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成立的「台灣藝術研究會」及其機關誌《福爾摩沙》,匯育許多優秀作家,堪稱台灣日語作家最重要的文學搖籃。在東京以留學生為主的這股台灣文學運動,追溯其源頭可上溯到1920年代初期,謝春木、王白淵等人為代表人物。他們以反殖鬥爭為標的,有意無意播下的文學種子,在《福爾摩沙》時期首次吐露文學的蓓蕾,到「文聯東京支部」時期在跨域文化運動中盛開,其充滿能動性的文藝精神一直延續到文化控制嚴峻的戰爭時期。本書以獻身累積文學史重述基礎工程之一粒砂土自許,企圖從旅日作家的精神系譜、跨國左翼文藝活動之交流、戰時體制下的國族寓言、戰後初期的忠義自問等細部歷史,考究《福爾摩沙》系列作家發展蛻變的一鱗半爪,藉此為本土文化知識化的繁複工程投注一份心力。
目次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變調之旅
第一節、帝都的憂鬱:謝春木的變調之旅
一 前進東京
二 變革的火種
三 再會吧!東京!
第二節、象牙塔之夢:王白淵的變調之旅
一 跛足新貴
二 藝術與革命
三 吾們青年的覺悟
第三章、荊棘之道
第一節、生命詩人:《荊棘的道路》詩篇特色
一 詩心與思想
二 詩是我思想的標誌、記錄與渣滓
三 從小我到宇宙大靈的生之探索
四 浪漫主義文藝、生命派詩人與反現代批評
第二節、印度啟示錄:王白淵的反現代與反殖民論述
一 東方的反現代批評與東方文明論
二 泰戈爾的啟示
三 甘地的啟示
四 反現代與反殖民的演繹
第三節、荊棘之道:反殖的隱喻與革命的召喚
一 分界與總括:〈標界柱〉與〈序詩〉
二 去向與歸宿的暗示:〈序〉與〈序詩〉
三 到明天:〈到明天〉、〈給印度人〉與〈佇立揚子江〉
第四章、難兄難弟
第一節、地平線的彼方:謝春木與王白淵吹奏的祖國福音
一 台灣青年與新中國的對話
二 S君及其周邊
三 荊棘叢生之里
四 地平線的彼方
第二節、同類的靈魂:王白淵及其追隨者們
一 林兌與吳坤煌
二 北師因緣
三 王白淵與「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及「台灣藝術研究會」
四 不墜的王白淵魅力
五 梟的生活模式
第五章、妖魔之花
第一節、他鄉之眼:《福爾摩沙》的鄉土凝視
一 文化與鄉土:旅京青年的憂鄉意識與文化運動
二 藝術與自我:天才畫家陳植棋與台灣鄉土
三 文藝與民族:張文環的文學出發
四 台灣鄉土與民族書寫:論巫永福〈我們的創作問題〉
五 社會主義鄉土:論吳坤煌〈論台灣的鄉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