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
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
英國衛報年度小說大獎
布克獎入圍
「小說檢視在北愛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小男孩的個人成長、家族秘密和愛爾蘭歷史三者如何互相糾纏交織成一則深沉的故事……藉由小男孩探索家族禁忌的故事,『把事實寫出來』,開啟了閱讀與書寫北愛經驗的新方向。」──莊坤良(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台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
「在北愛,個人的悲劇及創傷與政治事件息息相關,政治抗爭所帶來的衝突與災難,立即衝擊著家庭倫理與人際關係。丁恩的小說也直指從十九世紀以來愛爾蘭抗暴、反英國殖民歷史裡層出不窮、也最令人不安的『背叛』主題。」──曾麗玲(台大外文系教授)
在某個地方,有人死了卻成為鬼繼續活下去,有人像鬼一樣活著卻像個男人一樣死去,還有人本來應該像個男人一樣死去,卻為了像鬼一樣活下去而逃走。那是什麼地方?
過去從未過去,而是在背叛與欺騙、秘密與失語間,化為陰魂不散
小男孩在黑暗中爬梳家族、民族與國家的哀傷與憂愁
透過童稚之眼,閱讀愛爾蘭在壓迫與殖民下糾纏不去的幢幢鬼影
《在黑暗中閱讀》是愛爾蘭詩人與學者薛穆斯・丁恩目前唯一出版的一本小說。故事的背景設在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德里市,由無名?事者以日記體例,?述自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從童年至成人,從無心至有意,從單純好奇親人間諱莫如深的過去,至最終拼湊出糾纏雙親家族三個世代的秘密真相,一路在黑暗中閱讀家族史與國族史的經歷。是理解同樣與大國為鄰,有著同樣複雜難解歷史糾葛的島國愛爾蘭,其百年來矛盾與憂鬱的經典之作。
小說簡易導讀
《在黑暗中閱讀》是愛爾蘭詩人與學者薛穆斯・丁恩(Seamus Deane)目前唯一出版的一本小說,丁恩在數次訪談中都曾提及小說中部分內容或橋段皆取材自他自己的成長經驗。故事的背景是設在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德里市,由一名無名?事者?述自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從童年至成人,從無心至有意,從單純好奇艾迪大伯的下場,至最終拼湊出糾纏家族三個世代的秘密真相,在黑暗中閱讀家族史與國族史的經歷。
故事開始前,丁恩便引了愛爾蘭民謠〈她從市集走過〉中兩句歌詞「常言道,每對結縭的愛侶╱總有一人懷著未曾訴說的哀淒」點題,暗示「說不出口的秘密」是引領故事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而這秘密便是艾迪之死的緣由。在小說中,這個秘密也因應不同角色轉化為不同的形態:對?事者的父親,艾迪之死是讓他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的羞愧,也是導致家族宿仇加劇的主因;對敘事者的母親,艾迪之死在小說前半段是蟄伏在暗處,卻又不時縈繞心頭的鬼魂,到了後半段更成了讓她進入沉默的枷鎖;對旁人,這個秘密或者是閒睱時的八卦,又或是成了口耳相傳的鬼怪奇談;對?事者,這秘密是他身分認同的關鍵,去拼湊出隱藏在後的真相成了從少年變成大人的成長課題。然而,去探究艾迪的下場,對?事者不單只是追溯自己家族的過去,也顯示了瞭解國家因信仰與政治因素而分裂,是如何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係與個人的成長。
個人、家庭,與國家三者最明顯的連結便是在與小說同名的〈在黑暗中閱讀〉這一章。在這一章,敘事者找到了母親年輕時看的小說《珊番渥》(Shan Van Vocht)。「珊番渥」是愛爾蘭文,意思是窮老太婆,但它也是愛爾蘭的別名。愛爾蘭作家經常用貧苦老嫗的形象來具現愛爾蘭在英國統治下的困苦生活。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格雷葛利夫人(Lady Gregory)與葉慈(W. B. Yeats)合著的《胡立漢之女凱撒琳》(Kathleen Ni Houlihan)一劇,劇中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愛爾蘭化身為窮老太婆步入民家,鼓吹愛爾蘭青年為她上戰場,犧牲生命,抵禦外侮。丁恩所虛構的這本《珊番渥》與《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相同,亦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因此當敘事者在閱讀這本小說時,他不只是在閱讀虛構的故事,也同時在閱讀愛爾蘭這個「窮老太婆」的歷史。而?事者母親在扉頁上的簽名更複雜了被閱讀的對象:「我媽在扉頁寫了她娘家的姓。我盯著它看。即使墨水已經褪色了,但那些字母還是很清楚。它們對我來說很陌生,就好像它們代表的是她成為我認識的媽媽之前的某個人。」對?事者,母親娘家的姓代表的是另一個身分,一個成為他母親之前的陌生人,也是一段他所不知道的過去,即使已然褪色淡去,卻仍清晰可見。也因此閱讀《珊番渥》對?事者而言,也是在閱讀自己母親的過去。透過這個簽名,丁恩巧妙地將愛爾蘭的歷史與?事者母親的過去連結,也將?事者的個人身分、家庭、與國家三者串連在一起。
另一個將《珊番渥》與?事者母親連結在一起的便是情節安排。《珊番渥》雖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但主要是羅伯與安的愛情故事。與《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相似,羅伯為了國家大義,決心離開凱撒琳,放棄愛情。?事者雖未明說故事的細節,但在他自己與女主角安的纏綿幻想中,卻暗示了故事是以悲戀結尾:「所以我就只跟她說話然後跟她說她有多漂亮還有我怎樣都不會去參加叛亂而只坐在那兒在她耳旁低語然後讓她知道現在就是永遠而不是在未來當槍戰與砍殺結束的時候,當人生剩下的就只是在晚上聽著風在墓地與空曠的山坡嚎哭的時候。」這個因為國家大義而導致的悲戀結局,可說是丁恩對極端國族主義的回應;比葉慈在一九三八年對《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的晚年省思:「是否我那劇作送了╱某些人至英軍槍火下(Did that play of mine send out/ Certain men English fire shot)」 來得直接具體,卻又不若喬伊斯在《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借主角斯提芬之口責難:「愛爾蘭是隻吞食己出豬崽的老母豬(Ireland is the old sow that eats her own farrow)」來得苛刻。丁恩的反思呈現了在國家大義所帶來的激情退去後,逝者已矣,但留給生還者的不見得是光明的未來,反而是淒涼的懊悔。但那份懊悔並非來自於葉慈與喬伊斯文中為愛爾蘭獨立而亡的青年人,而是在家中苦等守候丈夫、兒子、兄弟,或情人歸來的女性;對丁恩來說,「珊番渥」並非是「有著女王般步伐的年輕女性」 所化身的老嫗,亦不是食子的惡虎,而是心懷哀淒的老太婆。丁恩更以?事者母親的遭遇體現那份哀淒:在結婚前,?事者母親曾有段悲戀,愛人麥伊亨尼抛棄她,娶了她妹妹凱蒂,卻在凱蒂懷了米芙之後又棄她而去。?事者的母親便是麥伊亨尼失蹤的關鍵。而在這一章,當?事者在黑暗中探究「窮老太婆」的過去,想像他與安的浪漫情節,也暗示了他將在現實生活探索母親在「她成為我認識的媽媽的之前的某個人」的過去,並拼湊出她這段悲戀背後的真相。
但真相究竟是什麼,就連?事者自己也不確定,僅能從「在實際的經過與我所想像的之間,我之前聽過的,我一直聽到的」之間去判斷,而始料未及的是,他越是去探索真相,越是瞭解這段過去,便越讓他與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疏離。從破碎的真相中,?事者或許解出了瘋子喬的謎語:「在某個地方,有個人死了卻成了鬼繼續活下去,還有另一個人像鬼一樣活著卻像個男人一樣死去,另外還有另一個人本來應該像個男人一樣死去的卻為了像鬼一樣活下去而逃走了。那是什麼地方?」但解開後,他卻成了糾纏母親內心,提醒她深深罪惡感的活鬼魂,母子關係也因此不復過往。
《在黑暗中閱讀》裡的鬼怪奇談通常都不是單純的靈異體驗,而是用來包裝某些不堪提起的回憶的偽裝,這也讓鬧鬼(Haunting)一詞變得複雜。在英語,haunt一字本就有兩個意思:一是遇見鬼魂的體驗,二是因為回憶或情緒所產生的內心糾結。在小說裡,丁恩便利用了這兩層意思將鬼魂與過去連結,並將回憶鬼魅化──鬧鬼(haunting)不是單純「見鬼了」,亦是不斷回想起不堪過去的精神折磨。更特別的是,「鬧鬼」不只會發生在個人身上,更會成為「病灶」在家族裡蔓延,並成了「有害的血緣」世代相傳。凱蒂故事裡的麥拉夫林家族、布朗神父大驅魔的葛雷納漢家族,甚至是?事者自己家族裡的宿仇,都是將不可明說的過去轉化成了鬼怪奇談,藉此掩飾家醜與內心的罪惡感。然而這個轉化過程也讓?事者的雙親、外公,以及遇見狐狸精的賴瑞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沉默。?事者的母親更因為承受不住罪惡感,情緒崩潰,並封鎖自己的內心與過去的鬼魂為伍。
?事者對過去種種的好奇心,最後演變成為執著,就如他的母親所說:「我覺得你有時候著魔了。你就不能讓過去的事過去嗎?」這份執著也深深影響了?事者的成長。就?事角度、風格、與結構來看,《在黑暗中閱讀》乍看是本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通常成長小說的主角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身分認同的疑難,但最後他╱她克服困難,尋得了人生方向,順利在心理層面脫離青少年的迷惘,成為成熟的大人。《在黑暗中閱讀》的?事者在故事裡確實遭遇了身分認同的困難──被誣陷為告密者、與雙親及手足的疏離感等──為了順利渡過這個危機,他必須解開艾迪之死與家族宿仇的秘密,好讓自己釋懷,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可是在解謎的過程,他越陷越深;生理上他是長大了,但心理上他卻越走越回頭,最後就是停留在過去。如果鬼魂在某種程度是過去罪惡感與悔恨的投射,母親是因為看得見鬼魂而封鎖自己,那?事者成了糾纏她的鬼魂之一也表示他一直活在過去,甚至成了過去本身。當?事者針對母親說他對過去著魔似的執著,他在內心反駁:「但那不是過去啊而且她也知道。」這句話似非而是地暗示了?事者與其母兩人的處境──過去不是過去,而是他們的現在與未來,但他們都無法從過去走出來。如果?事者的現在與未來就是過去,那他在心理上的成長自然便受限,甚至是停滯不前。這或許也解釋了小說最後兩章竟相隔十年的時間。十年來,?事者就像個局外人,默默看著事態與家人的變化,但也因為選擇沉默,他與雙親的關係仍未見好轉。在最後一章,?事者簡述了十年後雙親的生活、凱蒂與家族的相處,還有他的兄弟們如何遭受英軍的暴行,卻對他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隻字未提,因為他就是活在過去,沒有成長,也因此沒有值得交待的情節。即使他最後終於補完了艾迪之死的關鍵,但自始至終,他都未能建立自己人生的論述。
丁恩於小說中,藉由?事者未能成長的人生,暗示了在英國殖民下且分裂的愛爾蘭長久以來也未能成長,總是一犯再犯過去的錯誤。個人、家族、與國家三者在《在黑暗中閱讀》裡從未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三位一體的存在,三者彼此影響,彼此牽連。在愛爾蘭文學,這雖不是新鮮的主題,但丁恩將?事者母親做為「窮老太婆」的再現,卻讓讀者省思極端國族主義背後鮮被提起的淒涼。在這本小說,丁恩仔細建構了每個事件與每個章節,讓它們緊緊相扣;某個莫名的橋段,可能是解開之前或之後謎題的線索。而讀者,就得和?事者一樣,在黑暗中摸索與閱讀,尋得方向。
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
英國衛報年度小說大獎
布克獎入圍
「小說檢視在北愛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小男孩的個人成長、家族秘密和愛爾蘭歷史三者如何互相糾纏交織成一則深沉的故事……藉由小男孩探索家族禁忌的故事,『把事實寫出來』,開啟了閱讀與書寫北愛經驗的新方向。」──莊坤良(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台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
「在北愛,個人的悲劇及創傷與政治事件息息相關,政治抗爭所帶來的衝突與災難,立即衝擊著家庭倫理與人際關係。丁恩的小說也直指從十九世紀以來愛爾蘭抗暴、反英國殖民歷史裡層出不窮、也最令人不安的『背叛』主題。」──曾麗玲(台大外文系教授)
在某個地方,有人死了卻成為鬼繼續活下去,有人像鬼一樣活著卻像個男人一樣死去,還有人本來應該像個男人一樣死去,卻為了像鬼一樣活下去而逃走。那是什麼地方?
過去從未過去,而是在背叛與欺騙、秘密與失語間,化為陰魂不散
小男孩在黑暗中爬梳家族、民族與國家的哀傷與憂愁
透過童稚之眼,閱讀愛爾蘭在壓迫與殖民下糾纏不去的幢幢鬼影
《在黑暗中閱讀》是愛爾蘭詩人與學者薛穆斯・丁恩目前唯一出版的一本小說。故事的背景設在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德里市,由無名?事者以日記體例,?述自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從童年至成人,從無心至有意,從單純好奇親人間諱莫如深的過去,至最終拼湊出糾纏雙親家族三個世代的秘密真相,一路在黑暗中閱讀家族史與國族史的經歷。是理解同樣與大國為鄰,有著同樣複雜難解歷史糾葛的島國愛爾蘭,其百年來矛盾與憂鬱的經典之作。
小說簡易導讀
《在黑暗中閱讀》是愛爾蘭詩人與學者薛穆斯・丁恩(Seamus Deane)目前唯一出版的一本小說,丁恩在數次訪談中都曾提及小說中部分內容或橋段皆取材自他自己的成長經驗。故事的背景是設在北愛爾蘭第二大城德里市,由一名無名?事者?述自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一年,從童年至成人,從無心至有意,從單純好奇艾迪大伯的下場,至最終拼湊出糾纏家族三個世代的秘密真相,在黑暗中閱讀家族史與國族史的經歷。
故事開始前,丁恩便引了愛爾蘭民謠〈她從市集走過〉中兩句歌詞「常言道,每對結縭的愛侶╱總有一人懷著未曾訴說的哀淒」點題,暗示「說不出口的秘密」是引領故事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而這秘密便是艾迪之死的緣由。在小說中,這個秘密也因應不同角色轉化為不同的形態:對?事者的父親,艾迪之死是讓他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的羞愧,也是導致家族宿仇加劇的主因;對敘事者的母親,艾迪之死在小說前半段是蟄伏在暗處,卻又不時縈繞心頭的鬼魂,到了後半段更成了讓她進入沉默的枷鎖;對旁人,這個秘密或者是閒睱時的八卦,又或是成了口耳相傳的鬼怪奇談;對?事者,這秘密是他身分認同的關鍵,去拼湊出隱藏在後的真相成了從少年變成大人的成長課題。然而,去探究艾迪的下場,對?事者不單只是追溯自己家族的過去,也顯示了瞭解國家因信仰與政治因素而分裂,是如何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係與個人的成長。
個人、家庭,與國家三者最明顯的連結便是在與小說同名的〈在黑暗中閱讀〉這一章。在這一章,敘事者找到了母親年輕時看的小說《珊番渥》(Shan Van Vocht)。「珊番渥」是愛爾蘭文,意思是窮老太婆,但它也是愛爾蘭的別名。愛爾蘭作家經常用貧苦老嫗的形象來具現愛爾蘭在英國統治下的困苦生活。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格雷葛利夫人(Lady Gregory)與葉慈(W. B. Yeats)合著的《胡立漢之女凱撒琳》(Kathleen Ni Houlihan)一劇,劇中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愛爾蘭化身為窮老太婆步入民家,鼓吹愛爾蘭青年為她上戰場,犧牲生命,抵禦外侮。丁恩所虛構的這本《珊番渥》與《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相同,亦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因此當敘事者在閱讀這本小說時,他不只是在閱讀虛構的故事,也同時在閱讀愛爾蘭這個「窮老太婆」的歷史。而?事者母親在扉頁上的簽名更複雜了被閱讀的對象:「我媽在扉頁寫了她娘家的姓。我盯著它看。即使墨水已經褪色了,但那些字母還是很清楚。它們對我來說很陌生,就好像它們代表的是她成為我認識的媽媽之前的某個人。」對?事者,母親娘家的姓代表的是另一個身分,一個成為他母親之前的陌生人,也是一段他所不知道的過去,即使已然褪色淡去,卻仍清晰可見。也因此閱讀《珊番渥》對?事者而言,也是在閱讀自己母親的過去。透過這個簽名,丁恩巧妙地將愛爾蘭的歷史與?事者母親的過去連結,也將?事者的個人身分、家庭、與國家三者串連在一起。
另一個將《珊番渥》與?事者母親連結在一起的便是情節安排。《珊番渥》雖是以一七九八年起義為背景,但主要是羅伯與安的愛情故事。與《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相似,羅伯為了國家大義,決心離開凱撒琳,放棄愛情。?事者雖未明說故事的細節,但在他自己與女主角安的纏綿幻想中,卻暗示了故事是以悲戀結尾:「所以我就只跟她說話然後跟她說她有多漂亮還有我怎樣都不會去參加叛亂而只坐在那兒在她耳旁低語然後讓她知道現在就是永遠而不是在未來當槍戰與砍殺結束的時候,當人生剩下的就只是在晚上聽著風在墓地與空曠的山坡嚎哭的時候。」這個因為國家大義而導致的悲戀結局,可說是丁恩對極端國族主義的回應;比葉慈在一九三八年對《胡立漢之女凱撒琳》的晚年省思:「是否我那劇作送了╱某些人至英軍槍火下(Did that play of mine send out/ Certain men English fire shot)」 來得直接具體,卻又不若喬伊斯在《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借主角斯提芬之口責難:「愛爾蘭是隻吞食己出豬崽的老母豬(Ireland is the old sow that eats her own farrow)」來得苛刻。丁恩的反思呈現了在國家大義所帶來的激情退去後,逝者已矣,但留給生還者的不見得是光明的未來,反而是淒涼的懊悔。但那份懊悔並非來自於葉慈與喬伊斯文中為愛爾蘭獨立而亡的青年人,而是在家中苦等守候丈夫、兒子、兄弟,或情人歸來的女性;對丁恩來說,「珊番渥」並非是「有著女王般步伐的年輕女性」 所化身的老嫗,亦不是食子的惡虎,而是心懷哀淒的老太婆。丁恩更以?事者母親的遭遇體現那份哀淒:在結婚前,?事者母親曾有段悲戀,愛人麥伊亨尼抛棄她,娶了她妹妹凱蒂,卻在凱蒂懷了米芙之後又棄她而去。?事者的母親便是麥伊亨尼失蹤的關鍵。而在這一章,當?事者在黑暗中探究「窮老太婆」的過去,想像他與安的浪漫情節,也暗示了他將在現實生活探索母親在「她成為我認識的媽媽的之前的某個人」的過去,並拼湊出她這段悲戀背後的真相。
但真相究竟是什麼,就連?事者自己也不確定,僅能從「在實際的經過與我所想像的之間,我之前聽過的,我一直聽到的」之間去判斷,而始料未及的是,他越是去探索真相,越是瞭解這段過去,便越讓他與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疏離。從破碎的真相中,?事者或許解出了瘋子喬的謎語:「在某個地方,有個人死了卻成了鬼繼續活下去,還有另一個人像鬼一樣活著卻像個男人一樣死去,另外還有另一個人本來應該像個男人一樣死去的卻為了像鬼一樣活下去而逃走了。那是什麼地方?」但解開後,他卻成了糾纏母親內心,提醒她深深罪惡感的活鬼魂,母子關係也因此不復過往。
《在黑暗中閱讀》裡的鬼怪奇談通常都不是單純的靈異體驗,而是用來包裝某些不堪提起的回憶的偽裝,這也讓鬧鬼(Haunting)一詞變得複雜。在英語,haunt一字本就有兩個意思:一是遇見鬼魂的體驗,二是因為回憶或情緒所產生的內心糾結。在小說裡,丁恩便利用了這兩層意思將鬼魂與過去連結,並將回憶鬼魅化──鬧鬼(haunting)不是單純「見鬼了」,亦是不斷回想起不堪過去的精神折磨。更特別的是,「鬧鬼」不只會發生在個人身上,更會成為「病灶」在家族裡蔓延,並成了「有害的血緣」世代相傳。凱蒂故事裡的麥拉夫林家族、布朗神父大驅魔的葛雷納漢家族,甚至是?事者自己家族裡的宿仇,都是將不可明說的過去轉化成了鬼怪奇談,藉此掩飾家醜與內心的罪惡感。然而這個轉化過程也讓?事者的雙親、外公,以及遇見狐狸精的賴瑞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沉默。?事者的母親更因為承受不住罪惡感,情緒崩潰,並封鎖自己的內心與過去的鬼魂為伍。
?事者對過去種種的好奇心,最後演變成為執著,就如他的母親所說:「我覺得你有時候著魔了。你就不能讓過去的事過去嗎?」這份執著也深深影響了?事者的成長。就?事角度、風格、與結構來看,《在黑暗中閱讀》乍看是本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通常成長小說的主角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身分認同的疑難,但最後他╱她克服困難,尋得了人生方向,順利在心理層面脫離青少年的迷惘,成為成熟的大人。《在黑暗中閱讀》的?事者在故事裡確實遭遇了身分認同的困難──被誣陷為告密者、與雙親及手足的疏離感等──為了順利渡過這個危機,他必須解開艾迪之死與家族宿仇的秘密,好讓自己釋懷,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可是在解謎的過程,他越陷越深;生理上他是長大了,但心理上他卻越走越回頭,最後就是停留在過去。如果鬼魂在某種程度是過去罪惡感與悔恨的投射,母親是因為看得見鬼魂而封鎖自己,那?事者成了糾纏她的鬼魂之一也表示他一直活在過去,甚至成了過去本身。當?事者針對母親說他對過去著魔似的執著,他在內心反駁:「但那不是過去啊而且她也知道。」這句話似非而是地暗示了?事者與其母兩人的處境──過去不是過去,而是他們的現在與未來,但他們都無法從過去走出來。如果?事者的現在與未來就是過去,那他在心理上的成長自然便受限,甚至是停滯不前。這或許也解釋了小說最後兩章竟相隔十年的時間。十年來,?事者就像個局外人,默默看著事態與家人的變化,但也因為選擇沉默,他與雙親的關係仍未見好轉。在最後一章,?事者簡述了十年後雙親的生活、凱蒂與家族的相處,還有他的兄弟們如何遭受英軍的暴行,卻對他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隻字未提,因為他就是活在過去,沒有成長,也因此沒有值得交待的情節。即使他最後終於補完了艾迪之死的關鍵,但自始至終,他都未能建立自己人生的論述。
丁恩於小說中,藉由?事者未能成長的人生,暗示了在英國殖民下且分裂的愛爾蘭長久以來也未能成長,總是一犯再犯過去的錯誤。個人、家族、與國家三者在《在黑暗中閱讀》裡從未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三位一體的存在,三者彼此影響,彼此牽連。在愛爾蘭文學,這雖不是新鮮的主題,但丁恩將?事者母親做為「窮老太婆」的再現,卻讓讀者省思極端國族主義背後鮮被提起的淒涼。在這本小說,丁恩仔細建構了每個事件與每個章節,讓它們緊緊相扣;某個莫名的橋段,可能是解開之前或之後謎題的線索。而讀者,就得和?事者一樣,在黑暗中摸索與閱讀,尋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