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 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 | 拾書所

攀登加爾默羅山:靈魂如何瘦身 走上通往成全的登山窄路

$ 355 元 原價 450
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新譯本



  ◎這本書的重要性不僅止於基督徒修煉神祕學的重要依據,對於所有嚮往神祕學的人,都是踏上神祕主義之路的指引地圖。本書用攀登上主所在的聖山──加爾默羅山做比喻,十字若望手繪了一張靈魂之旅,說明靈魂必須經歷哪些煉淨,才能到達「山頂」。作者是要帶領人走出追尋上主時遭遇的困惑與絕望,走到與創造者徹底的合一。

  ◎《攀登加爾默羅山》和《兩種心靈的黑夜》、《愛的活焰》同為十字若望所著,為作者奠定了神祕學家及西班牙文學巨擘的雙重地位。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默觀者、《七重山的作者》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稱許十字若望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祕學神學家」。

  ◎十字若望是默觀大師,他的著作充滿靈魂與天主的愛情氣息,是真正愛的大師。祈禱是為了與主相知、相愛、相結合,十字若望無疑是個中翹楚,他深知快速達到與主結合的途徑,本書即是他闡明這條狹窄山路的心得。

  他視靈魂的修練有如攀登高山,愈能超脫一切世俗重物,愈能快速抵達山頂。在此煉淨之路,靈魂猶如身處黑夜中,一次次地經歷感官與心靈上的剝裸,一步步地往山頂上爬去;這一路上險象環生,各種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祈禱經驗,處處引人走向岔路。為了能安全地行走在這條路上,十字若望提出以信望愛三超德來淨化靈魂的三官能(理智、記憶與意志),並以清晰的哲學架構,逐一剖析祈禱中所有可能的神祕經驗,並說明這些經驗對於神性結合的利弊得失:除非人持有正確的祈禱態度,否則靈魂將原地踏步,毫無長進,更遑論與至聖天主的結合。

  從書的結構、處理的問題、使用的語詞看來,這本書顯然與《黑夜》屬於同一系統,都是為「黑夜」這首詩所做的註解。作者十字若望說:「靈魂要達到成全的境界,通常必須先經過二種主要的夜」(《攀登加爾默羅山》1.1.1),所謂「兩種主要的夜」,指的是主動和被動的夜。夜是個象徵,表示靈魂的淨化(《攀登加爾默羅山》序.6)。神修生活中破壞力的根源是欲望,欲望使我們疲累、受折磨、黑暗、汙損和虛弱。克制欲望、主動進入感官之夜是第一卷的中心主題。

  要如何進入呢?選擇徹底效法基督,讓欲望只有一個正確的導向,這是若望以基督為中心的克修觀。因此問題不在於做什麼,而是更深的心理層面,為什麼做?內在的動機是什麼?這才是關鍵點。

  感官的主動之夜對修會會士而言,問題不是那麼大,問題最多的是:在深沉的靜默、漫長的孤寂、徹底的退隱、無邊無際的祈禱中,心靈內理智的活動、記憶的翻攪、意志的歸屬等等,這些問題,涉及人的認知能力、深層的心理動向,由於交往的對象是天主,此神祕經驗更是不易說明,「因其本身是特殊的與隱晦的(《攀登加爾默羅山》2.14.14)」。這是若望在第二、第三卷要處理的大事。

  十字若望以清晰系統的哲學架構,囊括所有可能的神祕經驗,予以精闢地剖析,因而條理分明地論証:除了「模糊、黑暗和普遍的認識」,其餘的一切都要棄置。對若望而言,「模糊、黑暗和普遍的認識」就是默觀,是與天主交往中人的理智的最佳狀態、人的理智能達到的極限。所有能真的看到、聽見……,甚或想到或懂得的什麼,即使是從天主來的,也不要留戀或想望,因為無論是多麼崇高的經驗,都不能和天主畫等號,而貪求神祕經驗,像貪求有形之物一樣,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和阻礙。

  因此十字若望以信德對治理智,以望德對治記憶,以愛德對治意志,「為了在此神修的道路上安全地前進,靈魂必須有三超德的支持來穿越這個黑暗之夜,而三超德使一切事物空虛和黑暗。……靈魂不是藉理解、愛好、想像或藉其他任何感官,只有藉理智的信德、記憶的望德、意志的愛德,方能在今世中使靈魂與天主結合(《攀登加爾默羅山》2.6.1)。」

  聖十字若望順序審視所有能牽繫靈魂的地上美物,這些東西分為六種:現世、本性、感官、倫理、超性和靈性的快樂。前三種是指現世的事物,可以束縛人心,竟至遭致永罰的地獄 (《攀登加爾默羅山》3.18-26) 。倫理方面的事物亦然 (《攀登加爾默羅山》3.27-29) ,這些就是德行和善工、天主賜予的特恩,但人卻可因驕傲自矜,竟至失落所有的超性果實。靈性的事物如何呢?不是至少可免去所有的危險嗎?聖人說,才不是這樣,危險甚至更多!竟然「有些人使靈性的事物只為感官服務,卻使心靈空空如也(《攀登加爾默羅山》3.33.1)。」因此,使用這些美好的事物時,必須懷有很純潔的意向。聖人以無比的技巧,卸下掩護在最神聖活動下的所有面具(《攀登加爾默羅山》3,35-34),揭發自我內最深的陷阱和潛藏的處所——人心甚至在與天主的直接交往上也尋求滿足自我。

名人推薦

  誠摯感謝 加爾默羅會總會長神父 Fr. Saverio Cannistrà, O.C.D.‧何瑞臣教授(Professor Richard P Hardy)‧張象文撰文推薦
  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房志榮神父審閱導讀
  狄剛榮休主教‧王愈榮榮休主教‧新竹教區李克勉主教推薦
  台大哲學系關永中教授專文導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