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 | 拾書所

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英國奇幻文學經典重現
諷刺和幽默的經典之作
附原版譚尼爾爵士之手繪插圖
愛麗絲陪著姊姊坐在河畔,閒來沒事,正覺無聊,偶而偷瞄一兩眼姊姊讀的那本書,但書裡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愛麗絲心想:「一本書既沒圖畫又沒對話,有什麼用呢?」
於是一直考慮(努力的想,因為天氣炎熱害她又睏又笨),要不要起來去摘雛菊,編個雛菊花環找點樂子。
這時突然有一隻粉紅眼睛的白兔先生跑過身邊。本來這沒什麼非常大不了,聽到白兔先生自言自語「天哪!天哪!我遲到太久了!」
這段著名的場景,出自英國兒童文學經典,也是奇幻文學代表作的《愛麗絲幻遊奇境》。自1865年出版以來,愛麗絲及白兔先生帶領著全世界無數大人及孩童一起前往不可思議的國度,不但身體忽大忽小,還遇見會講話的柴郡貓、毛毛虫、度度鳥等動物,參加瘋帽匠與三月兔的茶會,更見證紅心王后與國王的瘋狂審判,度過一場場精采的冒險。

作者路易斯.卡若爾於1862年7月4日帶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院長亨利.黎竇(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位女兒及好友德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師出遊划船。在船上應三姊妹要求講故事,故事講完後愛麗絲.黎竇(Alice Liddell)請他寫下故事,回家路易斯.卡若爾立即提筆把口述故事寫成文字。他以牛津大學數學講師的理工思維,加上高度的文學造詣及創意想像,寫出極其精緻優美的詩文,完成了一本暗含文學、語言學、數學、邏輯等多重領域的譬喻典故和思維模式的諷刺文學。六年後他又寫下《愛麗絲鏡中奇緣》一書,讓愛麗絲帶領讀者穿越鏡子,到訪白王后與白騎士所在的另一個國度。路易斯.卡若爾還邀請當時知名的插畫家約翰.譚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靈活地以精緻版畫呈現書中奇妙古怪的角色們。
本書同時收錄《愛麗絲幻遊奇境》及《愛麗絲鏡中奇緣》,全新譯文超越童書的視野與立場,以詳細註解詮釋文字表面下的雙重文本,語文字遊戲等,也為成人讀者復原作者路易斯.卡若爾的典雅文筆與博學多聞。讀者可以重溫童年必讀經點的心情出發,發掘其中的微言曉義,更可看看學術界150年來的研究成果,再次感受屬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荒誕與矛盾,達到全新的閱讀高度。

目次
單德興序
林文淇序
中譯導讀
路易斯.卡若爾年表
愛麗絲幻遊奇境
愛麗絲鏡中奇緣
參考書目

中譯導讀(節錄)
《愛麗絲幻遊奇境》故事緣起於1862年7月4日星期五下午,路易斯.卡若爾和好友德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師,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學院院長亨利.黎竇(作者任教學院)的三個女兒:蘿芮娜(Lorina)、愛麗絲(Alice)、伊迪絲(Edith),去泰晤士河划船野餐,從牛津附近的佛利橋(Folly Bridge)划船到閣茲頭村(Godstow),全程約5公里。
在船上三個小女孩懇求他講故事,路易斯.卡若爾投其所好即席編造,逗得她們樂不可支。書中的愛麗絲就是院長次女愛麗絲.黎竇的寫照,三位姊妹當中作者特別鍾愛她,故事為她而說,以她為主角。故事講完愛麗絲.黎竇拜託他把故事寫下來,路易斯.卡若爾回家後就開始提筆書寫,因而成就本書。
著名英國(後入籍美國)詩人奧登(W. H. Auden, 1907-1973) 曾說,這「金色午後陽光燦爛」(golden afternoon)的7月4日,「在文學史和美國歷史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美國獨立是1776年7月4日,這句話被很多人一再引用。
回家之後路易斯.卡若爾開始認真撰寫手稿,廣泛蒐集各種動物習性及植物資料,充實書本內容,四、五個月之內完成手稿,也將原稿給好友的孩子們閱讀,深受歡迎。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快樂出遊之後一年,1863年6月愛麗絲.黎竇母親突然阻止路易斯.卡若爾來訪,不准他們再見面,並銷毀他寫給愛麗絲.黎竇的全部信函。6月27~29日路易斯.卡若爾的日記也於身後失蹤。除了當事人和家人之外,外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此一事件至今仍為一大謎團,臆測之詞眾說紛紜,也讓諸多傳記家穿鑿附會大做文章,一本又一本的杜撰故事,甚至無中生有。愛麗絲迷們情何以堪,很多視而不見,心痛之餘更加憐愛。
儘管被列為拒絕往來戶,路易斯.卡若爾依然把手稿親手編排裝訂成一本90頁的小冊子,加上親自手繪的37幅插圖,命名為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獻給愛麗絲,題詞為「贈與一位親愛孩子以紀念夏日的聖誕禮物」,於1864年11月獻贈給愛麗絲.黎竇珍藏。
這本手稿於1928年4月3日由愛麗絲.黎竇拍賣(為了維持丈夫去世之後的家族生計),蘇富比公司原先估計可賣4,000鎊,結果居然賣了15,400鎊,由美國人得標,三度易手之後又重新拍賣,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伊凡斯(Dr. Luther J. Evans)號召匿名捐款者,以50,000美元高價得標,並安排於1948年11月12日親自把手稿送還英國,目前存放於大英圖書館,讀者上網可看到這本手稿每一頁的「照相複製版」(facsimile)。
路易斯.卡若爾聽從兩位好友金斯萊和麥當諾(George MacDonald)的建議(這兩位也是當時知名童書作家),準備出書,敲定書名為《愛麗絲幻遊奇境》。經人引薦認識《噴趣雜誌》(Punch)的插圖畫家譚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 1820-1914),該雜誌以幽默嘲諷和政治漫畫馳名,譚尼爾多年來已建立盛名。路易斯.卡若爾邀請他繪製插圖,取代自己的插畫,並大幅增加內容,由1.55萬字擴充到2.75萬字,還增添了著名的瘋帽匠和柴郡貓等章節,1865年由「麥米倫公司」(Macmillan House)出版《愛麗絲幻遊奇境》。《愛麗絲幻遊奇境》剛剛問世之際,一般評論對這本童書的反應不是很好,被稱為「毫無條理、一群怪人的瘋人瘋語」。大家稱讚的反而是譚尼爾的插圖,因為那時他已經功成名就建立聲譽(後來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儘管一開始評價不佳,但沒多久就開始大賣特賣,尤其書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出神入化的情節,玩弄文字的趣味、戲謔童謠的打油詩、會說話的鳥獸花草、咄咄逼人的各式人物,個個神氣活現躍然紙上,擄獲大大小小讀者芳心,一時洛陽紙貴。據說維多利亞女王也讀得入迷,派人打聽出作者路易斯.卡若爾身份之後,要求他出版下一本書也要給她一本,兩年之後收到一個精緻的包裹,包裝著一本路易斯.卡若爾簽名題贈的數學著作,但路易斯.卡若爾否認有這麼一回事,也有學者考據這是傳言。
既然《愛麗絲幻遊奇境》大為暢銷,路易斯.卡若爾乘勝追擊立刻提筆撰寫續集《鏡中奇緣》,所以主角愛麗絲年紀由7歲轉為7歲半。寫完之後再度央請譚尼爾繪製插圖,卻被他一口回絕,說他不再從事書本插畫,但也因為譚尼爾太忙,而且路易斯.卡若爾又太難搞。於是轉而聯絡其他插畫家,但都不成,最後耗費兩年半時間終於說服譚尼爾。 六年之後,《鏡中奇緣》終於在1871年年底出版。

路易斯.卡若爾剛開始商請譚尼爾為《愛麗絲幻遊奇境》繪製插圖時,只把一疊書稿和一張小女孩照片交給他,不敢有太多指示,因為譚尼爾已是大師級的插畫家,而路易斯.卡若爾只是初出茅廬初試啼聲的小子(譚尼爾比他大12歲)。譚尼爾讀過書稿之後大筆一揮,就分別為兩本書繪製了42幅及51幅插圖,「文本」與「插圖」搭配得天衣無縫,互動得無懈可擊,兩者都展露高度幽默風趣詼諧俏皮,往後也在文壇雙雙成為「經典」。
《鏡中奇緣》臨出版前還有一個小插曲,路易斯.卡若爾在第八章結束時本來寫了一個約1400字的章節〈假髮黃蜂〉("A Wasp in a Wig"),這個章節都已經排版印刷成四頁的「校樣」(Galley proofs),但插畫大師譚尼爾寫信給路易斯.卡若爾,說他不知怎樣畫黃蜂戴假髮的插圖,而且認為刪除這一章節更好,路易斯.卡若爾非常尊重德高望重的譚尼爾,立刻從善如流。
這四頁的校樣從此石沈大海,一直到1974年7月3日才出現在蘇富比拍賣會場,以1700美元拍賣成交,經過斡旋協商,買主同意出版印行。這一章節現已成為很多新版《鏡中奇緣》的「附錄」,畢竟這也是路易斯.卡若爾創作原旨的一部份。
譚尼爾一向以有「主見」、有「創意」而聞名,成就非凡,被皇室冊封為爵士,書中插畫廣獲好評。主角愛麗絲在書中是個7歲小女孩,全書中插圖裡的她是金色捲髮披肩,並非依照愛麗絲.黎竇本人短直黑髮瀏海覆額的造型,也不是根據路易斯.卡若爾提供參考的另一個小女孩照片。雖然多年之後路易斯.卡若爾稍有抱怨,說有幾幅愛麗絲插圖似乎不成比例,頭太大而腳太小,讀者可注意觀察一下。
兩人都是「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處處要求盡善盡美,搭配得天衣無縫,被譽為千古絕配。可惜兩人往返信件大都佚失,只有牛津大學檔案保存了兩份文稿草圖,上面詳細註明插圖嵌入文本的位置、尺寸大小等,路易斯.卡若爾甚至根據譚尼爾的建議,反過來修改文本的文字和段落來因應插圖。
書中圖文互動很巧妙,譬如《愛麗絲幻遊奇境》第九章〈假海龜的故事〉裡,敘事者對愛麗絲說:「(要是妳不曉得獅鷲是什麼,就看一下插圖吧。)」,又譬如《愛麗絲幻遊奇境》第十一章〈誰偷了水果蛋塔?〉裡,紅心國王就是審判法官,但他把王冠戴在法官假髮上面,樣子既不舒服又不相稱,敘事者對愛麗絲說:「(若妳想知道他怎麼戴的,看看卷頭插畫就知道了)」。
《愛麗絲鏡幻遊奇境》第一章開頭第一段愛麗絲抱怨,姊姊讀的那本書「既沒圖畫又沒對話」十分無聊,因此路易斯.卡若爾就是要寫一本「又有圖畫又有對話」的書給孩童們看,果然是「圖文並茂」,不同凡響。王沐嵐的牛津大學博士論文特別觀察到書中圖文並茂的特色,作者與插畫家精心安排,讓文字與圖像巧妙對應,產生相輔相成的互動。
《愛麗絲鏡幻遊奇境》第七章〈瘋狂茶會〉裡,譚尼爾畫的「瘋帽匠」(Mad Hatter)造型令人拍案叫絕。有人認為路易斯.卡若爾是根據牛津地區的一位特異人士卡特(Theophilus Carter)而設計,他原來是一位牛津大學的工讀生,曾發明一種所謂的「鬧鐘睡床 」(alarm clock bed),可以把熟睡者掀翻落地,1851年於海德公園(Hyde Park)的水晶宮殿(Crystal Palace)展示,這也可解釋為什麼這位「瘋帽匠」這麼在乎「時間」,還一直要喚醒睡鼠。他後來開了一間家具店,經常戴著一頂高帽子站在店門口,思想奇特行徑怪異,人們因而戲稱之為「瘋帽匠」,聽說譚尼爾還專程跑來牛津探望他,設計出絕妙造型。也有人觀察到,瘋帽匠戴著高帽子的造型似乎有幾分神似當時的首相英國首相、政治家、小說家迪斯萊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
有趣的後續故事是,譚尼爾為他設計的「瘋帽匠」造型,在《愛麗絲幻遊奇境》出版25年後,被魏納(Norbert Wiener) 發現酷似鼎鼎大名的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羅素才華洋溢、浪蕩不羈、愛鑽邏輯牛角尖,真是巧合。強尼戴普(Johnny Depp)在2010年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新拍的3D數位Alice in Wonderland(《魔境夢遊》)也是造型獨特令人驚艷。

在中西文學世界裡,長久以來《愛麗絲》的故事內容經常被「刻板形象化」(stereotyped),作者路易斯.卡若爾的生平傳記也被「神話化」、「迷思化」、「神秘化」,甚至「污名化」,因此需要正本清源。
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是民風保守道德嚴謹的社會,非常講究禮儀禮教體統,遵從所謂的「合宜規範」(decorum):言談、態度、舉止、服裝等等都要中規中矩,待人、處世、應對、進退都要掌握分寸。《愛麗絲》書裡常見作者讚揚愛麗絲的舉止行為都合乎端莊文雅的風範教養,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逆來順受絕不頂撞,除非對方先壞了規矩、不按牌理出牌、或得理不饒人,愛麗絲才會據理力爭稍微頂撞一下。
維多利亞時代的嚴謹禮教有助於維護一個知書達禮的社會,個個循規蹈矩,人人知所進退,但行之多年也難免僵化、形式化、教條化,因而訂定各種繁文縟節,逼迫自己和也逼迫別人接受,「己所欲施於人」,身份特殊的權威人士往往「假禮義之名,行霸凌之實」。《愛麗絲》裡化身為各種瘋狂怪誕的人物、動物、植物,很多都是頑固的本位主義,秉持一己之見,強迫愛麗絲苟同,挑戰顛覆她的邏輯觀、價值觀、禮教訓練。
作者和愛麗絲都是接受那樣的養成教育和道德價值觀,活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英國人民當然視為理所當然,但《愛麗絲》裡隱約透露些許不以為然,似乎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無可奈何,但又不得不容忍種種制式的道德規範、虛飾的社交禮儀、做作的虛偽矯情等。如果依據傳言,維多利亞女王讀了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也愛不釋手,那麼女王一定「心有戚戚焉」,何況女王本人從小接受的當然是更嚴謹的宮廷教育。
愛麗絲經歷的兩個世界裡充斥著違背常情、唯我獨尊、自以為是、挾理自重、執迷不悟等等的角色,挾天子以令諸侯,狐假虎威頤氣指使。愛麗絲不得已也會自衛,據理力爭出言頂撞。而作者似乎也認同愛麗絲的立場,那個時代的成人世界,的確有著太多荒謬矛盾的規範,值得孩子去戳破假象、挑戰權威,就像「國王的新衣」故事裡那個天真小孩,一語道破事實、揭露真相。然而,當道的意識型態往往是「眾志成城」的結果,不是少數幾個人就可以動搖國本。
《愛麗絲》書中那位跋扈蠻橫趾高氣揚的紅心王后,據說就是影射愛麗絲.黎竇的家庭教師普里克女士(Miss Mary Prickett),教了她們15年之久。愛麗絲.黎竇的父母屬於高等社會階層,當然嚴加管束子女,延聘家庭教師教授基本學識和禮儀規範,宴請賓客時命其背誦各種勵志詩歌童謠以娛樂大家。而書中愛麗絲平日朗朗上口的勵志歌謠,到了另一國度卻不知不覺變了調,反而變成調侃反諷「文以載道」傳統,活在那個時代的孩童讀來一定正中下懷。《愛麗絲》裡諸多諧擬仿諷的歌謠,不只是路易斯.卡若爾的創意智慧,也代表當年學童「敢怒不敢言」的心聲。
但路易斯.卡若爾也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愛麗絲》書中的確有不少奇人趣事,他們雖然偏執自恃,但也言之鑿鑿,頗有幾分道理,也令人耳目一新,捫心自省,世上確實有太多的「約定俗成」,而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認同愛麗絲,愛麗絲的遭遇正是我們的寫照,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也都會遇見類似的人和事,他們顛覆我們從小到大所塑造的價值觀,也逼迫我們不斷的自我修正,誠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路易斯.卡若爾自己也創作童謠,但絕不迂腐說教,反而俏皮幽默。就是這樣既讚許又批判的雙重態度,使得《愛麗絲》變成童書界的「奇葩」,打破當時流行的「文以載道」說教模式,十九世紀號稱是兒童文學的黃金時期,但幾乎所有的童書都有道德教誨的意圖,希望教化孩童。而《愛麗絲》異軍突起獨樹一格,「在體制內批判體制」,算是革命之作,把閱讀童書的「樂趣」回歸給孩童,所以當其他的童書紛紛崛起又紛紛沒落,只有《愛麗絲》永遠保持龍頭寶座屹立不搖。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