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與人相遇,人與書結緣,一切從這裡開始。
從一本書的裝幀設計,到收藏舊書與閱讀新書,甚至遊走各類型書店
三屆金鼎獎得主 ── 李志銘,述說讀書與淘書的最浪漫!
繼《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後,李志銘新作《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懷著愛書人的浪漫,以天真和執著的個人追憶今昔之情懷式書寫,表達「玩書」的概念:浪跡在看不盡的舊書店、古書店、二手書店、外文書店的旅途上,尋尋覓覓,搜訪輾轉流傳於人們手中的舊書、體會店家的人情和書緣,於此連輟成篇、娓娓訴說著如何買書、藏書、閱讀的一則則「書話」傳奇。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是李志銘從個人熱愛淘書、走訪書店的切身經驗出發,逐一探詢、挖掘出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包括早期書籍裝幀家及其美術設計、書與人之間的因緣流轉,乃至作為媒介的巷弄書店紀聞、古本屋沙龍女主人的書業史話,同時亦為一介普通讀者的讀書隨筆。
目次
序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序 相遇的表情╱陳允元(詩人)
輯一:相約在書店
一頁台北‧書店之城
舊香沙龍:台北城南瑯嬛寶窟「舊香居」
宛如一場流動的盛宴:信鴿法國書店
閱讀城市人文小風景:胡思二手書店
通往那美麗的年代:小藝埕一九二○書店
上了山就看海:尋訪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書店行旅,島嶼之東:花蓮舊書店散記
書街歲月:重慶南路
輯二:何故亂翻書
守護書籍的黑夜裡,永遠有星光
奇幻瑰麗的甜美及悲傷:法國鬼才作家鮑里斯‧維昂的泡沫人生
那一天,我的靈魂已跳向妳
青春幻滅、歲月如歌:石黑一雄小說裡的音樂與鄉愁
此生猶有未竟之志:李哲洋與巴托克
吟詠孤獨和鄉愁的滋味:赫曼‧赫塞的《玻璃珠遊戲》與我
騷動的靈魂無可遏止:亨利‧米勒的巨蟹(Cancer)與女人
欲向怒海頑抗:談海明威與蔣介石
凝望歲月青春,我們依然孤寂
何妨浮生盡荒唐:讀《日安憂鬱》與少女莎岡
從海洋到宇宙:凡爾納的奇幻歷險
絕版書的死與生:波特萊爾《惡之華》中譯本拾掇
輯三:書窗的風景
宛如魔鬼在花朵上跳舞:法國插畫家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
海的精靈憂鬱瘋狂向天使發起進攻:卡洛斯‧舒瓦伯(Carlos Schwabe)的神話與幻想
病與狂的夢幻曲: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奧迪隆‧雷東
共赴一場假面舞會的華麗盛宴:色彩魔術師克里斯汀‧拉克魯瓦
克勞斯‧哈帕尼米的北歐奇幻森林
揮霍的美麗與慾望交纏的激情:阿根廷超現實主義女畫家萊歐娜‧費妮
光影交疊的華麗與前衛:「瑞士學派」平面設計巨匠馬克斯‧胡貝
從風格中解放出來:荷蘭風格派前衛設計師彼特‧玆瓦特
我已將音樂一勞永逸地放下了
黑與白的狂歌亂舞:棟方志功的木刻裝幀
關於舊書與裝幀隨想三則
附錄
傳承台灣古書業的新世代:側寫舊香居(台大店)(今已歇業,特以此文誌念)
後記
與書有染的浪漫
序(節錄)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不久前在為鹿島茂《古書比孩子重要》寫序時,讀著資深重度書痴的愛戀史,不自覺會想起周遭認識、接觸過的書人書痴們,如書中所言:「古書店既是通往過去,自由旅行的時光機,但恐怕也是讓善良老百姓淪落地獄的陷阱。」有經驗、嗜書癖的書人絕對了解書海無涯,對於他們,買書藏書往往是越陷越深、愛戀無盡,征服了某個領域的古書,又會對別的領域展開新的幻想,徹徹底底就是條不歸路,書領著人從原來的領域不斷擴張,即使不向外延展,一旦上癮,大多也會走向特定的收藏主題,朝向專家之路,勇往前進。
每個書痴書蟲的演變過程,大抵不外乎從一開始買書是出於需求,買需要讀的書,繼而開始搜尋想要讀的書、特定作家的書,接下來是從新書買到舊書,想搜盡所喜歡類別的書,並立志要讀完所有的書!最後是追求特殊版本:限量毛邊、裝幀特別、書封美麗,甚至到即便是看不懂的文字也統統納入書架,買書、玩書、藏書一次到位,書痴書奴已經確立!嚴格說,十多年累積下來,志銘已離最後階段不遠矣!
志銘從寫碩論開始泡舊書店,論文完成後,他也變成每天「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前往書店的路上」。若說每天都在書店或許是誇張了!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將近有四分之三的時間,他絕對是每天遊走在城南,穿梭在新舊書店間,在舊香居看到志銘或在他筆下其他書店捕獲他大概也不意外,唯一固定時刻的是每週四明目書社的開箱時刻,和一幫同好前輩們談天,傍晚時刻最容易巧遇他!若問他為何天天往書店跑,他肯定會憨憨的笑著,一時之間無法回答。因為對他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書店幾乎已是他每一天的固定行程,生活的一部分,週而復始的慣性行為。
一如黃裳說琉璃廠書肆有沙龍氣息,書店是文人聚集之地,書友聚談,交換意見與軼聞。志銘也喜歡講沙龍,尤其偏好舊書店,舊書古本老物件對他就是有擋不住的吸引力,彷彿瞬間開啟與過往時光的連接,墜入某個不知名的兔子洞,尋書訪書像是未知的冒險,人與人的交流好比不期而遇的浪漫邂逅。書店和書,早已是他生活的基本配備,如陽光、空氣、水一般不可缺少!
書店對他而言,也是知識、靈感的充電所,在拓展視野和刺激多元創作上都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最吸引他的仍然是因書結緣的同好、各有專攻的前輩朋友們,這些經常偶遇的書人班底們,是實體書店最可貴的風景。在書店的交流當然不只聊書,也時而穿插些妙人妙事、FB藝文界的奇人異事等。就創作的角度來說,除了書之外,書店沙龍中人情、故事相互竄流,也是不可錯過的風景之一。
志銘旺盛的求知慾,如同餵不飽的飢餓,加上高度的好奇心和學習力的驅使下,他努力學習日文,是為了更貼近日本文化。因老辜(辜振豐先生)翻譯《惡之華》期間,經常陪同進出信鴿法國書店找資料,不知不覺接觸許多具有特色的法文出版品和
文學小說,不諳法文的志銘,也折服於法國出版品的魅力,定期拜訪信鴿便成為固定行程之一,相信不久後他應該也會跑去學法文。
每每看到他的新文章,就發現他平常看似沒作筆記的習慣,卻絕對有張大耳朵,將大家閒談、交流間所分享的種種都吸納成他寫作的靈感之一,朋友的喜好樂趣,彼此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對法國文學的喜好,閱讀的內容似乎間接也成為了他的喜好,好學好奇的他總能在短時間練就功夫,沒多久我們就可以談沙岡、談波特萊爾、談伍迪艾倫、談亨利‧米勒,有時看他信手寫來,輕鬆快意,不刻意渲染、自然自在的表達,我想,源源不絕的熱情是他寫作的最大動力。多年下來,看似他用文字打造出一座書天堂,倒不如說他因進了天堂有了翅膀,讓他可以展翅快意的遨遊其中。
延續《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更多了點個人情懷式的抒寫,看來寡言憨厚的他,或許很難和浪漫二字立即連結,但他每每見到自己喜歡的書本、裝幀時,總會像撫摸小孩、小貓般反覆摩娑。記得有一天他用極其興奮的語氣和高亢的聲調告訴我,剛看完根據棟方志功《板極道》改編的傳記電影《我! 愛彫男‧棟方志功妻》,飾演棟方的男演員相當出色,不僅做足功課,更精彩是日常生活的呈現,將棟方志功的氣質、神韻表現得維妙維肖,志銘滔滔不絕地描述主角創作時的情景和投入狀況,尤其是平時木訥的他,一碰到開心的事便會口沫橫飛、手足舞蹈。志銘在說棟方志功的同時,我也覺得此時的他不也是如此嗎?面對偶像、書事、創作,埋首其中樂此不疲,寫起文章自信有力,談起舊書口若懸河!總覺得他骨子裡的浪漫基因絕對爆表!當年他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挑戰專職的作家生涯,若沒有龐大的熱情、開放的心態,肯定無法下定決心,一路走來,雖也有困難、焦慮,但不可動搖的執念,是他前進的信心!
一直以來我們用「玩書」的概念和大家分享關於買書、藏書、有各種癖好,熱愛紙本書之行為,以更輕鬆、浪漫的心情來傾訴對書的迷戀。對志銘而言,寫作不僅是與自己的對話, 每天持續寫作也是對外在世界的傳達,將閱讀的心得、新奇的發現與觀察研究,定時吸納、整理、提煉、撰寫出最精華的一篇篇文字,傳遞給大家。 藉由分享的熱情,慢慢堆砌成屬於他獨具一格的書話。
相遇的表情╱陳允元(詩人)
一九三三年七月,時設籍於明治大學文藝科的巫永福,在《福爾摩沙》創刊號發表了小說〈首與體〉。小說描述一對來自殖民地台灣的青年漫步於東京街頭,打算到帝國飯店的東京座觀看契訶夫作品《櫻園》的演出,卻同時憂慮著「首」與「體」相反對立的問題:青年S想留在東京,台灣的家書卻催他返鄉,處理結婚問題。一九二○年代的知識青年帶著社會改革之志前往帝都東京;一九三○年代,有志於文學藝術、懷抱「前進中央文壇」之夢的文學青年,也前仆後繼來到東京。巫永福之外,張文環、楊熾昌、翁鬧等等,都在行列之中。東京的魅力,翁鬧曾在《有港口的街市》寫道:「大東京是一塊巨大的磁鐵,將這地上所有的存在物不斷地吸引過去。」
留學生作家對東京的迷戀,倒不是耽溺於爵士樂、霓虹、咖啡廳的摩登物質生活,而毋寧是愛其作為西方文明之中介、也作為東亞文化發信地的這個層面。他們的文學之卵,必須在與世界同步的文化刺激中孵育、茁壯,長出自己的羽翼。同屬留學生的劉捷即在〈台灣文學鳥瞰〉描述,他們「處在中央文壇膝下,對世界文學的潮流有最敏銳的感受」。這一點,在巫永福身上有深刻的體現。他在明治大學文藝科階段,即師事橫光利一、小林秀雄、山本有三等大家;小說〈首與體〉,也有這麼一段敘述:「身為文學青年,對於能接觸到偉大作家的戲曲,自然感到十分的興奮跟欣慰,平常上學總是無精打采的,今天卻不管風大,一路笑談著到學校」;青年S與敘事者「我」開始讀契訶夫的契機,是放學途中發現契訶夫的全集。
讓他們發現契訶夫全集、進而接觸世界文學的,想必就是鄰近明治大學的書街神保町吧。一九二九年,打出「考現學」旗幟、在震災後「帝都復興」的昭和初期東京進行都市風俗採集的今和次郎,在其編纂之《新版大東京案內》寫道:「若到市電駿河台下到九段?下之間、橫亙於神保町北神保町的電車通的兩側走走看看,會因櫛比鱗次的店家幾乎都是古本屋而感到驚訝。」這一段路線,便是小說中兩位台灣青年下課後的漫步路線的其中一段。巫永福曾這麼回憶他的神保町:「安定開放與繁榮的東京、神田神保町的書店,原書或翻譯本想要的書籍什麼都有。」言談之間,彷彿可以看見八十年前的他站在東京街頭,與書相遇的欣喜的表情。
二○○七年,當我第一次飛抵東京,第一個想去的當然便是神保町。如同當年巫永福漫步於神保町的情境,日本最新出版的書、重要海外思潮的譯本,只要逛一圈都找得到。更神奇的是,由於古本屋的存在,原本歷時的時空,竟壓縮在一間間個性、專門各異的書店裡共時呈現。記得第一次走進戰前即已存在的「田村書店」,穿過門口一落落高高疊起的套書,進到狹窄的書牆走道時,我倒抽了一口氣。先前在文學史上讀到的明治時期以降重要作家著作的初版本(有些甚至還附有作家署名),竟就這樣排排站,陳列在同一個架上,心裡真的相當震撼。一個書櫃,便是一段文學史。而一九三○年代台灣留學生作家曾經歷的閱讀時光,竟也躲過了空襲、與世事的各種變數,被保存了下來。去年因研究之故,在東京的早稻田大學待了七個月。除了神保町,早大往JR高田馬場駅方向的古本街,或是高圓寺、阿佐谷、荻漥一帶,也成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不是什麼藏書家,一來沒有財力,二來對研究者而言,初版、復刻版或圖書館的複印都無所謂,重點在於資訊。然而我也曾因偶然的機運,在不起眼的角落,以便宜的價錢購得刊有呂赫若〈牛車〉的《文學評論》(一九三五)、楊熾昌當年耽讀的《詩詩論》(一九二八年創刊)數冊、西脇順三郎的《歐洲文學》(一九三三)、百田宗治的《詩作法》(一九三四)、幾冊刊有饒正太郎作品的詩誌《新領土》(一九三七年創刊)、以及庄司總一的《陳夫人》(一九四二)等。在日本的古書市場,這些名字未必受到太多重視,對台灣人而言,卻有截然不同的重量與意義。特別在異鄉東京、在昔日的帝國首都,捧讀這些與殖民地時期的台灣有過連結的古書,所感受的,並非只是懷舊的情調,而是透過他們的書寫與閱讀,碰觸那一代人曾有的美好與憂鬱。
談到古書,當然,除了神保町老牌的古本屋,日本還有各種不定期舉行的「古書即賣會」,以及購書網站「日本古本屋」(https://www.kosho.or.jp/)。前者是市集型態,參與的各家書店雖大都不會精銳盡出(多是庫存出盡),但仍能翻找到一些好物。跟許多歐吉桑(這種場合幾乎不會有年輕人出現)比卡位、比眼手的速度,也是古書即賣會的另類趣味之一;後者「日本古本屋」則由「全国古書籍商組合連合會」創立,是古本界的大型購物網站。由於參與連合會的古本屋遍布全國,查詢、比價,都相當便利。滑鼠一按,就可以直接購得一九三○年代的書籍,並宅配到府,根本就是一種穿越劇式的超時空體驗。
書與人相遇,人與書結緣,一切從這裡開始。
從一本書的裝幀設計,到收藏舊書與閱讀新書,甚至遊走各類型書店
三屆金鼎獎得主 ── 李志銘,述說讀書與淘書的最浪漫!
繼《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後,李志銘新作《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懷著愛書人的浪漫,以天真和執著的個人追憶今昔之情懷式書寫,表達「玩書」的概念:浪跡在看不盡的舊書店、古書店、二手書店、外文書店的旅途上,尋尋覓覓,搜訪輾轉流傳於人們手中的舊書、體會店家的人情和書緣,於此連輟成篇、娓娓訴說著如何買書、藏書、閱讀的一則則「書話」傳奇。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是李志銘從個人熱愛淘書、走訪書店的切身經驗出發,逐一探詢、挖掘出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包括早期書籍裝幀家及其美術設計、書與人之間的因緣流轉,乃至作為媒介的巷弄書店紀聞、古本屋沙龍女主人的書業史話,同時亦為一介普通讀者的讀書隨筆。
目次
序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序 相遇的表情╱陳允元(詩人)
輯一:相約在書店
一頁台北‧書店之城
舊香沙龍:台北城南瑯嬛寶窟「舊香居」
宛如一場流動的盛宴:信鴿法國書店
閱讀城市人文小風景:胡思二手書店
通往那美麗的年代:小藝埕一九二○書店
上了山就看海:尋訪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書店行旅,島嶼之東:花蓮舊書店散記
書街歲月:重慶南路
輯二:何故亂翻書
守護書籍的黑夜裡,永遠有星光
奇幻瑰麗的甜美及悲傷:法國鬼才作家鮑里斯‧維昂的泡沫人生
那一天,我的靈魂已跳向妳
青春幻滅、歲月如歌:石黑一雄小說裡的音樂與鄉愁
此生猶有未竟之志:李哲洋與巴托克
吟詠孤獨和鄉愁的滋味:赫曼‧赫塞的《玻璃珠遊戲》與我
騷動的靈魂無可遏止:亨利‧米勒的巨蟹(Cancer)與女人
欲向怒海頑抗:談海明威與蔣介石
凝望歲月青春,我們依然孤寂
何妨浮生盡荒唐:讀《日安憂鬱》與少女莎岡
從海洋到宇宙:凡爾納的奇幻歷險
絕版書的死與生:波特萊爾《惡之華》中譯本拾掇
輯三:書窗的風景
宛如魔鬼在花朵上跳舞:法國插畫家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
海的精靈憂鬱瘋狂向天使發起進攻:卡洛斯‧舒瓦伯(Carlos Schwabe)的神話與幻想
病與狂的夢幻曲: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奧迪隆‧雷東
共赴一場假面舞會的華麗盛宴:色彩魔術師克里斯汀‧拉克魯瓦
克勞斯‧哈帕尼米的北歐奇幻森林
揮霍的美麗與慾望交纏的激情:阿根廷超現實主義女畫家萊歐娜‧費妮
光影交疊的華麗與前衛:「瑞士學派」平面設計巨匠馬克斯‧胡貝
從風格中解放出來:荷蘭風格派前衛設計師彼特‧玆瓦特
我已將音樂一勞永逸地放下了
黑與白的狂歌亂舞:棟方志功的木刻裝幀
關於舊書與裝幀隨想三則
附錄
傳承台灣古書業的新世代:側寫舊香居(台大店)(今已歇業,特以此文誌念)
後記
與書有染的浪漫
序(節錄)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不久前在為鹿島茂《古書比孩子重要》寫序時,讀著資深重度書痴的愛戀史,不自覺會想起周遭認識、接觸過的書人書痴們,如書中所言:「古書店既是通往過去,自由旅行的時光機,但恐怕也是讓善良老百姓淪落地獄的陷阱。」有經驗、嗜書癖的書人絕對了解書海無涯,對於他們,買書藏書往往是越陷越深、愛戀無盡,征服了某個領域的古書,又會對別的領域展開新的幻想,徹徹底底就是條不歸路,書領著人從原來的領域不斷擴張,即使不向外延展,一旦上癮,大多也會走向特定的收藏主題,朝向專家之路,勇往前進。
每個書痴書蟲的演變過程,大抵不外乎從一開始買書是出於需求,買需要讀的書,繼而開始搜尋想要讀的書、特定作家的書,接下來是從新書買到舊書,想搜盡所喜歡類別的書,並立志要讀完所有的書!最後是追求特殊版本:限量毛邊、裝幀特別、書封美麗,甚至到即便是看不懂的文字也統統納入書架,買書、玩書、藏書一次到位,書痴書奴已經確立!嚴格說,十多年累積下來,志銘已離最後階段不遠矣!
志銘從寫碩論開始泡舊書店,論文完成後,他也變成每天「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前往書店的路上」。若說每天都在書店或許是誇張了!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將近有四分之三的時間,他絕對是每天遊走在城南,穿梭在新舊書店間,在舊香居看到志銘或在他筆下其他書店捕獲他大概也不意外,唯一固定時刻的是每週四明目書社的開箱時刻,和一幫同好前輩們談天,傍晚時刻最容易巧遇他!若問他為何天天往書店跑,他肯定會憨憨的笑著,一時之間無法回答。因為對他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書店幾乎已是他每一天的固定行程,生活的一部分,週而復始的慣性行為。
一如黃裳說琉璃廠書肆有沙龍氣息,書店是文人聚集之地,書友聚談,交換意見與軼聞。志銘也喜歡講沙龍,尤其偏好舊書店,舊書古本老物件對他就是有擋不住的吸引力,彷彿瞬間開啟與過往時光的連接,墜入某個不知名的兔子洞,尋書訪書像是未知的冒險,人與人的交流好比不期而遇的浪漫邂逅。書店和書,早已是他生活的基本配備,如陽光、空氣、水一般不可缺少!
書店對他而言,也是知識、靈感的充電所,在拓展視野和刺激多元創作上都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最吸引他的仍然是因書結緣的同好、各有專攻的前輩朋友們,這些經常偶遇的書人班底們,是實體書店最可貴的風景。在書店的交流當然不只聊書,也時而穿插些妙人妙事、FB藝文界的奇人異事等。就創作的角度來說,除了書之外,書店沙龍中人情、故事相互竄流,也是不可錯過的風景之一。
志銘旺盛的求知慾,如同餵不飽的飢餓,加上高度的好奇心和學習力的驅使下,他努力學習日文,是為了更貼近日本文化。因老辜(辜振豐先生)翻譯《惡之華》期間,經常陪同進出信鴿法國書店找資料,不知不覺接觸許多具有特色的法文出版品和
文學小說,不諳法文的志銘,也折服於法國出版品的魅力,定期拜訪信鴿便成為固定行程之一,相信不久後他應該也會跑去學法文。
每每看到他的新文章,就發現他平常看似沒作筆記的習慣,卻絕對有張大耳朵,將大家閒談、交流間所分享的種種都吸納成他寫作的靈感之一,朋友的喜好樂趣,彼此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對法國文學的喜好,閱讀的內容似乎間接也成為了他的喜好,好學好奇的他總能在短時間練就功夫,沒多久我們就可以談沙岡、談波特萊爾、談伍迪艾倫、談亨利‧米勒,有時看他信手寫來,輕鬆快意,不刻意渲染、自然自在的表達,我想,源源不絕的熱情是他寫作的最大動力。多年下來,看似他用文字打造出一座書天堂,倒不如說他因進了天堂有了翅膀,讓他可以展翅快意的遨遊其中。
延續《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更多了點個人情懷式的抒寫,看來寡言憨厚的他,或許很難和浪漫二字立即連結,但他每每見到自己喜歡的書本、裝幀時,總會像撫摸小孩、小貓般反覆摩娑。記得有一天他用極其興奮的語氣和高亢的聲調告訴我,剛看完根據棟方志功《板極道》改編的傳記電影《我! 愛彫男‧棟方志功妻》,飾演棟方的男演員相當出色,不僅做足功課,更精彩是日常生活的呈現,將棟方志功的氣質、神韻表現得維妙維肖,志銘滔滔不絕地描述主角創作時的情景和投入狀況,尤其是平時木訥的他,一碰到開心的事便會口沫橫飛、手足舞蹈。志銘在說棟方志功的同時,我也覺得此時的他不也是如此嗎?面對偶像、書事、創作,埋首其中樂此不疲,寫起文章自信有力,談起舊書口若懸河!總覺得他骨子裡的浪漫基因絕對爆表!當年他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挑戰專職的作家生涯,若沒有龐大的熱情、開放的心態,肯定無法下定決心,一路走來,雖也有困難、焦慮,但不可動搖的執念,是他前進的信心!
一直以來我們用「玩書」的概念和大家分享關於買書、藏書、有各種癖好,熱愛紙本書之行為,以更輕鬆、浪漫的心情來傾訴對書的迷戀。對志銘而言,寫作不僅是與自己的對話, 每天持續寫作也是對外在世界的傳達,將閱讀的心得、新奇的發現與觀察研究,定時吸納、整理、提煉、撰寫出最精華的一篇篇文字,傳遞給大家。 藉由分享的熱情,慢慢堆砌成屬於他獨具一格的書話。
相遇的表情╱陳允元(詩人)
一九三三年七月,時設籍於明治大學文藝科的巫永福,在《福爾摩沙》創刊號發表了小說〈首與體〉。小說描述一對來自殖民地台灣的青年漫步於東京街頭,打算到帝國飯店的東京座觀看契訶夫作品《櫻園》的演出,卻同時憂慮著「首」與「體」相反對立的問題:青年S想留在東京,台灣的家書卻催他返鄉,處理結婚問題。一九二○年代的知識青年帶著社會改革之志前往帝都東京;一九三○年代,有志於文學藝術、懷抱「前進中央文壇」之夢的文學青年,也前仆後繼來到東京。巫永福之外,張文環、楊熾昌、翁鬧等等,都在行列之中。東京的魅力,翁鬧曾在《有港口的街市》寫道:「大東京是一塊巨大的磁鐵,將這地上所有的存在物不斷地吸引過去。」
留學生作家對東京的迷戀,倒不是耽溺於爵士樂、霓虹、咖啡廳的摩登物質生活,而毋寧是愛其作為西方文明之中介、也作為東亞文化發信地的這個層面。他們的文學之卵,必須在與世界同步的文化刺激中孵育、茁壯,長出自己的羽翼。同屬留學生的劉捷即在〈台灣文學鳥瞰〉描述,他們「處在中央文壇膝下,對世界文學的潮流有最敏銳的感受」。這一點,在巫永福身上有深刻的體現。他在明治大學文藝科階段,即師事橫光利一、小林秀雄、山本有三等大家;小說〈首與體〉,也有這麼一段敘述:「身為文學青年,對於能接觸到偉大作家的戲曲,自然感到十分的興奮跟欣慰,平常上學總是無精打采的,今天卻不管風大,一路笑談著到學校」;青年S與敘事者「我」開始讀契訶夫的契機,是放學途中發現契訶夫的全集。
讓他們發現契訶夫全集、進而接觸世界文學的,想必就是鄰近明治大學的書街神保町吧。一九二九年,打出「考現學」旗幟、在震災後「帝都復興」的昭和初期東京進行都市風俗採集的今和次郎,在其編纂之《新版大東京案內》寫道:「若到市電駿河台下到九段?下之間、橫亙於神保町北神保町的電車通的兩側走走看看,會因櫛比鱗次的店家幾乎都是古本屋而感到驚訝。」這一段路線,便是小說中兩位台灣青年下課後的漫步路線的其中一段。巫永福曾這麼回憶他的神保町:「安定開放與繁榮的東京、神田神保町的書店,原書或翻譯本想要的書籍什麼都有。」言談之間,彷彿可以看見八十年前的他站在東京街頭,與書相遇的欣喜的表情。
二○○七年,當我第一次飛抵東京,第一個想去的當然便是神保町。如同當年巫永福漫步於神保町的情境,日本最新出版的書、重要海外思潮的譯本,只要逛一圈都找得到。更神奇的是,由於古本屋的存在,原本歷時的時空,竟壓縮在一間間個性、專門各異的書店裡共時呈現。記得第一次走進戰前即已存在的「田村書店」,穿過門口一落落高高疊起的套書,進到狹窄的書牆走道時,我倒抽了一口氣。先前在文學史上讀到的明治時期以降重要作家著作的初版本(有些甚至還附有作家署名),竟就這樣排排站,陳列在同一個架上,心裡真的相當震撼。一個書櫃,便是一段文學史。而一九三○年代台灣留學生作家曾經歷的閱讀時光,竟也躲過了空襲、與世事的各種變數,被保存了下來。去年因研究之故,在東京的早稻田大學待了七個月。除了神保町,早大往JR高田馬場駅方向的古本街,或是高圓寺、阿佐谷、荻漥一帶,也成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不是什麼藏書家,一來沒有財力,二來對研究者而言,初版、復刻版或圖書館的複印都無所謂,重點在於資訊。然而我也曾因偶然的機運,在不起眼的角落,以便宜的價錢購得刊有呂赫若〈牛車〉的《文學評論》(一九三五)、楊熾昌當年耽讀的《詩詩論》(一九二八年創刊)數冊、西脇順三郎的《歐洲文學》(一九三三)、百田宗治的《詩作法》(一九三四)、幾冊刊有饒正太郎作品的詩誌《新領土》(一九三七年創刊)、以及庄司總一的《陳夫人》(一九四二)等。在日本的古書市場,這些名字未必受到太多重視,對台灣人而言,卻有截然不同的重量與意義。特別在異鄉東京、在昔日的帝國首都,捧讀這些與殖民地時期的台灣有過連結的古書,所感受的,並非只是懷舊的情調,而是透過他們的書寫與閱讀,碰觸那一代人曾有的美好與憂鬱。
談到古書,當然,除了神保町老牌的古本屋,日本還有各種不定期舉行的「古書即賣會」,以及購書網站「日本古本屋」(https://www.kosho.or.jp/)。前者是市集型態,參與的各家書店雖大都不會精銳盡出(多是庫存出盡),但仍能翻找到一些好物。跟許多歐吉桑(這種場合幾乎不會有年輕人出現)比卡位、比眼手的速度,也是古書即賣會的另類趣味之一;後者「日本古本屋」則由「全国古書籍商組合連合會」創立,是古本界的大型購物網站。由於參與連合會的古本屋遍布全國,查詢、比價,都相當便利。滑鼠一按,就可以直接購得一九三○年代的書籍,並宅配到府,根本就是一種穿越劇式的超時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