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因熱情而生的音樂工作者、永遠的指揮明星
見證大師.楊頌斯 奉獻藝術的精彩一生
珍貴照片、生平、錄音作品資料全收錄
★繁體中文版獨家內容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品牌總監
彼得.麥瑟(Peter Meisel)
精選臺灣巡迴演出照片
親撰懷念楊頌斯私房隨筆
馬利斯.楊頌斯曾經表示,比起蕭斯塔科維契、柴科夫斯基、普羅高菲夫與理查.史特勞斯這些作曲家,像他這樣子的一個樂團指揮,是不需要一本傳記的,在書中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然而,對於持續不斷徵求出版傳記同意的作者、或是著迷於他所創造詮釋音樂的世人,楊頌斯卻是無比值得一本傳記的——除了刻劃他傳奇指揮生涯的經歷軌跡,更流傳下他對藝術與音樂的堅持與精神啟發。
對樂團來說,楊頌斯始終以謙遜並平等的態度、與樂手們共同雕琢出更完美的音樂;對聽眾而言,楊頌斯詮釋的音樂有著自然鮮明的獨特魅力;從市場來看,楊頌斯卓越的帶團能力與攜手眾多名團的經歷,已是不敗的票房保證。這些都讓他成為受人尊敬與喜愛的指揮名家。
本書作者提爾為《慕尼黑信使報》資深音樂編輯,自二○○三年起數度參與楊頌斯率領的樂團巡演,藉由貼身觀察及多次與楊頌斯和相關人士訪談,呈現出楊頌斯臺上臺下、真誠鮮明的多樣相貌,以此本傳記展示於世,紀錄、也紀念這位指揮大師為音樂奉獻熱情的一生。
本書賣點
2019年過世的國際知名指揮大師馬利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一生與諸多國際知名樂團合作共演出眾多經典演奏,指揮風格清晰且富有感染力,音色細膩、結構細緻,有「聲音的魔術師」之稱,更曾三度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來臺演出。作者長年跟隨楊頌斯巡迴演出,兩人間密切的對談、與楊頌斯身邊眾人的交流觀察等,紀錄出楊頌斯最真實、生動的一面,精華呈現出楊頌斯傑出指揮家的光輝形象,以及樂壇大師對藝術的永恆熱愛與不滅成就。
內容摘文
第1章
第二次的誕生
就只有四個小節,就在這個著名的動機頭一次在音樂廳中精雕細琢地奏出之後不久,因為不像他自己所想像的那麼順利,這位穿著深色套頭毛衣、頭髮稍微往上梳高的年輕人,乾脆就在大家面前唱起這個樂段:「嗒、嗒、嗒、嗒——滴、滴、滴、滴——嗒、嗒、嗒、嗒——。」彷彿音樂家們不知道這段樂曲一樣;直到樂團全體合奏爆發之前,這個動機經由小提琴游移至鋼琴,之後由中提琴接手。樂團成員曾經在許多指揮家的帶領下演奏這些小節,可想而知,他們現任的音樂總監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也曾這麼做過。他們曾在數不清的錄音中聽過這些小節,多半也都在求學時期曾經反覆練習。而現在,這位臉上表情嚴肅的二十八歲青年站在那裡,對於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確實地針對基本功作要求。
「這是最重要的。」他強調:「假如這三拍一起的話,一切都很妥當,請保持所有的節奏都一致,不要有一拍過快,請您們互相傾聽彼此。」馬利斯.楊頌斯對著當時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也就是今天的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解釋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還有,他對部份資深團員要求準確度:「請再來一次。」他的目光隔著樂團,望向斜對角上方,然後表情堅定地再一次演奏出短暫、幾乎沒有起奏的開端:「嗒、嗒、嗒、嗒——。」
就算名聲或許還無法完全跟得上同一座城市中的愛樂管弦樂團,輔導一個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樂團有必要嗎?楊頌斯可以這麼做,甚至被期待這麼做。一九七一年九月,楊頌斯參加國際卡拉揚指揮大賽(International Herbert von Karajan Conducting Competition), 這位古典音樂界的巨擘已經關注他很久了,如今楊頌斯在柏林應該滿足大家對他寄予的厚望。比賽總共安排了五輪,部分曲目難度特別高。比賽的前面幾輪,後來的柏林交響樂團(Berliner Symphoniker)也投入參與。評審席中坐著知名人士,例如英國人華特.李格(Walter Legge),他是EMI 唱片公司深具影響力的製作人以及倫敦(London)的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創立者;或者來自奧地利的漢斯.史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指揮家導師之一。史瓦洛夫斯基在考試記錄中,對於楊頌斯以及他對於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貝多芬以及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詮釋如此寫道:「《朱彼特交響曲》(Jupiter)不錯,三連音的某些部份流暢且分明,《英雄交響曲》(Sinfonia Eroica)非常好;《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非常好;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特別好。」他的總評:「與生俱來的音樂家。」
第一輪比賽中的其中一場,楊頌斯提議了選自拉威爾(Maurice Ravel)《達夫尼與克羅埃》(Daphnis et Chloé)芭蕾舞曲中的片段,雖然他對此也有所疑慮:如此棘手的樂曲比較不適合這個時候,所以有人推薦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作為妥協,楊頌斯可以在大賽的閉幕音樂會指揮拉威爾的這首作品。一九七一年秋天的影片拍攝中,不只顯現了彩排時、還有音樂會上的楊頌斯。他以極度的明朗與最強的專注力,成功掌握了貝多芬這首作品從第三樂章至第四樂章難以處理的過渡。片中一再出現他駕馭樂團的眼神,不光只是打拍子、對於兩個樂章明顯的敏銳度、以及對於樂團的持續調整。
(未完)
見證大師.楊頌斯 奉獻藝術的精彩一生
珍貴照片、生平、錄音作品資料全收錄
★繁體中文版獨家內容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品牌總監
彼得.麥瑟(Peter Meisel)
精選臺灣巡迴演出照片
親撰懷念楊頌斯私房隨筆
馬利斯.楊頌斯曾經表示,比起蕭斯塔科維契、柴科夫斯基、普羅高菲夫與理查.史特勞斯這些作曲家,像他這樣子的一個樂團指揮,是不需要一本傳記的,在書中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然而,對於持續不斷徵求出版傳記同意的作者、或是著迷於他所創造詮釋音樂的世人,楊頌斯卻是無比值得一本傳記的——除了刻劃他傳奇指揮生涯的經歷軌跡,更流傳下他對藝術與音樂的堅持與精神啟發。
對樂團來說,楊頌斯始終以謙遜並平等的態度、與樂手們共同雕琢出更完美的音樂;對聽眾而言,楊頌斯詮釋的音樂有著自然鮮明的獨特魅力;從市場來看,楊頌斯卓越的帶團能力與攜手眾多名團的經歷,已是不敗的票房保證。這些都讓他成為受人尊敬與喜愛的指揮名家。
本書作者提爾為《慕尼黑信使報》資深音樂編輯,自二○○三年起數度參與楊頌斯率領的樂團巡演,藉由貼身觀察及多次與楊頌斯和相關人士訪談,呈現出楊頌斯臺上臺下、真誠鮮明的多樣相貌,以此本傳記展示於世,紀錄、也紀念這位指揮大師為音樂奉獻熱情的一生。
本書賣點
2019年過世的國際知名指揮大師馬利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一生與諸多國際知名樂團合作共演出眾多經典演奏,指揮風格清晰且富有感染力,音色細膩、結構細緻,有「聲音的魔術師」之稱,更曾三度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來臺演出。作者長年跟隨楊頌斯巡迴演出,兩人間密切的對談、與楊頌斯身邊眾人的交流觀察等,紀錄出楊頌斯最真實、生動的一面,精華呈現出楊頌斯傑出指揮家的光輝形象,以及樂壇大師對藝術的永恆熱愛與不滅成就。
內容摘文
第1章
第二次的誕生
就只有四個小節,就在這個著名的動機頭一次在音樂廳中精雕細琢地奏出之後不久,因為不像他自己所想像的那麼順利,這位穿著深色套頭毛衣、頭髮稍微往上梳高的年輕人,乾脆就在大家面前唱起這個樂段:「嗒、嗒、嗒、嗒——滴、滴、滴、滴——嗒、嗒、嗒、嗒——。」彷彿音樂家們不知道這段樂曲一樣;直到樂團全體合奏爆發之前,這個動機經由小提琴游移至鋼琴,之後由中提琴接手。樂團成員曾經在許多指揮家的帶領下演奏這些小節,可想而知,他們現任的音樂總監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也曾這麼做過。他們曾在數不清的錄音中聽過這些小節,多半也都在求學時期曾經反覆練習。而現在,這位臉上表情嚴肅的二十八歲青年站在那裡,對於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確實地針對基本功作要求。
「這是最重要的。」他強調:「假如這三拍一起的話,一切都很妥當,請保持所有的節奏都一致,不要有一拍過快,請您們互相傾聽彼此。」馬利斯.楊頌斯對著當時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也就是今天的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解釋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還有,他對部份資深團員要求準確度:「請再來一次。」他的目光隔著樂團,望向斜對角上方,然後表情堅定地再一次演奏出短暫、幾乎沒有起奏的開端:「嗒、嗒、嗒、嗒——。」
就算名聲或許還無法完全跟得上同一座城市中的愛樂管弦樂團,輔導一個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樂團有必要嗎?楊頌斯可以這麼做,甚至被期待這麼做。一九七一年九月,楊頌斯參加國際卡拉揚指揮大賽(International Herbert von Karajan Conducting Competition), 這位古典音樂界的巨擘已經關注他很久了,如今楊頌斯在柏林應該滿足大家對他寄予的厚望。比賽總共安排了五輪,部分曲目難度特別高。比賽的前面幾輪,後來的柏林交響樂團(Berliner Symphoniker)也投入參與。評審席中坐著知名人士,例如英國人華特.李格(Walter Legge),他是EMI 唱片公司深具影響力的製作人以及倫敦(London)的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創立者;或者來自奧地利的漢斯.史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指揮家導師之一。史瓦洛夫斯基在考試記錄中,對於楊頌斯以及他對於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貝多芬以及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詮釋如此寫道:「《朱彼特交響曲》(Jupiter)不錯,三連音的某些部份流暢且分明,《英雄交響曲》(Sinfonia Eroica)非常好;《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非常好;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特別好。」他的總評:「與生俱來的音樂家。」
第一輪比賽中的其中一場,楊頌斯提議了選自拉威爾(Maurice Ravel)《達夫尼與克羅埃》(Daphnis et Chloé)芭蕾舞曲中的片段,雖然他對此也有所疑慮:如此棘手的樂曲比較不適合這個時候,所以有人推薦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作為妥協,楊頌斯可以在大賽的閉幕音樂會指揮拉威爾的這首作品。一九七一年秋天的影片拍攝中,不只顯現了彩排時、還有音樂會上的楊頌斯。他以極度的明朗與最強的專注力,成功掌握了貝多芬這首作品從第三樂章至第四樂章難以處理的過渡。片中一再出現他駕馭樂團的眼神,不光只是打拍子、對於兩個樂章明顯的敏銳度、以及對於樂團的持續調整。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