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 拾書所

失衡的經濟:美中「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 420 元 原價 420
《紐約時報》、《哈芬登郵報》、《富比士雜誌》、《鉅亨網》、《蘋果日報》等,美歐亞洲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賈斯汀・林毅夫等重量級推薦!

2008年金融風暴,凸顯中美貿易長期失衡角力及病態關係。
這失衡危機掀起全球經濟巨大的波瀾,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華爾街最具權威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
為我們精闢解答,並描繪中美雙方「再平衡」戰略大藍圖!

當世界最大「生產國」遇上世界最大「消費國」,會是什麼樣的局面?長期以來,美國過度消費,而中國嚴重依賴出口經濟,這個世界經濟的隱患,在二○○八年金融危機中爆發,印證美中經濟終究是一種「偽繁榮」景象,兩國共依存的關係既弔詭也病態。這場經濟動盪的餘震,甚至延續到二○一二年的歐債風暴仍未停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局勢!

◆亞投行、一帶一路、TPP……美中經濟戰爭已經開打?!美國真能重返亞洲再平衡?
金融危機至今已經六年多,美中雙方「再平衡」的腳步不一又各懷鬼胎,為經濟局勢埋下一枚不定時炸彈。美國對內使用「量化寬鬆(QE)」政策,對外則用TPP,企圖創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鞏固其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中國則力圖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用「一帶一路」、「亞投行」、「RCEP」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解決內部產能過剩和產業提升。
美中兩國無論經濟或政治層面各有謀算,雙方若不能以互信為基礎,共同攜手走向「再平衡」,將使原本失衡的美中關係,擴大演變成失衡的世界危機!

◆羅奇編寫美中貿易戰爭劇本!全球經濟牽一髮動全身!
美中關係會如何演變?全世界都在看!被譽為「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也是全球擁有最多讀者的經濟分析大師,他對詭譎多變的美中關係,編寫了一齣貿易戰爭劇本「萬一美國擦槍走火開了貿易報復的第一槍,中國GDP成長將嚴重放緩;東亞的主要經濟體──日本、南韓和台灣──立刻陷入衰退;中國的資源供應鏈──從澳洲、紐西蘭到加拿大和巴西及仰賴中國資本設備需求的德國,也開始反轉;全歐洲經濟體將一起陪葬……。」由此看來,全世界經濟牽一髮動全身,你我都不能置身事外。

◆羅奇為美中經濟擘畫「再平衡」戰略藍圖!處在危機與契機之間的台灣,該如何抉擇?
如何收拾美中經濟「失衡」的殘局?雙方又該如何找到新出路?羅奇提出精闢前瞻的七字箴言「誰先改變,誰先贏!」並祭出「再平衡」解方,美中雙方唯有轉型尋求再平衡,才有新契機。

台灣目前處在「TPP」及「RCEP」兩大經濟陣營中,如何做出聰明理智的選擇?台灣會不會再次落入邊緣化的危機中?羅奇帶你從了解世界經濟開始做功課,一步步抽絲剝繭,不只看熱鬧,也看懂世界經濟的門道!


【國際重量級推薦】

「史蒂芬・羅奇在這部發人深省的經濟政策評析中,結合了學術專業和長期實務經驗。他的洞識和論據勢將衝擊太平洋兩岸的辯論。」
──亨利・季辛吉(Henry A. Kissenger),前美國國務卿

「《失衡的經濟》精闢分析了中國轉型為新經濟成長模式的過程,以及這個轉變將為美國帶來的挑戰。」
──尼可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安東尼•所羅門高級研究員(Anthony M. Solomon Senior Fellow)

「美國和中國將如何從不穩固的共依存關係逐步轉變為穩定的共存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關鍵的課題之一。對美中政經制度有深刻理解的史蒂芬・羅奇描述了相關挑戰與機會,以及兩國非做不可的調整。對於關心全球未來的讀者,這是一部來得及時的必讀之作。」
──賈斯汀・林毅夫(Justin Yifu Lin),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

「一部重要又迷人的著作,探討世界規模最巨,也最生氣勃勃的兩大經濟體的結構性挑戰和持續演化的共依存關係。《失衡的經濟》是一部成長、穩定和戰後全球化的教材,全書充滿深刻的洞見和雙方多采多姿的性格描繪,且文如行雲流水。世上擁有如此廣博的知識與經驗,而能寫出這樣一部大作的人屈指可數。」
──麥可・史賓斯(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史蒂芬・羅奇就中美經濟關係提出深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論述。他的政策警訊非常明確:美中關係的未來取決於兩國成長策略的重大變革。」
──蘿拉・泰森(Laura D. Tyso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國內名人讚譽推薦】
王濬智 群益金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成志 萬寶週刊社長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嘉隆 AIA Capital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財訊雙周刊專欄作家
阮慕驊 News 98「世界一把抓:阮慕驊時間」、「財經晚點名」 
林建甫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宏文 環宇電台「財經熱點」主持人、《今周刊》顧問 
洪寶山 理周集團總裁 
梁國源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許振明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陳思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專任教授 
葉雲龍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楊紹華 《今周刊》副總編輯  
熊秉元 浙江大學法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蘭 萱 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特色】
1.了解美中經濟三十年發展,必讀之書!
本書深入淺出,提供大師級的思考視野,兼具學術專業與實務經驗,全書充滿深刻的洞見和美中雙方多采多姿的性格描繪!

2.關心台灣未來發展,必讀之書!
從歷史看未來,本書幫助你從美中經濟再平衡的演變中,看見台灣未來的道路,做個智慧、理性的經濟學人!

3.掌握未來投資之鑰,必讀之書!
對於關心未來投資方向的中小企業主或是投資人,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提供前瞻的思維,做好投資準備!



內文試閱:
第十章 斯慕特─霍利法捲土重來

  關於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沒有什麼不可能。艱困時期尤其如此,經濟壓力難免會為政治行動帶來一些喧擾,在這種情況下,不當的政策決定,會對許多經濟造成深刻而持續的影響。
美中經濟關係亦無法免除於這種可能。自二○○五年以來,美國國會一再揚言實施反中國的貿易與貨幣措施,好消息是這些法案尚未變成法律。壞消息是過去的績效或許不是預測未來決定的好指標。
  一九三○年的斯慕特─霍利法就是活生生最壞的腳本,示範小規模的貿易衝突如何演變成全面開戰。此法針對近九百項進口美國的貨物,提高了平均近百分之二十的關稅1。它引發美國重要貿易夥伴的強烈反抗,一場全球貿易大戰就此引爆──協助將世界金融衰退成經濟大蕭條。很多專家認為這是現代美國史上最糟糕的經濟政策錯誤。
  歷史可不可能重演?當然不會──專家們自信滿滿地保證。謹記一九三○年代的教訓,並深諳自由貿易的理論與實務,美國或中國不會有哪個頭腦清楚的政治領導人會發射實彈開啟貿易戰爭,但這些風險並非不值一哂。過去專家們不也自信滿滿地相信下列神話:能長久維繫的不平衡、良性的資產和信用泡沫,以及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市場參與者的私利,千萬別說不可能。
  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歷史甚少重複,但經常押韻。華盛頓責難中國的傾向就是格外令人擔心的韻腳之一。不同於斯慕特─霍利大範圍的掃射,反中國的貨幣或貿易法案,只會鎖定一個可能的敵人為目標,但共依存卻使那個目標攸關美國的利益。不同於美國還有貿易及儲蓄順差的一九三○年代,中國可是現今美國赤字的主要資助者,也是美國消費者垂涎的廉價商品主要供應者。這使得此時的美國,遠比彼時脆弱,禁不起美中貿易戰爭可能招致的任何報復行動。
  哎呀,誰管邏輯。重要的是就業安全的政治──以及那個非理性的信念:要還給處境堪憐的美國工人公道,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中國畏縮。誰在乎美國根深柢固的經濟問題──欠缺儲蓄、勞動者技能低落、曾經有競爭力的產業逐漸中空,以及公共建設不敷使用──大多是自己造成。華盛頓透露的訊息是,怪罪他人比著手處理問題來得容易。
  誰在乎中國的報復,可能會對金融市場和美國實體經濟造成不利。恐懼的政治才不管兩敗俱傷的風險──這正是八十五年前參議員瑞德・斯慕特(Reed Smoot)和威利斯・霍利(Willis Hawley)犯下的錯。

◎兩個參議員和一種貨幣
這一波逐步加溫的反中國保護主義情緒,在二○○五年四月六日有個不祥的轉折。那一天,在美國參議院一場令人意外的投票,兩黨六十七位參議員中有過半拒絕擱置例行國務院撥款法案的舒默─葛蘭姆(Schumer-Graham)中國貨幣改革修正案。


  雖然這不是國會第一次討論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卻是第一次實彈上膛。正如參議員查爾斯‧舒默數周後指出:「是溫言在口,大棒在手的時候了2。」
  舒默,紐約出身的自由派民主黨員,和南卡羅萊納州出身的保守派共和黨員林德西‧葛蘭姆,結為看似不可能的政治組合。舒默在共同支持這項貨幣法案時根本沒去過中國。「那無關緊要。」他一年後在第一次於北京吃早餐時這麼表示。「我只要在一九八○年代晚期去過一次日本,就可以處理日幣事宜3。」這句油腔滑調的意思是,一如他不必長待日本就能在推動日幣升值上扮演要角,他也不需要待在中國多久,就能對人民幣發揮類似的影響力。受律師教育(雖然從未執業)的舒默,能成為名聞遐邇的參議員,靠的就是為中產階級的困境而戰,他很快建立這個觀念:中國對中產階級選民構成嚴重威脅。
  也受過律師訓練的林德西‧葛蘭姆,是一九七七年以來在所屬南卡州國會選區第一個獲選的共和黨員。代表一個不承認工會而在地紡織業已被外國競爭擊潰的州,他也把中國視為眼中釘。身為懼怕中國的保守派人士,葛蘭姆是自由派舒默在天秤另一端的完美平衡。兩人一直有效穿越意識型態的分水嶺,在美國國會掀起兩黨一致的反中國巨浪。
  舒默和葛蘭姆的中國戰略,從來不是實際的行動計畫。運用平衡關稅(countervailing tariff)來報復美方聲稱的貨幣操控,可能違反WTO的規定。他們的提案是「政治劇場」,意在興風作浪,激起國內辯論,讓北京寢食難安。
  就這樣而已。從二○○五年開始,反中國法案就一直在參眾兩院穩定流動。舒默和葛蘭姆兩人,夥同多位共同支持者,提出又撤銷了數項這樣的提案。一次列出,在二○○五至一二年,國會共提出超過一百一十項鎖定中國貨幣和貿易議題的立法4。其中多數在委員會胎死腹中,但也讓國會裡反中國的鼓聲不絕於耳。

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
  兩項法案真的交付議場表決。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眾議院以兩黨合計三百四十八對七十九票的壓倒性差距通過〈二○一○年公平貿易貨幣改革法案〉(Currency Reform for Fair Trade Act of 2010),基本上就是反中國的貨幣法,要對中國產品課徵高關稅,彌補其有嫌疑的貨幣操控5。一年後,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參議院又以六十三對三十五票,一樣大的差距通過類似的〈二○一一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 of 2011)6。兩案都沒有被另一個議院接受,所以也從沒上過總統的辦公桌7。
  雖然這些年來立法創制的結構有所演化,但基本的三步手法大致不變:首先,這些法案宣布依照國際貨幣基金公約規定,貨幣操控為非法。再來,它們授予總統基於某些匯率評價標準指出操控貨幣者。最後,它們下令課稅來彌補操控造成的損害。
  雖然這些法律提案並未指名道姓地點出中國,但沒有人懷疑它們的首要目標是誰。既然經由貨幣傳播的損害,影響了所有從中國運往美國的商品,操控的懲罰可能等同於數百億美國的稅。二○○五年的舒默─葛蘭姆法案,認定中國商品的價格被低估了百分之二十七點五,這將致使當年總值約二四三○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一共被課六百七十億的關稅。
  自舒默和葛蘭姆首開先河,這個手法已多次精益求精。最重要的一項是將證明貨幣操控的責任,從國會轉嫁給美國財政部,聽從法律顧問之勸告,國會明白它對幣值評估發表的任何意見,都可能被視為武斷。所以它把裁決權移交他人,建議行動的扳機應繫於美國財政部每半年對國會提出的「國際經濟及匯率政策報告」(Report to Congres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 )。如果財政部在與被控操控國進行義務性磋商後,做出操控的裁決──自一九九四年以來沒做過這樣的裁決──稅就會按新法自動啟動。
  並未真正立法的事實,並未使這些提案形如空包彈。它們達到「吸引注意」的重要目的──包括美國和中國;它吸引雙方注意,貿易緊張對於形塑這兩個共依存國家的經濟議程,有多重要。雙方都嚴肅看待這些顧慮,而這樣的反應,至少部分促成自舒默和葛蘭姆參議員,首次提出解方後的兩項重大發展:中國外匯制度在二○○五年七月改為「管理式浮動」,以及在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建立正式的高階經濟及策略對話(一開始半年一次,現為一年一次)。這些是正面的行動,但,就事情的整個脈絡來看,對於緩和美中貿易日積月累的緊張助益不大。或許,這些行動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但緊跟著這兩位參議員施加的壓力而至,可能不算巧合。

◎恐嚇加碼
恐嚇只能帶美國國會走這麼遠。最終,如果嚴重的問題仍然持續,政治體需要行動,在某些層面,國會對中國的恫嚇正演變成一場上坡戰。如前文指出,二○○五年以後,許多在反中國案例背後的經濟議論,已經趨弱。


  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百分之三十五,而中國的國際失衡廣義指標──它的經常帳和多邊貿易順差──已大幅縮小。在此同時,如第八章指出,美國也成功地使用WTO爭端機制,處置它對中國貿易實務的數次抱怨。
  雖然有這些進展,美國經濟虛弱依舊,中產階級勞工還是感受到無比壓力。持續攀高的失業率和停滯不前的通膨,調整後實質薪資為美國勞動市場投射一道長長的陰影。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任何有形的改善。
  而美國貿易前線情況不妙。它在關鍵產業的市占率仍繼續輸給外國生產者,使貿易逆差更趨惡化,給工廠工人添增源源不絕的無情壓力。但最棘手的癥結點,就是與中國過大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增,到二○一二年攀升至創紀錄的三一五○億美元。誰在乎那個雙邊貿易逆差算法有假──政治人物沒有耐心聽分析或理論。這個資料點仍是華盛頓經濟辯論的避雷針。
  一如那齣驅動美中兩國共依存關係的肥皂劇,雙邊貿易緊張的解決之道也被留給政治競技場。華盛頓在經濟政策上面臨兩個基本抉擇,都與美中關係密不可分──實現貿易制裁的威脅,或勇於面對必須履行的要務:在國內推動新的議程來舒緩貿易赤字過高的壓力,老把戲不再是可靠的選項了。
  雖然美國絕對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但毫無跡象顯示它有這麼做的政治決心。費勁的問題需要費勁的解決方式,而唯有兩黨願意共同做些犧牲,那才可能實現。可惜,近來的政治極化指著反方向。
  當然,還有另一個逃生門。自發性的強勁經濟復甦能創造奇蹟,既治癒美國的勞動市場,也解除美中之間的緊張。只是後危機歷史之重,以及依然嚴峻的美國消費者負債,並未展現太大的希望。但,沒有不可能的事。
  有那麼多選項──從國產的療法到施予更大的政治壓力──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考量美中貿易戰爭最糟情況是合理的。這不是說戰爭一定會爆發,但不去思考難以置信的事,就有驕矜自滿的味道,而這會提高惡夢成真的危險。

◎一場惡夢
美國和中國都站在一道非常滑溜的斜坡頂端。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系統的產物,當雙方面臨或許是彼此共依存關係的最大考驗時,卻有許多共通點。兩國的經濟都來到轉型的臨界點──舊成長模式已過度使用,必須以重新平衡過的新模式代替。兩國間積蓄的經濟緊張可能沸騰,引發一場貿易戰爭。


  每一場戰爭都有「一時手癢扣下扳機」開第一槍的傳說。由於美國在大危機數年之後仍在舔它的傷口,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它並不缺發癢的手指。讓我們假設第一槍是華盛頓開的好了8。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純屬猜測,但也是重要的假設性案例,看情況可能糟到何種地步。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朵烏雲籠罩大衛營,美國總統歐巴馬召集重要顧問商討嚴峻的政治境況。財政緊縮已釀成傷害,聯邦政府支出削減致使經濟故態復萌,可怕的第二任期魔咒愈來愈明顯,歐巴馬政府受到一連串自家及對外政策醜聞的搖撼。共和黨員把握時機在一個月前的期中選舉,拿下驚人勝利,同時拿下參眾兩院的掌控權。亟欲避免在任期最後兩年變成跛腳馬,總統需要新的政策棋步。
  中國就是答案,他的顧問提議。於是,忠於他「美國中產階級捍衛者」的諾言,歐巴馬在二○一五年元月發布總統行政命令,宣告中國犯了貨幣操控罪9。依照〈一九八八年貿易及競爭力綜合法案〉(Omnibus T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