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生活容器:漢寶德談台灣當代建築 | 拾書所

建築.生活容器:漢寶德談台灣當代建築

$ 350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建築要為生活而存在,建築是生活的容器。
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台灣當前的建築現象,無疑是台灣社會的寫照。

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
建築也反映一個時代與一個文化的精神
建築是與我們最接近的一種藝術,也是最不被注意的藝術形式。

城市美學、建築文化、公共空間、都市更新、居住正義、過度規劃與法規弊害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當前的建築站在什麼位置?

建築是生活的必需品,原始功能是遮風避雨。社會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建築在遮風避雨之外,有了社會地位象徵的功能。到了現代,成為財富的象徵。由於這些功能在世俗的生活中都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建築的文化價值常常是被忽視的。文明的社會是由宗教家、政治家與商人所主導。文化人是弱勢,他們沒有影響建築行為的力量。自有文明以來,約五、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建築所驗證的是歷來的宗教信仰與權力象徵,在這些基本意義之外,我們也看到美感,因為美感是人類的天性。然而建築的美感十分昂貴,它屬於上流社會;對於一般大眾,建築美太奢侈了。
今天的台灣建築環境是紊亂的、感官的、膚淺的、模倣的、缺乏文化深度的、缺乏創造性的。大家都體認到這是商業社會牟求暴利的現象,是外國文化入侵的結果,是暴發戶的心態的表現。然而也承認這是現代化民主社會多元化現象的一環。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當前的建築究竟站在什麼位置?
建築是文化活動的一環,是社會性的產物,並不完全是建築師可以任意揮筆的一種藝術。台灣的建築藝術存在著一些實質限制,包括土地狹窄、環境品質不佳、工程技術的限制和法規的弊害。台灣社會獨一無二的特質,造就了台灣建築文化的幾項特色:自發性、商民性、文化邊緣性和不穩定性。今天台灣視覺環境的紊亂,不僅是個別的責任,而是整體指揮的問題。
本書特色
(編輯小語)
◆整體比個體更重要,是建築界的共識。本書是建築界耆老漢寶德先生對台灣當代以來建築整體的發展、現況和問題的各種思考。
◆漢老師以其專業和長期觀察,對台灣建築不斷提出針砭和建言,以目前的制度、法規、眼界、主導者、經濟能力和思考慣性,若不思改變,對於台灣未來建築的前景、美感創意和公共空間的思惟,都將構成許多障礙和侷限。
書評
媒體行銷、活動或其他

Brand Slider