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鄉地圖:南瀛米食文化 | 拾書所

米鄉地圖:南瀛米食文化

$ 337 元 原價 450
人們對於食米的需求已從溫飽而到了美學的追求。
這也是這個充滿創意的時代,這片土地延續書寫自己米食文化與永續經營的契機。

臺南的米食故事百百種。從日治時期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讓嘉南平原成為臺灣的大米倉,到戰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南瀛的農業也經歷轉型,今天的稻米不僅是提供飽食的糧作,更是有文化底蘊的佳釀,形塑當代美食與時尚的流行文化。

飲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與禮俗的傳承。從家裡的灶腳、炊煙,市井手作古早味到現代化量產,儘管現代人們飲食多元,吃飯或點心米食仍是咱們生活中最精彩的故事。

漫步於臺南後壁菁寮老街,木造的店舖街屋映入眼簾,林立的中藥行、碾米廠、餅舖散發濃濃的古早味氣息,讓人彷彿置身舊時的臺灣農村;行走在佳里中山市場,油蔥粿、肉粽、米苔目等各色小吃冒著熱騰騰蒸氣,逗引觀光客飢腸轆轆,也牽引遊子對家鄉思念與記憶。

【內文試閱】
無米樂與冠軍米

紀錄片《無米樂》自2005 年播出以來,老農與農村問題重新贏得國人關注。未久,片中主角「崑濱伯」黃崑濱不畏困難栽培的益全香米,隨後在2006 年榮獲第四屆全國稻米競賽總冠軍頭銜。崑濱伯家鄉後壁區菁寮聚落更具知名度,也意外掀起農村旅遊熱潮,米食文化重新成為熱門話題。
菁寮聚落早期曾是嘉義與臺南交通與生意往來要道,菁寮老街繁榮一時,嫁娶所需的棉被、西服、金飾、鐘表等百貨可以一次買齊,嫁妝街之名不脛而走。隨著菁寮名氣上揚,政府資源挹注,還有在地人出錢出力著手商圈改造與行銷,成功形塑菁寮為一處農村生活體驗遊樂園。
來趟菁寮老街,走訪古厝、逛老店舖或是採買鉛桶、花布當創意伴手禮,來碗農村大碗公飯,都成了時髦的事。

逛菁寮老街,找崑濱伯買冠軍米
崑濱伯成了名人,也由於他率直敢言的性格,政府官員常向他請益,或透過他了解農村輿情。各地來的遊客逛著逛著也喜歡走進崑濱伯的店,買包冠軍米或是和崑濱伯聊兩句,拍張
照片,打打卡。崑濱伯也總是熱情招呼,並且不忘消遣自己「臉皮較厚啦!」崑濱伯認為,有人願意多講多介紹,地方更有知名度,外地人更願意進來,地方更有活力。
1929年出生的崑濱伯,十分健談,筆者多次造訪,與他閒聊,他一邊招呼客人與觀光客,一邊話說往事。他的父親原是在舊農村做生意,買賣雜糧和農機具,最初沒有田地,但有住宅和店鋪。光復後物價波動,父親有生意眼光,開始收購農村生產的雜糧賣到都市去,賺了錢就買地置產。
「阮老爸買了地就黏著咧,黏著我啦!」崑濱伯笑著說,他就這麼務農一輩子。回顧1949那個年代,他順利從嘉義工業初級部(今日嘉義高工)畢業。那時候他的年紀正好不用當兵,他原要去謀職,但那時月俸只夠買5斗米,算一算划不來。由於家裡是做生意的,他就返家做生意。可能是讀過書,他自覺有點讀書人的傲氣,放不下身段,一開始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生意,但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了。那個年代做生意很辛苦,有時騎車,有時駕牛車往返菁寮和嘉義做買賣。
最近一次拜訪崑濱伯是在2018年10月。崑濱伯娓娓道來,父親除了做生意,買了田地先是請人耕作。初期三年輪作,甘蔗收成之後種水稻,接著種甘蔗再接雜糧。種甘蔗要一年才收成,所以一般農民種植意願不高。
1975年曾文水庫放水,此後可以一年種兩期作,一期作大約入春前到新曆元月末尾放水、播種,稻榖在小暑收成,大約是七月上旬。二期作通常大暑播種,也就是七月底到八月播種,到了立冬開始收成,時值十一月初到十一月末尾。
到了崑濱伯接續家業,除了家裡兩甲地,他還另外租了一些,最多曾經同時期耕作了3 甲地。
訪談時,崑濱伯夫妻兩愛鬥嘴,邊有遊客上門買米或是電話不斷有訂單,「12 公斤1 包今天寄明天到⋯⋯」電話應接不瑕,遊客上門邀請合照也都來者不拒。他解釋,通常莊稼人較保守內向,他可能是因為年少就做生意,加上已經適應媒體採訪,所以,他不吝於成為那個和外界溝通的角色。

最光采的時刻,2006 年全國稻米競賽總冠軍
2002 年臺灣加入WTO,農村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崑濱伯回憶,政府想要看看農村概況,於是有導演來拍紀錄片《無米樂》。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GATT,臺灣於2002年正式加入WTO,糧食政策與農村發展都有了時代性的轉變。
正當臺灣加入WTO,政府積極推動稻田休耕,但是就在200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強調稻米對糧食安全、營養、環境與文化的重要性。隨之有日本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強調人與食物、農業的關聯。同年,臺灣紀錄片《無米樂》記錄了4個稻農與一頭水牛的故事,傳達了老農「無米也快樂」的樂天知命。特別是片中主角崑濱伯等人與同伴們聊及農民與土地關係的一些對白,淺顯卻深入人心,也喚起了社會對土地與米糧的重新重視。
同時期,政府開始設置稻米專業區加強改善並提升稻米品質,菁寮也自2003年起設置了稻米專業區,那年開始舉辦全國稻米競賽。
崑濱伯是在2004加入稻米專業區,那時候他在報端看到俗稱71號仔的益全香米是有名的良質米,於是他主動打電話給臺中改良場,對方告訴他說:這品種很不好管理哦!一周之後,賴明信博士回國,崑濱伯直接向他請教,他認出崑濱伯就是那個《無米樂》崑濱伯,並且感受到崑濱伯想嘗試的意願,於是促成了崑濱伯栽培益全香米,也經常下鄉關心。
2005年崑濱伯第一次參加比賽,得了20名,他感覺成績還不差。那一年菁寮專業區選出一名去參加全國賽,這讓專業區的農友有了信心。2006年後壁的初選由崑濱伯入選,代表後壁參加全國比賽。他原是想,「可以入選10名內就很開心了,就是上流的了!」
全國比賽會場上,開始倒數唱名了。「唱到第五位( 應是所謂的第三名) 是新營市農會的代表,我開始緊張了起來,唱到第二名有2名……,沒有我!這時尋求四連霸的池上代表連勝失利,屈居第二名。」崑濱伯描述當時情景如歷歷在目。那一年他種了2甲地,與芳榮米廠契作的農民共60 甲地,團隊主力包括越光米與香米,並且積極推廣糙米與有機米。
現場氣氛緊張了起來,「我本想,明年再捲土重來吧!」關鍵時刻,頒獎人賣了關子,終於宣佈「第四屆全國稻米競賽總冠軍」得獎者:「姓黃的⋯⋯」又是左看右看才唱出名來:「黃崑濱!」崑濱伯回憶道:「我整個人都傻了,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四周歡呼聲不斷,這是多不簡單的榮譽,他在緊張之中感到很光采,對自己的稻米也更有信心了。
可能是因為《無米樂》之後常接受採訪的關係,崑濱伯平日面對鏡頭較不易緊張了。「關鍵時刻,我舒緩了一下情緒,但還是緊張了⋯⋯。」崑濱伯回顧當時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仍不免露出欣慰笑容。「我常想,做生意比種田快活,掙的錢比一般領月俸的多,但我怎麼就一直種米到這時?」做生意是現金交易,收入容易受大環境波動,他的父親就常說,種田是辛苦,做生意卻有產品青黃不接時,他終於明白:「有地才有底,利用生意空閒種田,我的經濟才真正穩定下來。」他進一步強調,土地無形中會自己增值;而現金就會變薄,若是理財不善就可能家財散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