葬民族—民粹主義還言之過早(台灣版作者序全文請見本書)。
內容摘文

◎負責的年代已然遠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進入相對穩定的年代,由謹慎小心與某種責任感所引導。這就是負責年代。在很深刻的層面上,形塑這個年代的是選民和他們選出的代表所曾經歷的恐怖個人經驗。在他們面前的是滿目瘡痍而大火焚燒過的世界,是驚魂未定的全球人類。他們看到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復仇心態、經濟衰退、貿易戰與深陷意識形態極端主義的駭人後果,因此一概予以摒棄。戰後,人類文明曾短暫滿盈樂觀主義,彷彿久旱後的甘霖。美國小羅斯福總統早在戰爭結束前兩年的1943年就描述了這種感覺:「我們有信心,未來世代將知道在二十世紀中期曾有一段時間,善意之士找到方法團結起來,共同生產,為了消滅導致無知、偏狹、奴役和戰爭的勢力而戰鬥。」

他形容的目標很單純,也達成了。蘇聯、美國、中國、英國與法國一致認同那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也了解他們見證到的恐怖意義重大。但共識僅止於此。羅斯福提到未來世代,但是他的世代見證了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不久又因蘇聯在1949年的首度核試爆而為之駭然。新的世界誕生了,卻面對滅絕的可能。

瑟瑟發抖的世界最大的恐懼是另一場世界大戰即將發生,起因是危險的冷戰敵對狀態。樂觀主義很快被深刻的悲觀壓過。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人以為蘇聯會與之合作達成世界和平,短短一年後,已經很少美國人認為蘇聯值得信任,而65%的美國人預測四分之一世紀內會再有一次全球戰爭。同時,根據一項民調,每十個美國人就有六個人希望聯合國更強大,甚至希望有單一的世界政府。

焦慮和恐懼有時也有好處,特別對統治者而言。好處之一是可以迫使人謹慎,而謹慎又帶來責任感。

負責年代可說是蓋洛普民調的編輯威廉.A.萊德蓋(William A. Lydgate)在1947年所定義的,那年他寫了一篇很長的調查分析:「在莫斯科丟幾顆原子彈這種極端做法對人民沒有吸引力⋯⋯然而,情勢看似如此黯淡可能是好跡象。與其像許多人在1918年之後那樣,理想化的以為世界環境對民主很安全,今天的美國人清醒的知道,和平必須靠努力維持。」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