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是一本跳脫語言限制的創新之作。
詩人將對「物」的本質和概念思索以精妙的文字意象表達,
充滿了想像與哲學思辨。
權衡谷川的整體作品,在語言和形式上以散文呈現的《定義》可說是他尋求改變和對當時既有的創作手法陷入危機感的產物。對谷川而言,雖說「語言是一種技術和職業工具」,而且還經常與他「生活的真實相抵觸」,但嶄新的語言可以說是他的宗教。他曾說過:「在科學家們讓嶄新的航艦飛向宇宙時,詩人讓嶄新的語言走向世界。在宇宙的沉默中,它們同樣是一種武器,一種讓人類存續的武器。」
在谷川近七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對語言的求新求變是非常迫切的。這也使他很難在創作上滿足或沉湎於一種固有的創作手法,完全以不同手法創作的《定義》就是這種追求的最好體現。這種「喜新厭舊」的創作哲學使他不斷地自我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谷川之所以持續不斷向讀者呈現嶄新的作品,也與他的這種追求分不開。
單從《定義》的語言特點來看,它的反詩歌行為一目了然。這種行為首先體現在它的語言形式上。為了清楚地表達出一個意義,或者說清楚地為一個意義的定義命名並使其正當化,詩人不得不暫時放棄詩歌的外在形式,採用寫實的散文體創作。書中除了〈一部限定版詩集《世界的雛形》目錄〉一詩是以詩的形式行文外,其他篇章均是以散文和散文詩的形式出現。但其實構成這些詩篇的內在本質還是十分詩性的。即《定義》是外表上的散文,內涵上的現代詩。
◆物的聲音
「物」在本書中作為被描述的主體對象,赤裸裸地呈現出了自己的自然「原形」和存在狀態。谷川在對「物」的刻畫上,是直接和集中的,沒有多餘的修飾和鋪墊,可謂直抵「物」的內心。「物」在此是與詩人處在對等的位置上,或者說詩人是將同樣重量的主觀和客觀的砝碼放在了表現的天秤上。詩人在此只是替「物」陳述它沉默的語言。因此,「物」在這裡的「身分」是明確的,與詩人的關係也是親密的。
詞彙在這部詩集裡是被詩人搜索枯腸般地精挑細選過的,同時每一個詞彙又像是被詩人放在天秤上小心慎微地稱量過一樣,最後被他安置在每一個詩篇裡必須承擔的位置上,為「定義」抽象的意義和實際的意思提供了足夠的說服力。《定義》既是詩人竭力命名的結果,又是「物」在《定義》中自身的「發言」紀錄。是一部「再次向詩歌與日常生活語言提出嶄新問句所產生的作品集」。
《定義》的價值不光在於它深刻揭示了語言意義的內在本質(包括抽象和具象的,也包括暗示和本質的),同時顯露出詩人的另一種詩歌美學,和詩人擺渡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所付出的努力與投入精神。詩人在此明確地向我們展示了詩歌的另一種寫作可能和表現方式。《定義》既動搖了我們對詩歌持有的既定觀念,也是對詩歌固有概念的悖謬和反叛,同時具備了批判意識和嘗試精神。谷川曾說「日語即使是用散文的形式也無法把意義準確表達清楚」,《定義》的寫作,彌補了這個缺憾,把日語與生俱來在表現上的不可能接近成了可能,打破日語語言本身的曖昧,將語言的意義展現到最精確的地步。
◆關於《定義》,我是寫沒有名字的存在
《定義》就像中國自古就有的「詠物詩」,都不是太強調詩人的主觀色彩,而是客觀地,有時甚至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出一個真實的「定義」或意義的輪廓。
在這本詩集裡,谷川對「物」,比如杯子、剪刀、蘋果甚至排泄物都進行了深情的「凝視」,甚至這個「物」還會掙脫物的本體,來揭示生命和真理。谷川這種對萬物的深情是從何而來?詩人曾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是在寫語言誕生之前便存在的物質。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物質都有人類命名的名字,每個人都是通過那些被人類命名的名字來認識世界萬物。
人也是在沒有名字之前便存在。我寫物就跟人類一樣,它們跨界存在,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在沒有名字之前跟人類一樣都是無名的存在。
我想越過這些被命名的名字,在它們被命名之前是什麼樣的存在,我想寫那種狀態。
當然,這必須建立在語言之上,通過文字的敘述,最終完成《定義》。
詩人將對「物」的本質和概念思索以精妙的文字意象表達,
充滿了想像與哲學思辨。
權衡谷川的整體作品,在語言和形式上以散文呈現的《定義》可說是他尋求改變和對當時既有的創作手法陷入危機感的產物。對谷川而言,雖說「語言是一種技術和職業工具」,而且還經常與他「生活的真實相抵觸」,但嶄新的語言可以說是他的宗教。他曾說過:「在科學家們讓嶄新的航艦飛向宇宙時,詩人讓嶄新的語言走向世界。在宇宙的沉默中,它們同樣是一種武器,一種讓人類存續的武器。」
在谷川近七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對語言的求新求變是非常迫切的。這也使他很難在創作上滿足或沉湎於一種固有的創作手法,完全以不同手法創作的《定義》就是這種追求的最好體現。這種「喜新厭舊」的創作哲學使他不斷地自我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谷川之所以持續不斷向讀者呈現嶄新的作品,也與他的這種追求分不開。
單從《定義》的語言特點來看,它的反詩歌行為一目了然。這種行為首先體現在它的語言形式上。為了清楚地表達出一個意義,或者說清楚地為一個意義的定義命名並使其正當化,詩人不得不暫時放棄詩歌的外在形式,採用寫實的散文體創作。書中除了〈一部限定版詩集《世界的雛形》目錄〉一詩是以詩的形式行文外,其他篇章均是以散文和散文詩的形式出現。但其實構成這些詩篇的內在本質還是十分詩性的。即《定義》是外表上的散文,內涵上的現代詩。
◆物的聲音
「物」在本書中作為被描述的主體對象,赤裸裸地呈現出了自己的自然「原形」和存在狀態。谷川在對「物」的刻畫上,是直接和集中的,沒有多餘的修飾和鋪墊,可謂直抵「物」的內心。「物」在此是與詩人處在對等的位置上,或者說詩人是將同樣重量的主觀和客觀的砝碼放在了表現的天秤上。詩人在此只是替「物」陳述它沉默的語言。因此,「物」在這裡的「身分」是明確的,與詩人的關係也是親密的。
詞彙在這部詩集裡是被詩人搜索枯腸般地精挑細選過的,同時每一個詞彙又像是被詩人放在天秤上小心慎微地稱量過一樣,最後被他安置在每一個詩篇裡必須承擔的位置上,為「定義」抽象的意義和實際的意思提供了足夠的說服力。《定義》既是詩人竭力命名的結果,又是「物」在《定義》中自身的「發言」紀錄。是一部「再次向詩歌與日常生活語言提出嶄新問句所產生的作品集」。
《定義》的價值不光在於它深刻揭示了語言意義的內在本質(包括抽象和具象的,也包括暗示和本質的),同時顯露出詩人的另一種詩歌美學,和詩人擺渡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所付出的努力與投入精神。詩人在此明確地向我們展示了詩歌的另一種寫作可能和表現方式。《定義》既動搖了我們對詩歌持有的既定觀念,也是對詩歌固有概念的悖謬和反叛,同時具備了批判意識和嘗試精神。谷川曾說「日語即使是用散文的形式也無法把意義準確表達清楚」,《定義》的寫作,彌補了這個缺憾,把日語與生俱來在表現上的不可能接近成了可能,打破日語語言本身的曖昧,將語言的意義展現到最精確的地步。
◆關於《定義》,我是寫沒有名字的存在
《定義》就像中國自古就有的「詠物詩」,都不是太強調詩人的主觀色彩,而是客觀地,有時甚至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出一個真實的「定義」或意義的輪廓。
在這本詩集裡,谷川對「物」,比如杯子、剪刀、蘋果甚至排泄物都進行了深情的「凝視」,甚至這個「物」還會掙脫物的本體,來揭示生命和真理。谷川這種對萬物的深情是從何而來?詩人曾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是在寫語言誕生之前便存在的物質。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物質都有人類命名的名字,每個人都是通過那些被人類命名的名字來認識世界萬物。
人也是在沒有名字之前便存在。我寫物就跟人類一樣,它們跨界存在,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在沒有名字之前跟人類一樣都是無名的存在。
我想越過這些被命名的名字,在它們被命名之前是什麼樣的存在,我想寫那種狀態。
當然,這必須建立在語言之上,通過文字的敘述,最終完成《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