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疾病降臨,該如何學習生命最重要的一堂課?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
陪你練習,面對未知的不捨
學習感受你內心的寧靜,並了解到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有其目的。──美國精神科醫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凝視親人的生命盡頭,該如何渡過最後?
疾病發生的時候,並非真的無從準備
「我要告訴你,檢驗報告結果證實是癌症……」
有尊嚴地好好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然而,當摯愛親人被宣告罹患疾病,是要選擇逃避
還是學習照顧與自處,陪伴走過這一段?
☉ 當家中長輩罹患癌症……
「該不該告訴他真相?」、「之後的治療與照顧要怎麼辦?」當醫師宣判長輩罹患癌症,身為子女的我們,是恐懼、難過、無力,還是理所當然的接受它?
然而,壞消息令人沮喪,卻也是重生的契機!
生病只是剛好提醒我們,再好好愛自己一下。
☉ 疾病的真相,該如何說出口?
當家中長輩罹癌,最困難的選擇是──說還是不說、治療還是不治療
長期被隱瞞的病人,通常會比其他人,產生更多情緒問題,甚至會傷害自己,導致零零散散、甚至中斷治療,反而對雙方都是傷害。
☉ 用愛關心,接納情緒
其實老人家不是不知道生病,而是他的情緒有沒有被家屬接納。當家屬給予多一點善意回應,老人家情緒就能被安撫,可能會為他帶來某些力量,讓病人感覺舒服一點,心情也會跟著改變。
☉ 最後的陪伴,讓人好好地離去
當臨別時刻到來,該如何讓老人家保有尊嚴且安詳地離去?
很多末期癌症病人都會「疼痛」,臨終階段使用嗎啡、鴉片類製劑來舒緩,普遍是被允許的!
回到「人」本身,老年期受到病痛纏身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病人往往只希望在生命的尾聲,還能夠做些什麼,留下一些什麼……
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
陪伴親人「好好活」,是可以練習的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陪你修習「最後人生」
重新定義老年、照護、與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關於最後人生,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想跟你說:
被宣判罹患癌症的時候,聽起來也許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壞消息,卻也是一個重新檢視生活的時機。
「得了癌症之後,接下來很快就會離開人世」已經是過時的想法。
我們往往看到的實情是,老人家並不特別擔心,反倒是青壯年的子女們因為壓抑和難過無法得到紓展,而陷入深深的愁苦中。
保有積極正向面對疾病的態度,同時也接受安寧療護,兩邊雙管齊下,才是對病人最大的福祉。
除了癌症病人本身,也要留意到照顧者是否已經不堪負荷,給予適度喘息的空間,避免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跟著病倒累垮。
癌症治癒之後,恐慌「復發」這件事情,可能會對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病友會」,感受到大家同在一條船上。
每天把自己照顧好,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飲食,不也是一種面對人生最後風景,最好且具有智慧的方式?
「哀傷」反應,其實是一個連續性的情緒表現,中間也包括了「解脫感」。
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
★感動推薦
賴允亮 教授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安寧教育示範中心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醫學院教授
亞太安寧緩和醫學會(APHN)理事、前理事長
賴德仁 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陳慶餘 教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
陪你練習,面對未知的不捨
學習感受你內心的寧靜,並了解到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有其目的。──美國精神科醫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凝視親人的生命盡頭,該如何渡過最後?
疾病發生的時候,並非真的無從準備
「我要告訴你,檢驗報告結果證實是癌症……」
有尊嚴地好好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然而,當摯愛親人被宣告罹患疾病,是要選擇逃避
還是學習照顧與自處,陪伴走過這一段?
☉ 當家中長輩罹患癌症……
「該不該告訴他真相?」、「之後的治療與照顧要怎麼辦?」當醫師宣判長輩罹患癌症,身為子女的我們,是恐懼、難過、無力,還是理所當然的接受它?
然而,壞消息令人沮喪,卻也是重生的契機!
生病只是剛好提醒我們,再好好愛自己一下。
☉ 疾病的真相,該如何說出口?
當家中長輩罹癌,最困難的選擇是──說還是不說、治療還是不治療
長期被隱瞞的病人,通常會比其他人,產生更多情緒問題,甚至會傷害自己,導致零零散散、甚至中斷治療,反而對雙方都是傷害。
☉ 用愛關心,接納情緒
其實老人家不是不知道生病,而是他的情緒有沒有被家屬接納。當家屬給予多一點善意回應,老人家情緒就能被安撫,可能會為他帶來某些力量,讓病人感覺舒服一點,心情也會跟著改變。
☉ 最後的陪伴,讓人好好地離去
當臨別時刻到來,該如何讓老人家保有尊嚴且安詳地離去?
很多末期癌症病人都會「疼痛」,臨終階段使用嗎啡、鴉片類製劑來舒緩,普遍是被允許的!
回到「人」本身,老年期受到病痛纏身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病人往往只希望在生命的尾聲,還能夠做些什麼,留下一些什麼……
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
陪伴親人「好好活」,是可以練習的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陪你修習「最後人生」
重新定義老年、照護、與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關於最後人生,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想跟你說:
被宣判罹患癌症的時候,聽起來也許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壞消息,卻也是一個重新檢視生活的時機。
「得了癌症之後,接下來很快就會離開人世」已經是過時的想法。
我們往往看到的實情是,老人家並不特別擔心,反倒是青壯年的子女們因為壓抑和難過無法得到紓展,而陷入深深的愁苦中。
保有積極正向面對疾病的態度,同時也接受安寧療護,兩邊雙管齊下,才是對病人最大的福祉。
除了癌症病人本身,也要留意到照顧者是否已經不堪負荷,給予適度喘息的空間,避免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跟著病倒累垮。
癌症治癒之後,恐慌「復發」這件事情,可能會對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病友會」,感受到大家同在一條船上。
每天把自己照顧好,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飲食,不也是一種面對人生最後風景,最好且具有智慧的方式?
「哀傷」反應,其實是一個連續性的情緒表現,中間也包括了「解脫感」。
癌症帶來的死亡威脅,造成人們對它的恐懼,可是越到後面,病人可以學會超然地看見生病帶來的好處,然後留下生命的意義。
★感動推薦
賴允亮 教授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安寧教育示範中心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醫學院教授
亞太安寧緩和醫學會(APHN)理事、前理事長
賴德仁 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陳慶餘 教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