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托邦與消失咒 | 拾書所

寫托邦與消失咒

$ 276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潘國靈首部長篇小說
以其獨特形式,思考寫作世界和消失的種種可能與命運。

小說穿梭於雙重世界間,沙城與寫托邦,此處與他方。以沙城的示範屋苑「華麗安居」為序,進入寫托邦的世界。一個作家驀地消失,女子悠悠追逐其作家情人遊幽於密室中,密室成了一所「招魂屋」。悠悠在寫,恍如尋覓也是與影子共舞,亦像把消失的對象埋葬,將之轉化為幽靈。消失的地方不在沙城現場,而把悠悠引至「寫托邦」國度──心靈鏡像投射或處於沙城內核縫隙的隱蔽處。在寫托邦,悠悠遇上看守人╱文字巫師余心,在其召喚下一支流放的寫作族群展現眼前,「夜寫者」、「孤讀者」、「築居師」、「回頭者」、「失焦者」、「巫寫會」、「沉降者」等逐一登場,其中的空間幻景──「寫作療養院」、「回頭橋」、「刻寫板屋」、「消失角色收容所」、「修道院迴廊」等不斷變換。消失的遊幽也許在其中,又或者,他不過是她寫作時捲吐的香菸。

一場城市浩劫,一場文學災難,沙城與寫托邦同時受?「消失咒」所附。凌逾為序表示:本書乍看像言情、偵探、魔法小說,實際卻不是讓人欲罷不能的通俗小說,進入它,就像跌入了無法測底的思想深淵,難解的困境、人生的兩難、深刻的問題,像錐子一般刺痛著,逼迫人思考不已。這痛並快樂著的書,昇華出哲學的韻味。


內文選摘
序 寫托邦創世紀:解咒暗黑的消失令——論潘國靈首部長篇《寫托邦與消失咒》
淩 逾

潘國靈已寫了14部書,又經N年醞釀,第一部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即將於2016年問世。這對作家而言,應是欣喜若狂、如釋重負的。對讀者而言,則是充滿好奇。翻開書卷,扉頁上有段奇妙的話:“一個作家消失了 一場漫長的解咒 一個文字女巫的生成 一段幽靈的召喚 一趟消失的旅程”。開篇就營造出了詭異神秘氛圍。作家怎麼會消失?咒語怎麼生成,又如何解咒?男作家為啥寫女巫?這到底是奇幻小說,偵探小說,還是魔幻小說?還是雌雄莫辯、難以歸類的小說?這些都激發讀者的興趣,仿佛開啟了競猜遊戲之旅。

一 自創:寫托邦、寫作療養院

為打造首部長篇,潘國靈度身定做了一批新詞。一開幕,獨特的意象就登場亮相:“寫托邦(Writopia)、寫作療養院”,極富新意,吸引人的眼球。潘國靈不斷嘗試給這些自創新詞下定義。寫托邦恰似寫作療養院,裡面住著一群懷著寫作執念的人,即“書寫者、書寫動物、寫字兒、文字族”:病人們每天要服用一定劑量的藥物——“花勿狂”(Pharmakon),柏拉圖《費德魯斯》說,它既是解藥(remedy)也是毒藥(poison)。每劑花勿狂的配方都不同,但基本元素一致,均為“文字書葉”,書寫者按需採摘啃食,不為飽腹,而為精神靈氣,以實現自我完成的循環系統。他們為什麼前來寫作療養院這個病房?“有一把時強時弱的聲音把他們召喚到一處不知實存還是虛構的寫托邦國度,這把聲音可能來自外在、高於他們的,也可能來自內在、不過是自我分裂的唇語和幻聽。” 所有住客前來,仿佛都難以自控。
“寫托邦”,此術語來源於中西傳統文化的“烏托邦”理論譜系。筆者論述21世紀的新符碼時,曾比較分析過“烏托邦、伊托邦、惡托邦、異托邦”體系 。烏托邦(Utopia),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中國式烏托邦,《莊子》稱之為“無何有之鄉”,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南柯一夢”的夢等。西方式的有柏拉圖《理想國》(Republic),1516年莫爾的《烏托邦》。今人多熱贊新科技,美國的米切爾認為,“伊托邦”(E-topia)時代從古代的水井中心,進化到水管中心,又進化到網路中心 。凱文•凱利說未來科技是“進托邦”(protopia),充滿溫暖、人性與自由。但上世紀中期歐洲有末世論(eschatology);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科技文化;安德魯•芬伯格認為,科技帶來恐懼的惡魔,是歷史終結的元兇 ,詛咒惡托邦(dystopia)時代。這些思潮源于對原子彈戰、美蘇冷戰,太空戰的反思,更早源自赫胥黎、奧威爾科幻的反烏托邦憂思。《駭客帝國》《銀翼殺手》《超驗駭客》《終結者》等科幻電影都對智慧型機器人進化提出隱憂。顯然,烏托邦話語體系經歷了複雜的演變過程,完美的祈望極難,堵心的雜音時有。
福柯創設“異托邦”(heterotopia),來描述監獄、瘋人院、公墓、花園、海船、市集、殖民地、電影院、圖書館等實存空間,不同於烏托邦的空存,這些另類空間處於邊緣和交界,在事物表像秩序間製造斷裂。董啟章小說《地圖集》書寫殖民地香港的異托邦特性,理論篇先寫六個 place 為尾碼的詞,如對應地 counterplace,非地方 nonplace 等,省思實體物理空間的定位性、廣延性等。再寫7個詞:無何有之地utopia,地上地supertopia,地下地subtopia,輕易地transtopia,多元地/複地multitopia,獨立地/統一地unitopia,完全地omnitopia,用來描繪想像空間,桃花源的入口,地圖畫不來的地方。兩類空間對比意在說明,地球實體空間幾近研究殆盡,唯有-topia 想像之地,尚有文藝置喙可能。2016年初熱播的迪士尼電影《瘋狂動物城》,也有新詞“動物烏托邦”(zootopia),該片想像全新動物社區:肉食和素食動物和平共處,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減少歧視和偏見,努力建設美好之地。當今創客們日益喜歡創造“-topia”系列詞,想像豐富,大有“X托邦”情結。
潘國靈創設“寫托邦”王國,毫不遜色於這諸多術語世界。寫托邦既有烏托邦特性,也有異托邦特性,兩者彙聚。香港這塊實存之地,激發作家的“X托邦”情結湧動,在其筆下,香港是沙城,寫托邦是漂浮其上的一方淨土。寫托邦在哪裡?這像“文學在哪裡找”這類深進問題,不能直接言說:“一如所有的樂園(寫托邦也是一種樂園,即便是‘失樂園 ’),其準確位置都必須有所隱蔽……四周被包圍著,在未可知之所在。神秘性與神聖性不可分割……它在一個極限盡頭,但始終是與人類生活連結的一個地方”。(3頁)寫托邦、寫作療養院,遠離人類生活,這個偏離場所,既開放又排斥、既打開又關閉,將本不能並存的幾個空間並置在一起,不是幻想的而是補償的異托邦,既在此又在彼的鏡子烏托邦,內裡又有歷史堆疊的時間異托邦,如博物館、圖書館,即異托時,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異托邦共存。寫托邦恰似“異次元空間”、“多維空間”,次元即維度,一維線性、二維平面,三維立體,四維則超越了空間概念。寫托邦,也許不在三維空間,而立身於五維、六維等高維空間,存在于心靈、靈感空間,像靈魂的夢境,自由的天堂。
為什麼創設“寫托邦”新詞?寫小說的人寫小說,自曝虛構過程,這是西式後設小說。但是,《寫托邦與消失咒》更進一步,既暴露作家寫小說的過程,也省思寫作本身,進行深度解剖。過去,人們常說,個人寫作的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如今,潘國靈將之和盤托出,直接刻寫書寫者的痛苦,直剖血淋淋的寫作屠宰場,寫透創作病症的林林總總,仿佛寫作病理學專著,將種種病症公諸於眾,懇切期盼大眾都能理解其中艱辛。書寫者們在紙上搭建文字堡壘,我寫,我寫,寫進去,三重血淚;工作與家居難分,癡迷書籍,長年迷失在書屋和圖書館,在搬書的勞苦中去體驗生活;深知唯有書本,才可以把自己帶到應許地;陷入寫作的無限迴圈,經歷一場場自我的戰鬥,像堂吉訶德,與自我的風車作戰。老舍《駱駝祥子》將寫作者的悲苦投射到祥子身上,筆下能滴出血與淚來。《寫托邦與消失咒》如是,書葉以淚澆灌,書脊以血灌注,書寫者們唯一的存在之高處在深淵:創作要潛入現實的深淵,要多深才為之深淵?以“尺、米”記嗎,不夠;以“尋”記嗎?尋不完、沉不完。可謂一把辛酸淚,兩袖空空風。

二 迷宮文學:人際層次的多重鏡像、傳統與世界的知識迷宮

迷宮本指門戶道路複雜難辨,人進去不容易出來的建築物,也比喻充滿奧秘不易探討的領域。全球善造迷宮文學的高手,有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納博科夫、普魯斯特等,他們搭建時間的迷宮、敘事的迷宮、自我的迷宮、記憶的迷宮……書寫本義隱匿纏繞,費人思量。這些高手們無限擴充了迷宮的張力。潘國靈同樣對迷宮文學情有獨鍾,創設高級的迷宮編碼。讀者逐一破解編碼,是有趣的事情:偵破作家如何另闢蹊徑,營造迷宮效果;該書如何既搭建人際層次多重鏡像的關係迷宮,也建造知識迷宮,以古今中外的藝術激發小說創作;長年滾雪球般積累的知識,如何不經意地綻放在新書中;其前面文字如何翻滾出場,從世界文化、傳統文化中吸取了哪些營養,挖掘隨處可見的文本互渉,隨時可見的致敬之語、戲仿之處;讀者如何發現《寫托邦與消失咒》的隱藏密碼,拈花微笑;進而探究該書如何滲透出香港性、本土性、傳統化與世界性因素。
構築人物層次的多重敘事迷宮。全書開篇不久就直白以告,人名創設的緣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因有悠悠,而有余心,在遠古詩經就有了塵世的約定。無名無姓,任我命名,是為文字最初的自由。全書反復引用《詩經》,如“鴻雁於飛,哀鳴嗷嗷”,有種歷史的穿透感。筆者初讀就感覺到,悠悠和遊幽本就是一個人,有同音之名,卻有不同的性別身份,他們分裂為兩半,彼此尋找。只有男作家寫透女巫,女巫寫透男作家,彼此才能讀懂對方的心,悟透性別的奧妙。只有我心,才能凝聚他們的神魂。悠悠、游幽、余心三個人物,實際是三位一體,互為鏡像。當男女分身完美地凝合為雌雄同體(hermaphroditism),性別和解,才能尋回最強大的自我。就像卡爾維諾的《分成兩半的子爵》,子爵被劈成善惡兩半,各行其是,最終必須合體,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搭建敘述者、人物與讀者等更深進的迷宮。該書不採取已被用濫的套盒結構法,而用旋轉木馬式的輪軸轉法,讓悠悠、游幽、余心三個人物,各自吐露心聲,分章節第一人稱敘述,輪流登臺,好像話劇一般。筆者讀至尾聲發現,三人都身兼多重化身,都有分身術,跳離術:互為作家,又互為作家的筆下人物,又互為讀者;他們互相追尋,作者尋找人物,人物尋找作者,作者尋找讀者,種種苦情;他們結成一個一個對子,進行複調對寫,糾葛纏繞。敘述者又不斷分身,化身為多個自我,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述不時輪番上陣。後現代戲劇熱衷於實驗一人分飾多角,或是多人分飾一角。《寫托邦與消失咒》也不斷實驗這種後現代敘事法,所以能從親歷者、旁觀者、中立者等多個角度傾訴,折射書寫者的所有悲喜。而且,更複雜的是,有時作家又兌換成書,書又兌換成作家。因此,人物與敘述者、人與物之間形成了更纏繞複雜、撲朔迷離的關係。全書還載入了不少括弧,類於西西括弧蒙太奇 ,但又有所區別:或是鑽入內心層次;或有話未盡,括弧作為餘音和分支;或像敘述者對讀者百般解釋,生怕讀者不懂,或有很多問題,這推心置腹的寫作方式,召喚潛在的讀者們對話,因此,作品內與外,又形成了更多重的迷宮路線。
再造香港本土文學迷宮,吸取香港傳統文化豐厚營養,向前輩作家們致敬,香港情結濃重。潘國靈從西西的“我城、浮城”改寫起步,創設“沙城”書寫。2005年,向西西30年前《我城》致敬,一群人集體打造“小說、繪圖、攝影、動畫、劇場共生的i-城”,使“我城”故事永不終止,潘國靈、謝曉虹有中篇《我城05之版本》 。潘文串燒西西筆下子民,另炒出新家族人物關係圖:阿果阿發兄妹,母親秀秀,阿果女友悠悠,朋友麥快樂,麥快樂爺爺阿北,嫲嫲為白髮阿娥;還向西西《浮城志異》取經,也借馬格列特超現實畫作,生出新想像,讓愛寫作的人物悠悠代筆,寫了四文:“悠悠的浮沉之城、眼睛之城、烏鴉之城、口罩之城”。《寫托邦與消失咒》不僅人名取自該作,人物裂變;而且對烏鴉城、口罩城有更精深的發揮:提及當年寫《鴉咒》,將自己完全寫進去,這迷狂體驗仿佛邪靈附身,走火入魔,寫作感召力讓人成為巫師,魔法師。新書乘上想像的飛氈,也向西西《飛氈》致敬。
召喚前期作品之魂靈。潘國靈的十四本書中,有六本短篇小說集,四本散文和詩集,三本城市論集,一本藝術論集。新書最直接的源泉是藝術筆記《七個封印》,兩書相隔一年先後問世。我們對讀兩書,更能悟得小說靈感源自何處,有何深意。《七個封印》分“藝術哲學、作家與書、觀影世界、文化研究、城市夜色、身體政治、愛情經典”七章,像七個生命印章、個人創作的七個支柱。年少以西方哲學自我啟蒙,自認存在主義是成長畫板上的一抹底色。心儀卡夫卡,論其筆下的書寫動物、寓言深意、遺囑如何被背叛,寫足三篇。沉浸文學世界,領悟“昆德拉肚臍學”,指向“無意義”的主題,領悟喜劇與悲劇僅一岸之隔。半途又躍入光影世界,探究Stanley Kubrick《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兩生花》《2001太空漫遊》《竊聽者》等電影,由文學而文化。探觸城市脈動,體察身體政治。書寫愛情物語:愛與病、愛與房子和面孔、液態之愛、商品之戀等。新書寫及人與櫥窗模特人偶互動,與作家自身的兩篇前文互渉:一是小說集《靜人活物》中的《不動人偶》;一是《兩生花店》,發表於《南方人物週刊》。另外,這與董啟章處女作《西西利亞》寫人與櫥窗人偶戀愛,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新書再次寫及死魂靈出版社,也出自《靜人活物》。潘國靈說被《去年在馬倫巴》的沉溺打動:“一出謎樣的電影最大的震撼在於謎,而謎是不用破解的,如人生” ,這用於評說《寫托邦與消失咒》式迷宮文學,也非常恰當。
重構全球文化符碼,鑲嵌神話、傳說、小說、電影、戲劇等多元豐富元素,有高遠的世界情結。筆下各路遠古大神齊集,如月神娜娜(Nanna),抄寫女神妮莎巴(Nisaba),歷史有名的抄寫員是西元前2300年出生的安喜社安娜公主(Princess Enheduanna),回頭的羅得之妻和俄耳甫斯,潘朵拉的盒子,恨不是薛西弗斯,被罰永推石頭上山也快樂。此外還有現代的博爾赫斯,卡夫卡,梅特林克,《歌劇魅影》,卡繆《異鄉人》與《瘟疫》,喬伊絲《尤利西斯》,畫家戈雅(Goya)的父噬子黑色畫作,美國小說家 Ray Bradbury與法國導演杜魯福均描繪過“華氏451”,這是焚燒書籍的最佳溫度……對比歐洲的木偶劇與中國的皮影戲映照,為了寫囚徒與影子人;提及杜哈斯《寫作》的洞穴隱喻,為了寫洞穴放映會,洞穴癖。寫“Ouroboros:蛇頭咬著蛇尾,自足成圓,其性近水,代表永恆的迴圈、周而復始。悠悠說好像曾在某本書中看過這對蛇。於是我跟她說了一個永不終結的故事。”(27頁)為了引出德國作家麥克•安迪的《說不完的故事》,小男孩闖入文字叢林,進入忘我境地,自我消失,故事不止。西西也寫過《永不終止的的大故事》。活在河的第三岸的父親消失了,這是向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短篇致敬。西西也引用過此作。杜拉斯有句名言:“寫作是在永不停止的時間長夜上穿行,是對時間缺席的挽留,是在河流第三條岸上尋覓出口。我們在塵世間孤寂、狂傲、不安的靈魂,渴求在寫作裡被施洗、被安撫。人世的一切像流水和時間在不斷地喪失。我們獨坐世界一隅,艱辛寫作,在河流上尋覓。寫作,是為了發現通途。我們要用寫作的光,燭照自身孤獨和黑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心人總能在全球人、歷史人中找到靈魂感應物件,心有靈犀一點通。
創世紀的寫托邦。這本新書其實意在創建自己的體系,作為階段性的寫作系統的整合,這部集大成之作意在建立書寫者的寫托邦,滲透出作家的宏闊視野。香港不少作家都以淵博知識為養料,生根發芽,自造“知托邦”王國,在致敬的同時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作品都有強烈的文本間性。但是,學養越厚的作家,越有影響的焦慮,永遠都想逃離前人的影子,永遠想讓影響的咒語消失。且致敬且逃離,越早逃離,越好。因此,每個作家又在自造“寫托邦”,如西西、也斯、董啟章、崑南、韓麗珠等。董啟章的《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秘》,自創少兒文學的創意寫作教材,小女孩咒語附身,必須寫作闖關,才能逃離困境。潘國靈此書也恰似創意寫作教學坊的小說教材:余心帶著悠悠,逛遊寫作遊樂場、療養院,培養悠悠成為作家,讓其感悟寫作的秘笈,讓其在文字中找回消失的情人游幽,體驗作家的寫作之痛。如果說,劉以鬯《酒徒》是對寫作進行酒徒式反觀凝思;那麼,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是對寫作進行失魂式召魂苦思,實為後設小說、翻轉小說,他是典型的作家化學者,學者化作家,更自覺地將其他作家的寫托邦放進自己的文學世界,因而創造了更明確、更高遠的寫托邦王國,仿佛創世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