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之酒色財氣 | 拾書所

魏晉南北朝之酒色財氣

$ 197 元 原價 250
都說竹林七賢喜好老莊、睥睨禮教、肆意飲酒……
──王戎家財萬貫,卻為了不讓人得到好種子,賣李子前還先把果核弄壞。
──每個人都當過官,山濤和王戎還位至三公的司徒。
──阮籍嗜談老莊自在豁達之說,但為啥總要用燒酒來澆灌胸中塊壘呢?
竹林七賢,何賢之有?到底是「七賢」還是「七閒」?

南北朝採行的僑郡縣和土斷跟一千多年後台灣政府所實施的眷村及身分證改籍貫為出生地的措施,又有怎樣的關聯?

我們現在說「散步」,又為什麼是「散」?是要「散」甚麼東西呢?
甚麼人敬酒卻敬到鬧出人命?又是誰那麼不賞臉呢?
甚麼樣的人愛喝酒到願意與豬一起趴著共飲一大甕酒?
蘭陵王高長恭、潘安再世、璧人衛玠──為什麼南北朝時代盛產絕世俊男?

魏晉南北朝,從曹魏建國的二二○年,到陳朝滅亡的五八九年,一共三百六十九年。它是一個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衰退,個人意識醒覺的時代,也是一個漢族單獨活動結束的時代,更是「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所以混亂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倘若要介紹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那麼應該讓讀者知道些什麼呢?
如果想讓人初步認識日本,我們會介紹富士山、生魚片、清酒、歌舞伎、相撲、溫泉、武士、藝伎……等,那麼當我們想讓人認識魏晉南北朝,是否能忽略掉竹林七賢、九品中正制、清談、蘭陵王、石崇、土斷、僑郡縣、佛教、寺院經濟、民族融合……等這些當代特有或新創的東西呢?

目錄:
前言

酒之卷
魏晉士人飲酒之風
竹林七賢?竹林七閒?
飲酒二斗、吐血數升之辯
《世說新語》之酒談
談魏晉南北朝之酒事? ??

色之卷
投果盈車──潘安
璧人──衛玠
斜陽側帽──獨孤信
假面始祖──蘭陵王高長恭

財之卷
石崇與王愷鬥富
僑郡縣與土斷
南朝世族的莊園
魏晉南北朝佛教及寺院經濟

氣之卷
汝潁、譙沛集團之爭
猛志難伸的東吳政權
諸葛亮伐魏
姜維亡蜀
淝水戰前的民族融合
南朝寒門興起的原因

結語

附錄一:魏晉南北朝大事年表
附錄二:三至六世紀中西大事年表

前言

  魏晉南北朝,從曹魏建國的二二○年,到陳朝滅亡的五八九年,一共三百六十九年。它是一個儒家思想的權威地位衰退,個人意識醒覺的時代,也是一個漢族單獨活動結束的時代,更是「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1】,所以混亂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倘若要介紹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那麼應該讓讀者知道些什麼呢?
  如果想讓人初步認識日本,我們會介紹富士山、生魚片、清酒、歌舞伎、相撲、溫泉、武士、藝伎……等,那麼當我們想讓人認識魏晉南北朝,是否能忽略掉竹林七賢、九品中正制、清談、蘭陵王、石崇、土斷、僑郡縣、佛教、寺院經濟、民族融合……等這些當代特有或新創的東西呢?只不過在薄薄兩百多頁的書裡,能夠談的東西,實在有限,因為如果介紹得太深,就會像論文一樣,怕讀者沒興趣;萬一太淺,又讓讀者覺得沒有收穫,所以令人困擾不已。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也算是腦力激盪吧,靈光一閃,有了方向。怎麼說呢?事實上,只要提起魏晉南北朝,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不就是那竹林七賢嗎?竹林七賢最愛做的是,不就是飲酒聊天嗎?他們的聊天內容,既然沒有記錄留下來,勢必無法談論,那麼酒更非寫不可了。既然寫酒,順勢而為,就是色,再是財,最後就是氣了。酒、色、財、氣就這樣產生出來。
  在這裡事先聲明一下,〈色之卷〉寫得不是女人,而是寫美男子,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全體出生在北方,但有漢人也有鮮卑人,包括,最近很流行的蘭陵王高長恭。
  雖然方向有了,但總要有什麼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東西。我想,最能吸引人的,應該就是故事吧。說來運氣不錯,早在約一千六百年前的劉宋時代,就已經有人幫我準備好故事材料了,那就是鼎鼎大名的《世說新語》。事實上,在該書的〈任誕第二十三〉裡,總共有記事五十四條,其中和酒有關的就有三十二條,另有不少與酒有關的故事也散見在書中各處,光是這些材料,寫〈酒之卷〉已經沒有什麼大問題。在此卷中,筆者發揮一貫的懷疑精神,證明阮籍、劉伶的酒量有誇張之嫌,此外,也證明竹林七賢,不過是竹林七先生,甚至只是竹林七「閒」而已。
  其次,〈容止第十四〉的記事,至少潘安和衛玠兩大美男子的基本資料已經有了。話說回來,如果只寫美男子的事蹟,不會招徠浪費筆墨之譏嗎?其實不會,所謂美男子,只是一個誘餌,先以它引起人們的興趣,然後再引出文章真正的重點,譬如,先說衛玠,而談到魏晉人的審美觀,進而談人像畫,最後點出魏晉人個人意識抬頭的事實;或者,在開頭先談蘭陵王的英勇事蹟,一轉卻談起他祖父高歡鮮卑化的問題。相同的手法,也用在〈財之卷〉裡,例如談石崇王愷鬥富,最後談到九品中正制和佔田蔭親屬制,因為這兩項制度,保障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像這樣的方式,如果能讓讀者輕輕鬆鬆地讀一半的文章,不是也不錯嗎?
  然而不是所有文章都能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譬如,僑郡縣和土斷,這兩個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東西,如果略去不談,在道理上說不過去。因此,如果能把當時發生的事情和台灣過去發生的事情,連結在一起,應該可以讓讀者覺得歷史好像不是那麼地遙不可及,覺得歷史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東西吧。當然筆者偶爾也會小小賣弄一下,如何從故事裡看出一些具有史料價值,或者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小撇步,這就必須讓讀者慢慢去發現了。
  酒、色、財三卷,比較容易讓人看出大致想談的東西,可是像「氣」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究竟想談些什麼?中國人愛講「氣」,信手拈來,就有理氣二元、血氣方剛、氣宇軒昂、氣急敗壞,當然也有勇氣、傲氣、志氣……等。在本卷中所談的氣,主要是指男人的「志氣」,再說精確一點,就是男人的鬥爭,其實像這樣的鬥爭,還可分為軍事的和政治的。諸葛的伐魏,屬於軍事的,而高平陵事件,也就是汝穎和譙沛兩集團的鬥爭,則屬於政治的。
  補充一點,魏晉南北朝,其中的魏朝實際上還包括蜀國和吳國,所以,將原本見於《非三國》一書的兩篇文章〈諸葛亮的北伐〉、〈姜維亡蜀〉,稍加修飾,也收錄在本書中,理由有二:一,它們談的都是男人的志氣,而且這股「氣」對國家的前途都有影響;二,文章中也談到蜀國內部的一些問題。如果有讀者已看過《非三國》,煩請原諒,當然您也可以將文章彼此對照一下,看看到底修改了多少。
  魏晉南北朝還有許多東西可以談,但筆者受限於才能與知識,目前能寫的東西,就是這些而已。不過,如果有人因為讀了這本小書,而對魏晉南北朝產生莫大的興趣,或者走進圖書館鑽研歷史,或者甚至考入歷史系,那我一定找片竹林,在裡面邊喝酒,邊吃蒸小豬,當做自我犒賞,畢竟好久沒有像這樣用功讀書過了。

註釋
1引自張鶴泉《魏晉南北朝史》之副標題。

內文試閱:
猛志難伸的東吳政權

  眾所皆知,民主政治中常常有許多地方派系左右著當地的政治勢力。「地方派系起源於選舉,其最主要的功能也是選舉。為此,他們培養了大批樁腳……。一旦舉行選舉,地方派系就動用這些樁腳,進行買票及固票……。
  正因為如此,地方勢力成了各個政黨競相爭奪的目標。候選人僅憑個人能力和競選口號是不夠的,他們必須是派系代表或派系支持的人物。換句話說,如果候選人想當選,就必須爭取到地方派系的支持,然而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在當選之後,可以棄地方派系不顧嗎?其次,為了照顧派系利益,難道不會影響政見或理想的實現嗎?

  三國的孫吳政權是一個在江東名宗大族支持下所建立起來的政權。因此,孫吳治國的著眼點在於,大族的利益及孫氏的祿祚,也就是說,照顧好大族的利益,則孫氏祿祚可長可久。因此,施政原則就以「限江自保」和「施德緩刑」為主軸,總之兩者都是對大族妥協下的產物。
  漢獻帝建安五年(二○○),曹操擊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投降曹操。接著曹操又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荊州牧劉表攻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擴地數千里。當時整個漢帝國為群雄割據,天下究竟是二分、三分,乃至四分五裂,一時還理不出頭緒。然而就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魯肅向孫權提出江東獨立的構想,主要內容是:

漢室已無復興希望。
曹操勢力一時無法立刻除去。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
剿除黃祖,進攻劉表,據有長江流域,以圖天下。

  魯肅是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顯然不是江東大族,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策略。另一方面,孫權(一八二─二五二)當時才十八歲,血氣方剛,對於魯肅的這番說詞,自然聽得心花怒放。然而經過約二十年的歷練,來到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雖然孫權取回荊州,不久,又贏得夷陵之捷,東吳孫氏的勢力達於頂點。即使後來也曾出兵攻打過曹魏,但只是耍耍計謀,引誘敵人來攻,絲毫看不出有丁點爭天下之霸氣,說穿了,這並非孫權自認國力不足,而是「圖天下」將違背「限江自保」的國策。東吳之所以制定這樣的國策,真正的原因是,江東名宗大族反對把他們的人力(部曲)、物力耗費在北取中原的戰場上,他們所要求的,是一種能支持、保障並壯大他們的經濟利益的政治。
  無獨有偶,衣冠南渡之後,東晉司馬睿政權和北來的大族,為長久之計,在經濟上對江東大族做出了讓步,因此北方大族轉向浙、閩地區開發,不再只在太湖流域求田問舍。既然經濟利益獲得保障,江東大族也就不再採取對抗態度,轉而支持東晉政權了。
  由此看來,對江東大族來說,改朝換代對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家族興旺,如何擴大家族的財產。因為只要有人、有錢,就有影響力,即便新的統治者,也得禮讓三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啊。

  江東大族有哪些呢?吳縣有顧、陸、朱、張四姓,其中顧、陸興起較早,朱、張的興起較晚;此外還有八族,亦即陳、桓、呂、竇、公孫、司馬、徐、傅;會稽有孔、魏、虞、謝四族,形成於漢末,這四族興起也比較晚些。
  這些江東名宗大族的產生,與江東的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江東經過東漢將近兩百年的開發,江東乃至江南的戶口有所增加,換句話說,勞動人口增多了。以下為會稽、丹陽二郡的情況:
?
郡名 西漢 東漢 差異
會稽 戶二十二萬三千零三十八 戶十二萬三千零九十 戶六萬四千兩百一十六(增)
口一百零三萬二千六百零四 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口十四萬九千三百七十四(增)
吳郡 (東漢時從會稽分出) 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
口七十萬零七百八十二
丹陽 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 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 戶兩萬八千九百七十(增)
口四十萬五千一百七十 口六十三萬零五百四十五 口二十二萬五千三百七十五(增)

從比較表看來,的確人口呈增長趨勢,尤其丹陽郡,成長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六。此外,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從廬江、九江、蘄春、廣陵一次東渡江的民戶,就達到十餘萬戶,這些人帶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加上東吳政權實行屯田制,大大地擴大了江南的耕地面積,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左思〈吳都賦〉說,「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尤其是太湖沿岸和錢塘江以東的三吳地區,農業發展更為迅速。
  東吳的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在紡織業中,諸暨、永安一帶絲質很好,是御絲取給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東吳生產的葛布(蕉葛)和麻布(升越),它們的品質,根據左思〈吳都賦〉的描述,則是「蕉葛升越,弱於羅紈」,也就是說,柔軟精緻程度比羅紈還好。在當時,葛布和麻布的生產,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東吳煮鹽和採礦冶煉業也很發達。東吳生產的鹽多為海鹽,人們利用近海之便,煮海為鹽。東吳設有司鹽校尉,專管鹽業生產。東吳境內的礦產也很豐富,採礦冶煉業呈現發展趨勢。一些居住深山的人,還能開採銅鐵礦,自鑄戰甲兵器。會稽郡的銅鏡製造很發達,一直保持東漢以來的傳統。東吳政權在產鐵之地設置冶令或丞,管理冶鑄。
  東吳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長江中下游一帶河汊湖泊交錯縱橫,交通便利,使得商業欣欣向榮。東吳首都建業,城中設有大市、東市。在這些市中,「開市朝而並納,橫闤闠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商業活動非常興旺。東吳各郡縣的治所,不僅是政治和征稅的地方,也是地域貿易的集中地。由於商業興盛,促使東吳鑄造所需的貨幣。不過,東吳鑄造的所謂「大錢」只是輔助性質的貨幣而已,在江南地區商品交易中,多使用銅、布和鹽做為交換的中介。

  江東名宗大族就是在江東農、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們財豐巨萬、珠服玉饌,而且兼併田畝、里閭,不但有經濟力量,還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江東大族擁有部曲,由來已久,而且是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有名無名,各地大族都一樣。孫策曾經對袁術說:「家有舊恩(部曲)在東(孫策為吳郡富春人)」,若「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如果連小姓富春孫氏在漢末都已有部曲,顧、陸、虞、魏這種名族,只會擁有更多,而不會沒有的,不是嗎?
  孫策據有江東,就是倚仗擁有部曲的江東大族支持。孫盛說過,擁有部曲的江東大族如果一致支持孫氏,那麼孫氏的祿祚可以延續下去,反之,天下就難保了。孫策臨死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那麼,孫權會怎麼做呢?
  孫權對於大敵曹魏,採「限江自保」,對次要敵人蜀國,採取結盟,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措施。對內,孫權採取了「施德緩刑」的施政方針。所謂「施德緩刑」,是對大族而言,而不是對農民來說的。孫權始終被江東大族牽著鼻子走,因為江東大族想發展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施德緩刑,是不可少的東西。由於孫權的配合演出,倒也相安無事。
  孫權死後,為何江東政局呈現動盪不安的局面?其實,只要掌握東吳的兩大施政原則,即可明白其中道理。譬如諸葛恪(二○三─二五三),在孫亮時掌握軍政大權,曾邀請姜維大舉伐魏,可以預見的是,大臣們一定都不同意,可是諸葛恪卻堅持北進有理。諸葛恪違背眾人意思,發動州郡二十萬人,既有百姓騷動於前,又有圍攻新成不下在後,而且當將軍朱異有所批評時,諸葛恪竟然奪走他的兵士。這個諸葛恪也太糊塗了,難道他不知道朱異是吳郡大姓朱桓之子,他統領的是朱桓的部曲嗎?這個錯誤犯得太不該,也太嚴重了。因此諸葛恪一回到建業,孫峻就「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和孫亮合謀殺了他。諸葛恪豈有謀反之意,只不過他違背「限江自保」和「施德緩刑」的施政方針,觸犯江東大族的利益而已。孫亮、孫峻為了維護孫氏祿祚,能不把諸葛恪犧牲掉嗎?

  今天,公職候選人得不到地方派系支持,或者當選後不照顧派系利益,不是落選,就是別想連任,對於這樣的情況,東吳政權應該是最了解的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