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 拾書所

同理心

$ 140 元 原價 200
  整個思辨的過程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於認識同理心的特徵。同理心強調與他人感同身受,而人天生的生理結構雖然能幫助我們直覺感受他人的情緒,但是容易形成偏見,落入刻板印象。正確了解什麼是同理心之後,才有可能適當地發揮。首先掌握同理心的四個特徵:從對方觀點看待事物、不加以評論、理解對方的感受、與對方交流溝通。接著透過幾個假設情境的衝突,深入了解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蘊含的目的是長期且多數的善;同理對方不等於同意對方;同理不是一種百分之百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透過經驗累積、自我反思,以及持續練習所培養出來的習慣。

  第二部分在於了解同理的理由。掌握同理心的特徵不代表我們就會培養出同理心這種品德,亦不表示我們因此就願意發揮同理心。反思實際案例後,我們嘗試找出足以說服自己和他人培養同理心的理由: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因為希望自己被善待和理解,所以願意彼此同理,建立穩固的人際連結。並且,當同理的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我們才可能享有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環境,降低彼此的生活成本,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浪費。

  第三部分在於思考同理心的落實。了解同理心也願意培養同理心之後,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練習掌握情感與認知的平衡,進一步發現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對象與關鍵時刻。如果只發揮同理心的情感面向,容易讓人產生偏見;如果只發揮認知面向,容易讓人忽略對方的情緒感受,兩者缺一不可。同理心的落實不只在於給予弱勢者協助、給予心情低落者溫暖,更多時候是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成長環境、文化差異,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每個人如果能多站在他人立場嘗試理解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也比較能夠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人人常保心情愉悅平穩,衝突和對立自然也就減少了。

  培養「同理心」這項品德的關鍵在於:充分了解同理心對於個人及社會的正面影響,並且完整認識同理心的特徵,避免先入為主地下判斷,嘗試感同身受,發揮同理心去對待家人、朋友、弱勢群體、陌生人,甚至願意進一步去同理犯錯者(犯罪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