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出版
民國建政,文人南下香港,對香港文化內涵及發展影響至深。南下文人寓個人滄桑於時代風雲變幻的創作,歧義多元,豐富了香港文化,亦展示了個人創造之道,提供了南來文人議題的可能。
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分是「易文篇」。身兼作家與電影編導的易文,在電懋影業期間參與編導、作詞的歌舞片有二十八部之多,其結合歌舞片影像與音樂的手法,獨具文人趣味與模式。其電影與年記文本相當程度形成互文,夜總會因此成為易文「人生─電影」的轉喻,電影成為個人生活美學實踐的載體。
第二部分「文學‧影像‧出版篇」,進一步梳理五、六○年代與易文同代的文人,相似的流轉人生。力匡、貝娜苔、趙滋蕃、徐訏等南下,畫出一條條故鄉─香港的移動路線。文人們透過創作交出可觀的在地書寫,建構香港新的文學現場同時,作品內在隱現不安、厭世、自我退縮浮水印,銘刻異變時空下文人獨特心事與命運。
民國建政,文人南下香港,對香港文化內涵及發展影響至深。南下文人寓個人滄桑於時代風雲變幻的創作,歧義多元,豐富了香港文化,亦展示了個人創造之道,提供了南來文人議題的可能。
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分是「易文篇」。身兼作家與電影編導的易文,在電懋影業期間參與編導、作詞的歌舞片有二十八部之多,其結合歌舞片影像與音樂的手法,獨具文人趣味與模式。其電影與年記文本相當程度形成互文,夜總會因此成為易文「人生─電影」的轉喻,電影成為個人生活美學實踐的載體。
第二部分「文學‧影像‧出版篇」,進一步梳理五、六○年代與易文同代的文人,相似的流轉人生。力匡、貝娜苔、趙滋蕃、徐訏等南下,畫出一條條故鄉─香港的移動路線。文人們透過創作交出可觀的在地書寫,建構香港新的文學現場同時,作品內在隱現不安、厭世、自我退縮浮水印,銘刻異變時空下文人獨特心事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