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酒說故事 | 拾書所

聽酒說故事

$ 250 元 原價 380
本書特色:
在外交禮儀上,酒占了重要的篇章。在正式國宴上,除了水杯外依序陳列各式各款的酒杯,就座後小心飲用。而客廳裡的飯前酒、飯後酒,以及用膳時所搭配的紅酒、白酒,更是外交場合行之已久的傳統。西方人只有敬酒、或致詞時舉杯,而無請對方乾杯的習慣。但中日韓東方國家習慣不同,回教國家則屏除一切酒類。
各樣酒的知識不僅是外交官員應該必備的知識,更是你我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的社交禮儀,不管你喝不喝酒,懂得飲酒的常識總是可以幫助你在禮儀上頭進退得宜,更能增加人際關係。

作者早年為台灣的外交官員,憑藉著與各國官員打交道,談論對酒的認識及各國酒文化是最合適不過了,書中內容曾經被編入外交部通訊,成為外交人員必讀的知識。

內容簡介:
古羅馬詩人說,「酒是藝術的鼻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傅科那亦稱,「文明來自蒸餾」,
當你遇見美酒,就像看見情竇未開的少女;
當你接觸它,彷彿擁抱成熟的淑女;
當你愛上它,它更像一個放蕩不羈、勾魂攝魄的情婦,
令你神魂顛倒、意亂情迷。

酒是地球開始有人類以來最原始的共同文化。世界上自有人類之日起就有酒。上帝造人,也為人造一件恩物,那就是酒。不只西方人愛喝酒,中國人更是早在黃帝時就有酒的記載。而飲酒在中國更是講究,講究禮儀、講究器物、講究風度、講究酒量。

飲酒絕對是一種時尚,講究知酒、品酒、賞酒和惜酒。

懂得酒,知道選擇溫和和有益身心的酒;要輕啜慢飲,才能品味酒的香醇和爽朗,酒宛若一顆鑽石、一幅名畫、一首名曲,甚至是一位叫人心醉的絕代佳人;酒喝得恰到好處,那酒就如初戀的滋味般,令人難以忘懷。

目次:
推薦序一--酒國春秋
推薦序二--酒逢知己
自序--知酒、品酒、賞酒、惜酒

酒的故事
酒國春秋
「酒」字說從頭
啤酒——最普遍化的文明飲料
世界啤酒漫談
高雅別緻的香檳酒
出身低微的貴婦——蘇格蘭威士忌
生命之水——白蘭地
浪漫的雞尾酒
葡萄酒的傳奇
再話葡萄酒
三話葡萄酒
聞名國際的加醇葡萄酒

酒國萬花筒
世界聞名國酒
西班牙國酒——雪莉酒
墨西哥的國酒——「龍舌蘭」
日本的飲酒文化
日本的釀酒業
日本的酒神話
日本人對酒的研究心得
美國人與酒
法國人與酒
從酒精中陶冶出來的法國人的英雄氣概
俄羅斯國寶酒——伏特加
蘇俄的伏特加文化
義大利人與酒
澳洲人與酒
非洲人與酒
英國海軍與酒

品酒
品酒風雅事
業餘品酒師的「絕招」
餐酒三部曲
敬酒百態
「脫施」
漫談酒與健康
適量飲酒的商榷
女性與酒

序言:
自序--知酒、品酒、賞酒、惜酒

飲酒的時尚,講究的是知酒、品酒、賞酒和惜酒。
知酒
酒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酒之所以具有如此無法抗拒的魅力,其中蘊藏著無窮的奧妙。因此,探求酒中高深的學問,正是生活中的一種情趣。
德國人笑法國人只會飲葡萄酒,雖然偶爾也飲白蘭地,但每每捧著杯子大半天,全世界都變了,杯中的白蘭地仍然看來原封未動。法國人反譏德國人說:德國人只會猛灌啤酒,堂堂法國人飲酒的情調和藝術,絕不是德國「啤酒族」所能體會。
其實,這兩種飲酒族都是對的。他們懂得酒,知道選擇溫和有益身心的酒,故消費量雖高,卻不構成酗酒成疾等問題。
品酒
酒是餐桌上的一種色香味俱全的佳餚,決非只是一種櫥櫃中垂手提來「解渴」、「澆愁」的飲料。猛喝狂飲,就是糟蹋酒,就如同對美食佳餚不加細嚼品味,視而「不見」,嗅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即行虎噬鯨吞,就是糟蹋食物,兩者並無軒輊。
酒香原本包含有水果香、藥材香、木材香、花葉香,甚至含有如麝香、人參等動植物芬芳的混合體,有如演奏一首包括各種樂器的交響樂,淺酌必然令人心曠神怡。但同樣的佳釀,如果用來猛喝狂飲,不是「苦酒滿貫」,就是「五味雜陳」。
中國人也許認為,猛喝狂飲是「民族豪情」的充分表徵,有「酒膽」、「酒量」的人就是「豪士」。殊不知這種舉動,在深諳「品酒三味」的西方人看來,簡直是粗俗、是暴戾、是無知。
喝酒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喝酒時從容。蘇東坡有斗量,與朋友共飲時喜歡「用大瓢子盛酒」,但他進酒的速度卻很慢,充分做到「一杯持且從容」。
香醇強勁的美酒,唯有輕啜,才會有縈迴於舌的爽朗口感,入喉之後徐徐滑落,在喉頭留下餘韻,才更能使濃郁溫暖的酒香發揮到淋漓盡致。
不品酒,則無從分辨是好酒抑或劣酒,是真酒抑或假酒。葡萄酒類的果酸和酒質變壞的腐酸雖有明顯的不同,但帶有苦澀酸辣味的酸性酒,也可能只是品級較低而非「壞酒」或「假酒」,只要飲者平心靜氣細細品味,便能從酒的黏性和口感加以區別。
不過,在品酒時,也不能忽略時間、空間(環境)、生理和心理、化學、物理等的影響。
賞酒
西元前一世紀,古羅馬詩人郝列斯曾稱頌:「酒是藝術的鼻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傅科那亦稱:「文明來自蒸餾」。
酒是結合大自然雨水、陽光、空氣、土壤所孕育出來的玉液瓊漿,如同一顆精工琢磨的玉鑽、一幅名畫或一首名曲,是一項高雅藝術的結晶,也是一種美的饗宴。
也有人把美酒此作「絕代佳人」,色澤是它的容貌,香醇是它的體味,敦厚是它的氣質。它的色澤晶瑩,紅如寶石,黃如瑪瑙,綠如翡翠,多彩多姿。它的體香濃郁,含有陽光的清香、果香、麥香、泥煤燻烘後持久的芬芳,韻味無窮。它的風格高雅,氣宇非凡。當你見到它時,像遇到一個情竇未開的少女;當你接觸到它時,像擁抱一個成熟的淑女;當你愛上它時,它更像一個放蕩不羈、勾魂引魄的妖婦,令你神魂顛倒、意亂情迷,其迷惑力遠超過一位平庸的女性。
因此,許多名人雅士,經不起它的挑逗誘惑,肉袒負荊,拜倒石榴裙下,成為不二之臣,沉迷而難以自拔。
既然如此,就盡興地去欣賞它吧,就如欣賞一顆玉鑽、一幅名畫、一首名曲、一名美女,讓無窮無盡的美感在你的腦際縈迴。
惜酒
飲酒是風雅事,也是無與倫比的賞心悅事。
飲酒通常可以達到下列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情懷得以煥發。以酒為雅興,酒酣至微醺,思潮隨靈感泉湧,筆觸所到之處,文如流水,欲罷不能。詩酒雙聖如李白、杜甫、陸游等,便是在這種境界中寫下他們不朽之作。雖然杜甫厭世,在許多時候是借酒澆愁,但其所產生的結果是如此:「止於微酣」,乃是飲酒的最高意境。
第二種境界是緊張情緒得以紓解。或獨自小酌,或藉小酌與好友閑談,或藉酒與家人團聚,愁思一掃而空,心胸得以寬暢,精神得以重新振作煥發,遠景看好。
第三種境界是憑添惆悵。純粹為生意上達成某項交易,從酒的較量去使對方在迷迷糊糊的意識下簽下合約。以飲、陪酒為職業的酒女,為了使酒客「慷慨解囊」而「大灌迷湯」。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始注定「苦酒滿杯」。
第四種境界是愁思萬縷。官場挫折,遭到誣陷,受盡委曲,抱負難以伸展;或情場失意,一腔熱情換來單相思淚,借酒澆愁愁更愁。酗酒的結果,身心同受折磨。
這四種不同的飲酒境界只有前兩種可取;第三種可衡量得失,作一取捨;第四種是不可取。
記得當代中國詩人瘂弦向筆者敘述他的「酒」事時稱:他在青壯年時代,曾合組「四大飲者」結成「酒黨」,經常由圓環喝到醉臥西門町,自以為樂;年老告退赴美隱居,才恍然覺得往事「不堪回首」,深切體會到「喝酒喝得恰到好處是最舒服、最過癮也最有味道」。感懷之餘,他於一九八五年春成詩五絕一首云:「酒德日以高,詩心猶未老;問君復何求,晚節須自保。」
現今真正的「酒中豪傑」,應是能知酒、品酒、賞酒而又能珍惜酒的人。借句西方的名言來說則是:「Drink better, drink less」。
擎一樽酒,細飲微啜,香醇漫漫,好似母親懷中的乳香,也好似初戀的滋味,最是令人回味無窮。

推薦文:
推薦序——酒逢知己(曾永義)
我是個大而化之、不知分寸的人。朱婉清小姐掛電話給我,說有位蕭先生寫了一部有關酒的書,希望我為他寫篇序,我滿口答應,居然連蕭先生的大名都沒問。
心想,我既「以酒為名」,而能把酒寫出一部書來的人,必是我輩中人;何況,朱小姐的囑咐,我怎敢不答應。
當我翻閱了蕭先生整理好的文集,赫然發現,原來蕭先生就是鼎鼎大名,署以「海嘯」的文豪。而且一口氣四本書,《酒國春秋》之外,另有《世界風情畫》、《寰宇搜奇》、《浮生隨筆》,內容之豐富,涉及之廣博,真使我頓成「井底之蛙」,猶如河伯「望洋興嘆」。蓋蕭先生稟性溫良進取,學養深厚,長年從事外交工作,足跡遍及五大洲,又能慎思敏行,筆下揮灑,自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能言。若此,焉能不叫我油然佩服,油然欽敬!
就以《酒國春秋》而言,不止論及啤酒、香檳酒、葡萄酒、威士忌酒、雪莉酒、伏特加酒、雞尾酒、白蘭地酒等,而且論及歐美亞非各民族的酒文化和「酒德性」;尤其對飲酒之「大用」與「誡律」更言之津津而又諄諄。蕭先生如此博雅,使我這個自詡創有「四酒主義」、「五拳憲法」、「酒品中正」,與瘂弦共撰〈酒黨黨歌〉,被酒徒「表」出來的「酒黨黨魁」,感到望塵莫及。為此,我也才了解為什麼堯讓天下於許由,要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我不禁也有「自視缺然」的惆悵。
只是蕭先生飲酒講究「知酒、品酒、賞酒、惜酒」,而我講究「酒興、酒膽、酒量、酒德」,雖然可以同稱「四酒主義」,而意趣不盡相同。蕭先生的大旨是:要懂得酒,知道選擇溫和有益身心的酒;要輕啜慢飲,才能品味酒的香醇與爽朗;要把酒視同一顆玉鑽、一幅名畫、一首名曲,乃至一位教你心醉的「絕代佳人」;要把酒喝得恰到好處,使之有如母親懷中的乳香,有如初戀的滋味。我的大旨是:飲酒只是為了趣味,趣味在於「四部曲」;如果沒有興致,那就是「苦酒滿杯」,哪有入口之理?如果沒有膽量,至多是東坡流亞;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如果量小,牛飲三兩杯即玉山頹倒,焉能豪邁起來?如果酒後亂性,不止酒趣全消,而且為惡往往大矣哉!所以酒興是飲酒的自然動力,是酒趣味的起點;而酒膽、酒量則是酒趣味的推波助瀾,酒德才是真正是體驗酒趣味的至高境界。我想蕭先生和我的「主義」如果能互補有無,必可相得益彰,而普天下酒徒若能具此無遺,蓋可以言酒矣!
古人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而蕭先生與我,儘管未有杯酒之歡,儘管未及謀面;但透過這段酒的文字因緣,實已心電感應,脈息相通。而今我更已為先生草此短文,相見差可無愧感,可以相呼相伴,相顧莫逆於杯酒之中了。

內文試閱:
酒國春秋

酒是人類最早的文化

酒,是地球上開始有人類以來最原始的共同文化。人類生性不僅愛好飲酒,而且會釀酒。世界上自有人類之日起就有酒。上帝造人,也為人造了一件恩物,那就是酒。
地球上七大洲,陸地各相隔閡,古代海、空交通阻絕,遠隔重洋,彼此都不知道另外還有一個世界,另有同類,既無「文化交流」,更無從「仿冒」,但都能各自在每個不同的「天涯海角」釀造出各種不同的「玉液瓊漿」。
就以迄今許多未開發地區的山地土著而言,也都有他們自己用不同方式和材料,釀出來令人醺醉的酒,也因此,全世界各地的人,都酷嗜這種奇妙的「杯中物」,而產生不少「酒仙」。
世人皆知猴子嗜酒如命,狩獵的人最簡易確切的捕猴手法,是將一罈酒放置在其附近山崗樹叢,群猴見酒,常立即自高崖或樹上連連引臂互援,相依而下,爭飲以盡,雖明知酒醉昏迷後會有「羈縻之禍」,亦在所不惜。
猴子不僅與人類一樣生性嗜酒,也會自己釀酒,如《廣東新語》就有〈猿酒〉篇記述海南島猿猴的釀酒事蹟:「琼州多猿,嘗於石巖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果所造,一石穴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絕難得。」
琼州即瓊州,是海南島的別名,島上有一種黑冠長臂生性聰敏頑皮的「墨猴」,及另一種好模倣通人性的「獮猴」,好酒而且都會釀酒。
安徽黃山的長尾「獮猴」也嗜酒並善於釀酒。《蓬櫳夜話》記載:「安徽黃山獮猴春秋二季採擷雜花果實,集置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數百步之外,樵子深入偷飲,但不多,多則被群猴發現,危及生命。」
西方流傳「酒」的神話(大標)
西方流傳有關酒的神話很多,埃及稗史記載:酒神奧西里斯(Osiris)從麥中釀酒,埃及考古學家從埃及西元前四千年所建的陵墓裝飾上,發現繪有釀造葡萄酒的圖紋。
希臘稗史則稱:古羅馬及希臘酒神巴克丘斯(Bacchus)釀造葡萄酒,並用諾亞方舟載運葡萄糖及葡萄酒。
英文中有「巴克查尼利亞」(Bacchanalia)一詞,是指古羅馬酒神節的酒神祭,而「巴克查尼爾」(Bacchanal)一詞的涵義,則是「暢飲醇醪,載歌載舞,盡情歡樂。」
在西歐作家及畫家筆下的酒神岱翁尼塞斯(Dionysus)的相貌,是一名副其實、道道地地的「酒仙」打扮:身著幼鹿皮,頭佩長春藤,手執雙耳大酒罈及兩串葡萄,邊走邊飲酒,也吃葡萄。後面緊跟著一群男女仙童,一面配合美妙的音樂節拍,載歌載舞;一面講述和傳授釀酒法,足跡遍及海角天涯;所到之處,春暖花開,芬芳撲鼻,一片昇平景象。
據愛爾蘭所流傳的神話則是:酒是一位被稱為奧塞戈斯的天神發明後傳授到人間的。西元前兩百年,一位怪傑名叫白查士,攜葡萄酒到歐洲遊歷,至愛爾蘭,當地土人慇懃接待,白查士極為高興,臨走時為了表示謝意,以其隨身攜帶的葡萄籽傾囊相贈,並授以種植及釀酒之法。愛爾蘭人如法炮製,其味果然鮮美,珍視為「生命之汁」。以後以同樣的方法,用穀類釀製成威士忌,用大麥釀成啤酒。至一一七二年,釀酒的祕方傳入蘇格蘭,不久也傳遍歐亞。
在義大利,相傳早在凱撒大帝橫跨歐、非兩大洲時代,羅馬人就開始釀酒。至凱洛魯大帝登基,詔令全羅馬人種植葡萄釀酒,並由教會主持其事。
當時歐洲種植葡萄與釀酒業,完全由僧侶控制把持。迄今,歐洲各國聞名於世的大葡萄園,仍屬修道院或貴族後裔所有,就是因襲了這一傳統。
羅馬帝國時代,各修道院傳統上都是將葡萄園中色澤最佳、味道最鮮美的葡萄釀酒,窖藏在院中「內閣」,專供僧侶自己飲用,世人習慣上將這種酒歸納於「內閣級」(Kabinett)。高級酒除「內閣級」外,尚有一種叫「遲採級」(Spatlese),係用熱葡萄釀造,故較甜。據酒史記載,這一品級的酒是一種偶然發現:一七七五年,羅馬郊區一家修道院主持去羅馬城朝聖,當時正值葡萄豐收季節,由於這位修道院主持人在羅馬城耽擱太久,逾了歸期,修道院葡萄園中的葡萄,早已超過摘擷的時限,而院中僧侶因主持不在,不敢擅自作主,故未及時先採,待主持返院後再採時,所有葡萄均已熟透,且已有少部分開始霉爛。然他們仍只好加速摘採釀酒,以觀效果。孰料所釀出的酒,不但沒有因葡萄過熟而產生任何瑕疵,酒味反而較一般酒香醇,只是略帶甜味。自此,他們每年刻意遲摘一部分葡萄釀酒,定名為「遲採級」。
在日本,傳說有「木花咲那姬用穀粒釀甜酒,須佐之男命曾經釀出八鹽酒屠殺八條大蟒」的神話。
在緬甸也相傳有一名行度的西雙版納泰族人,於西元六三○年代開始釀酒。
從以上這許多有關「酒」的神話中可看出,世界上最早發明用葡萄釀酒,但是用穀麥蒸餾成酒的歷史也極久遠。
從植物學與最早食品的觀點來看,植物體內有一種元素,科學家命名為「酒石酸」或稱「果酸」,屬有機酸的一元酸,廣存於植物中,可用以使清涼的飲料及麵包醱酵。
葡萄是一種容易醱酵的果實,一到深秋,果皮因乾枯而自動破裂,落下的果汁堆集在一處,自然醱酵成酒,經原始人類及猿猴發現嘗試,其味香醇可口,故爭相飲用,並如法炮製,流傳既久,遂成今日的葡萄酒。
現今一般家庭主婦也都懂得釀葡萄酒的配方:「一斤葡萄四兩糖」。將葡萄洗淨、盛裝、經天然醱酵,放些時日,就成了風味別緻的葡萄酒。
中國酒史最為悠久
中國人飲酒沒有飲茶普遍,但在中國歷史上,飲酒比飲茶還要早至少三千年。
中國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酒。《山海經》上記載:「黃帝作飲」。黃帝在位九十九年,那是西元前五一四一年至五○四二年。
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中,就已有了「醴」、「鬯」、「稷」等有關酒類的記載。
西元前二二○六年,夏代開國的大禹命儀狄用穀及酒麴釀造五味不變的酒醪。大禹首次嘗到這種令人陶然醺醉的飲料後,便耽心「後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他從此不再沾酒。
《世本》記載:西元前二一一七年第六代帝王少康發明秫釀酒,取名「秫酒」。秫就是黍,又叫「黃米」,即今之高梁。
《酒經》:「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是酒之始。烏梅女,甜酒九投,澄清百品,是酒之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