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簡體字版) | 拾書所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簡體字版)

$ 520 元 原價 520
1980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潘曉討論」,是要深入理解當代中國大陸人精神身心狀態所由來的關鍵性歷史事件。賀照田歷經11年醞釀寫成的「潘曉討論」研究〈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所以在2016年中完成後,引發大陸學界持續的關注和討論,首先由於文章所處理的「潘曉討論」重要,同時也因為賀照田這篇文章不同於以往的歷史把握方法和思想探索方式。

台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便由〈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和這篇文章及賀照田相關研究思考所引發的餘暘、莫艾、何浩、薛毅、倪偉、董麗敏的分析思考所構成。通過《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一方面讀者可由之進入——局外人通常極困難進入的,與精神身心緊密相關的——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社會、文化、思想內在去感受、理解,另一方面讀者也可由此書清楚看到,為深入把握住所處身的歷史和現實,大陸知識人充滿著緊張與焦慮的認識論反思,方法論探尋。這也是《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為什麼於2018年6月在本社出版後,很快在大陸學界引發認真關注的原因。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中心、重慶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等學術機構都組織了關於此書的專門討論。其中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研討會,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開放時代》雜誌社、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多學科的視野」工作坊,更是集合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教育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歷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學者,就人文知識思想的反思和再出發問題作了非常展開的討論。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即是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這兩場精彩討論中的部分文章為主體編成的文集。這些文章涉及對文化研究、台灣研究、文學、心理學、倫理學、中國哲學與思想等領域知識狀況的反思,和有關認識論問題的深入探討。這些充滿緊張的思考朝向著「新的知識研究意識、思想開展意識」的目標,具有超出專業領域的意義。讀者可以感受到在「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思想激盪下,大陸知識人為使自身知識工作真能有效介入時代現實境況、與人的精神、身心產生真切關聯,從多個方面展開的真誠反思與摸索。對上述作者的思考起到重要觸發作用的賀照田兩篇新作也收入文集。兩文討論了中國大陸1960年代家喻戶曉的人物雷鋒和今天大陸內地鄉村一個年輕媳婦的故事,分別涉及革命時期成功經驗的真實意涵和今天條件下普通人精神身心狀態的改善可能,與「潘曉討論」文章一道構成賀照田探究當代中國大陸精神身心問題的研究系列。

文集近四萬字的後記具有重要價值。作為對兩部文集多位作者思考的回應,賀照田首次回顧了自己的精神史研究與當代大陸思想、知識、現實狀況間的深切互動關係。他首先講述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為能更深認識歷史現實而不斷自我克服、突破的過程與經驗。為突破「生命軌道過於被學校、學院、專業從事束縛」的狀態,他從自己最先立足的文學、學術史、思想史跨入政治史領域,鍛造面對世界、深入歷史現實中極具挑戰性部分的能力。在強烈現實經驗感受的累積衝擊下,2004年末,他對當代中國大陸知識思想狀況進行了一次清理,由此確立的思想關懷和知識方向,使他開始進入當代精神史和「與精神史關懷緊密結合的社會史」領域,這新的經驗又使他對思想史、文學史、政治史、學術史產生出新的理解。這些積累,結合後記中他有關大陸當代社會發展、政治、經濟、思想狀況與基本實踐規劃展開過程的洞察,構成他精神史研究的視野與研究意識的生成場域。

賀照田指出,精神史研究需要深入問題現象所由出的歷史-社會-制度-觀念機制,同時,他的精神史研究所以更多倚仗社會史而非思想史、政治史,所以採用「精神史、社會史交互為用」的方式,旨在突破有關社會的常見解釋脈絡,突破「從社會和政治、經濟、思潮、制度的關係等角度」對社會史的觀察、理解與評價,使知識工作在新的意識和路徑中更有效深進社會現實;圍繞這一方向的努力,並且是特別關聯著當代中國思想史、政治史的不理想狀況及其給精神、社會場域帶來的後果、挑戰來展開的。從此角度審視,「精神史、社會史交匯場域的認知突破,實際具有可引動當代中國大陸更廣泛知識思想、實踐領域調整乃至變革的能量」。這篇後記蘊涵豐富,可視為當代大陸知識者與所身處的歷史、現實、思想、知識狀況相搏鬥,經深切的自我改造、艱苦探求而生成的探索經驗,閃爍著深摯的精神、思想光華。讀者由此也可更真切感受文集眾多作者的思考、體會與摸索狀態。

本書不僅可以讓台灣讀者從當前中國大陸知識思想界的角度,細膩地認識當代中國大陸所面對的問題,體會年輕知識分子的苦惱與他們尋求出路的摸索,也為思考台灣自身的問題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更值得台灣讀者參考的是,如何藉這樣深入的認識過程,更貼近地感知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感覺狀態的變化,以破除目前對於中國大陸乃至台灣自身的僵化理解,進而伸進彼此真實的苦惱、尋找兩岸良性互動的基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