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 拾書所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 355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折、魅力於一身的國家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歷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里,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家塑造出迷人風采。
──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向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複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家有了一番了解。這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線》(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家做了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如何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 納瑟(Vali Nasr),《伊斯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了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卷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看見了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廬山真面目。
──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了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家。
──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歷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歷程瞭若指掌。
── 《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 《衛報》

內容深刻扎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家紀實」見聞錄提供了一個範本。── 《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 《亞洲之家》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家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讀者……創造了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複雜多元的國家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制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家揭開了一個奇妙多變國家的面紗。
── 《科克斯書評》

目次
推薦序一 「模範生」和她的「壞男友」╱李美賢
推薦序二 以印尼作為方法╱張正

前言  印尼,我迷人的壞男友
第一章  不可思議的國度
第二章  多元而統一
第三章  黏稠的傳統文化
第四章  來自他鄉的居民
第五章  天高皇帝遠
第六章  幸福大家族
第七章  大地之母的寵兒
第八章  冰上的利潤
第九章  一頁滄桑史
第十章  蘇門答臘異世界
第十一章  族群對立與暴民正義
第十二章  你的真主,我的上帝
第十三章  爪哇剪影
結語  印尼精神
資料來源及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模範生」和她的「壞男友」╱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印尼幅員廣大,由一萬數千個島嶼組成,住著360個族群,說著719種語言。這樣一個充滿多元與異質性的國家,卻可能也是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們無法在地圖上指認的「大國」。甚至有許多人是在準備出發前往有「度假天堂」之稱的峇里島時才發現,「喔,原來峇里島在印尼」,也因為「度假天堂」的加持,才願意對印尼有一點點正面的觀感。
通常,周遭朋友去印尼會跟隨旅行團,搭乘舒服有冷氣的遊覽車、小巴、安全的觀光遊艇。人們猶如鑽進氣球裡,在氣球內享受星級的舒適,行走安全的行程,品嘗萬無一失的料理,更謹慎一點的,上飛機前先打個預防針,再帶上胃腸藥。氣球隔絕了自己與印尼的真實接觸,更多時候錯失了品味多層次又迷人的印尼的機會。許多去過峇里島的人用「鼓起勇氣」來敘述自己品嘗當地風味料理「髒鴨」的經驗,飽足之餘仍不忘批評一句:「髒鴨?幹嘛不取個美味一點的名字?」總之,印尼,即便是如度假天堂峇里島,大家總有說不完的負面印象與恐懼。如果有誰像本書作者皮莎妮一般,隨便在路旁就喝一杯冰涼椰子水,恐怕就會引來「太過『冒險』」的指謫。如果還像皮莎妮那樣騎摩托車、搭破公車、乘坐充滿暈吐味的渡輪,走過兩萬三千公里路,路途中還任意與人攀談(包括原本伺機要搶劫她的人),以「凡事點頭就對了」的態度進入許多社區,睡臥偶遇百姓人家的地板,這些行徑恐怕已不是「太冒險了」這幾個字足堪警戒了。但皮莎妮的「冒險」故事卻充滿意外與驚喜,例如在距離首都特區雅加達遙遠的東部外島邊陲地區,皮莎妮讓與她攀談的人任意滑動瀏覽她iPad裡1988年在印尼拍下的照片,意外連結了一個社區、一個世代的成長與變遷;在臨時借宿的眾多人家的住家地板上,如何親密地分享他們的希望與恐懼。「凡事點頭就對了」不僅直白透露了皮莎妮的大勇大仁,也讓長期被「經濟與文化勢利眼」蒙蔽的素樸人情,動人地編織了起來。
皮莎妮出生於美國,在歐洲數個國家受教育,是牛津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其後擔任路透社及《經濟學人》駐外記者,1988至1991年間派駐印尼。其後生涯大轉變:在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流行病學系攻讀博士,成為流行病學家。2001至2005年間任職印尼健康衛生部,從事愛滋病相關研究工作,如她所說:「性與毒」就是她工作的全部。會說流利的法語、西班牙語、中文以及印尼文。跨域知識與多語文能力,讓她擁有探索科學、政治與文化膠著纏繞的複雜課題。以世俗的「模範」標準來看,說皮莎妮是一位「模範生」實不為過。這位「模範生」,卻在1988年到印尼擔任特派記者後,深度迷戀、無法自拔地愛上印尼這個「壞男友」。2011年皮莎妮以研究休假的名義暫離愛滋病的研究崗位,重返印尼。皮莎妮為期一年重探印尼,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了三十三個省份中的二十六個省,像蟲一般地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皮莎妮像蠕蟲(worm’s-eye view)般行走二十六省,無疑也是對地方分權後各地狀況的巡禮。
自1997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此一重大改變,雖被認為是民主化最具體的作為,讓印尼各省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然而一般認為這是為了減緩分離主義活動造成的緊張局勢,以期保持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因殖民統治而形成的國族國家的一統性,不致走向分裂。以總體經濟指標鳥瞰(bird’s view),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此時的印尼,有一億一千萬名年齡低於二十五歲的青年人口,這是令無數面臨發展停滯的已開發國家嫉妒也覬覦的年輕勞動力。這些年輕人在做什麼?這本書給了我們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印尼擁有兩億五千萬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島上的首都雅加達及幾個大城市。有一大群擠在爪哇島上的年輕人,對臉書上癮,也熱愛上社交網站。雖然如此,伊斯蘭宗教復興運動也旺盛地開展,仍有數百萬人花很多時間參加閱讀《可蘭經》的課程,這些人反對西方國家政治霸權,以及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他們摒棄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希望回歸以「伊斯蘭作爲生活方式」。女神卡卡(Lady Gaga)風靡無數的印尼年輕人,但在另一批印尼年輕人眼中,卡卡是汙穢、不道德的,因此必須阻撓女神的造訪,以具體行動履行穆斯林的職責與義務,重整伊斯蘭教的信念。可以說,「世俗道德秩序vs.宗教道德秩序」二元對立的現象,正在人口密集的爪哇島上演。有趣的是,公務員是大家共同追求的夢想職業──穿上制服,享受公務人員的福利與安定,這或許是這個國家唯一能提供的穩定且可溫飽的工作。
離開都市,尤其是進入更邊陲的東部外島社區,集體合作主義完全沒有受到國家現代化發展方案夾帶的個人主義影響。集體合作、長年在地、族人緊密凝聚,編織成安身立命的安全網。在那些一間醫院都沒有的地方,集體合作互助之外,只能依靠祖先與聖靈的保佑。在這些地方,要他們破除「迷信」,停止「奢華」葬禮,不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的安全感,情何以堪?尤其印尼三十多年的「發展與現代化」的雨露,完全沒有降落在東部這些外島,外島人民的生活品質與國家的發展與現代化,是兩個沒有交集的畫面。
印尼自獨立以來,爪哇成為政經文化的中心,蘇門答臘扮演平衡區域代表性的配角,東部外島是永恆的「邊陲」。在蘇哈托被譽為「發展之父」那段印尼經濟高度成長的新秩序時期,東部外島省分經常默默吞忍「零成長」或「負成長」的果實,且持續扮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這個嚴重的內部殖民現象不言而喻。改革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成為每個階段印尼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針。2003年,我也走過皮莎妮從坤甸到山口洋那一段路,當年我經過許多小學,眼前所見每個學校的學生似乎都在上足球課,當時司機先生感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