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變局:改變中國的一千個瞬間(全二冊) | 拾書所

歷史大變局:改變中國的一千個瞬間(全二冊)

$ 315 元 原價 399
中華歷史悠長而精采,透過簡短敘述,卻能輕鬆看到每一個精采卻又不失真的瞬間,1+2二本書,一次帶回家,一眼看遍中國史。

天下一覽,縱走千史,回首已是千年遠!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淵遠流長。
本套書集《改變中國的一千個瞬間1》與《改變中國的一千個瞬間2》於一身,彙整了龐然悠遠的中華歷史,從史前傳說至明清末年,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通俗又簡明的爬梳了歷時千年的事件與人物,讓讀者輕鬆閱讀間,看盡歷史轉變至今的每一個精采瞬間。



內文試閱:
遠古時期:人類最初的曙光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人類從遠古的洪荒走來,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並開始了群居生活。他們在廣袤的天地中,和大自然進行著生死較量,他們結成群體一起生活,逐漸學會了使用工具,發明了火,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
最早的石器時代,當時的生產力水準很低,生產工具都是公有的,沒有階級。隨著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到來,生產力不斷提高,逐漸出現財富的累積,私有制和階級社會也隨之出現。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一百七十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會兩個時期,而氏族社會又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兩個階段。
陶器的出現
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器,原始社會晚期,農業生產和畜牧業逐漸發展起來,人們開始過上了定居生活。為了使生活更加方便,人們將天然的黏土進行淘洗之後,摻上沙子等,燒製出簡單的陶器。製陶成為當時非常發達的手工業部門,這時候的陶器主要有釜、鼎等用來炊煮的簡單的容器。後來人們逐漸學會了在陶器上製作各種紋飾和彩繪,於是出現了彩陶。
中國迄今已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殘存陶片,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造型簡單、粗獷的黑陶,在半坡和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繪有圖畫的彩陶,有些陶器上還有簡單的刻劃符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早期人類的文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陶器的品質逐步提高,隨著燒製、鉛釉和繪畫等技術的發展,陶瓷在漢唐後達到繁榮,成為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先秦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
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和私有財產的出現,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禹之子啟破壞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建立夏朝,正式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
夏桀暴虐,商湯揮師滅夏,建立殷商;商紂荒淫,周武王又起兵伐紂,建立西周。西周初年,大封諸侯七十多家。後期周室衰微,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此後,各個諸侯相互征戰,擴張領土,紛紛稱王,天下共主的局面已不復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諸雄並立、逐鹿中原的局面,周王室甚至成為了諸侯爭霸的一枚棋子,最終被秦始皇所廢。
不過此時卻是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闡述思想,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史稱「百家爭鳴」。
夏朝(約公元前二○七○年~公元前一六○○年)
中國出現曆法
《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夏小正》記載了夏代的曆法,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來記述物候、天象、星象和農事等,書中除二月、十一月與十二月外,每月都載有確定季節的星象(主要是拱極星象與黃道星象),以指導務農生產。
另外,《夏小正》也記載了當月植物的生長形態、動物的活動習性與祭祀等,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反映了夏朝的人已經由物候記時發展到以天象記事。夏朝的歷代君王開始以天干為名(如孔甲),這種趨勢到商朝時更加普遍,說明夏代已經開始以天干為序記事。
《夏小正》的內容涉及了星象與農業賴以使用的曆法的關係,對古代的天象與先秦的曆法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商朝(約公元前一六○○年~公元前一○四六年)
婦好出征
婦好是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的一個,她是武丁的原配,也是後來的商朝君王祖庚、祖甲的母親。
「婦」是一種特定的稱謂,而「好」字則是她的氏。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商朝時信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婦好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文化水準很高,還能夠主持商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她因此成為最有能力、最受武丁寵愛的一位王后。
武丁時商朝極度繁榮,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據甲骨文資料顯示,婦好經常參與戰爭,主持國家祭祀。婦好多次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的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她還運籌帷幄,巧設埋伏,率兵一萬三千人討伐羌方,此戰是武丁時期用兵最多的一次。
有趣的是,婦好嫁給武丁成為王后之後,武丁封給了她大量的土地和子民,她並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經常待在自己的封地裡。婦好英年早逝之後,武丁十分悲痛,把她葬在了宮殿區,並為她舉行了獨祭。
甲骨文的出現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時期人們刻或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於十九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其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假借、形聲三種,儘管其外形和我們現在的漢字有很大區別,但已經具備了今日漢字結構的基本要素。目前中國發現的甲骨大概有十五萬片,有四千多個單字,能夠辨認的有一千多個。
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刻在龜甲或獸骨上,並作為檔案由王室史官保存。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西周(公元前一○四六年〜公元前七七一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位君主,他在位期間,貪財好利,橫徵暴斂。
周厲王聽取了卿士榮夷公的計策,規定對山林川澤實行國營壟斷的「專利」政策,不准平民進入山林川澤謀生,引起國人不滿。厲王又命衛佞臣衛巫監視國人,禁止平民談論國事,違者戮殺。許多人被抓來殺害,就連一些不曾表示對「專利」不滿的人也都被誣陷而遭殺害。於是國人見面的時候,都不敢多說一句話,只能「道路以目」。
大臣召公勸戒厲王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意思是說,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水一旦決堤,勢必造成滅頂之災,而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可厲王不聽忠臣的勸誡,一意孤行。終於在公元前八四一年,鎬京的國人們忍無可忍,他們自發地集結起來,手持木棍、農具等攻入王宮。周厲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竄,躲到了遠離都城的彘(今山西霍縣)。此時,朝廷無主,朝政暫時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國人是西周、春秋時期對居住在都城裡的人的統稱,是相對居住於城外的「野人」而言的。國人暴動體現了西周王朝的不斷衰微,也加速了它的分崩離析。
秦漢時期:大一統之後的繁榮與衰落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先後滅掉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爭戰局面,完成了一統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一統多民族的國家─秦朝,並自稱「始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然而秦朝並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傳至萬世,秦二世剛剛即位,昔日的大秦帝國就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灰飛煙滅了。滅秦之後,經過幾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政權。
西漢王朝盛極一時,然而後期朝政腐敗,被外戚王莽篡奪皇位。漢室宗親劉秀趁機起兵,打敗新莽政權,建立東漢。
東漢自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開始,歷代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混亂不堪。軍閥董卓進入洛陽,廢立少帝,為所欲為,關東軍閥群起而討之,天下再次分崩離析,諸雄割據。
秦朝(公元前二二一年〜公元前二○六年)
霸王別姬
項羽叔父項梁殺人後帶著七歲的項羽一起來到吳中避禍,叔侄便在此結交江東子弟。
吳中虞氏美女虞姬因為仰慕項羽的英名,於是嫁給項羽,虞姬才貌雙全,不僅長得美麗,楚楚動人,而且善於跳舞,她的劍也揮舞得輕盈如水。二人情投意合,項羽出征,虞姬常常陪伴左右。
楚漢戰爭後期,項羽日趨落敗,公元前二○二年,項羽被劉邦的漢軍圍困在垓下,當時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項羽見大勢已去,和虞姬在營帳中酌酒對飲,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滿懷悲痛之情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虞姬自刎而死,以斷項羽後顧之憂,盼項羽繼續戰鬥,勝利突圍。項羽率殘兵突圍到烏江,仍被圍困,最後也自刎而死。
項羽與虞姬最後的訣別,成為了無比淒美的千古絕唱。
三國兩晉南北朝:一段紛亂割據的爭霸史
黃巾之亂後,為了鎮壓平亂,漢靈帝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擁有地方軍政大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圍剿黃巾餘部。而正是漢靈帝的下放權力,使得地方官得以擁兵自重。
東漢末年,涼州軍閥董卓進入洛陽,控制朝政,禍國殃民,各路軍閥爭相討伐。自此,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東漢皇帝成為軍閥爭霸的招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孫權割據江東,劉備據有四川,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三國之中,曹魏獨強,相繼滅掉蜀漢、東吳。權臣司馬氏奪取政權,建立西晉,西晉僅存在了五十一年,就被匈奴攻滅。王室大臣舉族南遷避禍,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而北方則進入了分崩離析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自此,經濟中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公元四二○年,東晉權臣劉裕廢晉自立,建立南朝宋,同時拓跋燾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南北朝時期就此開始。
三國時期(公元二二○年〜公元二八○年)
陸遜火燒連營
陸遜火燒連營是發生在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彝陵之戰的事情。
彝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夷陵之戰,是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公元二二○年,吳軍殺死關羽,奪得荊州。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不聽趙雲等人的勸阻,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揮兵東征,攻打孫吳。
孫權一面派人向魏國表示臣服,以避免腹背受敵,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劉備。陸遜見蜀軍氣勢如虹,洶湧而來,決定退兵至彝陵、猇亭一帶,占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劉備大軍推進至彝陵,連營數百里,聲勢浩大,但陸遜堅守不出,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公元二二二年,劉備派伏兵攻擊吳軍,陸遜才開始反擊。
陸遜發現蜀軍的營寨都是用木柵欄組成,於是決定用火攻。吳軍先是封鎖江面,扼守彝陵道,然後火燒連營,再全面出擊,劉備大敗,逃至白帝城,最終病死。
彝陵之戰中,吳軍使用以逸待勞的方法,後退誘敵,擊其疲憊,是由防禦轉而反攻的成功戰例。後來在諸葛亮的主導下,吳蜀兩國重修舊好,共同防禦曹魏,三國分立的局面最終形成。
南北朝(公元四二○年〜公元五八九年)
北魏太武帝滅佛
公元四三九年,鮮卑拓拔人拓拔燾統帥的北魏大軍,結束了北方自西晉末年開始的十六國亂世,統一了黃河流域,完成了霸業。
太武帝為了實現統一北方大業的目標,在中原地區大力推廣當時已經開始流傳的佛教,並且將佛教定為國教加以推崇,並以此作為取得中原民心的一個重要舉措。
佛教信徒對太武帝的這一舉措極為推崇,但由於佛教的急速興起,對本土的道教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北魏太武帝登基之後不久,在崔浩的引見之下,當時中國北方天師道的創始人太平真人寇謙之向皇帝獻上一部道經,以表示歸順。
崔浩反覆對太武帝進言,說本土的皇帝不應接受外來宗教的約束,並稱當時的國教為「胡教」。於是,太武帝接受了太平真人寇謙之的贈書之後,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公元四四五年,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領導十餘萬人起義,長安城裡出現了嚴重的叛亂。在崔浩的建議下,太武帝出兵長安,討伐蓋吳叛軍。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是平叛的將士在長安的寺廟中發現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槍。太武帝懷疑佛教教徒與蓋吳同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所有的僧侶。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幾乎無一倖免,史稱「太武法難」。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