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 | 拾書所

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

$ 380 元 原價 380
中國最早的木建築、佛像石窟、深藏於山西太行山系的古寺群、最古老的唐朝遺跡、五代和宋朝的古建築瑰寶……
作者歷經十年,走訪人跡罕至之地實地考察,探訪這些珍貴特殊的遺跡。
遊歷於古建築迷人的藝術境界,43座最少破壞、具代表性之作:

千年不墜的「懸空寺」、飄浮在空中的「福慶寺」、典藏佛舍利的「雲居寺」、中國的比薩斜塔「應縣木塔」、現存最早的木建築「南禪寺」、佛像石窟瑰寶「雲岡石窟」、大峽谷上的隱密寺院「金燈寺」、現存最大體量的唐代木建築「佛光寺」、一柱擎天的101古塔「天寧寺」……

發掘中國古建築的遺跡、背後隱藏的故事、如何看懂古建築!
訪古尋幽中,領略古建築藝術之美。

法國的凡爾賽宮內綠樹成蔭,但北京故宮為何看不到一棵樹?
北京皇宮內巨大的漢白玉是如何從西郊搬運到北京的?
皇宮的地磚和柱子稱為金磚、金柱,它們是黃金做的嗎?
萬里長城是因為「下雨」造成的?
懸空寺為何能懸在峭壁而千年不墜呢?
佛舍利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和中國的應縣木塔有何類似之處?
為何雲岡十六窟的佛像不像佛祖像皇帝呢?
梁思成夫婦如何發現唐代建築佛光寺?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建築是那一個?
如何分辨古建築的建造時期?
世界上最大的佛鐘是如何用人力掛上鐘樓的?
古建築的屋脊兩側上為什麼會有一像龍頭的雕像呢?
「晉祠」為何在古建築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日本木建築模仿唐朝木建築的依據是什麼?

作者長期從事建築及藝術的研究,對中國古建築尤其熱愛,幾乎走遍南北各地,四處尋訪。很多古代建築建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都親自去實地考察,可以說是歷經許多難以言喻的困難,包括一些從未曾被探索介紹的特殊古建築。作者發覺歷史悠久又保存良好的古建築已如鳳毛麟角,但仍有少數珍貴的遺跡仍倖存於世,因此費盡心思去發掘,其中深藏於山西太行山系的古寺群,最古老的仍有唐朝所建遺存至今,其餘大小諸寺雖未及於此,但五代、宋朝等可堪稱古建築中的瑰寶者,仍為數不少奇蹟般的保留著。
作者寫建築物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環境、藝術布局及裝飾特點,以及它們各自流傳的故事、現有的雕塑或壁畫遺存,還有歷史、社會文化、地域風俗等因素在建築中的反映。以平實的文字將建築的特色和專業介紹給一般大眾,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

※封面照片:福慶寺──飄浮在空中的寺院
(電影《臥虎藏龍》最後女主角飛身躍下深淵處即在此拍攝)

本書特色:
◆作者走遍大陸各地,遍尋各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築,這些少數倖存的遺跡,幾乎鮮為人知,也難以抵達,相關的書籍記載更相對欠缺。本書作者以相機拍攝、皮尺丈量和電腦建模,試圖留下最後歷史的見證,可說相當珍貴。
◆書中約有三百張照片都是作者親自一一拍攝,其中許多珍貴的壁畫雕塑,因為保護的原因已經不再供人參觀或拍照,然作者均透過各種努力,讓這些文物得以完整的呈現於書中,同時,作者使用電腦三維繪圖加以繪製各種古建築的外觀、樑架結構,並且以不同年代的建築圖片加以分析比較,希望讓讀者能夠更容易深入的了解古文物。因此,要找到內存如此詳實,並且圖片如此豐富的古建築書實不多見。
◆ 為便於讀者循跡參訪,本書將深山鄉野中的個案以衛星定位的方式加以標記,讀者可依導航器抵達,一睹古文明的璀璨。

書評:
◆多年來,全國大學院校的建築學科系開設得愈來愈多,而對中國古建的研究却日趨淍零,甚至有後續無人的擔憂。見到此書稿,發現竟然還有人對古建表現出由衷的熱情(而且還是來自臺灣的學者),真是鳳毛麟角,也彌足珍貴。──張寶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導師、建築學院創建人)
◆他有意避開諸如「營造法式」這類對一般大眾來說較為艱澀費解的技術問題,而著重於寫這些建築物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環境、藝術布局及裝飾特點;寫它們各自不同流傳下來的故事、寫它們現有的雕塑或壁畫遺存;寫歷史、社會文化、地域風俗等因素在建築中的反映……,對這些他又不是純記錄性的描述,而是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寫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字裡行間充滿人文關懷的情愫,不時發出有歷史感和哲學意味的嘆喟。──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導師)
◆ 這本書不同於我們常見的人云亦云的建築普及讀物,而是一本可讀、可參考、可引用的好書。──王其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最險峻的峭壁寺院──懸空寺
場景簡介
看點關鍵詞:峭壁寺院。
位置:恆山西崖峭壁上,山西渾源縣城南五公里。
經緯度:(39.659, 113.712)

為了看建築走遍了全國各地,包括國外這麼多地方,從來沒有一個建築讓人如此的瞠目結舌。古人為什麼將建築興建在如此阧峭的山壁上呢?原因現在是不可考察了,但是在恆山峭壁上古建築群,讓人看了產生無可避免的震撼感卻是無庸置疑的。
懸空寺利用嵌入式的工藝將建築「鑲嵌」進石壁中,結構全是木料,如果在國外一定是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但是大陸如今仍沒有限制參觀的流量,每逢國定假日就可看到密密麻麻的遊人塞爆每個角落。支撐走道重量的長柱子本來是輕靠在崖壁上的,此時,長柱子因為受力下沈,就變得沈重的緊壓在石床上。總之,建議讀者盡快的去參訪這座戲劇化十足的古寺,以免有朝一日只能看圖片上的懸空寺,就太可惜了。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之後金、明、清都有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所建。從寺中供奉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即可看出懸空寺是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和一般的傳統純粹的佛教或是佛道合一的寺院有所不同。
懸空寺建在幾乎是垂直的峭壁上,整座建築就像是嵌入在石壁中的一個「小壁櫃」,與地面垂直高度約三十幾米,正好是人們的恐懼高度,不管是站在地面仰望,或是由上方向下俯視,都足以令人頭皮發麻,兩腳發軟。
整座寺廟的的布局,由山下沿著小山徑向上爬,到了山門,經過暗廊便進入寺院。除了山門前的一點小平台,所有建築動線都是依著走迴廊、棧道、鑽洞窟、登石梯完成。
懸空寺依崖而建,與山爭地,空間與腹地雖狹小,但建築的內容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從南到北依次有山門、伽藍殿、送子觀音殿、鼓樓、佛堂、地藏殿、千手觀音殿、鐘樓、雷音殿、三官殿、純陽殿、棧道、如來殿、三教殿、觀音殿、五佛殿等。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023懸空寺
024建築嵌入石壁
025建築體之間以懸空的迴廊相連
026迴廊下方即是陡直峭壁

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懸空寺整個建築是因為下方的立柱支撐所以承重,然而事實不然,建築體的承重是靠著山壁的石縫內嵌而入,建築被「夾在」石壁中,這才是主要的受力處。為了延伸建築的縱深,直插入石壁的木柱,起了地樑的結構效果,承托了一部分建築體外露(例如迴廊)的重量。
至於一般人以為承重的立柱,事實上和建築物的直接結構無關,它們存在的原因,一是為了滿足視覺的安定感,給人一種比較安全的感受,二是當遊人大量的經過廻廊時,向下擠壓的力量可以由立柱承受,因而可以延長迴廊的使用壽命。
如果不是這兩個原因,立柱即使取走,也不會影響建築的整體安全。
懸空寺面向恆山前的平坦台地,站在台地向上仰望,寺院顯得特別的險峻偉麗。尤其恆山的西崖,完全是由堅硬的石壁相連,壁面光禿尖銳,人無立足之地,在這種不可能的地方建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