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因為一首歌,抑或一個名字、一齣電影而記住一個時代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在語言裡,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作者李志銘從自己的收藏與愛好中,爬梳中外電影配樂、台語老歌、戰爭(如納粹、西班牙內戰、二戰)中的歌謠、競選歌曲,甚至台灣別具特色的唱片行、樂器工坊等,介紹在大歷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樂景觀。
本書特色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最新力作──以收藏爬梳台灣聲音景觀
裝幀設計──何佳興──以紙張的手感與紋理,配上鮮豔的色彩與狀似唱片的圖樣,烙印於精裝書封上,一展日治至光復期間的台灣音樂的時代精神。
名人推薦
楊澤(詩人)、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吳卡密(舊香居店主)、張世倫(藝評人,攝影研究者)、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齊聲推薦
楊澤│詩人
圍繞著聲音的主題,李志銘這回寫出了一本很特別的書,就我個人閱讀所及,極可能是中文世界的首發首創,也許可以姑且稱之為「聲音的當代史」、「聲音的地方志」的書。古人愛說「釆風問俗」,所謂風俗,風土的概念其實是聽覺性的,但在視覺當道,排山倒海而來,且淹沒一切的現代社會,聲音老早被放逐在感官文明的核心之外,成了靠邊站的,第二義的東西。像一個自命的史官,一個善於聆聽的「聲音的遺少」,志銘拓荒拾遺,博采留聲機年代以來,東西方的眾家流風餘響,日積月累,替時代保存了這份寶貴的記錄,值得我們好好感謝他的。
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
曾幾何時,網路上沒有的,就變得不存在一般;但其實網上缺漏的、找不到的可還真不少……在《留聲年代》中志銘信手捻來、細筆描繪的,正是這些時代抖落的吉光片羽。在書中,就連小津安二郎的御用配樂師齋藤高順,都鮮活起來……《留聲年代》裡的這二十八個故事,我們或知之甚稔、或前所未聞,一樣的是,志銘以筆作為時光機,以音樂通古博今,召喚出一幕幕陳年老事,將聯繫藝術與文史最重要的那座橋樑,搭了起來。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李志銘總習慣用屬於他的方式去體會音樂、去書寫音樂,拼湊出屬於個人的音樂品味,認真紮實地為自己的興趣去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即使對那個年代、這些歌曲是陌生的,彷彿能經由他的文字一起聆聽這些震撼心靈的音樂,還原那個時代的情境與氛圍。這些看似直接,且不浪漫的做法和解讀,卻是他對音樂最浪漫的追尋與紀錄。
張世倫│藝評人、文字工作者
作者能超越「雅俗之別」的藩籬,讓以往處在高端與底層兩方,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品味區隔,都能重新被置放在俗民文化與生命經驗的脈絡裡重新理解,使得這本書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品味類型,而能遨遊自在其中,書中對於郭金發的歌與楊澤的詩,便有一番精彩的對比映照,最終皆能以人生的個人體驗為公約數,而讓人產生超越雅俗隔閡的微妙共感,堪稱一絕。
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
李志銘多重維度的影音鑑賞寫作從個人故事到集體經驗,從本土到國際,從二戰前到現今,他對歷史背景的考究,其深度與廣度從來不會讓讀者失望。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在語言裡,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作者李志銘從自己的收藏與愛好中,爬梳中外電影配樂、台語老歌、戰爭(如納粹、西班牙內戰、二戰)中的歌謠、競選歌曲,甚至台灣別具特色的唱片行、樂器工坊等,介紹在大歷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樂景觀。
本書特色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最新力作──以收藏爬梳台灣聲音景觀
裝幀設計──何佳興──以紙張的手感與紋理,配上鮮豔的色彩與狀似唱片的圖樣,烙印於精裝書封上,一展日治至光復期間的台灣音樂的時代精神。
名人推薦
楊澤(詩人)、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吳卡密(舊香居店主)、張世倫(藝評人,攝影研究者)、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齊聲推薦
楊澤│詩人
圍繞著聲音的主題,李志銘這回寫出了一本很特別的書,就我個人閱讀所及,極可能是中文世界的首發首創,也許可以姑且稱之為「聲音的當代史」、「聲音的地方志」的書。古人愛說「釆風問俗」,所謂風俗,風土的概念其實是聽覺性的,但在視覺當道,排山倒海而來,且淹沒一切的現代社會,聲音老早被放逐在感官文明的核心之外,成了靠邊站的,第二義的東西。像一個自命的史官,一個善於聆聽的「聲音的遺少」,志銘拓荒拾遺,博采留聲機年代以來,東西方的眾家流風餘響,日積月累,替時代保存了這份寶貴的記錄,值得我們好好感謝他的。
李欣芸│配樂家、音樂製作人
曾幾何時,網路上沒有的,就變得不存在一般;但其實網上缺漏的、找不到的可還真不少……在《留聲年代》中志銘信手捻來、細筆描繪的,正是這些時代抖落的吉光片羽。在書中,就連小津安二郎的御用配樂師齋藤高順,都鮮活起來……《留聲年代》裡的這二十八個故事,我們或知之甚稔、或前所未聞,一樣的是,志銘以筆作為時光機,以音樂通古博今,召喚出一幕幕陳年老事,將聯繫藝術與文史最重要的那座橋樑,搭了起來。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李志銘總習慣用屬於他的方式去體會音樂、去書寫音樂,拼湊出屬於個人的音樂品味,認真紮實地為自己的興趣去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即使對那個年代、這些歌曲是陌生的,彷彿能經由他的文字一起聆聽這些震撼心靈的音樂,還原那個時代的情境與氛圍。這些看似直接,且不浪漫的做法和解讀,卻是他對音樂最浪漫的追尋與紀錄。
張世倫│藝評人、文字工作者
作者能超越「雅俗之別」的藩籬,讓以往處在高端與底層兩方,彷彿風馬牛不相及的品味區隔,都能重新被置放在俗民文化與生命經驗的脈絡裡重新理解,使得這本書並不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品味類型,而能遨遊自在其中,書中對於郭金發的歌與楊澤的詩,便有一番精彩的對比映照,最終皆能以人生的個人體驗為公約數,而讓人產生超越雅俗隔閡的微妙共感,堪稱一絕。
羅悅全│聲響文化研究者
李志銘多重維度的影音鑑賞寫作從個人故事到集體經驗,從本土到國際,從二戰前到現今,他對歷史背景的考究,其深度與廣度從來不會讓讀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