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一九八一年以來發表戲曲研究文章的選集。共二十五篇,分為上、中、下三輯。
上輯:舞臺美術研究。有史有論。史的方面是對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歷史積累作了宏觀描述。論的方面既總結了戲曲舞臺美術的古典精神,又把當代舞臺設計的一種新趨向,概括為「有個性的中性處理」,並論述了它的基本品格和個性化途徑。
中輯:戲曲理論探討。作者把戲曲的藝術特徵判斷為多層次動態結構,即抽象的總體特徵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總是寄託在具體的感性特徵的變易性和多樣性之中。作者還從娛樂與教育、距離與共鳴、欣賞與創造、適應與引導四個角度,探討了戲曲與觀眾之間建立的審美關係。且有文章論述西方對中國戲曲的關注及參照意識的歷史性變化。
下輯:劇種研究與創作評論。重點研究了京劇、越劇的形成及其意義。論及近代上海不僅給它們以廣闊的生存空間,還促進其藝術面貌和藝術性質的演進。在創作評論中,肯定了戲曲現代建設的多元性及其藝術形態的現代化與古典化的並存、媲美。
上輯:舞臺美術研究。有史有論。史的方面是對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歷史積累作了宏觀描述。論的方面既總結了戲曲舞臺美術的古典精神,又把當代舞臺設計的一種新趨向,概括為「有個性的中性處理」,並論述了它的基本品格和個性化途徑。
中輯:戲曲理論探討。作者把戲曲的藝術特徵判斷為多層次動態結構,即抽象的總體特徵的穩定性和延續性,總是寄託在具體的感性特徵的變易性和多樣性之中。作者還從娛樂與教育、距離與共鳴、欣賞與創造、適應與引導四個角度,探討了戲曲與觀眾之間建立的審美關係。且有文章論述西方對中國戲曲的關注及參照意識的歷史性變化。
下輯:劇種研究與創作評論。重點研究了京劇、越劇的形成及其意義。論及近代上海不僅給它們以廣闊的生存空間,還促進其藝術面貌和藝術性質的演進。在創作評論中,肯定了戲曲現代建設的多元性及其藝術形態的現代化與古典化的並存、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