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 | 拾書所

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

$ 513 元 原價 650
甫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暨暢銷書《優雅的宇宙》作者
再次推出扣人心弦著述,探索悠遠的時光以及人類對目的的追尋。

很少有人能像葛林這樣同時精擅最新宇宙科學及散文書寫。
——《紐約時報》(2020年度精選好書)

  《眺望時間的盡頭》是布萊恩•葛林新推出的宇宙壯麗探索紀實,論述我們面對這片無垠浩瀚如何投身追尋意義。

  葛林按照宇宙生成的時間軸,探索是什麼樣的自然原理,在這處注定衰敗的宇宙中,催生出了從恆星和星系,再到生命和意識等種種有序結構:從大霹靂起到物質生成,從物質生成到生命出現,從生命到意識萌現,直到宗教、科學、藝術、創造力、想像力的湧現,到最終包括意識在內一切歸於無有,終至消逝,宇宙回歸寂靜冷清的原子游離狀態……
葛林以高度清晰的文字,溫柔熨貼地梳理古往今來哲人、詩人、科學家,針對每一個過程想要理解的嘗試,書中含括各種理論和視角,揉捏成宇宙科學大歷史的高明書寫。從粒子到行星,從意識到創造力,從物質到意義,葛林讓我們所有人都能掌握並品賞我們在宇宙中轉瞬即逝,卻也精緻之極的須臾時光。

  全書以物理定律貫穿,差別地對待所有原子、分子、生命和你與我。第三人稱的外部科學觀察,加上第一人稱的內在思索,將個人歷程、科學理念、概念與事實交織匯集。作者論述時大量運用類比和隱喻,以非技術用語來解釋所有必要的觀點,特別艱澀的概念以簡短摘述代之,讓只具最粗淺背景的讀者都能一路跟隨不致迷途。

  這是一趟以科學為動力的旅程,路途上由人性賦予重要意義,也成為一次充滿生機的豐富冒險的源頭。人類身為宇宙中唯一有意識的生物,得以超脫必須身處當下的束縛,將自己視為在過去未來的開展歷程的一部分。知道生命有限,這生存的領悟讓我們必須應付死亡帶來的張力,讓我們在有限時光中碰撞出最激烈的生命火花,希望探知生存為何重要、價值和意義問題,這就是這本書給予宇宙、萬物、人類這些須臾存在的最高禮贈。

內容摘文
第五章 粒子和意識

從生命到心智

四十億年前,最早的原核生物細胞出現,從那時開始,漫長歲月流逝,最後人腦的九百億神經元,纏結織出一席擁有百兆突觸連結的網絡,就在這段期間的某個時點,萌現了思考、感覺、愛與恨、恐懼和嚮往、犧牲和敬畏、想像和創造的能力——這些新發現的能力,後來就會觸動輝煌的成就,同時醞釀出了無法形容的毀滅。文學家卡繆這樣說:「一切都來自於意識,而且除非從意識而來,否則一切都一文不值。」然而,意識在硬科學領域一直是個不受歡迎的詞彙,這種情況直到最近幾年才改觀。當然了,對於職業生涯邁入暮年、心智變得疲弱的研究人員,轉而鑽研心智邊緣課題,或許是可以諒解的,不過主流科學研究的目標是要瞭解客觀現實。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意識並不夠格。在你腦中喋喋不休的聲音,嗯,那只在你腦中才聽得到。

這是個帶諷刺意味的姿態。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總結道出我們和現實的接觸。其他一切可能全都是假象,不過思考是連死硬派懷疑論者肯定都能信服的現象。還有,儘管安布羅斯.比爾斯認為,「我思我想,故我思我在」,倘若你有思考,存在的狀況就很明確。要讓科學不在意意識,就等於對我們每個人所能仰賴的唯一事項置之不理。沒錯,幾千年來,許多人都拒絕接受死亡終局,寄存在之希望於意識。肉體會死。這顯而易見,清楚明白,無從否認。不過我們看似持續不斷的內在聲音,還有充斥我們每個主觀世界的豐沛思想、感覺及情感,都面對一種空靈的存在發言。而這種存在,有些人認為是立於物理存在基本事實之外。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印度教稱之為阿特曼(atman),基督教則稱之為阿尼瑪(anima)或稱為不朽的靈魂,不過全都蘊含一種信念,認為意識自我能觸及某種存續壽命超過實體形式的事物,某種超越傳統機械科學的事物。心智不只是我們與現實相繫的紐帶,也或許能把我們與永恆串連起來。
這當中有個比較明顯的跡象,點出了為什麼長久以來硬科學始終抗拒一切有意識的事項。當討論領域超出了物理定律的含括範圍,科學的反應便是擺出臉色,調轉腳跟,快速回到實驗室。這種蔑視舉止展現出了支配科學界的一種態度,不過也突顯了科學敘事當中的一個關鍵裂口。我們還不能闡明對意識體驗的確鑿科學解釋。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切地說明,意識是如何展現出視覺、聽覺和感覺方面的私隱世界。有關於意識立於傳統科學之外的堅定主張,如今我們還沒辦法提出回應,起碼還不能全力因應。這個裂口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弭平。對思考有想法的人士大多明白,要破解意識之祕,秉持純科學說法來解釋我們的內在世界,是我們最令人卻步的挑戰。
(未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