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部小說巨著不僅刻畫一個家族的母親面對各種艱難環境,無畏的愛與勇氣,更描繪出一整個時代更迭下的血淚傳奇!
沈寧以這部大河小說紀念母親,三部曲都以真人真事為骨幹,描寫生動,不僅刻畫出家族的跌宕經歷,更刻畫中國現代跨半世紀的歷史縮影,具有彌足珍貴的劃時代意義。此巨作最新增補後半部故事,重新修整全稿,推出新版,在妙筆生動的刻畫下,歷史場景如臨眼前,也成為最獨特完整且令人動容的時代故事!在最動盪混亂的年代裡,母親是生繫一命的大地,也與一整個家族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沈寧完成這部動人也難得的三部曲,展現高度的文學風華與成就!
原連載於聯合報副刊、美洲世界日報副刊引起廣大迴響的長篇小說,
將顛沛時代的親情與人性一一重現,
值得讀者典藏。
沈寧的外祖母自紛亂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出走,養育子女,沈寧的母親雖出身大家族,卻歷經困苦的童年,與九死一生的境遇,在北伐軍校度過少年時光,走過盧溝橋事變的砲聲隆隆的年代,她曾被日汪敵特扣壓為人質,亦曾為香港淪陷痛不欲生。正當她苦盡甘來,開始享受愛情與家庭生活之際,災難又翩然而至……她在年少時期跟隨父母,於戰亂歲月中顛沛流離,幾度生離死別,歷盡世間苦難,也曾見過胡適、陳獨秀、汪精衛、杜月笙、周恩來等傳奇人物,最後她在與親人分隔兩地的思念中,與命運搏鬥。作者的外祖父陶希聖歷經的傳奇人生也在書中重現,他於抗戰時期先是汪精衛親信後為蔣介石文膽,在學術風雲與政治旋渦中度過榮辱浮沉的人生。
三部曲從封建時代的一場盛大婚禮寫起,讓讀者也宛如走入一場時代的盛宴中,充滿顛沛的苦澀與真情的濃郁!
目次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一 艱辛童年
序一 吳文津
序二 杜學忠
新版後記 沈寧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二 動盪青春
序讀「陶盛樓記」追念先姊琴薰 陶恆生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三 苦難餘生
為沈寧著「母親的故事」所作之序 陸鏗
序 家族離合悲歡,世紀風雨塵煙
——讀沈寧巨著《嗩吶煙塵三部曲》 杜學忠
沈寧所著《嗩吶煙塵三部曲》一書,從清末民初寫到蔣介石退守台灣(原版兩冊本),從一個特殊家族的悲歡離合,映照出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雲和社會變遷,文史並重,極具價值。
這部鴻篇巨製的核心是「高陶事件」。人生百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每個人來說,卻又是漫長的。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誰敢說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特別是在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的動亂時代,誰能對變幻莫測的大小事件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依照自己的正確判斷行事?希聖先生棄學從政後,跟著汪精衛走了一段彎路。書生論政,依然是書生。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和歷史面前都是錯誤的,都是對民族生死存亡道路的誤判。所幸的是,當他看清了所謂的「主和」實則是投降,汪日密約實則是賣國密約,在無法讓汪精衛改弦更張,無力扭轉汪偽投降賣國路線的情況下,便毅然懸崖勒馬,與汪偽分道揚鑣,冒著生命危險和高宗武一起逃離上海,並在香港公布汪日密約,揭露日寇亡我的狼子野心和汪偽的賣國真相。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來看,高陶事件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光輝一頁。就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希聖先生此舉不免有自我救贖的成份,但主要的還是出於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心。在國難當頭,棄個人生死於不顧,成就了這一震驚中外、驚天動地的偉業。大而言之,是利國利民,小而言之,是使希聖先生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升華,完成了個人生命人格的完美鑄造。母庸諱言,希聖先生跟錯過人,走錯過路,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將功補過,可謂大節不虧,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理當列籍於國史忠魂的冊簡名錄。
由此,我想到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魯迅先生主張要看「全人」,不能以偏概全。比如陶淵明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有取捨,便陷偏頗。即便是英名蓋世的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也會「性交」。倘只將「性交」拍成照片,放大了掛在牆上,尊其為「性交大師」,真實自然是真實,然而「豈不冤哉」!汪精衛27歲,孤身潛入北京,冒死刺殺攝政王,未果入獄,在獄中慷慨賦詩、壯懷激烈,辛亥時追隨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呼號,如果僅從這段人生經歷看,他不愧為萬人敬仰的義士豪傑。而後來他卻走向為虎作倀、賣國投降的不歸路,蓋棺論定,他終於被釘在民族罪人的恥辱柱上。
在《嗩吶煙塵三部曲》書中,「高陶事件」這一中心事件,起到了「一石數鳥」的作用。圍繞著這一事件,展現了外婆、媽媽等人的形象,凸顯了人物性格。外婆嫁到陶盛樓,因為生了兩個女娃,備受姑婆歧視,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及至隨夫到了米珠薪桂的上海,丈夫月奉不高,為買些便宜蔬菜,寧可不辭勞苦跑遠路,還要從牙縫裡省下錢來,給丈夫做件出門穿的新長衫。在險象環生的日子裡,她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甚至被誤認為是陶家的女僕。
如此這般的一個賢妻良母、家庭主婦,在緊要關頭,卻做出了驚人之舉。沈寧在書中說:「她一輩子洗衣做飯養孩子。但是每逢危機當頭,總會迅急決斷,調度有方,救外公於危難之中。」為了使希聖先生脫離日偽特務直接操控的愚園路,她拖兒帶女,從香港跑到上海,為丈夫搬到環龍路和家人同住找到正當理由。是否要在「汪日密約」上簽字的問題,讓希聖先生寢食難安、焦慮成疾,乃至想過以何種方式自殺。不簽,覺得對不起汪精衛對自己的器重和信任,而且必被日汪七十六號特務殺害。簽了,必將淪為萬劫不覆的千古罪人。「為了中華民族和子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和生存」,「死也不會在那密約上簽字」。在這緊要關頭,外婆問外公:「簽了字比死好些嗎?」,又問:「一是汪精衛,一是中國,你怎樣選擇?」並且凜然說:「我把我的性命來換你逃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們一家都死在這裡,那字萬萬簽不得。」媽媽聽外婆講這番話時,「感到外婆此刻何其悲壯,簡直像高歌待發的荊軻,或者烏江邊上的項羽。」
高陶逃離上海,安抵香港後,外婆又毅然帶著媽媽親赴汪府,同意帶兩個幼子去香港把希聖招回上海,三個大孩子依然留在上海讀書。有三個孩子留作人質,汪氏夫婦便放行,讓外婆帶著兩個孩子離滬赴港、成功出走。事後陳璧君一直耿耿於懷,多次對人發狠說:「老娘一生玩英雄於股掌之中,想不到栽在一個鄉下婆手裡,日後必殺之不能解恨。」
一個長年累月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家庭主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表現得如此堅定、如此果斷絕決,一個有勇有謀、膽識過人、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巾幗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了。希聖先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二十年與我共患難,一切苦頭均一身當之,所歷既久,所見亦深,彼絕非如彼等所想像之鄉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於課本,汝母於社會,身經目睹,蓋亦甚為豐富,故其見解多非青年所能及也。我一向優柔寡斷,汝母則堅決矯捷,說做就做,說走就走。每當困難之大關大節臨頭,汝母常能立即決斷。近來雖挫折刺激,腦力較差,然其決斷仍為我所不及。」希聖先生這段發自肺腑的話,是對外婆最為精當的評價。
在高陶事件中,媽媽琴薰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彰顯。這位十八歲的少女,滿懷愛國激情,極力說服希聖先生脫離汪精衛,並大聲對他說:「爸爸,你不要簽字,我們一起死在這裡好了。」當外婆告訴她,希聖先生決定逃出上海,不在《汪日密約》上簽字時,她高興地說:「爸爸不在賣國密約上簽字,中國人不會再罵他。」在她帶著兩個弟弟逃離上海的過程中,她按著萬墨林的周密安排,從容脫離虎口。當她知道自己和弟弟已經脫離危險後,馬上跪下磕了三個頭,當面感謝萬墨林等人的救命之恩。這些情節充分表現了媽媽的愛國情懷,不懼生死,處變不驚、機智沉著、知禮重義和感恩圖報的高貴品格。書中的描寫完全印證了陶?生先生對其姐陶琴薰的評價:「年僅十八歲的姐姐為了拯救父親,與母親苦思脫身之計,為了保護兩弟脫險,挺身與敵偽特務鬥智周旋。她在危機下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堅強與勇敢。」
杜月笙、萬墨林等人幫助高陶和琴薰姐弟逃離上海的情節,讓我對杜、萬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大概是從大陸書報或影視得來的印象,覺得這些人類同於天津的青紅幫。日據時期,天津青幫頭子袁文會,投靠日偽,霸占碼頭、設賭場、開妓院,欺男霸女,無惡不做,新中國成立後被槍斃。而杜、萬在汪偽統治的上海和日寇占領香港期間,聽從蔣介石的指令,站在民族立場,保護正義、與日寇汪偽鬥智鬥勇,保持了民族氣節。特別是萬先生在被日本憲兵隊拘捕後,多次受到殘酷刑訊,灌涼水、上老虎凳,在雪地裡挨皮鞭,而他堅強不屈。他腦子裡記了許多重要的地下抗戰人員姓名地址,其中包括蔣委員長駐滬代表蔣伯誠先生等。但是他無論怎樣受刑,始終沒有供出一個姓名、一個地址,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仁人義士、蓋世豪傑。陶希聖先生一家對杜、萬等人的慷慨相助和救命之恩沒齒不忘、直到多年之後還登門拜年致謝。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蔣介石「四一二」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五次圍剿紅區、躲在峨眉山上、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抗戰勝利後跑下山來摘桃子。在沈寧的書裡,則恢復了史實:對蔣的反對投降,力主抗日做了正面真實的記錄。而他當機立斷,要等陶希聖的三個孩子逃離上海脫險之後,再公布《日汪密約》,後來力排眾議,把陶希聖留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又都表現他思慮細密和富有人情味,讓我們看到了蔣介石的另一面。總之,沈寧的大著圍繞著「高陶事件」展現了外公、外婆、媽媽、杜月笙、萬墨林,乃至汪精衛、蔣介石等人的真實性格,完成了眾多藝術形象的塑造。
《嗩吶煙塵三部曲》隨著陶希聖生活和工作的變遷,寫了陶盛樓大家族裡的人情冷暖,上海的「五卅運動」、「一‧二八事件」、租界劃分、棚戶區慘狀,北伐時期武漢的亂象、盧溝橋事變後敵戰區日寇的殘暴、黎民百姓的流離失所、香港被日寇占領後日本軍人和土匪的橫行霸道,以及大後方陪都重慶的校園生活。自清末至日寇投降、蔣介石敗走台灣半個多世紀,中華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動蕩,在作品中都得到了真實而生動的反映。時空交錯的故事構架(指原版結構),新穎別致,顯示了作者駕馭宏大題材的功力。書中對古人書畫、京劇藝人、現代劇作的論述,顯示了作者的學識修養。對江浙菜、廣東菜、京味火鍋的敘述,對川菜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名稱來源和茶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的論述,以及對各地景點風貌的描寫,都豐富了這部長篇巨製的內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也證明了作者知識的廣博。
讀著書中所寫的北京和平門、六部口、廠甸過年時噶噶作響的風車、一米多長的糖葫蘆,引起了半個世紀前我在北京過春節、逛廠甸的回憶。現在這一年俗活動改在北京地壇公園舉行,熱鬧依舊,但不復當年景象。讀著重慶南開中學嚴格的學習和住宿制度,讓我想起了我在天津南開中學六年的學習和住宿生活。那是多麼美好的歲月!總之,書中的許多章節,我讀起來都感到十分親切。沈寧以這部記錄家族歷史的巨著,紀念先輩、昭示後人,外公、外婆、媽媽、爸爸,如果地下有知,定然感到十分欣慰。我本想為這部書寫一篇書評,但學識不足、身體欠佳、深感力不從心,謹以此文權作一夕之談,並對這部書〈三卷本〉的成功問世表示遲到的祝賀。
新版後記 沈寧
小說《嗩吶煙塵三部曲》,最初寫作時,計劃是上部兩冊從母親出生寫到大陸淪陷,下部兩冊從母親滯留上海寫到她北京遇難。兩部文稿完成,聯經決定出版。因為內容跨越幾乎百年,字數亦近百萬,工作量大。上部兩冊編輯完成,即於2002年先行問世,繼續編輯下部,隨後出版。正這時,台灣政局變化,社會動蕩,人心渙散,對海峽對岸的事情逐漸冷淡,面臨此情此景,繼續出版這本書,不再現實。儘管很多讀者查詢和等待,下部書作業還是停頓了。出於同一原因,電視台將上部書改編成電視劇的計劃也被擱置,中廣已經開始的廣播劇製作亦遭腰斬。
美國人有句話﹕時機就是一切 (Timing is everything)。早了晚了,不合時機,一事無成。好了壞了,碰上時機,飛黃騰達。外祖父的傳記書名為潮流與點滴,意在從潮流看點滴,從點滴看潮流。而以我自己的經歷總結,點滴抗不得潮流,個人爭不過時代。相比於時代潮流,個人如我般渺小者,連點滴也算不上。
年輕時測字,我的名字頭重腳輕,根基不穩,儘管四季忙出頭,不過空有一顆雄心。根基就是時代潮流,就是時機。回想大半生,此言不虛,我命裡註定,事事陰錯陽差,時機不當,失之交臂,折羽而終。就嗩吶煙塵來說,差了三年兩載,一切付諸東流。
那一停,就是十年。
期間,我讀到一位歐洲作家的話,可以安慰自己。他說:寫完一部小說,應該放進抽屜,過二十年後再拿出來。如果那時候這本書依然能夠被人們接受,就送去出版。此至理名言,我輩當牢記。只有確實探討人生,而非演繹時事;確實揭示人性,而非圖解理念;確實描述真實,而非編造假象的文字,停放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後,仍然會被人們所接受,才屬真正的文學,才有存在的價值,才具永恆的生命力。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樹立了偉大的榜樣。
我不敢說自己的書能夠達到如此高度,但我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我願意我的書,在十年二十年後仍舊能夠出版,仍舊能夠被人們所接受。因為我的書,描寫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歷史。
書寫得好壞,要讀者評判,我自己不敢妄言。但我可以問心無愧,這本書裡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家前輩和我個人親身經歷的記錄,沒有虛構,沒有誇張,沒有虛飾。即使一些細節描寫和對話做了文學加工,姓名略為改動以尊重親友的隱私,那些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存在,一定屬實。
我之所以對出版此書一直耿耿於懷,孜孜不倦,十年不輟,是因為我真誠地希望全世界的華人,不要忘記我們曾經遭遇過的災難,千年萬年也不要忘記。有美國學者總結,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罪惡的時代。那一百年間,中國亦曾始終浸泡在苦難的深淵,戰亂,飢荒,奴役,天災人禍,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中國人民經受了太多太重的苦難,而且至今尚未全部解脫。
經歷苦難縱然不幸,忘記苦難經歷則是更大的不幸。忘記經歷過的苦難,就意味著必定會重複那些苦難的經歷。中國三千年歷史,不斷重複這個悲哀的循環,一個個殘暴皇朝更換,人民大眾則繼續在苦難中掙扎。因為親自嚐透那苦難的滋味,我特別不願意看到中國人再次經歷我所曾經歷的苦難,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只要心誠,石頭也會開花。十年之後,我終於等到機會,本書下部又有出版的可能。不過畢竟時代不同,書太厚重,究竟不妥,故與出版社協商,將上下兩部四冊書稿,修改縮寫成三冊,出版一套完整的新版。
付梓之際,我要特別感謝聯經出版社多年來對我和拙作的關愛,感謝劉國瑞先生和林載爵先生十年不忘提攜後輩,感謝顏艾琳小姐在編輯初版時對我不斷的鼓勵,感謝胡金倫先生和邱靖絨小姐在編輯新版時所做的種種努力,感謝精彩的封面設計。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此書的每一位讀者。沒有讀者,任何書都失去存在價值。而我所期望於讀者的,是在掩卷之後,對自己說一聲﹕那樣的日子絕不可以再有。
寫於美國落磯山腳
這部小說巨著不僅刻畫一個家族的母親面對各種艱難環境,無畏的愛與勇氣,更描繪出一整個時代更迭下的血淚傳奇!
沈寧以這部大河小說紀念母親,三部曲都以真人真事為骨幹,描寫生動,不僅刻畫出家族的跌宕經歷,更刻畫中國現代跨半世紀的歷史縮影,具有彌足珍貴的劃時代意義。此巨作最新增補後半部故事,重新修整全稿,推出新版,在妙筆生動的刻畫下,歷史場景如臨眼前,也成為最獨特完整且令人動容的時代故事!在最動盪混亂的年代裡,母親是生繫一命的大地,也與一整個家族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沈寧完成這部動人也難得的三部曲,展現高度的文學風華與成就!
原連載於聯合報副刊、美洲世界日報副刊引起廣大迴響的長篇小說,
將顛沛時代的親情與人性一一重現,
值得讀者典藏。
沈寧的外祖母自紛亂的封建士大夫家族出走,養育子女,沈寧的母親雖出身大家族,卻歷經困苦的童年,與九死一生的境遇,在北伐軍校度過少年時光,走過盧溝橋事變的砲聲隆隆的年代,她曾被日汪敵特扣壓為人質,亦曾為香港淪陷痛不欲生。正當她苦盡甘來,開始享受愛情與家庭生活之際,災難又翩然而至……她在年少時期跟隨父母,於戰亂歲月中顛沛流離,幾度生離死別,歷盡世間苦難,也曾見過胡適、陳獨秀、汪精衛、杜月笙、周恩來等傳奇人物,最後她在與親人分隔兩地的思念中,與命運搏鬥。作者的外祖父陶希聖歷經的傳奇人生也在書中重現,他於抗戰時期先是汪精衛親信後為蔣介石文膽,在學術風雲與政治旋渦中度過榮辱浮沉的人生。
三部曲從封建時代的一場盛大婚禮寫起,讓讀者也宛如走入一場時代的盛宴中,充滿顛沛的苦澀與真情的濃郁!
目次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一 艱辛童年
序一 吳文津
序二 杜學忠
新版後記 沈寧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二 動盪青春
序讀「陶盛樓記」追念先姊琴薰 陶恆生
嗩吶煙塵三部曲 之三 苦難餘生
為沈寧著「母親的故事」所作之序 陸鏗
序 家族離合悲歡,世紀風雨塵煙
——讀沈寧巨著《嗩吶煙塵三部曲》 杜學忠
沈寧所著《嗩吶煙塵三部曲》一書,從清末民初寫到蔣介石退守台灣(原版兩冊本),從一個特殊家族的悲歡離合,映照出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雲和社會變遷,文史並重,極具價值。
這部鴻篇巨製的核心是「高陶事件」。人生百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每個人來說,卻又是漫長的。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誰敢說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特別是在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的動亂時代,誰能對變幻莫測的大小事件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依照自己的正確判斷行事?希聖先生棄學從政後,跟著汪精衛走了一段彎路。書生論政,依然是書生。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和歷史面前都是錯誤的,都是對民族生死存亡道路的誤判。所幸的是,當他看清了所謂的「主和」實則是投降,汪日密約實則是賣國密約,在無法讓汪精衛改弦更張,無力扭轉汪偽投降賣國路線的情況下,便毅然懸崖勒馬,與汪偽分道揚鑣,冒著生命危險和高宗武一起逃離上海,並在香港公布汪日密約,揭露日寇亡我的狼子野心和汪偽的賣國真相。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來看,高陶事件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光輝一頁。就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希聖先生此舉不免有自我救贖的成份,但主要的還是出於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心。在國難當頭,棄個人生死於不顧,成就了這一震驚中外、驚天動地的偉業。大而言之,是利國利民,小而言之,是使希聖先生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升華,完成了個人生命人格的完美鑄造。母庸諱言,希聖先生跟錯過人,走錯過路,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將功補過,可謂大節不虧,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理當列籍於國史忠魂的冊簡名錄。
由此,我想到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魯迅先生主張要看「全人」,不能以偏概全。比如陶淵明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有取捨,便陷偏頗。即便是英名蓋世的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也會「性交」。倘只將「性交」拍成照片,放大了掛在牆上,尊其為「性交大師」,真實自然是真實,然而「豈不冤哉」!汪精衛27歲,孤身潛入北京,冒死刺殺攝政王,未果入獄,在獄中慷慨賦詩、壯懷激烈,辛亥時追隨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呼號,如果僅從這段人生經歷看,他不愧為萬人敬仰的義士豪傑。而後來他卻走向為虎作倀、賣國投降的不歸路,蓋棺論定,他終於被釘在民族罪人的恥辱柱上。
在《嗩吶煙塵三部曲》書中,「高陶事件」這一中心事件,起到了「一石數鳥」的作用。圍繞著這一事件,展現了外婆、媽媽等人的形象,凸顯了人物性格。外婆嫁到陶盛樓,因為生了兩個女娃,備受姑婆歧視,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及至隨夫到了米珠薪桂的上海,丈夫月奉不高,為買些便宜蔬菜,寧可不辭勞苦跑遠路,還要從牙縫裡省下錢來,給丈夫做件出門穿的新長衫。在險象環生的日子裡,她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甚至被誤認為是陶家的女僕。
如此這般的一個賢妻良母、家庭主婦,在緊要關頭,卻做出了驚人之舉。沈寧在書中說:「她一輩子洗衣做飯養孩子。但是每逢危機當頭,總會迅急決斷,調度有方,救外公於危難之中。」為了使希聖先生脫離日偽特務直接操控的愚園路,她拖兒帶女,從香港跑到上海,為丈夫搬到環龍路和家人同住找到正當理由。是否要在「汪日密約」上簽字的問題,讓希聖先生寢食難安、焦慮成疾,乃至想過以何種方式自殺。不簽,覺得對不起汪精衛對自己的器重和信任,而且必被日汪七十六號特務殺害。簽了,必將淪為萬劫不覆的千古罪人。「為了中華民族和子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和生存」,「死也不會在那密約上簽字」。在這緊要關頭,外婆問外公:「簽了字比死好些嗎?」,又問:「一是汪精衛,一是中國,你怎樣選擇?」並且凜然說:「我把我的性命來換你逃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們一家都死在這裡,那字萬萬簽不得。」媽媽聽外婆講這番話時,「感到外婆此刻何其悲壯,簡直像高歌待發的荊軻,或者烏江邊上的項羽。」
高陶逃離上海,安抵香港後,外婆又毅然帶著媽媽親赴汪府,同意帶兩個幼子去香港把希聖招回上海,三個大孩子依然留在上海讀書。有三個孩子留作人質,汪氏夫婦便放行,讓外婆帶著兩個孩子離滬赴港、成功出走。事後陳璧君一直耿耿於懷,多次對人發狠說:「老娘一生玩英雄於股掌之中,想不到栽在一個鄉下婆手裡,日後必殺之不能解恨。」
一個長年累月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家庭主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表現得如此堅定、如此果斷絕決,一個有勇有謀、膽識過人、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巾幗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了。希聖先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二十年與我共患難,一切苦頭均一身當之,所歷既久,所見亦深,彼絕非如彼等所想像之鄉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於課本,汝母於社會,身經目睹,蓋亦甚為豐富,故其見解多非青年所能及也。我一向優柔寡斷,汝母則堅決矯捷,說做就做,說走就走。每當困難之大關大節臨頭,汝母常能立即決斷。近來雖挫折刺激,腦力較差,然其決斷仍為我所不及。」希聖先生這段發自肺腑的話,是對外婆最為精當的評價。
在高陶事件中,媽媽琴薰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彰顯。這位十八歲的少女,滿懷愛國激情,極力說服希聖先生脫離汪精衛,並大聲對他說:「爸爸,你不要簽字,我們一起死在這裡好了。」當外婆告訴她,希聖先生決定逃出上海,不在《汪日密約》上簽字時,她高興地說:「爸爸不在賣國密約上簽字,中國人不會再罵他。」在她帶著兩個弟弟逃離上海的過程中,她按著萬墨林的周密安排,從容脫離虎口。當她知道自己和弟弟已經脫離危險後,馬上跪下磕了三個頭,當面感謝萬墨林等人的救命之恩。這些情節充分表現了媽媽的愛國情懷,不懼生死,處變不驚、機智沉著、知禮重義和感恩圖報的高貴品格。書中的描寫完全印證了陶?生先生對其姐陶琴薰的評價:「年僅十八歲的姐姐為了拯救父親,與母親苦思脫身之計,為了保護兩弟脫險,挺身與敵偽特務鬥智周旋。她在危機下表現出異乎常人的堅強與勇敢。」
杜月笙、萬墨林等人幫助高陶和琴薰姐弟逃離上海的情節,讓我對杜、萬有了新的認識。以前大概是從大陸書報或影視得來的印象,覺得這些人類同於天津的青紅幫。日據時期,天津青幫頭子袁文會,投靠日偽,霸占碼頭、設賭場、開妓院,欺男霸女,無惡不做,新中國成立後被槍斃。而杜、萬在汪偽統治的上海和日寇占領香港期間,聽從蔣介石的指令,站在民族立場,保護正義、與日寇汪偽鬥智鬥勇,保持了民族氣節。特別是萬先生在被日本憲兵隊拘捕後,多次受到殘酷刑訊,灌涼水、上老虎凳,在雪地裡挨皮鞭,而他堅強不屈。他腦子裡記了許多重要的地下抗戰人員姓名地址,其中包括蔣委員長駐滬代表蔣伯誠先生等。但是他無論怎樣受刑,始終沒有供出一個姓名、一個地址,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仁人義士、蓋世豪傑。陶希聖先生一家對杜、萬等人的慷慨相助和救命之恩沒齒不忘、直到多年之後還登門拜年致謝。
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蔣介石「四一二」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五次圍剿紅區、躲在峨眉山上、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抗戰勝利後跑下山來摘桃子。在沈寧的書裡,則恢復了史實:對蔣的反對投降,力主抗日做了正面真實的記錄。而他當機立斷,要等陶希聖的三個孩子逃離上海脫險之後,再公布《日汪密約》,後來力排眾議,把陶希聖留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又都表現他思慮細密和富有人情味,讓我們看到了蔣介石的另一面。總之,沈寧的大著圍繞著「高陶事件」展現了外公、外婆、媽媽、杜月笙、萬墨林,乃至汪精衛、蔣介石等人的真實性格,完成了眾多藝術形象的塑造。
《嗩吶煙塵三部曲》隨著陶希聖生活和工作的變遷,寫了陶盛樓大家族裡的人情冷暖,上海的「五卅運動」、「一‧二八事件」、租界劃分、棚戶區慘狀,北伐時期武漢的亂象、盧溝橋事變後敵戰區日寇的殘暴、黎民百姓的流離失所、香港被日寇占領後日本軍人和土匪的橫行霸道,以及大後方陪都重慶的校園生活。自清末至日寇投降、蔣介石敗走台灣半個多世紀,中華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動蕩,在作品中都得到了真實而生動的反映。時空交錯的故事構架(指原版結構),新穎別致,顯示了作者駕馭宏大題材的功力。書中對古人書畫、京劇藝人、現代劇作的論述,顯示了作者的學識修養。對江浙菜、廣東菜、京味火鍋的敘述,對川菜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名稱來源和茶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的論述,以及對各地景點風貌的描寫,都豐富了這部長篇巨製的內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識性、可讀性和趣味性、也證明了作者知識的廣博。
讀著書中所寫的北京和平門、六部口、廠甸過年時噶噶作響的風車、一米多長的糖葫蘆,引起了半個世紀前我在北京過春節、逛廠甸的回憶。現在這一年俗活動改在北京地壇公園舉行,熱鬧依舊,但不復當年景象。讀著重慶南開中學嚴格的學習和住宿制度,讓我想起了我在天津南開中學六年的學習和住宿生活。那是多麼美好的歲月!總之,書中的許多章節,我讀起來都感到十分親切。沈寧以這部記錄家族歷史的巨著,紀念先輩、昭示後人,外公、外婆、媽媽、爸爸,如果地下有知,定然感到十分欣慰。我本想為這部書寫一篇書評,但學識不足、身體欠佳、深感力不從心,謹以此文權作一夕之談,並對這部書〈三卷本〉的成功問世表示遲到的祝賀。
新版後記 沈寧
小說《嗩吶煙塵三部曲》,最初寫作時,計劃是上部兩冊從母親出生寫到大陸淪陷,下部兩冊從母親滯留上海寫到她北京遇難。兩部文稿完成,聯經決定出版。因為內容跨越幾乎百年,字數亦近百萬,工作量大。上部兩冊編輯完成,即於2002年先行問世,繼續編輯下部,隨後出版。正這時,台灣政局變化,社會動蕩,人心渙散,對海峽對岸的事情逐漸冷淡,面臨此情此景,繼續出版這本書,不再現實。儘管很多讀者查詢和等待,下部書作業還是停頓了。出於同一原因,電視台將上部書改編成電視劇的計劃也被擱置,中廣已經開始的廣播劇製作亦遭腰斬。
美國人有句話﹕時機就是一切 (Timing is everything)。早了晚了,不合時機,一事無成。好了壞了,碰上時機,飛黃騰達。外祖父的傳記書名為潮流與點滴,意在從潮流看點滴,從點滴看潮流。而以我自己的經歷總結,點滴抗不得潮流,個人爭不過時代。相比於時代潮流,個人如我般渺小者,連點滴也算不上。
年輕時測字,我的名字頭重腳輕,根基不穩,儘管四季忙出頭,不過空有一顆雄心。根基就是時代潮流,就是時機。回想大半生,此言不虛,我命裡註定,事事陰錯陽差,時機不當,失之交臂,折羽而終。就嗩吶煙塵來說,差了三年兩載,一切付諸東流。
那一停,就是十年。
期間,我讀到一位歐洲作家的話,可以安慰自己。他說:寫完一部小說,應該放進抽屜,過二十年後再拿出來。如果那時候這本書依然能夠被人們接受,就送去出版。此至理名言,我輩當牢記。只有確實探討人生,而非演繹時事;確實揭示人性,而非圖解理念;確實描述真實,而非編造假象的文字,停放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後,仍然會被人們所接受,才屬真正的文學,才有存在的價值,才具永恆的生命力。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樹立了偉大的榜樣。
我不敢說自己的書能夠達到如此高度,但我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我願意我的書,在十年二十年後仍舊能夠出版,仍舊能夠被人們所接受。因為我的書,描寫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歷史。
書寫得好壞,要讀者評判,我自己不敢妄言。但我可以問心無愧,這本書裡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家前輩和我個人親身經歷的記錄,沒有虛構,沒有誇張,沒有虛飾。即使一些細節描寫和對話做了文學加工,姓名略為改動以尊重親友的隱私,那些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存在,一定屬實。
我之所以對出版此書一直耿耿於懷,孜孜不倦,十年不輟,是因為我真誠地希望全世界的華人,不要忘記我們曾經遭遇過的災難,千年萬年也不要忘記。有美國學者總結,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罪惡的時代。那一百年間,中國亦曾始終浸泡在苦難的深淵,戰亂,飢荒,奴役,天災人禍,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中國人民經受了太多太重的苦難,而且至今尚未全部解脫。
經歷苦難縱然不幸,忘記苦難經歷則是更大的不幸。忘記經歷過的苦難,就意味著必定會重複那些苦難的經歷。中國三千年歷史,不斷重複這個悲哀的循環,一個個殘暴皇朝更換,人民大眾則繼續在苦難中掙扎。因為親自嚐透那苦難的滋味,我特別不願意看到中國人再次經歷我所曾經歷的苦難,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只要心誠,石頭也會開花。十年之後,我終於等到機會,本書下部又有出版的可能。不過畢竟時代不同,書太厚重,究竟不妥,故與出版社協商,將上下兩部四冊書稿,修改縮寫成三冊,出版一套完整的新版。
付梓之際,我要特別感謝聯經出版社多年來對我和拙作的關愛,感謝劉國瑞先生和林載爵先生十年不忘提攜後輩,感謝顏艾琳小姐在編輯初版時對我不斷的鼓勵,感謝胡金倫先生和邱靖絨小姐在編輯新版時所做的種種努力,感謝精彩的封面設計。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此書的每一位讀者。沒有讀者,任何書都失去存在價值。而我所期望於讀者的,是在掩卷之後,對自己說一聲﹕那樣的日子絕不可以再有。
寫於美國落磯山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